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思想品德教育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要课题,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有效地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本文讨论了高中语文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意义,希望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关键字:高中语文;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策略
高中语文教育事关学生将来的人格品德的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全能够提高学生将来在走入高等教育或者走向社会安身立命的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师可以尽量从教材中挖掘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或者运用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感染,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到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利用高中语文能力培养过程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为: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往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推进思想品德教育,就要以这几个方面为出发点,在其中加入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就是学生逐渐掌握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的培养力度,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语文能力培养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举例来说,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进行讲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能针对作品中的人文思想进行讲解,并且让学生们参与到讨论当中,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全学生的独立思想品德教育。语文能力教育中写作能力和口语交往能力是锻炼学生独立进行语言组织的一种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作文写作的题目,可以进行改变,作文题目在划定上要能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利用语文教师自身魅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事业的前提,只有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教育健全的教师才能够教出好的学生。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还应该有着良好的思想品德,因为教师对学生影响极其深远。高中语文教师的心理品质影响着高中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有健康的性格,谦逊温和的教学方法,这些美好的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用真实的情感来打动学生,引起学生产生共鸣,教师的真情流露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方式。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促使他们能够形成健全的思想品德教育。试想在教育工作中,如果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自己的人素养极差,在教授学生人文涵养的课程时,难免会让学生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任何一名学生在校期间都会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模仿,正是这种无意识的模仿行为,让更多的学生学到优秀教师的品质,但是教师自身的缺点也会被学生无限放大,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男教师尽量不在学生面前抽烟,不然怎么能够告诉学生吸烟有害健康呢?女教师不浓妆艳抹进入教室,穿衣要整洁、大方,这都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只有教师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在校期间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上更加得心应手。
三、深入挖掘高中语文课本中蕴含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高中语文课本是很多专家学者经过认真挑选出来的适合高中生的学习的文学作品,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是对高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素材。语文课本中不仅展现出丰富的人文特色,还有很多有着思想品德教育魅力的经典形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书中人物形象的品质。高中语文课本中优秀人物的积极生活品质令人钦佩,其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特点。在教学中发觉课本中富有思想品德教育意义的材料,再现文章中的风土人情,让学生探索作者的内心世界,发觉生活中的美,领略作者独特的思想品德教育魅力,激起学生学习效仿的欲望,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全学生的独立思想品德教育。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人物作者,这些优秀的作家和人物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的挖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深入的挖掘中,学会欣赏,学会学习这种优秀的品质。总之,在高中语文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也能够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课本中的优秀品质,帮助学生建立自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面对任何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时,都能学到更多优秀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卢增希.高中语文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探析[J].学周刊,2014,(32):63.
[2]张园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诚信道德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J].才智,2014,(20):87.
[3]王连臣.高中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因素的渗透[J].才智,2011,(06):28.
作者:吴燚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