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其进行重构,以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新的逻辑,赋予其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从修身养性做起,以“齐家治国”规约人人和谐相处,以“平天下”为共同的时代担当,为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生命力。

关键词:《大学》;新时代;道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与时俱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核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要遵循,进一步创新和优化思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进程。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篇(以下简称《大学》)。《大学》其中所阐发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养圣人君子理想人格的核心。当前应积极推动《大学》中修身之法、齐家之方以及治国平天下之道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大学》思想概述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目标是要成就“圣人”。朱熹选北宋五子之文编著《近思录》,其中卷十四便是论述儒家进学的终极目标———“学圣人”。张载也说,“二程从十四五时,便脱然欲学圣人”[1]。“圣人”的重要德性便是“修齐治平”,亦即“内圣外王”,这在《大学》中有集中体现。《大学》出自先秦儒家经典著作《礼记》第四十二篇,“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大学”是与“小学”相对而言,主要阐述“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或称“大人之学”[2]。《大学》开篇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概括“修身”的道德教育纲领,其中“明明德”是根本,“亲民”(程颐以“亲”为“新”,意为“新民”)以及“止于至善”是目标。其后,《大学》进一步突出“修身”的重要意义,提出“修身”为本,在“修身”的过程中以“格物、致知”为方法,以“诚意、正心”为过程,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目标。至此,《大学》形成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和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完整儒家道德教育体系,并向后世展示出其道德教育的理想人格典范———“圣人”。古人认为,天降生民,皆具仁义礼智之性,然因气质的禀赋不同,或被后天物欲所蒙蔽,特以教育“复其性”,也就是恢复人虚灵不昧的“性”的全体,这就是大学教育的目的所在,亦即“内圣”[2]。然内圣以“明德”为根本,“复性”是个体教育的目标,“君子”的目标不局于此,当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终极追求,“齐家、治国、平天下”,亦即“外王”。

二、“明德修身”思想的教育价值

(一)《大学》“明德修身”思想

明德修身是中华传统道德体系的核心。《大学》开篇即表明明德为本,“明明德”,朱熹阐述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1]“明德”是人的光明澄澈的本性,通俗点说便是人光明正大的品德,而“明明德”则是指弘扬此光明正大的品德,“明明德”于前,“亲民”“止于至善”在后,人当自明其明德,再推己及人,使己之德影响他人,使之去其旧污,可知“明明德”乃为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君子慎德、德本财末是《大学》在个体道德修养上的辩证阐发。《大学》指出“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是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国家要稳定良性的发展,从长远来看,道德的建设更为重要,如果国家的总体发展方向是以德为本,以德聚财,才会“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倘若本末倒置,哪怕得到了财,也会“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二)“明德修身”思想的时代价值

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3],揭示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崇德修身”,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蕴含着以培养光明正大的品德为根本,以人人去污图新为方向,以最终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为目标的“内圣”道德教育理念。积极学习和弘扬《大学》关于德育培养的教化方式,在个体德育培养目标上,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优秀人才,最终实现中华民族“齐治平”的伟大复兴。

三、“齐家治国”思想的教育价值

(一)《大学》的家国一体思想

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家族是传统宗法社会开展各项活动的基本单位。“欲治其国,先治其家”,《大学》非常重视对家族成员的教育,“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并认为家族的教育成果与国家的发展兴衰与共,“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并最终形成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家国一体”儒学思想。《大学》的齐家之道可以用“孝、悌、慈、让”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来概括,同时强调家训家风的重要影响,指出治家者必须先修养自身,“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阐述了父母长辈道德品质对子女有着言传身教的重要影响。《孔丛子•居卫》“有此父斯有此子,人道之常也”的论述,即是关于家训家风影响传承的生动表达。此外,《大学》也注意到家族教育公正客观的重要性,警示治家者应撇除私心偏爱,“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大学》的治国之道讲求为政以德,“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古有刘邦与项羽,唐高祖与隋炀帝,一正一反,一成一败;成则是用人唯贤,让利与民,让利与身边的人,聚集大批人才,得人心。《大学》的“?矩之道”,对治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元代学者许谦曾评价说“平天下之道在?矩之道”。?矩之道内涵有二,一是上行下效的示范功能,“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矩之道也”;二是推己及人的传递功能,“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矩之道”[4]。

(二)“齐家治国”思想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弘扬《大学》的齐家治国思想,需要注意它的历史局限性,摒弃“君为民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等束缚人性的封建思想糟粕。第一,新时代齐家之道的根本在“和谐”。立足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新时代背景下,齐家之道主要在“和谐之道”,包括坚守孝悌的长幼和谐之道、男女平等的夫妻和谐之道、人和为贵的处世和谐之道。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和谐内涵不再仅局限于家族,而是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者的和谐,这三种和谐关系都可以用《大学》的齐家之道指导处理。在组织中,“孝”成就忠诚,“悌”成就敬重,“慈”成就仁爱,“让”成就和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知孝悌以敬畏尊重自然,懂慈让以珍惜爱护自然。如此,人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二,治国之道强调为政以德,对民众施以道德感化。出自《大学》的“?矩之道”作为儒学思想留给后世,用以维系国家和谐的基本道德法则,不仅对中国传统宗法社会执政者有重要的治国价值,对我们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对于奋进在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遵从?矩之道的精神内涵,自觉加强政德修养、打牢从政之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上行下效,推己及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恪守“爱国”的为民之道,“敬业”的处事之道,“诚实友善”的为人之道,通过“上位者”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人民群众积极效仿。倘若人人道德,家家和谐,则中华大地必然安定团结,建设中国和谐社会指日可待。

四、“平天下”思想的教育价值

(一)《大学》的“平天下”思想

“平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向往,是修身的最高理想追求。《大学》的“天下”是指古代中华神州大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与多种宗教并存的大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然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倡导天下观,讲求大同世界,天下为公,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中华共同体不断兼容并蓄不同民族的风俗和文化,历经五千年风雨坎坷,仍然并肩前行。

(二)“平天下”思想的时代价值

当今世界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分化、政治秩序、文化冲突、生态环境、资源分配等问题使得整个世界冲突频发。为解决这些问题,谋求世界和平发展,多次在不同重要场合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到2015年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提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世界传递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坚持合作共赢、追求国际公平正义、追求国际关系民主化、追求持久和平、彻底打破国强必霸的逻辑,把人类始终追求的和平、安全、合作、互利、共赢、共享、平等、自由等理念完整地注入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中[5]。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平天下”的传承与超越,新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超越了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命运共同体”的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必将以共同发展让更多人民共享世界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朱熹,朱杰人.朱子全书:第1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87.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3.

[3].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4]陶新宏.儒家“?矩之道”及其价值意蕴[J].船山学刊,2010(4):120-123.

[5]阎孟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涵[N].光明日报,2019-02-11(15).

作者:孙立 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