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教学理论融入思政教育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范例教学理论融入思政教育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范例教学理论融入思政教育探析

摘要:思政教育对大学生思想引领及成长成才有重要导向作用。然而,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和改革发展中,高校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与“育”分离、学生发展程度差异性大、思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等困境。基于此,在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下,通过强化育人结构、多元化设置导学案范例、阶段性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等方法,针对性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和育人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关键词: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思政教育;育人质量;建设者

范例教学理论是瓦根舍因提出的指导教学的理论,其与赞科夫的“新教学体系”、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并称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教学理论[1]。瓦根舍因通过多年在大学从事教育的经验,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范例教学理论,其理论的部分观点例如“学教统一”“引导学习”等同我国思政教育的要求具有一致性,对于现代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思政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发展紧密相关,在高等教育中有重要地位。本文基于目前高校教育存在的部分问题,探究瓦根舍因教学理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一范例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在教学要求上的“四个统一”

瓦根舍因在其著作《理解学习》中指出范例教学法在教学要求上,需要坚持四个统一原则。第一,“学”与“育”相统一,是范例教学的根本要求[2]。瓦根舍因指出教师要坚持“教学的教育性”,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三观引导、思想道德塑造等精神教育,这与我国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一致性。第二,系统学习与问题学习相统一,即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出发,在解决学生问题的同时保持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避免知识的零散性。第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相统一,即将“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及外在应用。第四,主体(学习者)及客体(教材)相统一,瓦根舍因认为只有选取适合的教材或范例,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范例教学法的四个统一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与思政课要坚持的“八个统一”中的部分观点类似,例如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上都存在共性。

(二)在教学内容上的“三个特性”

范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内容上要坚持基本型、基础性和范例性这三个特性。第一,基本性即指教师在教学范例的选择上,要充分反映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论等基本要素。坚持教学内容上的基本性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对学科有正确的认知。第二,基础性是指要重视教学对象的基础,即在教学范例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人兴趣。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要选择适合他们的范例。例如,对于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选择较为基础的范例;对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选择较为复杂的范例;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内容范例。第三,坚持教学内容的范例性。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这与范例教学法中的范例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契合性。范例教学法中教师选取范例并不是随意选取,而是要选取具有基本性和基础性知识的范例且要有一定程度的示范作用。范例要具有代表性,能够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

(三)在教学过程中的“四个阶段”

范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上分为四个阶段,旨在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第一阶段为范例性地阐明“个”。教师通过范例来说明某个事物的基本特征,从而让学生掌握所学事物的本质规律。第二阶段为范例性地阐述“类”。学生从上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归纳,将上一阶段的“某个事物”拓展到“某类事物”,将“某个现象”延伸到“某类现象”,以此来掌握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性。第三阶段为范例性的掌握规律。通过前两个阶段获得的知识总结、掌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第四阶段为“获得关于世界的切身体验”,即实践。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切身体验加深对知识理论的认知。

二范例教学理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一)教学与教育整合度困境

以瓦根舍因教学的四个统一原则特别是“学”与“育”的统一原则为切入点,探析出高校教学与教育整合度不足的困境。高校思政教育涵盖两个层面,一是教学,二是育人。然而,目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后,高校思政教育依然一定程度地残存了应试教育的弊病,即过于看重学科教学成果,而忽略了学生的精神思想教育。学者耿丽萍在调研高校思政课堂的“三观教育”时发现,高校思政教师的三观教育或有所缺失,或不够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效性较差[3]。一方面,目前高校思政课堂设置的教学范例多为书本或辅助教材上的指定范例,结合时事或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范例不多,教学范例无法自然地引入育人环节,教学与育人的结合较为突兀。另一方面,“重教学”“轻育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教师在进行范例教学时学生无法体会其中的育人思维。在整个大学思政教育阶段,课堂知识性教学的课程占比安排较大,而思政育人演讲、思政主题辩论会、学生入社会参与公益活动等育人性活动或体验式课程的安排较少。在此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范例讲解时,学生对此多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没有进行内化而形成自己的“三观”,教学与教育的整合度不足。

(二)学生发展程度差异困境

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的要求,这不仅是思政教育的教学育人标准,也是思政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然而,高校思政教育下学生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被完全激发。教师面对大基数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采取“大满贯”“一刀切”教学方式的教育现象,没有重视学生的“基础性”[4]。思政课在各个高校均为公共必修课,学生上课人数较多,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没有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基础的知识水平,而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设置相同的教学范例及相同的课后范例练习题。知识水平和三观建立尚未成熟的学生,可能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对范例的理解不透彻;而知识水平基础较好、三观较为成熟的学生,教师提供的范例可能无法满足其进步需求。因此,学生在统一范例导学和教育模式下,发展程度的差异性逐渐拉大,甚至出现“好的越好、差的越差”的现象。而在此类教育模式下,教师没有遵循范例教学理论中的“范例性”,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特点特长进行针对性的范例演讲,多个学生的培养在单线模式上进行,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受阻、学生看问题的视野也较为狭窄。

(三)理论引入具体实践困境

在范例教学理论的四个阶段中,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让学生从理论走向世界,加深对学科结构的认知,从而加深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塑造自身的价值观,由此,教育的育人效果才得以基本达成。学者王冠指出高校思政教学的实践性改革一直处于发展阶段,但仍具有理论引入具体实践较为困难的问题[5]。目前高校教师在进行课本知识与范例结合的教学过程中,虽引入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范例,但所举范例的格局“过大”,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无法有效将范例进行举一反三,内化成指导自己实际生活的实践知识。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在讲解理论后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较为突兀,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学生往往对理论知识还停留在对“类”的认识的第二阶,甚至对“个”的认识的第一阶段,教师就开始布置实践任务,其理论引入实践较为突兀,学生实践的实效性较差。

三范例教学理论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强化育人结构:“学”与“育”融合统一

根据瓦根舍因范例教学中的四个统一特别是“学”与“育”相统一的原则,强化育人结构,增强教学与教育的整合黏度。一方面,强化育人结构,巩固“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思政教育结构,高校思政教师要与学生家长联动,掌握学生性格特征以实行精神教育,促进全员育人;在学生的生活区域和学习区域渗透三观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全程育人;与校内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协作育人,将思政范例引入其他学科教学中,以促进全课程育人[6]。由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在此育人结构下,学生的思政知识水平得以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能够吸收完全。另一方面,强化问题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在系统学习的各个关键点或重点部分设置相对具有挑战性的范例,让学生根据这些范例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学生通过提问,自身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提问和质疑中得以激发,对系统知识的认知理解也更加深入,从而形成自己的精神与三观。

(二)增强主体意识:多角度设置导学案范例

基于瓦根舍因在教学内容的三个特性,多角度设置导学案范例,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拥护党和国家且思维创新的个性化人才。第一,基于基本性特征,在范例设置上要紧密贴合思政教育的学科结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背景,选取能够体现思政学科基本元素的代表性范例。第二,在导学案的范例设置上遵循“基础性”。在学生入校之初,思政教育工作者就可通过收集学生兴趣爱好、课前测评知识基础等方式,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导学案的范例选择上,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的水平及性格特点、爱好选取不同的范例,以适合学生的范例导入课堂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主体意识。针对学生基础性不同、所设置范例不同的特点,教师可通过在课前利用线上平台进行范例发放,节约在课堂上进行范例讲解的时间[7]。第三,遵循范例性特征,教师需在范例选择上选取能够举一反三或符合时代意义的范例,教师可通过选取时政新闻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范例,从而引入学科知识。

(三)理论走向实践:阶段性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基于瓦根舍因教学范例法的四个阶段,循序渐进的阶段性引导学生由理论走向实践。一方面,循序渐进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关于“个”的范例引入,由浅入深、由小到大,促进学生对“个”到“类”再到整体规律的认识。以思政教育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例,教师可通过乱扔垃圾的“小范例”,引申到乱砍伐、污水乱排放等这一“类”影响生态的案例,再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论知识,学生由此对“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模糊概念有了清晰理解,对自己如何实践生态文明建设也有了明确的范例引导,即从小我做起,注意垃圾分类、少用塑料袋等等。另一方面,青少年阶段学生的三观尚未成熟,对于教师的行为会加以模仿。因此,由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做引导者,更要做践行者。资深思政教育工作者曲建武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做到知行合一,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做学生的表率[8]。由此学生的知行合一才有了具象化的具体榜样。

四结语

通过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入,不仅学生得以在有序、有趣的教学活动中提升自己知识的积累,加强知识的转化能力;教师也改善了教学方法,提高了育人成效;思政教育也增强了活力,发挥持续的育人作用。而思政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发展紧密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与也促进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有序推进。

作者:常亮 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