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体现国家意识形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性教育,以指引、启发及塑造人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观点为目的的社会性实践活动,而语言是保证其有效运行的强力支撑。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根蒂,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具体意义的映现,语言表述的精准性以及传达的普及性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文章通过分析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点,来进一步探求其具体功能

关键词: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功能

语言是看似简单、实质却十分复杂的词汇,从古到今,关于语言的界定和定义数不胜数。概括来说,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经过重复活动而形成的官能,只由嘴巴是不能独立生成语言,还要经由各个官能系统完成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意义呈现等一系列步骤。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运用语言达成认知世界的目的,自此基础上,将获得的认知进行说明、阐述、传播。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是交流,同时语言又是意义的承载系统。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流、交往的过程中,把政治观念、思想观念以及道德标准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刻画、说明、阐释、评议等方法,加之借住情感的渲染,搭建主体之间思想的桥梁,使其保持一致性以及价值取向的同向性。语言是一种意识结构系统,在内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实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语言是基底,语言不仅实现了语言交流的作用,并且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意义,换句话说,语言的赋值,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有现实存在意义的。

一、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点

语言发挥着特殊的社会教育功能和规范作用。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的语言,具有语言的一般特征,即交流性和意义承载性。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语言还具有意识形态性、价值导向性、思想启发性。

(一)意识形态性

语言是为了满足交际和思想交流的需要而在社会实践中产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思想交流、思想碰撞、思想走向同一的社会实践活动,语言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就体现在把思想“活”起来、流动化,而不是一池死水。语言转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可以看出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所以这就决定了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意识形态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是指通过教化、感导、熏陶把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内化为人们所愿意和乐意吸收汲取的思想和观点,整合社会成员思想,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实践活动就以不同形式不同的方式存在,或潜移渗透,或灌输传播,或直接宣传,都是利用社会大众的聚合心理,把统治阶级的思想上升为人民的思想,从而维护统治。

(二)价值导向性

语言的本质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它不是单纯的声音系统,更重要的是意义的承载者。语言表述是为了对意义进行精准定位。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抽丝剥茧,把想要告知人民大众的意义抽拨分离出来,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挥出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法国语言学家本沃尼斯特认为“人在语言中并通过语言把自己构造成一个主体,因为只有语言才能建立现实的‘自我’概念。这个现实就是存在的现实”。语言不是仅仅把散乱不成体系的思想固态化,还可以通过对思想的赋值,使得思想实现再创造,这就是语言对当前实况和未来目标的造筑。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不仅是对现实需要的描述,而且由于方向的确定性,导致语言还能够对未来社会有个清晰的构图,比如“师夷长技以制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些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表述,基于现实,并且高于现实。

(三)思想启发性

我国的启发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最先提出了启发教育的观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育与训诫不是等号关系,要想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一味以强制性举措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不可能的,是事倍功半的。而“启发”是最有效、最容易让人认同的门径。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意义的完美实现需要语言精确无误的赋值,但只靠对思想进行赋值远远不够,还需要思想的开启,开启受教育者对意义接受过程的敏感性、自觉性以及探索意义深层可能的创造性。

二、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不存在没有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这种人为中心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其直接作用于人的包含政治观念、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在内的整个价值体系,并通过各种观念改造人的思维或者在改造的基础上实现再创造。语言给世界命名,语言使“事物本身”显现出来,人总是以拥有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就是利用语言既有独立性又有承接性的特点,对语言的原意没有或不突出的各类情感进行延伸,在表述的过程中强化或者弱化人的思维,从而转变人的思维方式。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我们所处社会中,各种政治观念、法律条例以及道德规范,是外在于人民大众思想体系的强制要求和社会约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语言将这些外在于民众思想体系的要求和约束转化为内在自觉接受的认知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的运用。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运用语言,将其内容通过交流的方式表述出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以展现,并为进一步的转化提供基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意义不可能仅仅靠国家意识形态就可以获得,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建设及再造作用。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被语言有效转化并明细叙述,达不到被人认知接受的目标,这种内容便是无意义、无作用的存在,它只能是空泛的、缺乏支撑的,不值一哂。如果语言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达出来并被人们理解,实际上就是将内容包含的意义转化为人们自愿接受的内在认知体系。

(二)调节受众心理预期

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要通过人民大众的共鸣感来达到思维的一致性,从而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当然,要想达到这种高度的一致性,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被人民大众普遍信服且有轮有廓、清晰明了的未来蓝图。蓝图的展现,需要语言生动地描绘,需要语言深刻地阐述,意义在此过程中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民面前、刻画在人民脑中。语言对于受众心理预期的调节功能主要是通过对社会事件、现象进行描述并且注入情感,根据不同受众对象进行不同的情感渲染,经过语言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转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受众个人价值达成一致,从而进一步上升到社会价值为主导的层面,达到感召群众的效果。

(三)塑造审美心理和人格

审美是指对于美的事物的关照、考察和辨别的过程。审美、知美、达到美是人格塑造的最高境界。审美心理需要审美意识的激发,审美意识能够使人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意志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语言是美的承载者,它展现着一切美的合理性,同时,语言又凝练着人的主体性,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政治思想、道德伦理思想的过程中,受众群体能够从接受到的语言信息中感悟美、欣赏美、提升美感。另外,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还具有塑造人格的功能。语言通过转化社会政治要求和道德标准,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受众群体自我接受、自我理解、自我升华的相对稳定的认知系统。在此基础上,运用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接触新事物、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难题、适应新环境,这个过程就是人格塑造与完善的过程。对于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备意识形态性、价值导向性和思想启发性三个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其具体功能。语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转化、受众心理预期的调节以及审美心理和人格的塑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点和功能,才能深刻地理解语言的重要性及重要意义,为我们将语言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研究提供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邵献平.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中介[J].延边党校学报,2010,(5):107-109.

[2]袁张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意识形态之家[J].思想教育研究,2015,(10)::36-39.

[3]石书臣.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统一[J].探索,2003,(03):81-83.

[4][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孙周兴译,2004.

[5]戴悦,李菁.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哲学审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3,(9):34-36.

[6]张玉能.论深层审美心理与人的认知能力全面发展[J].学习与探索,2014,(6):119-126.

作者:武佳丽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