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

一、以情启思,明理践行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教学中采用情感体验法,就很容易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寓理于情的教学效果。如,我在讲“孝敬父母”一课的内容时,就给学生讲了一个亲情故事:一对父母在假日旅游时,带着自己的儿子去坐缆车,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缆车发生了故障,从高高的空中直掉下来。在面临生死的瞬间,父母用自己的双手将儿子高高托起,一声巨响,父母双双离开了人世,而孩子却得救了。当我用沉痛的心情讲完这个故事后,教室里变得鸦雀无声,学生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此时,我又播放了韩红为这对父母所写的歌曲《天亮了》,在忧伤的歌声中,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流泪了,他们都为这伟大的父母而流泪,都被这伟大的父爱母爱而感动。面对此情景,我适时地启发学生:世上最伟大的爱是父母给我们的爱,不管什么样的父母,他们给予子女的都是最无私的爱。同学们,你们感受得到父母对你的爱吗?此时,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分享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而后,我又及时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回家后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一周后向我汇报。没想到,在下一节思想品德课上,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向我汇报了他们的成果。这样的课堂,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寓教于乐,激活课堂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之者莫如乐知之者。”教学的过程就应该成为一种兴趣的激发过程。但是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重认知而轻情感,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识记、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正如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说,“我们建立了很合理、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正是由于缺失情感的交流,教学的双向活动就变成了单向活动,学生成了被动灌输的容器,完全处于一种压抑、沉闷、缺乏人情味的氛围中学习,失去了应有的交流、合作和探究,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强调师生角色的转换,注重合作、交流和探究。在教材的编写上改变了以往的说教模式,注重学生生活实际,图文并茂,情景交融。教师如能恰当利用教材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一系列活动,如组织辩论会、演讲比赛、讲故事、角色模拟、小品表演等,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去体验、感悟,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我在讲“正确认识自我”一课时,通过讲故事“青蛙与牛比大”,让学生认识到盲目的自大就是一种自负心理,只能导致失败,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会走向成功;在讲“挫折对人的影响”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挫折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让学生明白了挫折对人的双重作用;在讲“科学消费”时又指导学生编排小品“中奖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正确消费的知识。只要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就不难创设恰当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

思想品德教材理论性强,如果一味地去讲解,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培养积极愉悦的情感,会严重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走出课堂,为学生积极创造运用知识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要能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也要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我在教学中,会组织学生每天上课前进行“每日要闻”播报,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对时事政治的敏锐性;还通过举行“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懂得学法用法,感受法律的尊严;或通过“社会小调查”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环境现状和问题,加深对国情国策的认识。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实际活动中,学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也油然而生。

作者:林忠孝 单位:武山县洛门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