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述(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大数据时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和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大数据,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预测其思想的发展,从而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本文对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进行了探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必要性、思维方式转变的特征、转变策略给出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转变
在物联网以及云计算全面发展的今天,大数据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这对信息技术的变革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为思想政治教育等提供了更多的思维支撑点,促进了传统教育形式的转变。在高校当中,思想政治是一门十分关键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但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固化、枯燥的特征,所以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堂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迎合大数据时代的优势,更好地完善思想政治课程,转变教育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一)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
在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升。西方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有了巨大的提升,但我国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却不大。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科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作用没有全面发挥出来。在当代,西方各国都已经提出了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并都依赖于大数据。高校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为了培养出具备新时代精神的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有必要在思维上进行一些转变。
(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高校中,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非常落后,急需进行创新和转变。针对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由于受到了科技发展的影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无论是工作的形式、内容还是思维方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更多的创新和探索已经成为主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以往的教育载体当中,理论知识教育等已经受到了新型传播形式的打击,全新的互联网技术能够带来更多更快的信息。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要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体制,以便能够更好地发展思想政治工作。
(三)大学生树立三观的内在要求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更加频繁,交往的方式和内容都有了较大的提升,拉近了与其他国家的距离。国际发展的大环境与国内发展的小环境对学生三观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的重点便是学生的三观教育问题,要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分析其日常的行为方式,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教育方式转变的可能性
(一)大数据技术可预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信息时代,社会在信息科技的帮助下得到了飞速发展,对人们的日常行为造成了很大改变。数据是非常庞大且繁杂的,但在计算机对其进行利用与开发之后,可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数据的价值。此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小数据时代存在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对数据的分析还是预测只需要对事物是什么给予了解即可,并不需要知道为什么。由此可见,利用大数据可对高校的思政内容进行分析及预测。
(二)大数据可帮助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技术进行结合
大数据时代,对数据和信息的掌握,会对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造成影响。人们在创造新的价值时,认知新事物的根源在于对大数据的获取。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不能脱离核心基本点,如社会与自己的终点范畴、外化以及内化的最终结果范畴、教育和学生的中心范畴等。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可帮助思想政治课程与新技术找到完美的融合点。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特征
(一)大数据技术的作用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大数据技术的作用下,倡导教师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不再只是对个人价值进行推崇。在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对于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了解,很多都是通过小数据样本得来的,这限制了其发展水平。在当前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对于数据信息的处理越来越快,在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将以往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释放。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影响,可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以及云端存储技术收集大量的数据,教师在获取大量的数据之后,可在更大范围内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给予关注。
(二)大数据时代的关注点
大数据时代,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为“是什么”,至于“为什么”则不是关键。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找到事物之间的关联物。当某个数值由于其他数值的增加而增加时,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针对大数据,预测是其最核心的一项功能。利用个人数据,可在价值层面和思想政治层面捕捉到个人差异信息,这些异常信息的及时发现,可避免很多不良事件的产生。找到关联物并对其进行合理的监控,可对未来实施有效的预测。
四、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策略
(一)利用数据价值,构建量化思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数据非常密集的一项工作,利用对每一项数据的分析以及综合的研究判断,可以较为全面地对学生个人的思想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进行了解,以便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但教师需要有非常好的数据素养,要注重对数据价值的挖掘,对数据实施量化,构建动态的数据库。其中,基本的思路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构建良好的机制,确保相应的单位以及个人可以彼此合作,打破数据壁垒、强化合作,对数据进行共享。其二,针对比较容易进行量化的数据,要注重对其的梳理、分类和采集;针对比较主观的一些判断,可利用评分的形式给予量化。其三,互联网上公开的信息,可在成熟的技术下,应用相应的数据工具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
(二)注重客观评价,构建整体观念
在大数据时代,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要涵盖多个方面,这对学生的客观评价有着重要的帮助意义,因此,教师要构建好整体的思想观念。在群众当中,要将被代表的思维进行转变,获取到学生的完整信息,构建好“样本=总体”的思想观念;对于存在的异常数据要给予高度重视,将数据的容量进行扩展,不忽略任何信息。在个人方面,要将个人经验和群体画像进行区别对待,全面考虑教育对象所具备的主体性和教育的目标。此外,要对客观数据以及主观的感受进行结合,对于个人的评价要慎重,用长远和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不能随意贴上数据的标签。
(三)重视发展预测,构建前瞻性理念
大数据预测可有效帮助思想政治教师对课程存在的不良事件进行预测,因此,教师要注重研判能力的提升,构建良好的预警机制。在高校学习期间,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这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的环境中,利用对学生数据痕迹的监测,可对其思想动态进行研判,这样便可预测学生的行为。首先,要构建良好的前瞻性思维,主动积极地进行谋划和预防,不能应用救火式的处理方式。其次,要构建合理的预警机制,比如“信息源—信息传入—信息转化—分析信息—输出”的机制。最后,做好相应的研判工作,如果发现了有群体性以及倾向性等特征,要及时进行分析,做好相关的预防和防范工作。
(四)构建大数据人才队伍
高校负责大数据工作的相关人员,对于统计学当中的知识和大数据的内容要有全面的掌握,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数据的相关采集和处理工作,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发挥出大数据时代的优势。
(五)落实好长效机制
大数据时代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对于大数据实施的动态分析,要用长远的眼光对待。要与家长、教师以及教育部门等建立合作关系,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机制给予不同方面的监督,使大数据能够更好地为教育提供服务。
五、结语
总之,大数据不仅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全新的变革,也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遇。因此,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大数据的应用,使其能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发挥出大数据的巨大优势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艺雪.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06):61-62.
[2]谢小芳.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建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12):131-133.
[3]苏杰.新媒体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1):29-30.
[4]袁翠婵.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J].传播力研究,2017,1(07):205+207.
[5]强小静.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7(09):67.
[6]展鹤.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J].学园,2015(07):58+60.
[7]李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贯彻学生主体性教育理念[J].林区教学,2004(04):41-42.
作者:马欣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第二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摘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心环节。笔者在深入分析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围绕思想引领、文化育人、课程思政、阵地巩固、协同育人、师德师风建设、党建引领等方面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意义;问题;措施;保障
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进行了高点定位。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统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具备坚定的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品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当代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只有抓住、抓好、抓牢以培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学生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从而保证高校培养出一流人才,使高校发展成为安定团结的育人之地和世界一流大学。
(二)是高等教育应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
当前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很多不良思潮对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大学生造成较坏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
二、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思政格局还未建立起来,思想政治工作合力不够
有些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统筹安排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后勤服务等工作,各部门开展工作考虑业务的多,与思政部门联动、协调、配合不够,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尚未形成。
(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比较薄弱
部分高校对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重视不够,缺少顶层设计;对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管理,内容照抄照搬上级文件,方式方法单一。部分高校重教学、科研,弱化了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少数教师理想信念模糊,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识不到位,育人意识淡薄。
(三)课程思政和课堂思政效果不明显
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没有以“价值引领”为导向去修订教学计划、构建课程体系,思政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没有实现“同向同行”。课堂思政建设方面,对新形势下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不深入,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对专业教材中的育人内容挖掘不够,面上教育多,点对点的指导不到位。部分专业老师只教书不育人,不擅长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
(四)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数量不足,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部分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精力投入不足,思政工作水平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工作不到位或缺位。辅导员队伍数量偏少,因忙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高校二级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一)工作目标
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学校党委和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学院师生实际,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切实提升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营造浓厚干事创业氛围,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推动学院事业建设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努力培养一流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二)工作途径
1.思想引领工程。第一,加强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完善学院党总支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制定学习教育工作安排,协调推动两周一次的教职工学习和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学习教育方式方法,全面推行党员轮流主讲制度,通过辅导报告、专题讨论、考察交流、个人自学等形式,注重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不断增强教职工政治理论教育的主动性和实效性。第二,加强学生政治理论教育。加强学院党、团校建设,成立理论学习型社团,打造班级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政治理论学习平台,在研究生中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完善学生政治教育体系,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国家意识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道德教育等主题教育。第三,强化对师生的价值引领。通过媒体、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组织开展“四进四信”“我的中国梦”、升旗仪式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在低年级学生中组织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在毕业生中大力开展“留真情于母校”等主题教育活动,把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落细落地落实。
2.文化育人工程。第一,推进学院文化建设。在学院走廊、大厅等合理布局学院发展史、学科与科研成果、名师团队、师生先进事迹、先进班集体事迹,征集院徽、班级公约,整体规划党员活动室,在学院学生公寓张贴名言警句、行业领军人物成果及有关规章制度,陶冶学生的情操,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第二,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契机,宣传我国在各行各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纪念日在师生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重温入党誓词等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第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全体学生中开展文明修身工程,从孝敬父母、尊敬教师、友爱同学、帮助他人等学生身边日常小事、实事抓起;开展经典诵读、红色歌曲颂唱、非遗社会实践、诗词默写等活动,在师生中普及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知识精髓和民族智慧。
3.课程思政工程。第一,加强“课程思政”队伍建设。利用新上岗教师培训、系级组织负责人培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等多种措施,切实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促使教师养成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聘请优秀专家学者、知名校友、社会各界先进人物担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特聘教师,为“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第二,加强“课程思政”载体建设。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组织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融入“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同时明确系和专业老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具体责任。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确保将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理念和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4.阵地巩固工程。第一,强化课堂教学管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课堂教学规范》,强化教学纪律约束,坚持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确保每门课程都能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第二,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坚持正能量、真声音、快节奏,强化政治性、引导性、专业化,建设好学院网站。加强学院微信平台和易班工作站建设,根据中华传统节日、国家重大节假日、国家重大主题教育日设计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参与面和互动度,将易班工作站打造成综合性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5.协同育人工程。第一,加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根据不同年级成长需求和发展目标开展分年级教育,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群体,进行个性化教育和引导。不断完善激发学生内生动力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基于目标引领的学生荣誉和奖励体系。第二,丰富师生交流平台。认真落实院领导联系系和班级制度,教工党员联系困难学生制度,组建教师服务学生团队并定期开展工作,为师生交流提供便利平台。每个班设立课程课代表,加强与任课老师的联系,为师生交流牵线搭桥。定期组织师生交流沙龙,加强课堂内外互动,线上线下交流,有效解决同学们在学习、升学、就业等方面存在的疑惑。第三,完善学研联动平台。立足专业特色,以教学改革为基础,以实验教学中心和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以本硕研究团队和科技类社团为主体,以学生科技创新赛事为载体,依托教师科研项目,促进科研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联动。第四,筑牢家院联动平台。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疏通家校在人才培养、学生管理、学风建设等方面沟通交流渠道,共同商讨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及帮扶措施,发挥家庭教育的情感育人作用,促进家校联动。第五,拓宽院企合作平台。加强校企交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选择部分实力雄厚的企业建立教学科研就业实习基地,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加强校企合作,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担任部分专业课程的授课工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校企联动。第六,加强班级建设。严格执行《关于加强班级建设的实施办法》,扎实推进班级思想建设、学风建设、文化建设、组织建设。辅导员、班级导师及任课老师要积极开展以学习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要求全体同学签订《学业目标承诺践诺书》,开展《优良学风班集体》和《优良学风宿舍》创建活动,着重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努力使每一位学生发展有目标、行动有计划、总结有自省,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第七,实施实践育人。努力构建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军事训练有机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精心组织寒暑假社会实践,广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加强教学、就业、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完善第二课堂活动成绩单,精准记录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围绕如何培养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开展各类技能提升活动,培育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工匠精神,努力培养技能与情商并重的“五有”人才。
6.师德师风建设工程。第一,加强思想引领和师德教育。落实好《教师行为规范》,加强教职工理想信念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定期举行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和老教师荣休仪式,定期组织师德典型、师德建设专家报告会,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月活动,切实增强教职工立德树人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第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根据“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的要求和“四有”好老师标准,制定院级优秀教师评价标准。通过网络、展板等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第三,关心帮助教职工成长。关心教职工学习、工作、生活和心理,积极帮助协调解决教职工的合理诉求,使他们有更多获得感。认真听取、回复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好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第四,严把教职工评优和职务评聘关。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教职工招聘过程中,将思想政治、学术道德等作为考察考核的首要内容。在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发挥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作为首要标准。完善研究生导师考核奖惩办法,把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责任。
7.党建统领工程。第一,发挥学院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学院党总支要认真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各项工作。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好党总支会议、党政联席会议等制度,开好党总支年度民主生活会,健全学院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学院党总支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党委决定的贯彻执行,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在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认真落实主体责任。第二,加强党支部建设。优化党支部设置,探索依托重大项目组、课题组、学生公寓及社团等建立党支部。强化党支部的思想政治功能,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支部,把从严教育管理党员落实到支部,着力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层层递进问题。加强教工党支部建设,严格规范“”“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谈心谈话和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着力发挥教工党支部在政治引领、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团结凝聚师生和促进学院中心工作等方面的主体作用,使教工党支部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创新活动载体,组织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社区共建等活动。第三,做好党员发展与教育管理工作。重视在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定期开展党员党性分析,定期开展党员评议,加强党员日常管理监督,定期排查党员组织关系。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第四,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院教工党员中持续开展践行“四个合格”争创“机械先锋”主题实践活动,扎实做好学院党总支委员联系党支部、教工党员联系困难学生工作。切实落实好党员及学生骨干联系宿舍、帮扶困难学生工作,扎实开展“争创机械先锋”引领成长成才和承诺践诺活动,切实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在学风建设中的示范性和带动作用。
(三)工作保障
学院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项具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进落实。学院党总支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负责带头抓好相关任务的落实。各项具体工作要具体落实到岗位和专人,要有具体落实措施。学院每年年底要召开思想政治工作总结会,及时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先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四个必须”[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06).
[2]王炳林,郝清杰.意识形态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1).
[3]夏鲁惠.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J].《中国发展观察》,2017(09).
[4]陈洁.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05).
作者:田兆富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第三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
【摘要】互联网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校企协同、产学研共建、学分制模式下的“3+1”联合培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政工作的重点与核心,通过做好学生管理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学联动工作、打造“第二课堂”活动、创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等形式,探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新方式和新方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一、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知识、科技、高技术人才的渴望十分强烈,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社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渴求,中国各大高校纷纷开始探索人才培养转型之路,有的高校采用校企协同培养产学研一体化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的高校采用学分制与“3+1”顶岗实习、“2+2”联合培养等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层出不穷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了高校办学活力,推动了高校的蓬勃发展,也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西方世界的不良思想以可乘之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牢牢占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不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引导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历史发展方向、正确判断国际局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探析
首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政工作的重点与核心,坚定不移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对开放的网络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念,高校思政工作者要转变传统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通过营造多元、平等、民主、开放、愉悦的思政工作新方式引导青年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做好学生管理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学联动工作,转变传统的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两张皮”现象,深化“学教合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切实解决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下的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高校要转变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教学管理部门只负责学生的教学工作,学生管理部门只负责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样割裂的学生管理模式,通过定期召开教学联动会议让教务部门与学生管理目标在育人目标和育人理念上达成共识,通过教学联动会议增强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的紧密合作。最后,做好学分制模式下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通过打造“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进学生的影响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竞赛等,提升学生的班集体归属感,提升班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创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方式,转变传统以成绩高低决定学生素质高低的考评模式,形成以能力为主、素质为先的综合素质评价新方式,学科成绩方面采用加权平均绩点的方式进行考核,辅以思想政治素养考核、实践能力评价、创新精神评估以及身体健康素质等多方面的内容,建立动态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激励学生成长、形成良好学风的重要方式。
三、结语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贯彻落实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管理者应当认识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张立鹏.应然,实然,适然: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的三维考量[D].河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5.5.
[2]姜科多.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关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的思考[J].林区教学,2017.5:1-3.
作者:孔姣 单位:新乡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第四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媒体时代的发展,各类新兴媒体技术层出不穷,在各类行业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易班”平台为背景的教育模式凸显出独有的优势。因此,本文从“易班”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挑战入手分析,探究“易班”平台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策略。为此,笔者建议,可构建平台使用制度,削弱平台运行弊端。同时,可构建虚拟班级,开展教学模块,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易班”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引言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且网络空间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带来很大的影响。“易班”平台(E-class)创建于2007年,主要以网络、媒体为基础,通过互联网的交互平台对班级进行管理,同时为学生学习目标与任务。就目前而言,“易班”平台的应用对学生思想道德的转变起到重要作用。“易班”平台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从课本中脱离出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开展,加强教学互动性。但同时,由于平台运行具有弊端,且社会环境具有挑战性,“易班”的应用也面临着一定困境,因此,探究“易班”平台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易班”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开展
当前,受到大学生接受与欢迎的平台有效提升学生生活、交流、学习的便利性,例如:微博、微信、博客等社交软件。但同时,也为学生带来一定的负面信息,使学生无法避免网络环境中“娱乐性”、“虚拟性”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因此,在教育领域,需要一个更高效、更便捷、更快速的教育平台,“易班”将新媒体环境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整合,用一种轻松的形式向学生传达教育信息。有效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开展。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较为稳定,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教学内容虽源于教材,但却脱离教材,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转变为学生喜爱、受益的课程,教学内容需贴合实际、结合生活,并具有时代性、思想性与政治性的特点。“易班”平台利用新媒体中图片、视频、话题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整合,并将学生、教师整合入同一网络平台,人与人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同时,“易班”作为一个网络平台,具有交互性与可存储性,学生、教师可在此平台中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料,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讲解与分享,有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互动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大班授课逐步转变为中小班授课,但在互动方面还存在欠缺。“易班”平台将师生作为教育对象,且其具有互联网的特性,教师与学生可在平台上互动交流,分享学习资料,讨论学习话题,不仅可以开展大型讨论活动,也可构建小班级开展独立交流活动,有效实现师生、生生的互动。亦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促使教学互动有效性的提升,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大多是科层式管理结构,易出现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易班”平台的出现则是学生也参与到管理过程中,不仅可与教师共同学习,也可与教师共同探讨班级管理事务,由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辅导员也可利用“易班”平台的交互性,将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当做讨论话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具有管理班级的责任感。
二、“易班”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挑战
(一)平台运行的弊端
首先,“易班”平台在注册与使用时有强制性的认证方式,实名认证虽可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认识,但也给人逼迫与强制的感受,易导致学生心理的不悦,甚至出现反抗行为,学生对“易班”使用、互动的热情逐渐减退。其次,“易班”平台作为教育平台,具有排他性,除本校师生、管理人员以外,其他人不可进入平台,易导致高校教育与社会脱节。“易班”平台在运行时具有不完善性,网页内容繁杂,且板块模糊不清,缺乏吸引力。
(二)社会环境带来的挑战
首先,网络平台层出不穷,对“易班”平台的应用与发展带来制约。且与慕课、微课相比,“易班”平台的课程设置不足,交互功能落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部分客观问题。其次,“易班”平台正处于发展阶段,平台应用专业人才较为匮乏,且平台使用制度、监管制度出现很多漏洞,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
三、“易班”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性提升的途径
(一)构建“易班”平台使用制度,创新传播机制
首先,可成立高校“易班”应用制度,通过建立领导小组,建立教学、管理统一联动机制,从而对“易班”平台进行统筹与协调。并且还需增强“易班”平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度,促使线上与线下教育得以统一。由此可结合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平台上进行讨论,找到原因,最终解决。其次,还需构建“易班”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网络疏导、联动、反馈机制,保障“易班”平台运行的顺利与安全。不断总结平台运行经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再次,可创新“易班”平台的传播机制,实现网络运行对象的转变,保证教育信息的传播具有大众性,实现信息“推-拉”的有机转换,从而促使大学生接受“易班”平台,最终取得优秀的教育效果。最后,可利用“易班”平台设置奖惩制度,从而对学生进行优质管理,确保学生主动参与“易班”平台进行学习。
(二)构建“易班”虚拟班级,展示教师个人主页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在于课堂之上对学生需掌握的问题进行整合化教学,但此类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个性需求无法有效满足。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易班”平台的分组功能,建立“易班”虚拟班级,充分课堂教学的优势。但同时,教师也需探索因材施教、针对化教学的策略。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情况,在网络虚拟班级中教学信息,并开展话题讨论活动。也可在平台上上传、分享教学课件以及文献资料等,学生可自行学习。学生也可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阅读笔记、学习心得,使教师充分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之处。其次,教师也可充分利用网络交互性、便捷性的特点,开展发帖、跟帖活动,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针对化引导。结合学生跟帖内容,了解学生思想走向。对于跟帖内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特别关注,并及时正确引导,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其三观取向是引导学生的前提。因此,教师可利用“易班”丰富的功能,构建个人主页,将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思想价值观念等立场、观点引导性的于“易班”平台,也可结合自身爱好、生活感悟等内容使学生立体的了解教师,不仅可拉近师生的距离,促使教师形象逐步丰满,也可使学生充分了解教师的思想与诉求。再结合教学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得以明显提升。
(三)创新教学手段,开展“易班”特色教学栏目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多是接受型,即学生被动听讲、被动回答问题等,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大多以学科体系为主,从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点,也无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的课堂自然是沉闷的。由此可见,需转变单向教学模式,结合“易班”平台的特点,建立学习小组,构建评测系统,实现教学双向互动,引导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化为主动学习。首先,教师可开设特色教学栏目,将教材体系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将授课进度、教学内容、教学特点作为栏目开展的基础,由此梳理出需补充的教学内容,实现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其次,教师还需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密切关注社会热点事件与新闻,选取合理的角度开展讨论,引导思想走向。因此,教师可先向学生预习内容,并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简单说明,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反馈意见,从而有效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模式。
(四)整合校园资源,构建“易班”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平台
首先,教师可构建数据分析队伍,发挥高校资源优势,结合“易班”平台浏览痕迹分析数据,并对其进行对比研究。例如重庆大学利用“易班”平台,成立教师队伍,对学生浏览数据进行分析,开展更具针对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亲和性与智能性。因此,可借鉴重庆大学教育模式,对学生“易班”、校园网等平台的使用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通过学生浏览痕迹、言语评论等多项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思想观念走向。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在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后,可利用“易班”平台将学生进行分类,如将新生归置进“入学教育”一栏,并开发高校迎新专题,为学生开展入学教育。结合学生年龄、年级开展不同教育模块,构建针对化题库,从而通过学生答题数据获取学生思想方面特征,并形成数据库,为后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其次,也可将此数据库共享,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小组开展教育与服务活动,从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
四、结语
“易班”作为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传统课堂教育有力的辅助工具。然而,“易班”平台还存在些许不足,教育工作者们还需在实践中学习并反思,不断总结教育经验,结合新媒体发展方向,发挥“易班”平台的教育优势,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契合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小楠.基于“易班”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亚太教育,2016(11).
[2]刘世斌,徐挺汉,蔡艺颖,刘海波.易班网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成效及其提升对策[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3]吴昊,黄禹鑫.基于易班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的思考与实践———以重庆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1).
作者:吴文浩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第五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引导和教育方式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一门课程。现今,由于传统的单子式教学模式的弊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然而,主体间性理论为其提供新的视角。在这里主要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主体间性的内涵及其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以及根据主体间性理论采取的相应对策,从而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
不久前在京胜利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因此,如何培养青年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是国家,社会,尤其是各个高校的重要责任。2016年12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突出体现了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内涵,正确分析与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步骤,其重要价值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关注。正如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项久雨所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关系问题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最关键、最基础的理论问题。”因而,就围绕主体间性理论提出相应对策是十分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和主体间性的内涵及其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对国家和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即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使之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积极向上,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人,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开发功能,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尊重受教育者个性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使其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成为一个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由此而知,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因此,就如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主体间性的内涵
“主体间性”的概念被首次提出是在胡塞尔的《笛卡尔的沉思》一书中。后来,经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马丁•布伯以及哈贝马斯等社会学家传承并发展。主体间性强调的是一种两者或者两者以上之间的交往关系。它同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即主体与主体交往时应保持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的关系,从而形成和谐共融的局面。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一种辩证的超越,它突破了以往传统的模式,即“主体-客体”二分的模式。从而,形成“主体-主体”或“主体-客体-主体”的新模式。传统的主体论认为受教者属于客体范畴。然而,这种理论却忽略了主体的内涵。所谓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由此可知,在哲学范畴中,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人化的世界,作为有目的,有意识的人始终处于活动主体的地位。由此而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处于主体地位。因此,根据主体间性理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而不是教育者处于权威地位,而被教育者只是言听计从,被灌输的关系。另外,就算受教者被认为是“客体”,这一理论也忽略了主体和客体在一定时间或空间下相互转化的事实。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客体”进行引导使之达到相应的社会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将正确的思想规范,行为方式,道德观念传授于受教育者,他们通过学习并为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客体”也带有教育者本身特点的印记,这个过程即主体客体化。另外,随着时空变化,“客体”则会转变成为教育者,并将习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点与受教育者成长规律相结合,从而进行高水平的适应新一代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过程即客体主体化。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主客体割裂开来,应用辩证的思维重新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重视主体间性理论的科学性,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发现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主体间性理论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并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促使受教育者达到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课程。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就属于一种主体与主体的交往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许多问题。而主体间性理论强调的是主体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方案。因而,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需要应用主体间性理论的知识。现今,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主渠道。因此,各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现今,各大高等学校虽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还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传统教学观念根植于部分教师心中
近年来,虽然主体间性理论被大力推崇,但是在部分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时,传统灌输式教学观念还是固存于他们的教学过程之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与其能动性的发挥。有的教师拥有绝对权威,认为学生知识有限,藐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今,各大高校普遍存在一个公共政治课的班型较大,人数较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不能做到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言权的机会。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没有与学生产生良性的互动,沟通,探讨,从而形成了教师在上面满是篇幅的讲述“大道理”,而学生在下面交头接耳,玩弄手机,心思游离的现象。这从根本上降低了学生了的听课效率和思想道德知识的接受程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没有反映学生内心真正需求
在各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堂上,学生入座率低,逃课,迟到,早退等现象频频出现。有的学生由于学分,考试,点名等压力的原因,“被迫”来上课。在上课的过程中,他们也没有认真听课,思想溜号,说说笑笑,摆弄手机等现象屡见不鲜。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认真上课的心情也被影响。因此,教师心中也会出现懈怠情绪,从而会形成大约讲讲甚至应付了事的不良反应。因而,在教师的应付了事与学生懈怠情绪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就会出现恶性循环。而这一恶性循环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没有真正反映学生的内心真实需求。很多学生内心深处认为政治理论课就是讲“大道理”的说教课。他们认为这些理论知识没有实际用处,又和自己没有直接相关性。然而,他们的这些想法完全是错的,从而产生错误的行为。每个人的生活都会遇到各种困境,重要的是,在面对困难时都离不开正确的思想信念的指引。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走入学生的现实生活,未将思想政治理论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完全高于生活,从而出现这些不良现象。这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现今,整个世界已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已成为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渠道。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与网络的普及化,人们享受着新媒体工具带来的便利。大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力,他们快速地掌握手机,电脑的使用。现今,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因此,很多大学生也沉溺于智能工具的世界中。他们沉迷于手机,不论是上课,下课等其他时间都在玩手机,尤其是在人数较多的政治理论课上,玩手机现象频频发生。在政治理论课中,他们认为与其听枯燥乏味的课程,还不如玩手机。因此,有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教育学生不该总是摆弄手机,应该认真听课。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由于思想理论课堂缺乏吸引力,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是利用投影仪,黑板等教学工具进行单一式教学是不够的,无法完全激发学生作为主体的积极性。
三、主体间性视域下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问题采取的对策
综上所述,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主体间性的理论知识提供为其新的解决视角,就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教育者本人应作为范本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每一位教育者的辛苦教育和引导。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者自身注重师德建设。师德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要的一环。师德建设包括教书和育人,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做好学术研究的同时,也必须注重自身的道德建设,言传身教,促使广大受教育者真正为之学习。另外,根据主体间性理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了解学生生活并深入探究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上课中,教师可以通过竞赛式,游戏式,表演式,演讲式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从而应用启发式教学带动学生参与活动并深入学习思想理论知识。每一“成功”课堂就要求教育者不断探究大学生成长规律及特点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进行主体之间真正平等的互动。最近,在网上引起热议的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陈果,以她缜密的思维,渊博的知识,出众的口才,深邃的思想迅速蹿红网络。她的讲课吸引了众多的学生,将枯燥乏味的政治理论课变成智慧火花的激烈碰撞。很多的学生喜欢她的“一语惊醒梦中人”的课堂。在这位教师成功的案例下,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主体地位的教师背后的努力所产生的人格效应。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反映学生内心真正需求
在传统的单子式教学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教师采取“一刀切”的填鸭式教学,一味的灌输理论知识,忽略学生的个性的选择和潜能的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相互交流,团结合作,探讨问题的氛围。从而,政治理论课堂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仅是教育者的“独角戏”。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转变思想观念,创设教学情景,实施启发教学,从而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根据主体间性理论,教师应持“以生为本”的态度,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需求,真心实意与学生沟通,给予学生讲话的权利,了解他们想真正学习的知识,设身处地的利用政治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使政治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真正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最终期末考核评价时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际生活表现,社会实践活动等各方面综合起来统一进行评价,突破试卷文字测验的模式,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形成正确思想道德观念。
(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采用学生所喜欢的方式
在很多大学生眼中,政治理论课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课”。因此,在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出现上座率低等诸多问题。依据主体间性知识,教育者应尊重受教者的主体地位,以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现今,网络,网络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利用网络及社交软件进行引入政治理论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途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相关案例进行视频导入,利用微信,微博等热议事件进行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个人对热议事件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从而使学生设身处地的参与到国家大事,热议事件中去,实现其主人翁精神。例如,有的教师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时,将电视剧所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前播放热播电影《战狼》经典片段,从而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将今年在网上热议的“江歌案”导入,将人性本源与正确思想观念引入课堂。这些将关注度高的事件与政治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忱。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受教者思想道德水平,完善其人格,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门科学。党和国家予以高度重视。现今,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主体间性的知识,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N].人民日报,2017-10-28(1).
[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的马克思主义逻辑[J].思想政治教育,2017(9):27.
[4]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
[5]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导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6]万美容,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7(9).
[7]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冉再平.主体间性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53-54.
[9]乔雪艳.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6.
[10]高瑛.论主体间性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中的运用[D].合肥:安徽大学,2016.
作者:邵振静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