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紧密相连。新时代,新媒体环境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面临的现实环境,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对教育行业产生了很大影响。高校思政教育需要结合当前新媒体背景,充分发挥其优势,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基于此,本文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新媒体;创新

在新媒体时代,几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网络,教育行业亦是如此,网络环境的出现使人们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式。新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在不同程度上使高校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产生了变化。互联网能够突破时间的限制,也能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说它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面授的方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间“灌输”与“接受”的学习方式。不可否认的是,部分高校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中有着不足。这些不足会影响人才的发展,教育工作的不到位也会对未来国家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所以,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意义

第一,新时代环境下信息技术已经融入了高校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针对这类人群的思政教育以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平台为教育载体,能够打造出高校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重要渠道。新媒体的大量信息能够为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更多资源,信息传递的速度与信息更替速度也很快,且各种各样类型的信息能够使思政教育变得声色俱全、图文并茂,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第二,新媒体有着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在新理念的指导之下,新媒体手段的利用对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资源、教育手段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它使教育者开始转向关注高校学生的成长、学习等各个环节,从整体且系统的角度去评价教学活动,对推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革新有着重要作用。

第三,在当前时代下网络与信息技术已经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教育领域,在各个领域里,新媒体的便捷性都是它极大的优点。新媒体手段的发展,加快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速度。在这样的环境中,知识经济变得尤为重要,社会对人才的标准都提高了,需求量也逐渐增加了。现如今,人才不仅要具备相应领域的知识技能,对于相关的工具与使用方法也要理解和熟练使用。这种创新的模式导致教育体制革新变得越发重要,从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已经成为过去式,当前的教育模式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意识的培养。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也正是教育体制革新变化的体现。

二、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主要特点

第一,学生个性化培养更精准性。当代青年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思想更加活跃,这就需要对青年学生进行更加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帮助及心理辅导。青年学生思想心理问题的出现是由多种复杂因素造成的。因此,要找出影响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的主要矛盾,就要遵循学生思想问题的产生规律,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学生数据画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深入了解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差异,提高学生个性化训练的准确性。

第二,一切以人为本。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如今,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独立性、自发性和自主性已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成败的重要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一切以学生为本。在大数据平台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大量数据的引入和支持下,教育者可以通过信息和数据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利用技术进行这一操作,能够更清晰地识别和预测具体问题,积极解决这些问题,很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可以说是大数据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便利。

第三,学生行为研判引导更具规律性。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背景下,学生行为的学习和引导更加规范,学生有很多方式获得新知识和理解新事物。学生接受的知识体系更加多样化,但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矛盾。因此,高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判断和引导学生日常行为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发展路径和发展规律,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建立学生思想行为的动态研究、判断和引导体系。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更具规范性。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评价更注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日常行为规范,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定性或定量建模,以便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然而,由于当代青年学生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评价也应随之创新。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背景下,影响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因素之间没有简单的因果关系。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研究学生成长发展路径与学生大数据的相关性,分析数据挖掘中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和规律,能够提高教育评价的规范化。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挑战

第一,思政教育的宣传工作需要有所改进。高校在开展相关教育工作时,关注线下课堂教育的同时[1],也要给予课外思政教育宣传足够的重视。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经使用新媒体的手段来做思政教育宣传工作[1],但其中还有一部分高校并没有将宣传落在实处,只是停留在表面。他们没有将学生的需要与教师能力、学校资源结合在一起,网络平台上的相关建设和宣传内容也存在“走过程”的现象。不少平台华而不实,只是用于办公和公告,其中真正可供阅读的内容很少,而且更新速度也有待提高。这些没有实际内容的平台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也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览兴趣[1],网络平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宣传工作收效甚微。

第二,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有待改善。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应当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1],将线上部分资源也利用起来,使线上线下的教学交叉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提升教学效果等方面成效十分显著,但高校对此的教学改革稍显滞后。滞后性主要体现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课堂上仍然是以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主,且教材方面也不能够从内容上吸引学生。这样一来[1],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不高,导致思政教育效果没有那么好。网络能够补足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形式的些许不足,学生能在网络平台上找到大量感兴趣的信息[1],也能够自由发表见解。如果教学不能结合新媒体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革新,那么教育阵地就只能步步收缩。

第三,教育载体和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有待提升。现阶段,高校都非常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们不仅有微信、微博、抖动、学习力等新媒体平台,而且根据每所学校的情况,有自己的校园网社区,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这些平台已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寻求自我价值认同和成长发展的高需求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供给不足之间存在着矛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缺乏新技术的跟踪应用,不同平台之间的整合不够,校外独立平台的互动性和用户黏性有待加强。同时,网络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优质资源开发不足,丰富性和多样性不足。因此,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迫在眉睫。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动力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根本保障,直接关系到举旗定向的作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所融汇的内容,更多是理论的升华,学生学习单纯的理论比较枯燥,兴趣不高,上课低头族现象比较普遍,也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逃课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全媒体时代,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呈现方式也具有多元化。如果单纯理论讲解,学生很难与现实相联系,与生活相契合,但是一些高校并未认识到这一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选择唯课本而教学。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a。全媒体融合视域下,加强意识形态教育至关重要。若主流意识形态舆论不能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就会导致多元舆论占据大学生头脑,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全媒体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不仅仅是理论的升华,还要有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的升华,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突破的一个瓶颈。

四、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究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一切从学生做起,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能否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取决于思想道德、意识形态和个人意识的发展,这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格,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由于社会的特殊性,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迎合他人。近年来,随着中国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影响了接受信息者的传统习惯和旧思维方式。融入新社会环境的大学生也有自己的信息接收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智能终端(如手机、电脑等)从互联网等媒体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从而有更广阔的视野,获取满足个人需求的新信息,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想法。然而,在此前提下,我国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仍然单一,大多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不能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内容上,他们也倾向于教授固定的理论知识。虽然教育的内容非常重要,但在许多学生看来,它是非常被动的。有些学生不能接受填鸭式教学,有些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没有求知欲,教学质量不高。因此,有必要借助大数据进行检查。

第二,改进传统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优化媒体教学模式。高校学生与中学生之间的最大转变就是学习模式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随着他们身份的变化也开始由被动变为主动,且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也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由教师圈定一定范围,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与专业,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所以,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中可以获取更多知识[2],从各种不同的平台里获得学习资源。所以,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的需求,优化媒体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观念。在学校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利用新媒体在课堂中进行主要教学内容,利用比较好的平台官网,或者微课的形式,辅助学生理解一些晦涩的概念及内容。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在课下结合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利用学校的思政教育平台,或者一些正规平台去获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以此来提升高校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修养。

第三,提升教师新媒体使用能力,优化教学方案。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中,新媒体虽然陆续被教师用于课堂,但形式仅限于简单的复制粘贴,教师并没有对需要在课堂上展示的信息进行筛选与整理。这样一来,学生接受的信息繁杂,难以从中摘取真正有用的信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新媒体教学手段掌握得普遍不太好,部分教师只会简单操作,无法将新媒体手段的巨大优势发挥出来。首先,高校需要通过对教师团队的培训,使其设计的新媒体教学方案有效性提高,以此来达到新媒体教学手段效果的提升。在传统课堂中,教师采用面授方式,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统一为学生传授知识。新媒体环境很好地突破了这一限制,使信息传递的效率大大增强。其次,不论是信息的传播者抑或接收者,彼此之间都能够进行互动,而且也正因为这一优势,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加入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新媒体具有丰富性与包容性。在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它们可以是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来源、不同的种类。人们获取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这也是新媒体的优点所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要从学生的学习体验出发,不断提升新媒体手段在当前思政教育中的黏合性与契合度。高校思政教育需要不断推进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内容更新,拓宽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途径,让学生从多方面接收知识,作为学习主体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使思政教育的效果最大化,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第四,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内容为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内容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环节。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忘本源、面向未来的重要出发点,也是新时期教育充分发挥活力的重要保证。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内容的选择,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中国国情、主流价值观、优秀文化的接轨,真正用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并且,突出奉献精神,颂扬时代风尚,以道德、智力、形体、美和劳动的全面发展塑造积极的、健康的、阳光明媚的新时期大学新的精神风貌。例如,2019年1月1日,在线“学习动力”学习平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中国的“学习力”是以中央宣传部为首,深入研究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将建立一个纵向、横向的学习网络作为主要内容。这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国家、促进党的全面学习的重要指示的有力抓手,是新形势下加强理论武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的重要举措。中国“学习力”的引入改变了以往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表达的方式,包括视频、音乐欣赏、红色电影、纪录片等模块。它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创新形式。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在深受学生喜爱的学校党员中推广使用,真正实现全面教育的目标。

五、结语

高校思政教育在社会飞速前进的今天仍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媒体的发展与应用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极大机遇与挑战,未来如何进一步发挥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也是教育工作者应当关注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志祥,王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变与对策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9(11):89-92.

[2]邢洁.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策略[J].读写算,2021(3):111-112.

作者:刘红 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