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探讨(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探讨(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探讨(5篇)

第一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命教育研究

一、依托教材,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

近几年来,我国初中生漠视生命、毁灭生命、校园暴力等现象频发生。诸如:2015年4月30日汶上县南旺镇中学“初中男老师与女学生相约自杀”事件、2015年5月21日某校一初中女生不受班级学生侮辱,在家喝农药自杀等等。可以说,初中生的生命教育问题已经不容乐观,据相关部门调查,有20%左右的初中生心里存在着嫉妒、自卑、叛逆心理、校园暴力、自杀、犯罪等心理问题。而从广义上来讲,生命教育属于道德范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可谓是道德教育学科,里边也不乏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尤其,随着新课改的纵深发展,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必须重视生命教育。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依托教材中的内容,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视生命。如:七年级教材中“自立”“自强”“坚强意志”等内容都透视这对生命的认知和了解,笔者在教学中,将这三节内容整合在一起,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即:首先,教师出示消极的初中生事件:2015年4月30日汶上县南旺镇中学“初中男老师与女学生相约自杀”;让学生客观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之后,出示积极的案例:安丘二中的王海巷在8年前失去双臂,但是自己仍然努力坚持学习,不放弃生命,在2015年高考中考取591的高分。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真实的事件进行对比,感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观念,启发学生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

二、基于体验,强化学生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没有具体的内容,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事物来引导学生感悟,体验,进而形成一定的生命观念。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实施生命范畴的正能量,现如今网络信息传播速度较快,学生对于社会的热点问题也较为关注。初中思想品德不乏实践活动,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选取社会现象开展体验式的活动。如:结合现如今社会的热门话题“留守学生问题“”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初中生漠视生命”等,开展“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调查初中生不良后果的相关事实材料;其次,走访初中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再次,让学生分组整理资料,分析事件,总结事件产生的原因,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进行展示,启发自我对正确生命观的对待;最后,鼓励学生自发的开展“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宣传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活动来感悟正确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强化自我的生命教育。

三、层层递进,诱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

人的生命存在意识形态主要包括四种: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这些形态都是强化学生生命教育的正能量,且是层层递进的。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将其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相融合体现,将生命教育从四个层面来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即:生存、与人交往、选择、创新。如:在学习“保护自我”教学内容时,笔者首先,以现在网络传播的事件为例来引导学生掌握生存的基本措施:自我保护。即:假设就你自己在家,有人称是煤气公司的人让你开门说是检查维修,你会开门吗?你出去玩的时候,陌生人给你东西吃或者给你水喝,你会接受吗?网络QQ好友说需要你帮助,让你去某个地方,你会去吗?其次,开展讨论,让学生就这些问题说说自己的做法和原因,让学生的潜意识里形成一定的生命意识;再次,笔者出示一些初中生由于不清楚是非,自杀或者受害等系列案件,来让学生对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生命作出相应的选择;最后,以正能量的初中生自强、意志坚强等等事件来鼓励学生敢于正视面对生命中的一切事情,珍爱生命,超越自我,使学生的生命观从自然生命上升到精神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等,深化生命教育。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促使学生的生命发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性,进而形成一定的健全的人格,推动社会和谐的发展。

作者:林英 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第四中学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情感激发

一、创设情境激情

情感的产生需要特定情境,情感总是发端于特定的事由。这一事由通常经由人的听觉和视觉被感知。由此,为了激发学生情感,创设动人的、富有真情实感的情境,是最佳选择之一。例如,在学习苏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生命只有一次”这一课时,笔者在《生命》背景音乐下,讲述了近期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这是暑假里的一个晴好的日子,妈妈和爸爸带着3岁的儿子童童闲逛于某一商场,一切似乎是那么美好。然而,美好易逝,当妈妈带着儿子乘自动扶梯从六层升向七层的时候,意外发生了,自动扶梯的踏板突然发生了翻转,妈妈和儿子跌入了电梯内,就在仍在运转的电梯即将吞没母子二人的时候,妈妈奋力将儿子托举到了安全位置,自己却被吞没……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学生对这一故事虽已有耳闻,但经笔者这样深情讲述,他们的心灵被强烈地触动了。泪水表达了他们对于生命的敬畏、对母爱伟大的体悟,“我们要考虑每一个生活细节,要珍爱生命”“我们要用生命善待生命,用生命拯救生命……”的言语,则传递了他们珍爱生命、呵护生命的潜在行为选择。良好的情境创设,让情感涌动得如此强烈,为学生理解文本、情感升华奠定了基础。

二、设身处地生情

思想品德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是学生正在面临的或即将碰到的问题,关注点是学生的健康成长。由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不能把学生与教材割裂开来,应沟通学生与教材,将学生置于教学素材中,让他们认识到成长是“我”所正在经历的,而不是“他”。只有真切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联系起来,将学生置于主人公的位置,他们才不会觉得这些都是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只有设身处地,学生才能激情涌流。例如,教学《消费者的权益受法律保护》(苏人版教材,下同)一课时,M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串以中学生为主人公的案例。有一个案例是这样的:中学生安娜在学校外的小卖部买了一个果粒橙,让她奇怪的是这个果粒橙里面却没有平时可以喝到的果粒,她咕噜噜喝完后,肚子疼了起来。原来她买到了假货。这时我没有设问安娜应该怎么办,而是直接设问假如你是安娜,你会怎么做。这样的设问排除了学生置身事外的可能,角色的置换,让学生在设身处地的思考中,增强了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情感体验,为他们解决生活问题提供了范本。

三、俗语名言添情

俗语名言历来因为朗朗上口、富有哲理而又或诙谐或幽默或睿智而为大多数学生所喜欢。摘抄名言警句、俗语歇后语是很多中学生长期坚持的爱好之一。俗语名言是易得的人文养料,中外文化的精华。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恰当运用名言警句、俗语歇后语,既能更好地阐释教材文本,又利于激发学生情感,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苏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与快乐相伴》这一课时,我借用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诗句作为结课寄语,提高学生战胜不良情绪的信心,升华情感。在教学《与诚信同行》一课时,H老师引用了吕坤的名句:“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让学生在名句品读中,对诚与信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做诚信之人的决心。

四、开展活动露情

初中生自我意识觉醒,有极强的表现欲,喜欢在活动中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由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触发学生情感。例如,在教学苏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一课时,我设计了“我最棒”的3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悦纳自己、肯定自我的情感。在教学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保护我们的家园》这一课时,则开展了“我为保护家园建言献策”的签名出点子活动,让学生在《保护环境建议书》上写出可行的点子,并签名承诺自己会践行,这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五、结语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做学生情感的牵引者,通过创设情境激情、设身处地生情、俗语名言添情、开展活动露情等举措促使学生经由丰富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态度,并最终将正确的态度上升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成为一个有责任的、有德行的合格公民。

作者:孟凡通 单位:新沂市高塘中学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教学

一、生活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地进化之中,但是对于多数问题的思考,还是停留在表面,无法认清事物的本质。针对这一现状,将生活教学运用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巧妙地引导学生剖析事件的真相,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引导学生的正确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却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尤其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初中生而言,对考试分数的追求远远超出了对自身人格的追求,对教材内容的追求远远高出了对教材精神的追求,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之下,人心变得更加浮动,正确的价值观念变得更加缺失。而生活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走近教材而又走出教材,走近现象而又高于现象,真正在提升成绩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生活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1.责任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统一

责任是维持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因此,要将生活教育渗透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之中,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尤为重要。当前,多数初中生在家长与学校过多的庇护之下,缺乏严重的责任观念,在遇到事情时,习惯性地将责任推卸在别人身上,不会积极主动地寻求自身的原因。因此,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为自己的行为负相应的责任。例如,在讲解《优良的意志品质磨砺坚强意志》这一课时,我们鼓励学生仔细回忆自己在多年的生活中,是否经历过什么诱惑?在面对这些诱惑时,自身又是如何进行处理的?学生在回忆中,能够回忆到许多的诱惑,如电脑游戏、琳琅满目的奢侈消费品等等,而在面对这些诱惑时,有的学生能够准确地进行分析,大声地对这些诱惑说“不”,但是有的学生在面对这些诱惑时,却没有经受住诱惑的考验,沉迷于网络游戏,偷拿家中的钱财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等。对于生活阅历尚浅的初中生而言,未能经受住这些诱惑,是可以被家长与教师所理解的,正确的是我们要怎样引导学生要磨砺坚强意志,抵制这些诱惑。通常,我在教学中,并不会过于在意学生是否经受住了这些诱惑,而是鼓励学生给他们的父母写一封信,对自己曾经所作的行为进行负责。学生所要负责的行为是他们与家长之间的秘密,作为教师,我不会过多地进行参与,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树立优良的意志品质,让他们知道他们自己必须对生活中的一些诱惑说“不”。

2.社会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统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著名的生活教育论断中指出:教育源于生活且反作用于生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社会上、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知识的认知。例如,我们在讲解《树立法治观念》这一课时,就可以在课堂讲解之前,提问学生:“陈虹、这些人物,同学们是否感到熟悉啊?”当学生们回答熟悉之后,我们在继续提问:“他们为什么会上新闻啊?”学生们就会回答“因为他们违反的法律”,在学生的回答之后,我们可以将这些新闻与教材内容进行结合教学,对学生的说服力更强,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升。

3.实践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统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生活教育的精髓,只有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才能真正推动学生在生活中提高对生命的感悟。例如,我们在讲解《生活处处有合作》这一章节时,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为自己寻找一个合作伙伴,但是这个合作伙伴同时也是自己的竞争对手。紧接着,我们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游戏环节,如:瓶中取球。游戏规则如下:在一个底部大、瓶口却只允许通过一只小球的瓶中,两人一组在一个瓶中进行取球,最终评出班级中的取球冠军。在这样的游戏实践教学中,学生能够高度认识到只有两个人紧密合作,才能够井然有序地从瓶中将小球取出,才能实现双赢。实践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统一,能够更好地实现生活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将生活教育渗透于思想品德教育之中,才能完成生活与思想的完美碰撞。本文论述了生活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生活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中的三点运用:将责任教学、社会教学、实践教学与思想品德教学进行有效统一,希望这些论述能够促进学生正确观念的全面养成。

作者:张智君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

第四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社会认知能力培养

一、当前初中生社会认知的现状

1.价值观错位

目前社会经济发生的剧烈变化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初中生的价值观出现了一些错位现象。学生在某些不利外界环境的影响下,生活态度变得更加现实、世俗、功利。很多学生缺乏理想与信念,更不知道先辈们的丰功伟绩以及我们祖国的光荣历史,也不尊重模范人物,而对影视明星盲目崇拜。

2.个人主义至上

当前,初中生中多数是家中的小霸王,父母对其呵护有加,在此环境下,很多学生养成了跋扈、任性、懒散的性格。其中有一部分人,在生活中表现出自私自利,自我中心思想严重,也不会为别人考虑,与他人分享。在他们眼里,只有自己是最重要的,所有人都应该为自己服务,而对于班级活动与集体活动,通常视而不见,道德感与责任感不强。

3.品德观念模糊

很多初中生仅仅从理论层次来理解道德观念,却不懂得道德最起码的要求,仅依靠个人能力还不足以判断出品德情景中的善恶美丑。多数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通过自身感官难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是非对错没有清晰的界线。比如,对于考试作弊,很多学生都有这样一种认识,作弊没被发现体现出高超的技术,这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对青少年未来的发展十分不利。

4.缺乏抗诱惑能力

当前,初中生是网络的主要受众,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关联十分紧密。但网络的利弊一直难以得到公断,网上教程、网络习题、网上讲解以及休闲娱乐,为学生带来了学习便利和生活调剂,这些益处显而易见。但其也存在诸多不利的影响,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信息以及色情资源等等,直接冲击了初中生的道德观。很多学生没有足够的抵抗力,成天沉迷于网络,而对本来的学业没有投入应有的关注和精力。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培养的路径

1.贯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两个教学相长的因素

在新课标背景下,需要对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有正确的认识,认识到两者之间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需要将最新的学科理论通过课堂授课的方式教给学生,让学生具备正确认识社会的能力,避免学生认识上的差错,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思维偏差进行纠正。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认识到青少年知识框架能力薄弱的情况,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过程较为艰难。基于上述问题,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改善,将正确的认知理念根植于学生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理念会在学生的社会生活中付诸实践,并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修正认知中的偏差,最终使这些正确的认知在学生的人生轨迹中开出绚烂之花。

2.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社会认知思维培养

现阶段很多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在考核时仍然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这就让老师在教学时将应试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使得思想品德教学的教育意义丧失。在这种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将重点放在应试技巧以及习题演练方面,要求学生背诵重要的知识点,以取得较好的分数。这会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产生偏差,使其认为考试最为重要,而忽视社会认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其实,思想品德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使学生具备认知社会、融入社会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能够在接人待物中表现得圆融自如。所以,教师应将社会认知能力培养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社会中表现出正确的行为,对身边的人或事做出正确的判断,以便日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3.延伸教学内容,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力以及社会判断力,是目前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点,也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为此,教师不能把课本当作教育的重点,也不能仅局限于教材。教师应该在对教材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践中的课外材料进行教育,帮助学生从宏观的层次上来认识社会。通过让学生了解这些课本外的材料,不仅能够弥补教材本身的缺陷,还能够让学生真正学会明辨是非,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自己的人生。立足教材、延伸内容的具体方法是:首先,将教材中的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充分理解,对思想品德学科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其次,要从身边的时事和事件开始,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补充,让学生能够分析出事件的本质,并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社会认知能力也会变得更强。

4.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教育

网络对于学生来说似乎弊端要大于益处,但学生对网络的热情却从未减少过。基于此,教师可以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网络相融合,不再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将网络变成现代的工具与教育媒介,形成平等对话式的教育方式。通过网络也能够让青少年多渠道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来体验与感悟社会现象。对于青少年来说,无一不喜欢上网这一休闲活动,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以此为契机,将教学与学生的爱好相结合,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将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内容加入青少年教育网站,并进行大力推广,来达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有利的游戏与软件的开发,利用初中生的爱好来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5.及时对学生的认知做出评价

评价也是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应对评价予以充分重视并妥善利用,合理的评价能够让学生了解其社会认知水平的高低,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当然,在评价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言辞,不仅要有足够的说服力,同时还要能够让学生接受。评价方法的运用要得当、适度,恰如其分地运用评价方法能够对学生认知中的偏差进行有效调节。与此同时,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个人性格特点大相径庭,社会经历也全然不同,一些学生会存在较为顽固的认知偏差,这就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能够运用多种手段来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找到切入口,做到深入人心。初中阶段的学生最容易被外界影响,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塑造其社会认知能力的最好阶段。目前大部分初中生身上体现出来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高度的关注,通过思想品德教学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能力。所以,将思想品德教学与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融入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家强,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社会认知能力培养意义十分重大。

作者:赵霜叶 单位:福建省福州市第十八中学

第五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留守儿童情感教育

一、开发教材,引导留守儿童的情感和心理发展

留守儿童拥有的父母陪伴时间较少,虽然有所交流,但是父母多关心孩子在生活与学习等方面的情况,鲜少将关注点集中于情感教育与道德引导之上,这就造成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孤僻、易怒、暴躁的性格。对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提高对思想品德教材利用的整体水平,活化教材中的僵化内容,使学生在仔细研读、品读之下了解教材中蕴含的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父母的付出、体会父母的艰辛与不易,从而端正自己的心理态度,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正确方法,并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教师可以利用这门课程的内容让留守儿童了解父母离家的原因。教材原在这一章节以“我知我家”“我爱我家”“难报三春晖”展开教学活动,但是为了加深留守儿童对家的了解,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展之前,组织学生自己叙述对“家”的理解,拓展对教材中“家庭”与“家庭关系”定义的理解,让学生能够结合真实背景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家庭的各项功能来挖掘温暖。在父母关系的阐述上,教师既应该从书本入手,让学生从血缘、法律的角度认识到这种关系,还需要从情感方面入手,为学生梳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脉络,并将这种情感脉络延续到“我爱我家”“难报三春晖”等后续教学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教材的积极利用,才能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生活环境,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心理发展做出正确的引导。

二、角色扮演,打开留守儿童的心门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注重知识的单方面输送,更应该打通生生互动的渠道,通过开展角色扮演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让留守儿童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位置进行换位思考,促使留守儿童形成预设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教师在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应该注重活动设计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联系的紧密性,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活动内容、教学目标的深入理解,尽快融入活动之中。其次,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尤其对于性格较为孤僻、独立的留守儿童,教师更应该从差异性的角度出发,关注留守儿童的实际发展需要与独特感受,这样才能发挥角色扮演等活动对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引导作用,以游戏为开端打开学生心中紧闭的大门。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的教学为例,本章关注学生封闭心理的开放,要求学生能够逐渐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与老师、同学、朋友构建稳定和谐的关系。教师在展开情感教学与心理引导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类型的角色。例如,可以让学生扮演性格上较为自闭、冷漠的角色,让留守儿童与其对话,体会这种交流态度对人际交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角色扮演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让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分析角色的特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认识。为了不打击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上的自尊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针对自身的缺点做出改进。对此,教师可以向儿童提出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你认为这一角色应该做出哪些改变?”还可以组织课堂探讨活动,就该角色的性格进行全面性、针对性的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培养其意识到他人以及自我情感的能力,主动鉴别、分析自身的行为,使得情感教育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情境教学,促进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

情景教学法指的是教师运用多种手段以及丰富的资源,营造一个打动学生情感、诱导学生开展探知活动的精神世界。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的手段主要有多媒体、故事以及音乐等。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法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拓展学生的感性思维。教师既可以预先展示情境材料、营造氛围,再设置问题触动学生的心灵;也可以先提出问题,为学生的感悟与学习找到正确的方向,围绕着问题来构建情境。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第一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教学为例,教师在展开单元教学之前,可以先讲述有关于自尊自信的故事(“毛遂自荐”“晏子使楚”等),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尊自信的重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播放有关自尊自信的视频,自尊与自信为人生带来的转折。而在让原本自闭、自卑的留守儿童充分感知到自尊、自信后,教师也需要让其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在进行“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与“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引入情境之前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自尊自爱是做人的基础,但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尊重他人的正确观念,并通过展示相应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视频或者列举案例,让学生辨析哪些行为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哪些行为是过于自我的表现,并让学生在观察、认知的同时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教化性的深刻影响。在实施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教学的本质,将思想品德中蕴藏的知识作为有血有肉的知识点,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催发留守儿童的情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体验与感知,并转化为特定的情绪经验。另外,情境教学也满足学生拓展思维空间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将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满足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需要。

四、对话教学,把握留守儿童的情感发展与心理变化

对话教学是构建平等师生关系的基础,同时,对话教学也有助于教师把握留守儿童的情感发展与心理变化,真正实现初中思想品德的关爱教育和情感教育。对话教学开展的模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围绕着话题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实现知识的双向互动;开展小组探讨的模式,让学生根据主题展开讨论与研究,在相互弥补、共同总结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对道德情感的感知水平;鼓励留守儿童在课上、课下加强与教师的交流,使对话教学能够发挥积极的功效,将情感教育延伸到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当中。但是,教师也应该避免“假对话”现象的出现,即避免让对话教学沦为单纯性的一问一答,这样不仅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还不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品德、思想与行为。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可以抛出话题———生命、青春、感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学习情况,说出自己对“生命与青春”的感知,结合自我形象、能力说出对未来的畅想。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留守学生在生命与青春的认识上往往较为消极,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积极的沟通,对于自我形象与潜能的认识也有所欠缺,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教学发现问题、确认问题。或展开小组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生命、青春以及自我;或者通过课下的交流活动,了解留守儿童消极悲观情绪产生的原因,积极开展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打破学生的心灵防线,为留守儿童解决青春期叛逆、敏感、自卑等问题。教师在展开对话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平等的身份、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学生,应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对话教学对情感教育的促进作用,真正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完成思想品德教学的任务与目标。

五、结语

总之,在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提高对知识点传授的关注程度,还应该把握学生在情感、道德上的发展,尤其对于心理较为敏感、态度较为孤僻的留守儿童,教师更应该通过积极的情感教育与心理引导,为留守儿童的生活带来更多美好与希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贵春 单位:寿宁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