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宅”成了一种普遍的生活状态,这种现象在青年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下大学校园“宅”现象日益普遍,大学生“宅男宅女”越来越多,“宅”现象彰显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变化。通过探究大学生“宅”现象的起源,分析“宅”现象的形成原因以及影响,从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向出发,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针对大学生“宅”现象进行思考,进行科学和系统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宅”现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当代网络技术高速发展,高校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人视频通话、图文聊天;与游戏高手切磋技术。广阔的网络世界给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娱乐、学习和交往的平台。通过贴吧、微博和抖音等APP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是去发表个人独特的看法。但日益复杂多变和丰富多彩的网络环境,吸引着高校学生沉迷其中,随之而来就衍生出了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并伴随产生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的变化,“宅”这种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新的生活方式也就产生了。
一、高校大学生“宅”现象的基本情况
(一)高校大学生“宅”生活具有长期性
高校大学生“宅”居生活的状态并不是说是某一天,或者是某一段很短的时间待在宿舍,而是很长一段时间待在宿舍追剧、打游戏等网络活动。对校园里的人和事处于一种不闻不问的状态,除了去上课,或者采购必须的生活用品,可能都不会离开宿舍范围。
(二)高校大学生“宅”生活具有封闭性
高校大学生之所以喜欢“宅”在宿舍,是因为在精神层次上面得到了某种自我满足,特别是现在网络科技愈发发达的今时今日,“宅男宅女”们可以通过网络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知识、通过网络游戏里的胜利找到自信心、通过电视剧的剧情满足自己对于某些事物的幻想,长期的宿舍生活,促使他们在课余时间都宅在宿舍这个狭小的世界里,学生活动范围也仅局限于宿舍这一相对封闭的空间。长期的宿舍网络生活导致他们与舍友之间缺乏交流,与外部社会的交流出现断层,逐渐变得更加内向和孤僻,越来越不懂得和别人沟通、交流。如此恶性循环,学生就越来越不愿意离开宿舍。
(三)高校大学生“宅”生活具有依赖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科技产品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导致大部分人脱离不了网络生活,多数学生喜欢通过手机或者手提电脑观看动漫、电视剧、电影、游戏、小说等等。只要家里或宿舍里有网络,学生就能通过手机或者电脑上网解决他们的一切娱乐需求。同时,网络世界可以帮助大学生隔绝与外界一切自己不喜欢的事物,通过网络娱乐来暂时性的消除他们的压力与焦虑。所以,现代青少年越来越依赖互联网。
二、高校大学生“宅”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大学里积极向上的宿舍环境对学生个体的行为有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消极落后的宿舍环境对学生个体的行为有消极负面的诱导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奇和刺激的电竞游戏席卷而来,很容易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只要大部分的青年投身进某款电脑游戏中,就会成为高校学生娱乐中的主流。如果小部分的人不参与其中,则很容易脱离群体,被当成另类。在和同学交流时,大家都在讨论游戏的内容,而自己却没有共同的话题,在群体中感觉到孤独。学生进入大学后,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主性,没有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就会盲目的去跟随“大流”,去迎合周围同学的爱好和需求,导致最后沉迷在网络中无法自拔。
(二)大学生交际能力差
刚刚进入大学的青少年,心理和生理逐渐走向成熟,他们开始追求自我独立,认为自己可以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他们认为不应该什么事情都对朋友、老师和家长去分享,该自己独自承受一些问题,长久以往就不懂得去表达自己的内心。当学生们进入大学生活后,对于人际交往的需求越来越大,选择朋友的条件也开始发生变化,变得要求越来越高,逐渐发现很难找到“知心”朋友,在大学校园里面变得越来越孤独。面对日益增强的孤独感,学生往往会去网络世界里面寻找宣泄的途径,渐渐地被网络世界里面的自由、保密和无限性吸引,最后沉迷其中。
(三)大学生缺乏学业规划
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宅”在宿舍,是因为对自己的大学生活缺乏有效的规划。学生上大学前的人生目标都是由家长或是社会所决定的,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即通过基础教育考上好的大学。但是,当学生来到了大学,没有了父母的叨唠,没有了高中班主任全天候的督促,没有了制订好的学习日程安排。突然间,学生没有了这些束缚和引导,发现他们的人生失去了方向和目标,不知道自己来到大学还需要做些什么,具体要怎么去做,渐渐变得茫然,变得整天无所事事,突然整个人感觉放空了。学生只能从网络世界中寻找慰藉,从游戏、动漫、电影和网络聊天等地方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觉得大学生活就应该自由自在,享受好当下,不受约束,将来的事情将来再说,以后还有大把的时间再去学习和锻炼。
三、大学生“宅”现象的现实影响
(一)大学生“宅”现象的正面影响
互联网不仅是人们消遣娱乐的平台,同时也是人们信息的来源渠道。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比书本上更多的知识,而且网上知识的教授方式更加生动和形象,能更大程度上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同时,在大学生日常繁忙地学习和工作后,他们渴望一个能够得到很好休息、娱乐和放松的平台,来缓解他们的日常压力。“宅”生活对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在自己的网络世界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在不对他人造成困扰的情况下,展现自我的真实情感,通过自我调节和释放压力来缓解身心上的压力。所以说,大学生“宅”在宿舍是不好的说法是片面的,良性的“宅”生活能帮助大学生从中找到自我,实现是我,满足自我。
(二)大学生“宅”现象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长时间“宅”在宿舍这样密闭空间里,在这种生活状态里可能让学生产生心理上或生理上的不适应。有以下的负面体现:(1)心理上的不适应。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的事实,长期宅在宿舍的学生往往害怕走出宿舍与他人交际。害怕未来的社会生活,不知道该怎么去应对。导致他们可能出现自卑、自闭、害羞和恐惧的心理。(2)生理上的不适应。大学生其实还存在身体发育的阶段,但长期宅在宿舍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吃一些缺乏营养的素食产品,长期的宅生活,会导致身体素质变差,精神状态不佳,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生病。(3)学习上的不适应。大学里学习知识,主要靠的是学生自己自学。面对大学宽松的学习管理情况,很多大学生因脱离了家庭和学校的严格管理,开始丧失对学习的主动性,沉迷于网络世界。当发现自己在学习上与其他同学差距逐渐变大时,想要将学习抓回来时,已经跟不上科任老师的上课节奏。
四、研究和解决大学生“宅”现象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攻坚力量,是未来“中国梦”的缔造者。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也是社会群体中最容易受到影响的一群人。高校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问题,是需要被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而现在高校宿舍“宅”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喜欢在宿舍上网、打游戏,不愿意走出宿舍去运动、去交际、去学习。面对大学生现在的状态,高校应该引导大学生“走”出宿舍,要让学生们能够正确的合理利用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大学的每分每秒都变得宝贵。
五、研究和解决大学生“宅”现象的措施
(一)加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网络化培训
在大学生“宅”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有与时俱进、开阔视野和开拓创新的精神。高校拥有一支对互联网精通的辅导员队伍,能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互联网知识的培训,非常重要。不仅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者提高了网络科学文化素养,还能提升相应的工作效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相关计算机技巧
只有足够了解网络计算机的知识和工作原理,才能灵活运用网络知识对高校“宅男宅女”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者参加计算机实际操作的培训
通过系统的培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计算机和网络工具的操作能力,将思想引领理念融入到实际运用中去。全面了解“宅男宅女”们对于网络世界的心理诉求,期望从中获得什么,有针对性的去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走出“宅”的世界。同时,采用先进和流行的计算机技巧,增加每一堂课或每一次班会课的趣味性、活力性。通过提高课堂的魅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更入人心。
(二)优化高校学生宿舍文化环境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阵地,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中度过,优良的校园环境是提高大学生主动性的关键。所以,优化高校学生宿舍区文化环境,对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至关重要的帮助,能鼓励大学生走出宿舍参加各种校园活动,促进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组织或社团,加强自身社交能力。宿舍环境建设的合理性,决定着学生的生活习惯,对他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将社区文化场地、自习室、娱乐室、健身区等地方建立在靠近学生宿舍区域,因为,距离是决定学生是否愿意出门的因素之一,学生的积极性会在长距离的路程中,降低出门的兴趣,宁可待在宿舍。
(三)设立高校网络心理咨询中心
长期脱离户外生活的“宅男宅女”们,不仅仅是身体素质变差,可能还伴随着心理状态的不健康发展。比如,性格变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沟通等。而针对“宅男宅女”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和剖析自己的性格特点,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不会到学校的心理中心去寻求帮助,可能通过网络进行自助,这样容易取得反效果。所以,建立高校网络心理咨询中心是有必要的,通过在线心理咨询,即保护了学生的资料和信息,还能第一时间为他们答疑解惑,给“宅男宅女”们提供了和谐和舒适的心理健康服务,慢慢引导他们愿意接受线下心理咨询,一步一步地帮助他们走出“宅”的世界,回归到正常世界里面。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宅”现象是普遍存在,且必须解决的问题,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技能。特别是面对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依赖网络宅在宿舍的情况,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一大问题。这种“宅”生活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针对大学生“宅”生活的特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更加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走出宿舍,把握美好的大学时光,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交际能力,促进大学生成为祖国的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方瑞.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心理动机及危机应对策略[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1):73-75.
[2]陆明.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宅”现象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王贵宇.我宅故我在:校园“御宅族”亚文化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作者:丁晨 单位:南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