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思想品德教学学情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孔子教导我们,教学要因材施教。作为直接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的思品课更需要如此。而做好学情分析是教学因材施教的关键。可在思品教学中,许多教师忽略学情分析或者分析过于简单化、经验化、共性化、静态化,致使教学方法公式化、教条化,非但学生思品问题得不到矫正,反而出现逆反现象与叛逆行为。为改变这一现象,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了学情分析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经验与实际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并阐述了在思品教学前、中、后的具体操作方法。
关键词:
共性 个性 经验 实际 静态 动态 结合
“学情分析”,指教师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成绩变化的情况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掌握了学生的方方面面,才能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学情分析非常重要,学情分析是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必由之路,学情分析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学情分析是优化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思想品德课教师应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学情分析。
一、思品教学中学情分析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忽视学情分析或者学情分析简单化和经验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多数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只注重教材分析,都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步骤的安排做了比较详尽的安排,而不注重研究学生。在学情分析这一部分,很少有人涉及,忽视学情分析现象非常严重。即使有学情分析,也呈现出两种态势:一是学情分析简单化,只是大至了解学生的分数,在班级或年级的排名等,分析都是简单随意,泛泛而谈;二是分析经验化,学情分析仅仅凭借过去的教学经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等。
2、重视学生共性的分析,忽略学生个性差异的分析。
有的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只是从学生整体所处年龄阶段的特点分析,忽视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分析;或者仅从某课知识和能力的总体要求来分析,忽视个性心理、兴趣爱好、思想状况、学习态度等个体差异分析。例如“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基础,但在知识的理解、能力的运用和学习方法、兴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此类教学设计的学情分析显得抽象、笼统,只反映了学生的部分共性特点,其实无法反映学生的个性特征,不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教学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很难真正促进有效教学。
3、注重课前学情分析,忽视课堂中动态学情分析。
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都是根据课前教学设计的预设,一步步地层层深入开展教学活动,很少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变化。一旦发现课堂教学进程或学生表现偏离课前预设,教师立马就会调整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全然不顾这种调整是否脱离课堂实际情况,是否违背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例如: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就“如何跨越代沟”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回答。学生们的回答大多数符合教师的课前预设,但是其中有两个学生提出了课本上没有或教师预设中没有的方法。而其中一位老师的做法是不予理睬,不做任何点评,另一位老师直接反问那位学生这样做行吗?你就没有其他方法吗?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不仅忽视了课堂动态生成的学情即时分析,更重要的是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压制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这种不以学生的表现和需求来决定教学进度和课堂节奏的课堂,表面上看似循序渐进,有条不紊,但缺乏灵动与创新,不利于学生发展。
1、抓住学情分析的两个层面。
其一,学生共性层面的分析。对学生共性的分析,主要是对某一年级或某一班级或某一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特点和规律、学习基础、思品知识与能力的逻辑起点等方面的分析。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中要联系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合理设置问题。只有重视共性学情分析,使课堂教学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接受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效益。其二,学生个体差异层面的分析。即使在同一年级或者同一班级,不同学生个体在知识、能力、经验、爱好、特长、个性心理和生理特点等方面还是有差异的,甚至差别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共性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分析个体差异,掌握不同学生的情况,才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把握学情分析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分析。课前,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对施教对象进行整体的共性分析和个性分析,紧紧抓住学情分析的两个层面,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上课前设计一份学生预习文案,学生在预习时对照文案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暴露问题:原有基础知识的不足、能力的欠缺、重点把握不准、难点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到位等。例如:在学习《感受社会变化》这一课题时,我在课前预习文案中设计了:“知识点填空,找出重点、尝试解决难点”等要求。学生们预习课本并解答后,我仔细地进行了批阅并分析,发现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生活经验不足、相关知识缺失,辩证思维水平低下等,而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的问题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呈现出个性差异。这样,我既了解了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知道了学生学习本课题的薄弱点,易混点、易错点,又掌握了不同学生的问题点,从而提高了教学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第二阶段:课中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是不断变化的,学生的表现可能不在教师教学设计的预设中或者出现突发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发现和分析这种动态学情,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即时进行分析并寻找对策。首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度,检查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果学生们的兴趣不高、关注度不够,这就需要教师思考原因,调整教学方法,或者即时提醒学生。其次,要关注学生的语言和行为,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是课堂最基本的环节和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参与其中,而学生呈现的形式就是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从学生的讨论中教师能够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性、兴趣、个性的特征;从学生的问题回答中,教师可以分析出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思维能力、知识的掌握程度等;从学生的表情变化和身体动作,教师可以判断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知识的水平等。最后,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从学生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如:知识点掌握情况,重难点突破情况等。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生表演的舞台,课中学情分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只有紧紧抓住课中动态学情分析,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三阶段:课后分析。这是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课堂教学,教师不仅对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思维水平等更加了解了,而且对不同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兴趣方法等有了新的感受和认识。这些感受与认识,不仅反思总结了当前的教学中的得与失,而且也为后来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总结
实践证明,客观准确的学情分析是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口,是高效课堂的奠基石。思想品德教师只有从学生的主体出发,在教学中既关注学生的静态学情又关注学生的动态学情,既关注学生的共性特征又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情分析,才能有效把握学生的学情;只有做好学情分析,才能选择合适的思想品德教学方式,明确教学目标,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轻松驾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沈国华 单位:江苏东台市东台镇四灶中学
参考文献:
[1]《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杨学忠《读写说:素质教育论坛》2015第06期
[2]《问题设计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效性研究[D]》林艺初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