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家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家庭教育是伴随个人一生的教育,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促进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良好的家风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针对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融合度很低、高校对优良家风建设传承的重视程度不够、现代的家庭教育对家风教育传承不够等问题,文章从建立体制机制、促进家校沟通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家风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
一、家风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家风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致
古往今来,良好家风一般包括“仁 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其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上趋于接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出现,部分内容就是借鉴吸收了传世至今的家风。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家风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上目标趋于一致。
(二)家风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
良好的家风教育,使大学生从出生之日起就耳濡目染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道德品行、精神风貌,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助于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充分感悟家风、践行家风、传播家风,从而促进家风认同、国家认同。
二、当代大学生及其家庭教育的特征
(一)当代大学生的“面貌”特征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00后”,他们一般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自信而不缺个性。“00后”大学生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触网年龄一般较早,具有较强的信息素养,思维活跃,乐观自信,喜欢标新立异,特立独行。二是抗挫折能力较差。“0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同辈的亲属不多,玩伴不多,从小就被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呵护,被寄予很大期望,但因长期以来的“顺风顺水”,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较少,必然导致抗挫折能力较差。三是价值观多元。“00后”大学生出生和生长的年代正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局势日新月异,从加入WTO,到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再到中美贸易摩擦,世界的不确定性在增加,他们接触的信息较多,正面和负面信息并存。因此,他们价值观呈多元状态。
(二)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征
一是人口结构呈金字塔状。“00后”大学生的父母大多是“75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00后”大学生的父辈一般是独生子女,两个独生子女家庭组合生育一个独生子女,整个家庭结构自然呈金字塔状,最底层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共4人,中间层是父母2人,金字塔尖是“00后”大学生。二是与父母聚少离多。由于我国长期的农业哺育工业,大多数青壮年农民选择赴沿海发达城市务工,“00后”农村大学生在考取大学前一般和祖父母在家居住,成为事实上的“留守儿童”,父母一年返家次数极为有限,一些家庭条件好的父母会选择暑期把孩子带到城市,待开学时,他们又会像候鸟一样返回家乡。三是对大学教育认识有误区。很多家庭包括很多中小学教师在教育孩子时,为引导孩子认真学习,经常会说的话是“现在学习时间宝贵,等考上大学有大把的时间玩”。此外,也过多关注成绩,对道德品行等方面的教育相对较少。因此,“00后”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脱离了长辈以及严师的监管,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会有报复性玩耍心理,对学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融合度很低
正如前文所述,“00后”大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聚少离多,家庭成员交流较少,导致家庭观念淡薄,家风传承以及家庭教育逐渐式弱。长期应试教育,使得家庭和学校更多精力集中在孩子的文化课和考试加分的特长项目的学习,忽视了对良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中小学填鸭式教育以及长辈的陪伴教育与大学生活大相径庭,大学更多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这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很高,一些大学生在独处过程中表现出很多的不适应。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的转型,陈旧的教育理念以及淡薄的家庭观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高校对优良家风建设传承的重视程度不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首先要重视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学习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加强思想政治的洗礼,灵魂境界的升华是当代大学生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通过“两课”在课堂中传授,政治性很突出但文化性有欠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课中占的比重偏低。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扬弃不够,缺乏针对性。由于时代的飞速进步,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大不相同,追求自我的意识不断增强,优良家风中一些理念与时代发展要求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高校教师对家风教育的认识也存在误区,认为家风教育是家庭的事,与其上好思政课风马牛不相及,在授课过程中,鲜少融入家风教育。此外,高校对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适合开展家风教育的场所投入不够,对当地弘扬优良家风的教育资源挖掘和利用率不高,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少平台。
(三)现代的家庭教育对家风教育传承不够
家庭教育是陪伴孩子一生的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旧社会,家庭结构一般是三代或四代同堂,家族成员之间接触紧密,不同的家族都有族长,在代际传承中,形成了各自特有的家风,成为族人约定俗成的信条。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庭结构也发生中变化,交通便利,职业分类细化,人员的流动性加大,大多数家庭结构由以前的几代人集中居住演变为家庭成员核心化模式。在农村,青年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与祖父母居住;在城市,三口之家小单位生活,祖父辈单独居住。再加上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三代以内的直系和旁系亲属逐渐减少,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不再紧密,亲情趋于淡薄。这些变化,使原来家风的传承模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同时,面对工作和升学的压力,年轻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更多倾向物质化的满足,忽视了品德的培养和家风的传承。
四、家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一)提高家庭教育水准,促进家校沟通
一是转变家庭教育观念。良好的家庭教育不是单纯的科学知识的学习,更不是课业辅导,它体现在对优秀品德的渗透、健全人格的塑造、优良习惯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升等诸多方面。因此,社会要大力营造构建良好家风的氛围,如可通过新媒体、社区加大对优良家风典型的选树。二是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良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沟通,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重心理引导,建立平等的沟通机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引导大学生能敞开心扉,发表见地,使他们“被尊重”,主动接受家庭教育。三是加强家校沟通。要努力把家长引导和培育成为立德树人的有生力量[2],以制度的形式实现“家校互访”的常态化[3],在学生入校时即建立家长群,使广大家长及时了解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
(二)构建家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
一是加强学校顶层设计。高等教育的首要政治任务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优良家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因此,高校理应开展顶层设计,将开展优良家风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战略,如可成立师生家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二是整合学生组织资源。大学生在校自由度和自主性较中小学生要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较强。高校宣传部门以及学生管理服务部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对校园文化以及学生社团的家风教育文化渗透。三是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说教融入互动,开展家风故事大家谈,从古人的家风家训故事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引导学生通过讲述自己的家风故事,不断总结提炼家风,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三)建立家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一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配备要求,配齐专职教师。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使其认识到良好家风教育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二是建立家风教育校本教材。鼓励高校在家风教育方面进行探索,引导教师加强家风文化教育的理论修养,在课堂中将家风教育内容进行渗透,鼓励学生在课内外进行探究,营造良好的家风学习氛围。三是加强对家风教育的评价。优良家风教育进入思政课堂执行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教学评价部门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家风教育的相关度、教学方式对家风教育的促进度、教学质量与家风教育的达成度进行科学评价,引导思政课教师开展家风教育的教学研究。四是提供家风教育的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单独设立家风建设的校内课题,成立家风建设教研室,开展系列教学研究。学校加大对家风建设的馆藏书目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家风建设教育基地。
作者:刘毅 单位:淮阴工学院创新创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