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摘要: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国家的更加重视。本文从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共生互促、双向发展的角度,提出建立“双向建构”的关系体系,分析双向建构的基础、原则和动力条件,探索建立思想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体系,为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并最终实现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创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协同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研究现状

在西方国家的高校中,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有相当长的时间。西方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般主要是通过开设有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由教师讲解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同时积极支持大学生进行高科技创业。总的来说,在创业环境与运行机制上,西方国家已通过长期的实践建立起一套相对成熟、可行的环境和机制。纵观国内,总体上来说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处在起步开始和摸索的阶段,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融合研究也是刚刚才开始,但总的来说还不多。通过研究梳理,当前国内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业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作为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创新创业教育,学者王珊珊在《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中提出,只有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衔接起来,才能充分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两者是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创业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吴起华学者在《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中强调,为了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及进一步加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高校就必须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积极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通过注重创业实践,发挥实践的积极作用,可有效提升大学生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精神意志,从而有助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刘鸿宇在《试论创业教育与高校德育教育发展》中,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可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充分地将创业教育的理念、方式方法等有效地融合进去,使得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不断得到熏陶、培养和提升,反过来又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并实现两者的融合发展。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路径

在高职院校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形成两者相互借力、相互促进,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既是新时代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探索创新,更是新时代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因此,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

(一)学理基础的协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依托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归宿上是相当一致的。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探索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并且同样是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容的相通性。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之后其内涵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拓展,但就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核心来看,仍然是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培养,包括诚实守信、团队合作和奋斗拼搏等内容。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新时代的今天,则包含了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内容。从两者包括的内容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蕴含了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内容,因此两者具有内容上的相通性。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方法的相容性。相对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有相当长时间的教育实践,其已形成了十分完善的学科体系以及理论方法,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通过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课堂理论宣贯,宣传激励,树立典型,模仿示范等。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相对而言发展比较晚,无论是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内容上,还是在创新创业的教育方式方法上,都处于积极的探索实践中。但因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以及在内容上具有相通性的缘故,在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取舍上完全可参照模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极大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二)内生逻辑的协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互融的教学体系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相互纳入。在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创新创业教育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毫无疑问都是在课堂上,因此,必须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创新创业教育要培养的创新创业意识、诚实守信、团队合作和奋斗拼搏等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授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内容紧密联系起来,积极在课堂上进行融合,互相促进。积极构建渗透创新创业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相融合的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科学育人的重要依据,高校在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搭建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教学标准时,应该积极的将创新创业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进行融合。一般来说,根据教育部和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必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课,必须开足开够。但在此基础上,两者不能各自为政,否则在课程内容上就会出现简单的重复,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专门的章节讲授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和职业道德等内容,这明显和创新创业教育有关课程重复,需要对两者进行调整融合,以理顺两者之间内容。以知行合一为宗旨,积极构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实践平台。在教育方法上,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容性,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最好途径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个重要的传统就是社会实践,而创新创业教育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就是创业实战。可见,实践已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抓手。高校可以在两者日常教学中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创建大学生创业园,支持大学生开办公司,安排大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等,结合上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同时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正确,做到相得益彰。

(三)实现路径的协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的现实路径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新理念——理念协同。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取得发展进步。毫无疑问,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适应当前我国时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也是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而建立的新的教育门类。而对于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中,在价值追求上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因此,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本人,都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起来,实现两者教育的协同发展。发挥教师主体性作用,构建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主体协同。在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想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教师在里面发挥着重要的主体性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新形势下,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要紧紧依靠我们的教师,只有积极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在教师队伍能力提升的基础上,通过教师之间的协同,可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因此,应积极发挥学校所有教师的作用,比如那些虽然不上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我们可积极发挥“课程思政”作用,使其课堂上也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将极大地促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熏陶中协同发展——搭载协同。当前高校已逐渐意识到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之一校园文化,显然已深刻影响到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理解和接受程度。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得到顺利开展实施,还应该积极创建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将会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也能在其中得到熏陶提升,从而最终帮助学生创业能力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日后的创新创业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其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的提升,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可有效促进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和发展,以及促进两者功能的良好发挥。

三、结语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高职院校要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从学理基础的协同、内生逻辑的协同和实现路径的协同着手,才能充分做好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最终实现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艾军,邹金成,罗二平,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92-94.

[2]刘亚宁,郑亚男.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结合思路解析[J].时代教育,2016(19):91.

[3]宋研,王占仁.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3):141-144.

[4]刘红宁,王素珍.创新创业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冯丽霞,王若洪等.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6]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于连涛,刘伟.创新与创业教育[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10]倪锋.创新创业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林锦莲 许建特 陈晓 新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