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述(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述(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述(4篇)

第一篇:网络讲史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摘要:近年来,“网络讲史作品”在大学生中引起阅读热潮,成为大学生网上课外阅读的重要读品。“网络讲史作品”迎合了大学生阅读的心理需求,契合大学生基本历史认知水平。笔者对“网络讲史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和辩证思考,希望对研究大学生阅读生态的趋势走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网络讲史作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影响研究

本文所讨论的“网络讲史作品”主要指产生于21世纪初,由非职业史学家创作,以史料为基础,以小说笔法叙述,在网络媒体平台发表连载的网络历史文学作品。“网络讲史作品”通过流行文学表现形式,以通俗、大众化的口吻并带有一定个人情感倾向地讲述某段时期的历史,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以往的研究多从某部具体作品或者某个作者的作品进行评论,或从这类文本的总体上进行文学批评,而对“网络讲史作品”对思想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关注较少,特别是对于年轻大学生的影响关注更少。本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角度出发,关注“网络讲史作品”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判断的影响。

一、大学生阅读“网络讲史作品”的现状

“网络讲史作品”是借网媒传播的通俗性历史读物,基本都具有民间性、网络化、娱乐化的特点,导致读者认可“网络讲史作品”的作者借助历史故事和历史情怀寻求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对历史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写”,也导致了“网络讲史作品”质量的良莠不齐。有的作品考证严谨,想象合理,文学水平较高,对史料进行了合情合理的解读,并且宣扬爱国精神、传统美德等优秀传统文化;有的作品盲目跟风,或是模仿热门作品的笔法文风,对史料研究不够精准,叙述历史缺乏深度,细节逻辑更是乏善可陈;有的作品表现出与热门作品立场不合,反其道而行之,借此沽名钓誉;有的则是假借抒发历史情怀,名义上反思中国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比审视中西文化的不同,实际上有意宣扬西方自由主义,以动摇读者的政治立场。“网络讲史作品”质量的参差不齐,价值取向的千差万别,导致该类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有积极消极之分。为了准确评估网络讲史作品对大学生历史观和价值判断的影响,笔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网络讲史作品”在大学生中的影响情况,并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天津大学本科生,发放纸质问卷200份,回收192份;网络问卷200,回收178份。纸质问卷与网络问卷共回收370份,回收率92.5%,其中有效问卷37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0%。本次抽样问卷调查,主要是对大学生是否阅读“网络讲史作品”,对大学生的影响尤其是阅读后思想观念产生的变化作量的统计。根据调查统计,阅读过“网络讲史作品”的大学生占50%,听说过“网络讲史作品”的大学生占41.89%,只有8.11%的学生完全没有接触过“网络讲史作品”。根据《天津大学2016年度学生读书情况调查报告》3000余份调查样本显示,天津大学借阅书籍中,有两部“网络讲史作品”进入借阅榜单的前十名,分别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排名第七)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排名第十)。连同借阅榜单前几名同属网络文学分支的作品,借阅次数超过6万次,借阅人次排名第一,“网络讲史作品”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对于“网络讲史作品”能够引起大学生阅读兴趣的原因,受访对象认为有语言表达时尚新颖、现代百姓的叙事视角、颠覆正统历史观、配图注释丰富了阅读体验以及网络传媒宣传作用等五点(见表1)。“网络讲史作品”以百姓的情感意愿为基点讲述历史,自然以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广范围上普及历史常识为己任,因此文本多采用现代流行文学手法阐释历史细节,并不时用网络流行语和现代词汇调侃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力求将历史知识简化、图像化呈现,提高可读性来增加阅读量,比如《那时汉朝》里的刘邦和《明朝那些事儿》中的朱元璋都有作者简化设计的人生履历,仿佛昔时的帝王与今天的求职者一样;《晚清最后十八年》中调侃袁世凯的朝鲜籍妻子是“年轻漂亮的思密达”,《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比喻女娲、盘古为“优秀的宇航员”等等。在历史观上让读者耳目一新的就是“网络讲史作品”思维方式上的二元并存,不是依据个别典型事件就简单给历史人物定性,而是对人物的多面性与事件的复杂性进行细致分析,引导读者从细节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在解读历史时引导读者去感知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并改变读者的思想和生活态度。

二、网络讲史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笔者的调查显示,认为“网络讲史作品”可以让人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占73.51%。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并不喜欢过于严肃和学术范式的帝王家谱或者臣工列传,那些幽默通俗的小段子、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细腻感性的人物刻画更能引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网络讲史作品”用生动风趣的笔触来叙写某段时期的历史,虽说是以具有代表性的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但这其中不仅有帝王和其他王公权贵的经历过往,更有对小人物命运的全景展示。同时多次从唐诗宋词、历史军事著作、谚语和歇后语中引经据典,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文化风俗、人伦道德、生活习惯、民族记忆等进行独具特色的演绎。“网络讲史作品”中以人物的生活故事呈现历史,让遥远而陌生的历史人物变得平易近人,历史故事包含做人处世的道理,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深刻认识并珍惜现实生活

在调查中,有64.86%阅读过“网络讲史作品”的受访者表示“网络讲史作品”让自己更深刻地理解了现实生活。“网络讲史作品”通过将历史人物的经历与现实进行对比,着重表现封建历史上的战争、权谋与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对比出现代生活的和平美好,让人珍惜现实生活。通过揭示封建权力斗争中人性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让人学会辩证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网络讲史作品”中不少结论性和启示性语句被奉为经典语录,广为流传,如《明朝那些事儿》中“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骄狂的开始,就意味着胜利的终结”“正义和公道或许会迟到,却绝不会旷课”[2]等,被不少大学生视为人生哲理。

(三)宣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网络讲史作品”讲述历史民族英雄篇幅较多,且往往带着或是欣赏或是惋惜的正面感情色彩进行描写,如《那时汉朝》第十三章对西汉著名抗匈将领霍去病做如下评价:“战争造就了英雄,英雄也结束了战争。霍去病犹如一个登山者,山高人为峰。他一次次超越了自己,从而超越了卫青。霍去病的声音,代表了强汉的声音;霍去病的身影,代表了强汉的身影;霍去病的血性,代表了汉朝的血性。”[3]在表达自己对英雄人物的思考的过程中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同情心。“网络讲史作品”除了以个人视角讲述史书上记载的英雄人物外,更多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解析人性,从爱国精神和民族大义来解读英雄,在为读者阐释“忠”“义”“孝”“仁”等传统士?时,一直运用深入人心的英雄故事解释以“爱国为民”“英雄精神”等为核心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有意让读者在作品中体会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弘扬中华民族的主旋律。

(四)有助于树立正确历史观

“网络讲史作品”基本上采用以人串史、以人物烘托事物内容和形式的断代史,将个体的人作为第一主体,都秉持着历史本身就是由无数个体的“人”推动的历史观;而且,对一些历史小人物发挥的作用着墨颇多,正视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网络讲史作品”充分体现出了各式各色的人物对历史的重大影响,特别是一些平凡的小人物对历史的重大影响。从《后三国风云》第八章中对44岁才初次带兵,却被后世称为“千兵万马避白袍,千古一将陈庆之”,颇有大器晚成传奇色彩的南梁著名将领陈庆之的描写中不难看出。[4]“网络讲史作品”似乎都有意强调:历史永远不仅是那些遥不可及的英雄所创造的,许多当今看来理所应当的事,有可能就是由历史上的一些偶然因素造成的,而这些偶然因素往往就是一些小人物,他们可能是卑微的,也可能是高尚的,但是历史却因他们而改变了走向,变得更加精彩。

三、网络讲史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历史逻辑性和严肃性被削弱

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讲史作品”足够专业,兼具可读性和趣味性,加上此类作品是互联网时代历史读物的开山之作,大学生对“网络讲史作品”的喜爱追捧是正常现象。但根据笔者对受访者的调查,49.73%的受访者认为“网络讲史作品”的连载性质会影响历史事件本身的逻辑性;41.08%的受访者认为“网络讲史作品”采用流行文学的描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描述的准确度;还有43.78%的受访者表示“网络讲史作品”调侃式的语言,如“吐槽”“大话”等会破坏史实的严肃性。“网络讲史作品”虽然带给人许多思想启迪、人文关怀和文学享受,但不能作为历史工具书,是娱乐化、网络化、口语化的转述史料和史籍。

(二)对历史教材价值判断构成挑战

“网络讲史作品”的阅读普及性和受欢迎程度均高于以历史为背景的网络小说,对学生历史观的影响明显超过影视作品,对历史教材的权威地位也构成一定的挑战。笔者调查显示,69.73%阅读过“网络讲史作品”的大学生会因作者对历史人物事件带有个人感情倾向的描写和评价而改变对该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认识。当“网络讲史作品”与历史教材存在历史细节上的冲突时,44.86%阅读过“网络讲史作品”的大学生会自己寻求第三方的证据;当“网络讲史作品”与历史教材存在价值判断上的冲突时,55.14%阅读过“网络讲史作品”的大学生会查讯第三方证据辅助判断。可见,“网络讲史作品”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动摇了大学生对历史教材中价值判断的信任。

(三)动摇大学生政治认知

“网络讲史作品”通过讲述历史为大学生政治认知培育提供了历史政治图景,但“网络讲史作品”并非呈现全部历史,选择性建构使历史带有一定的个人倾向和利益观。有些“网络讲史作品”在对中国文化及政治制度进行阐述时,与西方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西式民主进行了对比阐述。《青铜时代的战争系列》曾对比过西方的“烤文化”和中国的“煮文化”各自对民族性格形成的影响,对“煮文化”形成的中庸性格评价为“模糊”“失去冒险的创新”。《晚清最后十八年》第三部在叙述清朝末期的变法新政失败国力衰微后,用大量笔墨阐述民主、自由、共和尤其是西方宪政,情感倾向有些推崇西方自由主义。比较说明这种手法本身无可厚非,但是用过多篇幅来宣扬式阐述西方自由主义,会误导大学生的政治认知,让他们对中国道路的历史选择产生质疑。

四、结语

“网络讲史作品”尽管不被学术界看好,但是在大学生群体中颇有市场,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而要辩证对待“网络讲史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一方面,认可并向大学生推荐宣扬正能量,兼具一定文学水平和历史严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有积极作用的“网络讲史作品”;另一方面,要警惕“网络讲史作品”中一部分跟风模仿、粗制滥造的作品和一部分借抒写历史情怀来宣扬西方自由民主,鼓吹复古主义和的作品,可以对其进行边缘化处理。

参考文献:

[1]天津大学.2016年度学生读书情况调查报告[R].天津:天津大学,2016.

[2]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1-7卷)[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1.

[3]月望东山.那时汉朝[M].北京:中国书店,2011.

[4]赵王.后三国风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周阳明珍 单位:天津大学

第二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

摘要:新时期的发展让大学生思想政治环境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如何让学生的思想观念予以正确树立,如何让学生的思想得以健康发展,日渐成为教师所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融合茶文化内涵,从茶文化视角下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进行研究和探索,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思想体系得以更好建立,而且还能够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环境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环境优化;茶文化视角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茶文化悠久绵长,并在促进中国历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将茶文化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能够更好促进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能够让学生的传统文化思想更为深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和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所能接触到的、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包括:划分标准的多维性、形成影响因素和发挥作用的方式的复杂性、系统组成的开放性。这些思想政治环境特点既让学生的思想更具多面性,又让大学生思想政治体系的构建面临重大挑战,从大学生思想政治环境的内涵和特点出发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体系的构建极为重要。

2茶文化内涵

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体是千姿百态的;茶作为一种文化,又有着深邃的内涵。我国自古代开始,对于茶便给予了与众不同的高度和地位,茶也作为重要的“开门七件事”中的重要一件予以存在。唐代诗人卢仝认为饮茶可以进入“通仙灵”的奇妙境地,韦应物誉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宋代苏东坡将茶比作“从来佳茗似佳人”,由此可见茶之内涵丰富。

2.1以茶雅心———陶冶个人情操

看似简单的一道茶,其中蕴含了“清”“廉”“洁”“美”等诸多品性,茶往往被人们用来进行品格的比喻,也说明了茶所融合的清高品节。通过茶的“品”“饮”也能够对人的品性予以反应,通过茶的雅致更加能够提升个人品德与德行,能够对人的文化修养予以提炼。

2.2以茶敬客———协调人际关系

近些年来,茶道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推广,茶道中所蕴含的“和”、“敬”、“融”、“理”、“伦”等内容对人们的处世哲学提出新的要求,茶中所蕴含的人际关系内容也得以充分调整,其需要人们真诚以待,强调社会行为学中的矛盾化解,以及团结增进,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稳定发展因素,无论在促进社会进步,还是在人际关系协调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应用也得以充分彰显。

2.3以茶行道———净化气息凝结

时代的发展让竞争的气息越来越浓厚,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心绪更加浮躁,也更加容易造成心理的失衡。而茶文化中所蕴含的静雅、健康文化则与之不同,其让人们的紧张心情得以放松,让人们倾斜的心理逐渐平衡。尤其茶文化中所倡导的“和”思想,更是将以礼待人、奉献精神发挥到极致,不仅让每个人的心绪更加宁静,也让整个社会风气得以净化。

3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茶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茶之理念,更加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茶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为渠道,并将其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则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思想内涵的挖掘,有助于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塑造与铸就,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力。

3.1历史价值

当前我国大学生对于中国的历史虽然日渐引起关注,并且很多学生对于中国的历史开展了学习,但是真正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学生则较少,除了历史专业的学生以外,大多学生更多的是将历史作为一种兴趣来进行培养,更多的学生则对历史的学习浅尝辄止,甚至部分学生对于历史不甚了了。而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则能够让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历史的发展产生浓厚兴趣,能够让学生通过茶的了解进而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历史中所蕴含的重要文化内容也能够随之进入学生思想头脑之中,让学生对于很多历史典故产生深刻认识,对于学生的历史文化学习予以补充。

3.2文化价值

传统文化支撑我国从古代文明走入到现代文明,即使在当前的时代,传统文化依然具有重要作用,其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上依然熠熠生辉,也只有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了解中国思想的重要作用。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通过茶文化内涵能够引申学生的社会礼仪、行为规范,能够让学生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待人处事的行为予以深刻思考,从而让学生的浮躁心性逐渐沉淀,让学生的处事心态更为健康。

3.3人才培养价值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更多的是对理论知识进行传授,通过理论知识的深入开展让学生的思想得以熏陶。这虽然能够让学生的理论认知更为深刻,但是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则容易呈现不足,导致学生的价值观极容易呈现多样化发展,而对于主流价值观的渗透则容易呈现不足。将茶文化内容引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则能够让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逐渐形成,能够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渐良性发展,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茶文化在培养人才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4茶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路径

4.1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相比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等等这些小单位,社会环境是一个颇大的环境,对于改变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以及构建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融合茶文化的社会环境注重清雅高洁目标的追求,注重良好社会环境的和谐构建,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探索。依托于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进行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定期组织宣传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高校要善于体会以及落实党的精神,始终坚持党的思想政治路线,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严格按照党的思想政治理论精神来进行;其次,社会相关部门要积极构建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文化活动,丰富广大大学生以及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操,融合茶文化内涵;再次,要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政府优化公共服务,简政放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为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可靠的经济建设环境。

4.2创建良好家庭环境

父母是大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而父母以及学生又是家庭环境的主体,为此,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高度的辅佐作用。家长要注重以茶看人,反观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想发展,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家长要营造出一个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家庭风气,将茶的家风在家庭中予以构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教育产生潜移默化影响;其次,教育角色澄清,不同的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教育功能,家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发挥着引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再者,要善于学习学习规律,找准学习重难点,“见缝插针”引导学生思想学习。

4.3建造和谐校园环境

学校是大学生开展学习、工作的重要场所,融茶之理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能够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获得心得感悟和发展。首先,构建和谐校园环境,需要高校校长以及各级别的老师高度重视;其次,要定期召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先进学生个人进行表彰,汇报前一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另外,还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完善的制度保障;除此之外,还要定期开展精神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此过程中便可以将茶之传统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带给学生新的思想体验和体会。

5结语

当前中国正处于时代转变的重要关键点,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更是时展、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教师需要融入一定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的思想体系予以正确构建,让学生能够从茶文化本身中获得一定感悟,从而推动大学生思想沿着正确道路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杜明明.浅析法治思维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6):13-14.

[2]康海轩.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01):88-91.

作者:高继花 单位:珠海艺术职业学院

第三篇: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摘要:新媒体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要提高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可以有效应用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出其优势。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

新媒体发展快速,其为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都带去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具有消极影响,而大学生本就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就需要避免学生受到消极影响,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让学生可以身心健康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师需要有效利用新媒体,加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三观,让其身心健康成长。

1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1积极影响

1.1.1创新思政教育平台及载体

思政教育属于一种意识形态传播教育,因此需要通过有形的载体来实现,而载体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和传统教育载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其特殊优势。首先,其互动性很强,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有效的互动,其次,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十分方便。最后,拥有很多的信息及教育资源,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1.1.2丰富教学方式及手段

新媒体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束缚,学生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学习,如各种社交工具、教育网站、学习应用软件等,学生可以主动的学习,促进思政教育有效性提升。

1.2消极影响

1.2.1信息冗杂

新媒体环境下大量信息在不断的传播中,网络上的信息各种各样,包括积极正面的信息,也有消极、媚俗、不真实的信息,大学生的三观还是成长中,很容易受到这些消极信息的影响。

1.2.2思政教育工作模式问题

新媒体出现为思政教育带去了机遇,可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这对思政教育也是一种挑战,其需要积极的改变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要求。

1.2.3大学生受到冲击

新媒体中有巨量的信息,这也会影响到大学生,首先,会让学生形成个性,逐渐发展出逆反心理,会抵抗思想政治教育;其次,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如果沉陷到新媒体的拟态环境中就会不能有效区分现实以及虚拟,严重体现出网络的麻醉效应;最后,会给大学生的学业造成影响,新媒体中有很多的应用软件和娱乐软件,学生将很多时间都放在了这些中,学习的时间以及经历自然就减少,会影响学生的就业[1]。

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及效果,因此,要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有较高的思政素养,要坚持学习和更新政治理论,能够将这些及时的教授给学生,让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确保课堂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其次,教师需要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和工作的操作,能够用微博以及微信等进行社交活动,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及交流。教师需要自己制作微视频,并且能够运营公众号,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的应用和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比如,前段时间很出名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给学生看其中的片段,从公众号以及微博上截取下对其的评论,带领学生探讨其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2.2丰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方法

新媒体具有很多优势,其有很强的检索以及存储能力,高校可以将其进行有效应用,建立全面的思政教育网络信息库。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中检索自己需要的相关信息,可以有助于让学生主动的接受思政教育,而高校通过查询了解学生查询思政信息的检索情况就可以知道学生对思政教育是否感兴趣,存在的难点等,进而更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还可以建立专门的思政教育交流平台,学生就可以在课后也能和同学及教师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多样化形式的交流,学生可以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或者没有听懂的地方,把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下,可以促进学生思政教育效率及效果的提升[2]。新媒体中有很强的价值渗透作用,这就需要高校能够合理的应用价值渗透功能,把主流价值观透过新闻媒体传达给学生。在宣传主流价值时,需要注意灵活,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渗透,让学生乐于接受。

2.3加强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掌握主动权

新媒体应用具有一些特征,其信息是公开的,使用范围广泛,在传播信息以及形成舆论上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对学生来说,群体事件发起的平台一般就是新媒体的使用平台,比如常用的社交网站,微信、QQ、微博、论坛等。学校应该注意学生各种群体动态,且要注重分析,进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及时发现矛盾并且化解。另外,学校还应该建立网络信息员队伍,目的就是解决群体性事件,能够及时在网络上出真实、可靠、客观的信息,处理有关事情,加强沟通,将事情发展控制好。教师也应该有效应用现代传媒工具,要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放低自己的姿态,通过社交平台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教师还需要跟随时展,能够应用新鲜的网络语言,认真的指导学生,引导学生的舆论方向,争取掌握网上话语的主动权。

3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去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挑战,这就需要思政教育者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出新媒体对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唐琳,李丽,孟维超.新兴媒体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14(28).

[2]薛雅茜.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郑倩 佘林芳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分析

摘要:现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在微博、微信等新的互联网交互平台推动下,人类的话语表达与传播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时代下话语载体的多元化、大众化,话语的高效化、便捷化,话语传播的交互性、隐匿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造成的机遇与挑战。又由于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念不足、举措欠缺、内容僵化等不足,促使我们要通过用发展的理念加强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培养、用先进的方法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平台、用长远的眼光建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达应用机制,使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话语权得到重视,更加完善。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以QQ、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运营交互平台已占据网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使网民有了更加丰富的话语交流场域。开放的话语表达场域,人人都有机会有权利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作为受到网络环境影响最大的大学生,更是在话语权的表达中有着重要地位。与此同时,为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中的重要地位,就需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特征、困境与举措。

一、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特征分析

法国思想家福柯最早在其著作《知识考古学》中提出话语这一概念,认为“话语是根据某些分析标准而被我们确认为是属于同一个系统的陈述群,而在这个陈述群中,个人的陈述或单个作者能够作出个人陈述的机会实际上不可能,每个说话机会的顶部和上方都耸立着一个规范的集体。”而话语权则是通过一定的话语影响、引导人的某些思想与行为的权力和权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教育主体凭借价值传递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引导。而新媒体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这是依托新的技术与新的时代背景形成新的话语载体、话语和话语传播。

(一)话语载体的多元化、大众化

传统的信息分享只能通过口耳相传或者报纸、广播、电视媒体平台等进行传播,传播的平台单一,信息交流缓慢。与已有的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的种类不仅包括QQ、MSN、微博、微信等交互平台,还包括博客、数字电视、移动电视、IPTV、播客等非传统平台。用户通过各种局域网或者APP客户端形成自己的信息平台。新媒体具有信息覆盖面广、信息分享接收及时、信息的影响力大等特点,正逐渐从个体化局限化走向大众化普及化。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效用不断增大,并且极大程度的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的方式。如今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用户的中坚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新媒体发展的时代下,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时间空间都得到了扩展与延伸,人们可以通过博客、微博等传播信息,获得大众的关注;通过移动电视、数字电视、IPTV等录制和制作视频,传递相关信息;通过QQ、MSN、微博等,加快相关信息的传播速度。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的人们都被网络联系在一起,通过网络沟通、传播信息,并获得大家的关注,同时人们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长期以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托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和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形成新的话语传播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教师主导控制的教育教学被大众自由表达的个性平台所取代。媒介内,真实姓名与“虚拟昵称”同时存在;领导、名人与学生、草根同时存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主导者,每个人都能成为时代的发言人。在当代的新媒体视阈下,学生享有了更多的教育活动的参与权、信息的自主选择权、信息的主动反馈权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能够形成平等互动、双向选择的新趋势。

(二)话语的便捷化、高效化

新媒体时代下大量的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以QQ、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能够实现信息的高效便捷,公众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便携终端在任何的时间地点,任何的内容,这种传播的速度与反馈的能力是传统媒介所无法比拟的。“新媒体这种‘全天候即时互动’的特点凸显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乏力”,而且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的群体效益也是传统信息传播无法比拟的。在这个海量的信息环境中,人们的发言权、知情权也在这种便捷化中得到了保障。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受到这种便捷的效果影响,其表达也更加的便捷、快速、高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教育者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组织者、控制者与实施者,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只能是被动的听众,教育者的话语无法真正的融入学生的知识与行为规范中。但在新媒体的场域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够平等的交流沟通,学生不再只能被动的接受,也可以表达观点、传递信息,信息具有双向性,也更加高效。

(三)话语传播的交互性、隐匿性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交互性,这是著名学者丹尼斯•麦奎尔提出的重要理论。交互性成为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重要特征,而交互是网络参与者自发形成的。人们通过“人-机对话”、“机-人对话”、“人-人对话”等形式,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主体参与、交流、沟通,相互影响,完成各种形式与类型的交互行为,使原本相互分割的主体与客体都能发挥其能动性。但在这种交互性平台内,每个主体既可以使用真实姓名也可以隐匿其真实身份进行人际沟通和情感交流,使之形成与现实社会中不同的虚拟身份。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用虚拟的姓名身份进行交流,可以不用受到现实社会中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可以不被物质条件、人际往来与生存环境所影响。大学生必须能够主动进入网络空间,辨别圈内好友、粉丝的真伪,第一时间了解各种情况,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达与传播创造条件。

二、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的困境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构建在QQ、微信、微博、数字平台在新媒体的猛烈冲击下,陷入困境。那些想要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被大量的其他信息所影响,各类其他思想则以更便捷的方式在网络空间内传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构建也面临着困境。

(一)通过新媒体表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念不足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传统的媒介环境下,依托第一课堂的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要作用和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作用,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在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达过程中,虽然处于被动的地位,并且应对新媒体的新平台的冲击,应对新媒体网络文化的新内容冲击,甚至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新影响冲击,大学生并不会利用新条件阐述自己的观点。虽然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变革,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过程中,仍停留在上访和书信,不想说、不敢说、不会说的问题比较明显,与教育者的沟通不足,网络话语权利的运用不足。

(二)构建新媒体平台表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举措欠缺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中国的网民规模达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手机网民规模7.2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4.3%,其中93%是青年和中年人,且学生群体是最大的网民群体,社交应用平台的使用也创新高,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的使用率分别为84.3%、65.8%、38.7%,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6.25亿。在如此庞大的网民规模中,通过相应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是虽然有BBS等代表学生的校园发言平台,但其信息仍以娱乐性为主,很少有真正表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缺少筛选信息的人,话语便无所顾忌。信息高速发展、网络信息更新频繁、信息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形成的双向互动,推进话语的表达与建构,这种构建需要依赖新媒体平台。“目前微博粉丝量达到千万级以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见领袖和网民中具有话语主导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信公众号均是空白存在。”没有一个权威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表达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机会,使受教育者只能被动的接受。而且作为主导方的教育者和高校很少提供给大学生自由表达话语权的机会,并且通过管理手段,撤销负面和不好的言论,没有为受教育者提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平台。

三、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构建路径

“话语权是通过创造、表达、设置、传播和运用一定的话语来影响和引导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权利和权力。”在新媒体视阈下,面对不断发展的科技技术,不仅要赋予大学生进行话语表达的权力,还要创设条件维护大学生表达话语的权利。

(一)用发展的理念加强对大学生思维的培养

实践决定意识,意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正确的科学的意识指导实践,而错误的意识则会对实践起阻碍作用。当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各种信息充斥着互联网平台,用严防死守的方式是无法将大学生置于一个完全真空无污染的环境。此外,大学生已经是有独立思想的成人,教育者也不能用强硬的手段去改变其思维模式。因此,在通过正常的第一课堂的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基础上,要积极形成适合新媒体时代的新的教育方式与理念。首先,树立平等的话语权力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者灌输,受教育接受的不平等现状,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进行双向交流,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尊重受教育者的表达权。其次,树立加强教育者话语权威的理念。受教育者的表达欲望得到重视之后,必然会使得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因此要维护好教育者的权威,使其得到受教育者的信服,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最后,树立包容的理念。由于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国内国外的冲击。为了使自身的发展更加长远,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发掘不同领域的话语资源优势,进行深度整合,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得到质的飞跃。

(二)用先进的方法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平台

“为了化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建立新型平等的主体交往关系。”正确表达自己的话语不仅是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更要在表达的同时明确自己的责任,多与教育者进行沟通,保持联系,拉近距离。高校要加强外部机制建设,搭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流、大学生发表自己言论的平台。首先,高校要主动构建以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为载体的新媒体平台。高校要主动通知信息,及时便捷,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此外,新媒体平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搭建沟通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沟通,增进感情。其次,受教育者也要主动搭建属于自己话语平台。如今有许多个人公众号平台,用来表达大学生的理念,同时,教育者也要关注这些平台,以订阅者、聆听着的身份,倾听大学生的心声。第三,建设校园的主题网站。校园网站的内容要客观全面,网站的设计与语言风格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才能让大学生主动浏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更有效。同时,受教育者的意见信息会及时反馈给教育者,这样教育者就能及时了解现状,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长远的发展。

(三)用长远的眼光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用机制

传统的电视报刊等媒体的地位和微信、微博、博客等的发展态势都受到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的影响,许多大学生的关注点都转移到这种影响上,这使新媒体必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阵地。运用新媒体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不是短时间的行动,而是长远的谋划,因此,不能以暂时的运动的形势贸然推进,要以长远的眼光应对并寻求积极发展,保证质量。第一,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有关政策,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机制的切实实施。不仅对新媒体平台内容健康与否进行监控,还要有规律的到高校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平台的实施运行状况。第二,高校的教育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对高校媒体平台的管理,定时浏览内容,及时处理回复学生问题、意见或者建议,并进行沟通交流,调整下一步管理工作。第三,大学生作为新媒体场域内的行为主体,也要依靠学生会等学生自治组织,把控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由学校或者学院管理的平台,要能够对学生表述的信息筛选,并且在反馈的过程中要合理。综上所述高校及大学生都要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应用机制,大学生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选择、接收的主动性,在新媒体视阈下占据主导地位。

四、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表达受到新媒体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当然,我们应当正视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所遭遇的困境,运用发展的理念培养大学生的思维,用先进的方法建设话语平台,用长远的眼光建立应用机制。树立正确的态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建设与发展中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英]诺曼•菲尔克拉夫.话语和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王岩.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路向分析[D].吉林大学,2016.

[4]张新华.信息时代国际政治的演变趋势[J].国际观察,1998.

[5]李睿贤.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D].2016.

[6]王婧惠.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探析[J].高教学刊,2016(22):230-231.

[7]林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J].高教学刊,2015(16):176-178.

作者:张晓林 杨艳茹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