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课改思想品德教学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中学时期正处于学生身心发育、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学生人格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影响。做好思想品德教学对于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以及日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理念与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教育,从师生角色定位、教学设计创新、教学引导运用、教学情境创设、实践运用巩固等角度入手,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加深他们的学习综合感知。
关键词:
思想品德;新课改;教学策略
一、明确师生角色定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就是一个“监工”,监督学生开展各项学习。特别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就成为一个“把关人”,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识记、背诵,甚至还有教师对于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进行惩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全成为了一个“傀儡”,在教师的“高压”政策下开展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一旦脱离了教师的教学监督,学生就会变得松散懒惰、漫无目的。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明确自身的角色,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的主体地位,只有二者“各司其职”,相互促进,才能够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所以新时期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引导者”角色:引是指引发学生的思维,求同、求疑与求异;导是指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学习习惯、学习意志、学习方法、学习品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一个协调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分析、学习,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分析中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与学习感知,这比单纯的知识灌输要有效得多。因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根据哲学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运用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自身知识增长是内因,教师的教学引导是外因,教师的教学引导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教学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创新开展教学设计
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工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也要树立“打持久战”的教学目标,创新开展教学设计,使教学的各个步骤都能够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载体,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新时期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全新的教材观,认识到“教材无非只是一个例子”,在教学中,我们要转变传统教学中的“以本为本”“死啃书本”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教学素材,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进行教学内容的整理,毕竟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学内容要大于教材、高于教材。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备好课本与课程标准外,更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认知基础,以便教学设计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重视备好学生,教师一定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生观,因为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能力,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班风,学生的差异较大。加上学生的生活经历各不相同、认知水平与逻辑思维能力差距较大,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对象开展不同的教学设计,以便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此外,教学中我们也要重视备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正确把握不仅源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还源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的了解和掌握。我们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科学做好教学规划。
三、重视做好教学引导
中学时期学生学习的科目相对较多,学习任务相对较重。不少学生在新课开始的时候还沉浸在上节课的氛围中,有的还在忙上节课的作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对较低。“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也要重视课堂的引导,做好课堂导入,以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教学引导的设计也要遵循一定的科学性原则,以便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教学导入部分要精益求精,有概括性。因为导语只是课堂的引子,不是教学的主体部分。因此,教学引导部分要善于切中重点,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语言要做到精炼、概括,不能庞杂、繁琐、冗长,以免影响教学过程的实施。另外,教学引导也要善于设疑,具有启发性。不管是设疑布障,引起悬念,还是设置情境,展示意境,导语的设计都要有针对性、启发性。“针对性”是指导语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设计,而不能离题,以免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率;“启发性”是指要有思考的余地,能引起思索,让学生能够通过导语部分进行自主思维,带着问题进行知识的学习,提升课堂学习的针对性。以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漫无目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缺乏学习重点。在导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引导策略,比如情感式导入、思维式导入、情境式导入、活动式导入、承上启下式导入、学科综合式导入等等,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思想品德课堂的趣味性与丰富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课堂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知识梳理、知识构建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善于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交往、互动、共识、共进。所以,教学中我们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进行教学实施,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的体验、感受,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学习态度。另外也要善于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思维与合作交流,提升学生的观点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价值观的选择,培养他们良好的认知技能。然而,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不足,教学中我们也要认识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善于给以学生技术上、知识上和方法上的支持和指导;也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去观察、询问、探究,运用自身的探索过程来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深度。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课堂反馈来进行教学点拨,有针对性地调节活动进程。特别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发展、协调进步,让每一位学生都要有相应的任务,防止有的学生占据言语主导地位,有的学生缺乏自主思维,只是盲目跟风,造成两极分化,影响教学效果。比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进行课堂发言,鼓励他们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提升他们的综合认知能力。
五、重视学生的实践运用
思想品德是一项理论性较强的教学项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觉相对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足。也有不少学生即使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依然我行我素,导致思想品德课程的实用价值不大。教学中,我们要创新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思想品德课程的趣味性与实用性,进而丰富他们的思想品德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比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节日、时令等特点,举办法制宣传、德育讲堂、演讲比赛、写作竞赛、绘画比赛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将自身学习的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践技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让他们逐渐养成践行思想品德知识、遵循思想品德原则的良好行为习惯与认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教学规划、教学过程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明确学生的中心地位,以便教学能够符合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罗志军 单位:浙江省临海市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付新方.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改革分析[J].中华少年,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