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个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个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析

摘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视了对于大多数学生的情感调节,对学生自身而言没有太多实用价值、收获较小,没有很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塑造学生的积极品质。运用积极心理学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与积极人格的形成,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个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可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情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的含义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提出的。积极心理学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的活力与美德,挖掘人固有的、潜在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它与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是处于对立面的。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一般采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引导学生自身去挖掘潜在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形成积极预防和自我预防的能力,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一方面着手进行研究。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似的人,更加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心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从个体学生入手,积极预防形成从个体到普遍的案例分析,降低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隐患,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极其关键的一点。

二、从积极心理学视域看个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个性鲜明,追求自由与独立,渴望、乐于接受新事物的00后进入高校、进入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随着网络时代信息化的发展,学生能够独立获得大量的信息,学习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了。这些发展变化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身的内容、形式、方法都应跟随新时代的潮流,不断地进行自我改进和自我丰富,以达到新时展的要求。

(一)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利用文献研究法,在知网、万方等论文数据库中,以“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从2006年到2018年在知网上发现600余篇文章,从2011年开始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蓬勃发展。通过浏览这些文献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基本集中于研究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加强积极情绪体验与形成积极品质等方面,并且就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反思、提出解决措施。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个性化十足,以往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已经满足不了当下学生发展的需要。片面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不到保证[1]。主要体现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旧以课堂教育、日常教育为主,实践性教育偏少,甚至在某些条件不允许的高校没有实践教学这个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旧是以“灌输式”和纠错的方式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是被动地接受,没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正如张英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2012年)中所言:教育观的片面化,教师往往放大了问题,忽视了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教育不只是修正问题,应该注重学生的积极品质,并对其进行扩展和培育[2]。2.缺乏人文关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以书本内容与时事政治为主,以完成教学目的为主,忽视了受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教师较为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理论说教,过于强调社会、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一直秉承的教学理念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3]。对于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关注力度不够,缺乏对于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成才的关注,更加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在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大多数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更新不及时,拘泥于课本的内容,过程流于形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别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产生的结果就是心理健康的知识没有得到真正普及[4]。3.忽视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关注与调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消极取向,忽视了对于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在李莹的硕士论文《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研究》(2018年)中,她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对于高校中的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学习任务没有高中那么繁重和枯燥,他们拥有很多自由的时间,因此积极情绪的状况良好。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学业压力和就业、工作的压力,使得他们的积极情绪低于大一大二的学生[5]。在进行思想引导的过程中,我们其实忽视了理工科、文科学生间的不同情绪体验,在实际开展各年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时我们也没有做到如此细致。

(二)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个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价值

运用积极心理学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可以产生积极的预防作用。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运用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教育进行反思的一个过程,创建出一种积极的教育环境氛围,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勇气等积极因素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而不是选择在教育过程中给予学生千篇一律的约束、控制与说教。利用积极心理学,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学生的积极品质,挖掘他们的潜能,以此手段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6]。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有效的措施,采取鼓励、激励的方式去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施展自己个性化特点的过程中,建立积极正面的人生观,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升自我的能力,形成一个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心理,增强自身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与积极人格。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运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增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验,强化学生自身对于积极情绪的建构以及对于消极情绪的正确处理,学生的情感认同可以得到强化;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促进他们自身价值的实现。在教育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自主意识。通过积极心理学,激发学生产生“我想学,我需要学”的信念,从“他育”型教育模式转向“自育”型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应对诸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婚恋压力等困扰其生活问题,提升自我的抗压能力,自然会产生学习兴趣,增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快乐感[7]。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身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就实现了。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去进行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需要,是正确认识大学生个性化思想特性,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推进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发展的需要。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域实施个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措施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域来看,我们进行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要着眼于激发大学生的信心,引导大学生快乐面对各类新挑战,致力于引导大学生追寻自己真实想要的幸福。我们也要树立新观念:学生要依靠自身、学会自主地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应该立足于大学生本身的特点,在个性化的实践过程当中去促进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挖掘和培育大学生的个性化积极品质,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提升学生个人对于消极情绪的处理能力,培养自身的积极情绪观;强化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赞赏教育,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发展;融合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创新个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从积极心理学视域来看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具体来说就是:

(一)运用积极心理学,创新教学方法,丰富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理论课程的授课内容,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采取“激励、鼓励、信任”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潜能、重视他们的课堂定位。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要让他们参与到教育中,考虑学生的需求,不能够只是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设置课程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在现有的许多课外辅导或者高校都有“小班教学”的模式;或者借助网络、新媒体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例如MOOC,清华大学以在线开放课程的形式给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讲授思政知识;在北京理工大学的虚拟仿真实验室,他们通过VR技术加以讲解,给学生们上了一堂身临其境的思想政治课;现在许多高校都存在翻转课堂,较之以往的传统理论课程模式,形式新颖的新教学模式,学生接受程度更高,积极情感体验更浓,课程的教学效果越好。及时更新理论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从学生关注的点出发,紧跟时展的潮流,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找到有用的信息,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榜样的力量来促进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内心世界;设置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利他主义情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确处理自己产生的消极情绪。

(二)利用积极心理学,加强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

加强对于学生的人文疏导就是通过利用积极心理学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心理疏导。比如,我们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心理疏导的内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等;其次,高校可以定期组织相关方面的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提高心理疏导的水平,加强对心理疏导的认识,例如成都理工大学就曾请过《非诚勿扰》的嘉宾主持黄菡教授来做过关于婚恋观的讲座,现场座无虚席。除掉思想政治本身的教育以外,我们还可以建立与相关专业结合的心理疏导形式,沈阳师范大学王慧在她的硕士论文里曾经做过这方面的研究。结合并借鉴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发挥其他相关学科对于心理疏导内容的指导作用,使心理疏导的内容更加有效地反映教育对象的心理,疏导方法更能帮助教育对象摆脱心理问题。

(三)利用积极心理学,加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当学生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时,他们会运用一系列的学习策略来达成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反之,当他们的情绪处于比较消极的状态,则不利于他们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的达成,更谈不上在学习中运用策略。因此,利用积极心理学,促进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可以实现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提高学业成绩的目的。伴随着学生主观愉悦的情绪感受,能激发对于学习的积极认知,从而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西安工业大学李莹在她的毕业论文里就做过一个数据分析,通过对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结论:使用一定的积极情绪教育干预措施可以提升大学生学习策略的水平,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为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提供良好的保证。

四、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的存在理念为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学生的德行,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培养出具有个性化色彩的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心理的咨询,提升人的心理品质,培养出能够承受压力与挫折的人。帮助大学生挖掘自身潜力,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娟维,沈元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实践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8):45—47.

[2]张英.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2.

[3]王海燕.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人力资源,2018(8):145—146.

[4]王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中的心理疏导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

[5]李莹.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8.

[6]魏静.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影响[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8(6):42—44.

[7]刘凤影,袁立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6):127—129.

作者:蒋欣? 熊诗韵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