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思想品德教学设疑解惑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设疑解惑,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去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完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发展社会问题的意识和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归纳创新问题、勇于评价问题,可以使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和不断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组织、表达、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思考、探索,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功能,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融合,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之路。
一、寻疑,发现问题有灵活性
要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首先就要求学生要课前预习,预习时,教师给出学生预习提纲,让学生浏览要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发现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把精力主要集中在问题上,能增强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听课水平和听课效率。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小康家园”时,要求学生对第一课时“触摸小康”进行预习,学生参照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预习提纲,课前自学相关内容,通过思考自学的知识和课本中的事例,可发现问题:自家的住房是什么样子的?面积大概有多少?自家现在的住房情况和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自家的住房达到小康社会的居住面积和居住品质了吗?预习自学恩格尔系数的相关内容,学生发现问题:我家家庭的收支情况如何?家庭的食物消费支出多少?家庭的总消费支出是多少?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下课后还可尝试用恩格尔系数计算一下,判别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发现问题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科学高效的重要保障。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能增强预习环节的针对性,促使学生全面理解、深入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式去探索、发现、归纳知识,有益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二、设疑,提出问题有针对性
要增强学生的设疑能力,教师就必须在备课时巧妙地设计问题、上课时灵活地生成问题,问题设计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制定,要特别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和针对性,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开动脑筋,认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回答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例如,对于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小康家园》,对于第二课时“数字小康”的教学,教师首先可列出几条小康的标准,让学生进行判别。导出问题:同学们心目中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的?现阶段我国所处的小康阶段?总体小康的含义是什么?我国什么时候进入的总体小康?待学生回答后,再进行深入的问题探究:什么是低水平的小康?什么是不全面的小康?什么是不平衡的小康?这样就能准确地把握理解总体小康,分析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原因及表现。提出问题有目的性、针对性,才能够吸引学生课堂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大胆探究问题,准确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让思想品德课堂有效乃至高效。
三、释疑,分析问题有层次性
有些问题单靠学生自己不能解决,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分析问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要思考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小康家园》的教学中,清晰、有层次的把握问题脉络:小康———总体小康———全面小康。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回顾小康的含义,什么是总体小康以及准确地分析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原因及表现。在比较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区别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全面小康是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紧接着设置问题:全面小康社会的愿景是什么?让学生准确把握全面小康的特征,学生就能理解全面小康是高水平的、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社会,让学生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及意义。这样有层次、有梯度的分析小康问题,就能让学生牢固把握问题和探究知识。分析问题需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步步紧追,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同时,也要注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质疑,解决问题有拓展性
质疑是指在基本完成本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标新立异,勇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他权威挑战。仍以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小康家园》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课的完成情况进行示范引领性质疑,启发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们怎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学生共同探究,学生在质疑探究过程中,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形成问题的应用拓展,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培养他们进一步质疑的能力。“质疑”本身的意义就在于是学生自己主动发现了一个问题,而不是被动解决了一个别人提出的问题。质疑的目的就是再次让学生发现和挖掘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异创新精神,引领学生去进一步质疑,从而再一次探究的美好理念。
总之,思想品德教学中设疑解惑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教师要遵循无疑不探究的原则,只有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解疑释惑,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才能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设疑解惑还有很多的技巧和学问,作为教师,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优化课堂教学的设疑解惑,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杨元辉 单位:通海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