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团体辅导应用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试图对团体辅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运用进行深入探究,通过在思政课教学主渠道、辅导员工作室的主题活动、班级团体建设活动、特定学生群体的教育、学生党建教育活动等各种途径中引入团体辅导等路径,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有效性。
关键词:团体辅导;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1引言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指出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党的报告中,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可见,这一精神要求全国各高校要深入研究如何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学生更能接受、更有效的方式方法进行引导,培养心理健康、心态积极、思想高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在家庭教育方面,他们大部分是独身子女,是在两代长辈们的宠爱与呵护中成长,家人为其妥善安排一切,缺乏独立性;在意识形态方面,社会飞速发展,国家日趋开放,网络日益普及,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缺乏稳定性;在行为特征方面,他们以自我需求至上,但责任感与抗挫折能力不强,缺乏沟通能力,不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较差。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教育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对枯燥,教育的有效性不强。据浙江省部分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有49.91%的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较多但无效”,有18.01%的学生认为“较少且无效”,即认为效果不好的学生高达67.92%;认为“有效”的仅占16.49%。[2]现代教育要求将学生摆在教学的主体位置,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事实情况恰恰相反,由于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根深蒂固,师生角色的转换相对比较困难,导致教育的有效性难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关怀与亲和力有待增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而对学生个人的身体、心理健康状况关注程度远远不够。而当前“90后”“00后”的学生,很难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排解等方式解决挫折与问题,更多的是会走入心理死角,不仅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危害,甚至也有可能做出危害群体的事情,他们渴望得到老师与同学的关怀与关注。引入团体辅导,既能满足学生在思想上的需求,也能满足学生在心理上的需求,真正增强了人文关怀,使学生将来以更积极向上的心态服务社会。
3团体辅导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优势
团体辅导目前在各高校都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应用,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本土化程度不够高,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技术运用也不够熟练,因此还存在许多问题。能够运用团体辅导的教育者数量非常有限,且专业化程度不高。高校中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都是辅导员,但是其中能够开展团体辅导活动的非常少。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全院共有63名专兼职辅导员,其中仅有11名有心理咨询师证书,占总人数的17.5%,且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只有2人;班主任基本上为专业教师,既没有心理咨询师证书,也没有经过专业化培训,主要还是依托辅导员力量。因此既不能在数量上对所有学生进行全面覆盖;且专业化程度又不高,很多辅导员自身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应用范围不广。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逐年上升,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已经不能严格地独立起来,而利用心理咨询的技术——团体辅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非常必要,也非常切合学生的需求。团体辅导(groupcounseling)是指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咨询与指导,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3]在20世纪90年代团体辅导进入我国的这段时间里,其发展迅速并涉及各个领域,同时出现大量的研究成果。当团体辅导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中不断深入后,高校团体辅导的研究实践也不断增多,团体辅导的对象逐渐向正常大学生覆盖,团体辅导的性质由治疗性转变为发展性,发展性团体辅导成为高校团体辅导的主要形式。[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求新求变,才能适应新的教育环境。而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当遵循学生思想的变化及心理发展的规律,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变化,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新路子与新方法。团体辅导的整体氛围好,互动性强,是一种双向甚至是多向的教育模式。团体辅导通过成员与老师间、成员与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既能得到帮助,又能帮助他人,形成助人自助的形式与相互支持的系统;通过经验分享及团体辅导情境的烘托,能够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团体辅导打破了传统教师的刻板印象,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能够拉近师生距离、亲密师生关系;通过如游戏、情景剧等趣味活动充分引发学生的兴趣点与动机,又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与学生对于课程的认同度,起到良好的正向作用。团体辅导把有共同问题与困惑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与他们建立联系、产生共鸣,减少了孤独感与无助感。
4团体辅导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团体辅导是运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新方式。
4.1团体辅导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主渠道,增强思政课堂的吸引力
思政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将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引入思政教育课堂,既能够扩大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的影响范围,使学生得到系统的、全面的团体心理训练,又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课堂的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趣味性,融洽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6]思政课堂中引入团体辅导,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大部分学生思政课的学习动机不强,从小学到高中“死记硬背”的政治课让他们产生了严重的“偏见”。本课题组设计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调查问卷》,调查了我院共1000位学生,文理科及性别各占一半。调查表明,71.73%的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62.64%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较差;74.21%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而65.13%的学生在“您喜欢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问题中选择了“采用团体辅导(游戏、情景剧、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教学方式”。运用团体辅导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习动机,提升教学效果。思政课堂中引入团体辅导,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思政课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就是立德树人。教师育人的主战场就是课堂教学,如何发挥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育人效果至关重要。引入团体辅导,利用学生自身的家庭背景和不同的成长环境发掘不同的视角,体验不同的立场,同学、师生之间充分互动、交流信息,探索自我,发现共性,比起填鸭式的灌输知识更有效。同时,团体辅导能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更加全面,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改变,自律性更强。
4.2团体辅导应用于班级团体建设,增强班级的归属感与凝聚力
目前各高校均实施学分制与选课制,学生虽还是同在一个班级学习与交流,但是各班级基本已没有固定教室,上课呈流动状态;随着专业方向的选择,即便是同寝室也并未经常一起上课,因此班级管理功能日益弱化,存在凝聚力不强、归属感缺乏等问题。班级团体辅导是以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共性问题为目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在班级团体辅导中,学生通过主题活动和同学间的讨论、分享,不断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提升自我,班级团体辅导对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班级凝聚力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7]在班级团体建设中引入团体辅导,增强班级成员归属感与凝聚力。开展如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等内容的团体辅导,打破主题班会的“照本宣科”状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既有助于同学之间的有效交流,又富有趣味性,贴近学生心理。班级团体辅导主题容易确定,操作便捷,班级成员真诚、平等、无条件接纳式的沟通产生强大的动力,促进成员间的互动,创造安全的团体氛围;每个人既是“求助者”又是“助人者”,从讲授式的单项教育变成双向互动教育,从而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提高活动效率,提升班会质量。班级团体辅导是新形势下创新高校班会活动的有效途径,它既能增强班级成员的归属感与凝聚力,又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观点、思路、看法,是开展育人工作的不二选择。
4.3团体辅导应用于辅导员工作室,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准化程度
当前,各个高校为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统筹整合高校大思政队伍力量,加强理论研究,为一线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智力支持和实施路径,为提升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水平,各个高校都成立了一批又一批辅导员工作室。辅导员工作室紧密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围绕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与研究,如思政研究、学业指导、网络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就业与生涯辅导、学生资助工作、思政队伍建设等专项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辅导项目,可以给学生带来私人定制的精准化服务,更好地践行因材施教。针对新时代新变化的教育对象,教育也要讲“精准”,而依托辅导员工作室开展专项团体辅导就是精准化服务的一个重要举措。如诚信教育工作室开展“诚信与我同行”系列团辅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感恩教育工作室开展“感恩你我”系列团辅活动,提升学生的感恩能力,和谐人际关系;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开展“我的未来我做主”系列团辅活动,确立学生的发展目标,主动规划未来;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室开展“创业我能行”系列团辅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等。各工作室结合自身研究内容开展团体辅导特色项目,逐步建成机制健全、资源共享的实践基地,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4.4团体辅导应用于特定学生群体教育,提升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注重把团体辅导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针对学生教育管理中出现一些问题,针对一些特定学生群体开展专项团体辅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经常与特定群体的学生进行交流,例如学生干部、贫困生、沉迷网络的学生等,针对这些学生的特殊性与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建立团体,如学生干部团体、贫困生自强团体、走出网络团体等,定期开展团体辅导。学生干部在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能在学生中起到榜样引领的作用,更能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做好各项事务性工作。设置领导力、成功自信心理、团体合作精神等项目,提升学生领导力的同时体验成功喜悦、坚定奋斗决心,加强团队合作精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家庭经济条件的落后促使他们比较敏感、缺乏自信心、表达能力相对比较弱。相关研究表明,团体辅导可显著提高贫困生的自我表露、自尊心以及心理健康的水平。针对贫困生,培养自信心、自立自强的人格、感恩的心等,让他们摆脱自卑,找到自信,形成自强不息精神。通过团体辅导提升贫困生的关注度,促进他们从大学到社会的平稳过渡,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度,进一步完善自我。
4.5团体辅导应用于学生党建教育,增强党支部的活力与吸引力
高校中的党建教育活动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是形式刻板,内容单调,缺乏吸引力,同照本宣科的课堂一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党组织的活力,使党建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辅导员可借鉴团体辅导开展“党日”“团日”活动和组织生活会,让广大党团员在寓教于乐的游戏中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觉享受党员权利,履行党员义务,从而增强党团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真正实现“长知识,促成长,作贡献”。[8]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不同的团体辅导活动。如针对学生党员,可开展如“重温入党时刻”的使命感教育,回顾入党的光辉时刻,增强党员使命感;开展“我是支部一员”的责任感教育,明确义务责任,增强责任感与担当;同时,开展支部为我过“生日”活动,予以党员人文关怀,体验支部为党员过政治生日(入党日),增强党支部的吸引力。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如“心中的榜样”寻找心中党员的榜样,增强行动力的团体辅导活动;开展“诉说党的光辉历程”,以讲故事的形式重温党的历史;开展“我心中的歌”,通过歌颂党的歌曲来表达对党的热爱,增强党支部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徐高峰.浅析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百家讲坛,2016(3):183-184.
[2]章小朝,何增光.关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部分高校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5-121.
[3]樊富岷.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4]黄超.团体辅导在新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2017(2):91-92.
[5]沈燎.邓小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基于团体辅导的视角[J].邓小平研究,2016(4):141-147.
[6]陈?,张晓文.将团体心理辅导融入思政教育课堂的实证研究[J].生活教育,2015(17):118-120.
[7]邢辉燕.辅导员开展班级团体辅导的角色与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9):230,232.
[8]贺芳.团体辅导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心理与交往,2009,1(3):44-46.
作者:温盈盈 叶婷婷 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创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