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反思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反思,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反思

摘要:随着新时代,新定位,新挑战的到来,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挑战越来越多,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也在不断地进步,本文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内容,并对其进行了简要的探究,也揭示其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教育制度;思想政治教育;挑战

21世纪的中国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才战略是国家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当代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是祖国大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去培养的对象,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脊梁。国家需要人才,但是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首先就是思想正确。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每一个大学生所必备的基础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内容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成立的基础,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用科学的理论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促使他们树立起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大学生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就个人来说,每个人有自己的价值观,自然理想各有不同,但是当代大学生肩上的责任远远不止达成自己小目标这么简单和轻松,而是要心系祖国,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成己任。

(二)专业内容的设置

思想政治教育有一门专业课是政治经济学,而高中政治必修一叫经济生活,内容就是教给学生们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的知识,这就为学生将来在大学期间学经济学相关专业打下了基础,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一种正确的三观。很多理科生在高中的时候可能没有过多地接触过政治,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大学要均衡地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之一。在大学生的专业必修设置中,思想政治教育有三大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几乎算是一种强制性学习,这样的学习当然取得了一定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有自身的目的的,而目的意味着一种选择。

(三)师资队伍的扩大

在大学中,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是大班教学,那么在课程教学中,老师很难完全地顾及每一个学生的上课状态和听课情况,所以这对于专业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在期末考核的时候一般都是开卷,所以这也会导致大学生对知识获取的不认真,态度不端正等等。在此基础上,老师需要发动创新精神,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比如:小组作业,班内辩论赛,征文比赛,等等来增加平时成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加教学质量。

(四)教育保障机制逐渐加强

教育机制是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的层次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和教育的功能机制三种基本类型。三类机制以及每类机制中的三种机制各自有着不同的内涵,又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存在的挑战

十几年来,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学生有抵触心理

现在的大学生总以为自己来了大学就是需要混个文凭就可以了,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基础学科,都没有能够拿出足够的重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教育体制依然是应试教育,学生对于学习这件事大多数是功利的,所以会对这种枯燥且和专业无关的学科产生相应的抵触情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解决学生本身的这种抵触的情绪和心理,学生应该多读书,增强理想信念,为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崇高的定位,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学生不光需要“成绩好”,更重要的是“三观正”。他们只有不断地全方位的提升自身的能力,才能在社会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大学生往往不能有自己成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很多东西也不能够及时准确地做出恰当的判断。当下社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很深,同时网络发展空前快速,大学生面对浮躁的社会往往把持不住自己,不能对很多信息进行正确的整理和筛选,导致其思想出现偏差。所以大学生应该学习如何独立思考,培养出健全的人格,不要过多地参与到网络之中的口水战,而要客观冷静地分析问题的关键。大学生应该抵制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拒绝一切负能量,拒绝过分地依赖手机网络。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对于别人的思想和行为我们无法控制,但是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陈来应.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黄小梅.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09(6).

[3]王晓清,于子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新视点[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作者:韩明娜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