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分析(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分析(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分析(10篇)

第一篇:初中思想品德情感教学法应用

一、认真备教材,挖掘教材与学生生活的情感沟通点

思想品德教材中虽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但是由于教学方法使用的不得当,却一直没有走出“从知识到知识”的怪圈。将情感教学法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使思想品德教学摆脱游离于人文教育之外的困境。教师要运用情感教学法,就必须对教材进行认真研究,不仅从教材中提炼出相关的情感信息,还要充实教材内容,使课堂教学能够与情感因素达到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才能真正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对“感悟沧桑巨变”进行相关的材料分析和内容补充,让学生对祖国的悠久历史和辽阔的疆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并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感受我国是如何从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一步步建设成为现在这样一个繁荣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让学生在中国老百姓几十年的生活水平一步步提高中产生爱国情感。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多媒体技术将教材和老师之情融汇成学生的感情,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冲动,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

二、进行情境的创设,将情的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

新课改的实施,打破了以往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落后观念,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该注重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情感完全投入,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感受知识,感悟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形成高尚情操和健康人格。如在学习《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祖国大好河山的集锦片段或者播放我国一些重大节日阅兵仪式的片段,让学生在这些片段中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昌盛,从而产生自豪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以情明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倾注情感的融化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在《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一节课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制作了一些先进人物的幻灯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先进人物的社会责任感,明白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懂得应该从现在做起,努力完成学业,时刻为承担社会的责任而准备。这样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这一课教学中,可以例举一两个社会现象,表现出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同时,把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前后的人们生活水平变化,通过居住条件、生活环境、饮食条件、生活用品等方面进行对比。再请几位学生代表发言,说说近几年家乡的变化,表达真情实感。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四、情景育情,形情交融

与其他一些科学性较强的课程相比,思想品德课程更为抽象。因此教师在授课时,无论是对定义进行解释,还是进行举例说明,都应该将“理”寓于“情”,将抽象的理论通过情感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利用这样的方式,彻底改变思想品德课在学生眼中晦涩枯燥的形象,从而提升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情趣。在一些教材中有的例子年代比较久远,学生感到陌生。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例子进行增补和形象化。如教师可以利用孔繁森的事迹来进行“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的讲授。通过孔繁森在风雪天把自己的大衣脱给藏族老奶奶的事迹和卖血抚养孤儿的事迹感动学生。还可以利用徐洪刚身中14枪,依然与歹徒搏斗以保护受辱妇女的事迹来感动学生。此外,还可利用一些其他的英雄事迹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结语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在学生心中教师已经成为情感的引导者。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用情感教学法,不但能够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品质。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把情感教育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用热情感染和鼓励学生,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进步。

作者:施振通 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政府教育督导室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美德探索

一、美德融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1.当代社会美德文化被遗忘。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激荡着思想文化的变化,特别是网络的快速发展,快餐式文化弥漫整个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媒体充斥着娱乐、才艺表演、形形色色的比赛,不求德智体美,但求“爱拼”求赢;影视作品也是以时髦夺眼球、大俗化,甚至香臭不分、越黑越火,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虚拟的网络世界更是丑恶不分,成为人们吐槽恶搞、发泄情绪的场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璀璨文化,被浅薄化、粗俗化。在这种浅薄、粗俗文化的影响下,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偏离正轨,对主流社会理想、信念不屑一顾,只关注自身经济利益、注重个人价值;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淡化,道德行为失范、道德情感冷漠。

2.初中学生的美德观念在淡化。

拜金主义、急功近利、美丑是非观念混淆、价值观念颠倒的现有社会文化正在毒害着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也弱化了传统美德对中学生的影响力。传统美德中的尊老、谦让、诚信、自强不息、勤俭节俭、艰苦奋斗等观念日益淡化。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追求享乐、不思进取、坐享其成、挥霍、攀比的思潮,缺乏孝悌仁爱、谦和礼让、诚实守信等美德,这在行为上就形成了一种追求单纯物质享受、及时行乐、自由放纵、自私狭隘、明哲保身的倾向。

3.学科的德育功能弱化。

不论是素质教育下还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下,都能给人以新的教育理念,都在强调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才。而现实生活中,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评价仍然是以成绩为基准,初中思想品德课虽然是作为考查科目,也是有成绩要求的,在教学中教师也很难脱离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势必导致重知识轻德育,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生活的关注,忽视了对学生美德的指引与培养。故此,思想品德课自身虽有突出的德育功能,但在现实下其德育功能被边缘化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美德融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有利条件——区域美德文化的优势

1.闽都儒学文化。

福州素有“海滨邹鲁”“理学名邦”之称。在宋代,闽都成为儒学文化的发达地区。闽都儒家文化蕴含着爱国忧民、勇于担当、厚德宽容、崇礼重教、勤奋好学的传统美德。故此,闽都自古以来多出爱国志士:为官者,守土惠民,公忠谋国;为将帅者,武勇行义,全节尽职;为儒士者,怀瑾握瑜,济世利民。闽都儒学文化土壤培育锻铸了福州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气节等,而福州城市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更是儒家的精神的重要体现。福州城市精神倡导和鼓励人们继承先贤遗志,弘扬传统美德,提升素质,超越自我,在包容中坚持理想与操守,向社会昭示福州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城市现实风貌的气魄与度量。

2.自强不息的名人辈出。

如宋初的理学名家“海滨四先生”:陈襄、陈烈、周希孟、郑穆被。都是福州人,他们接受和传播理学,为闽都儒家文化的传播与繁荣奠定基础;宋代福州地区“人文蔚起,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材之盛,遂甲于天下”。又如近现代的“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和“中国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以各种方式寻求救国路。华侨领袖黄乃裳,家境贫寒,少年时半耕半读,以奉养家庭,后到新加坡“垦农田以致富”,资助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革命。“脱胎始祖”沈绍安少为油漆匠,受古人“夹苎”法启发,创制脱胎漆器。“夹佇”技法,早在我国南北朝时已有生产,但后来这种工艺长期失传。沈绍安虚心走访、求教老油漆工,苦心钻研,多次试验,通过繁杂的制作工序,终于制作出轻巧牢固、古朴大方、独具艺术魅力的工艺品“脱胎漆器”。科普先驱高士其,在一次实验中感染了甲型脑炎病毒,逐渐全身瘫痪,而此后数十年间,他依然向人们奉献了数百万字精美的科普文艺作品。数学大师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他,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在国际上被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还有近代海军名将萨镇冰等。

3.浓厚的诚信美德文化。

台江区是福州市中心城区之一,也是全省商贸中心区。台江服务行业发达,市场商贸繁荣,是商贾云集的“黄金地”。近年来,福州市加强诚信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福州”建设活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诚信台江”建设。广泛开展“诚信为本,操守为重,诚信兴业,文明服务”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全民诚信教育,发展信用文化,努力培育“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识,中亭街获得省级“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称号,鳌峰诚信批发走廊也成功申报为省、市诚信示范市场,台江区全区树立了“诚信可敬,失信可耻”的道德风尚,逐步形成了文明、开放、诚信的良好社会环境。

4.享誉国内外的寿山石文化。

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以寿山石为原料的寿山石雕就已出现。寿山石雕以独特的意蕴,巧夺天工的雕刻技法,融入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语言,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书法、绘画等精华,蕴含儒家、道家等思想精髓,具有独特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浓重的福州地方文化特色。

三、美德融入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1.开发教学资源,编写校本教材。

教师利用闽都儒学文化、台江浓厚的诚信文化、寿山石文化、自强不息的美德名人等编写校本教材———《闽都名人美德记》。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种美德教育的氛围,让学生认知地域性文化中蕴含的爱国、诚信、重教、勤俭、自强、谦让等的传统美德,从中受到警示、营养、滋润,提高美德教育的可信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2.整合教学资源,有效利用课堂。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重要规律。对学生的美德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对学生美德教育的圣殿,是学生美德修养的“源头”。如本课题组的各位教师充分利用地域性的伟人、名人、闽都儒家文化作为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以真实的美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美德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渐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提高自身的美德修为。如在讲授《自强不息》时,我把获得首届福建省勤俭自立“美德少年”的福州市开智学校七年级的学生张喆铭、科普先驱高士其、数学大师陈景润等名人引入课堂,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对学生美德的培养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在课题实践过程中积极采用各种方法把美德融入课堂教学中,具体如下:

(1)名人效应法。

利用福州本土的自强不息的仁人志士的事迹和故事,彰显主人翁的品德境界,让学生从形象而可信的榜样身上得到教育。

(2)角色扮演对比法。

以学生身上的经常出现的一些自强不息与缺乏进取的思想和行为为素材,让学生编成情景剧,再让学生对比自强不息名人找出差距。让学生从这种直观、形象的情景剧中受到感染,让学生有直观的可比性,以达到引导、教育的作用。

(3)目标培养法。

让学生制定培养自强不息美德目标,以此规范学生自身的行为规范,提高修身的自觉意识。有目标的人,他的行动就能持续下去,就会自觉地克服行动中遇到的困难,努力实现目标。相反,没有明确行动目标的人的思维是混乱,遇事犹豫不决,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做干什么。但制定目标要因人而异,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为宜。

(4)激励法。

采取激励性的教学策略,可以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培养学生自强精神。具体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进行。第一,每节课前或课后听一首励志歌曲:如杨培安的《我相信》、胡彦斌的《我的未来不是梦》、汪峰的《飞的更高》等等;第二,每节课让学生宣读一条自强不息的名言警句,也可以让学生以饱满的状态齐读名言警句;第三,让学生讲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

(5)反省法。

督促学生写下有关自强不息的感悟,字数不一定多,三言两语也可以,只要学生能有所获,也就达到了我们的目标。教师应充分利用地域性的历史文化、美德文化等,把美德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让学生感知美德、养成美德、践行美德,使学生感悟每个人都要提高自己的美德修养,顺应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提升生活、学习的幸福感。

作者:王盛欣 单位:福建省福州第七中学

第三篇:初中生思想品德教学

一、立足学生思想动态组织教学活动

学生的思想状态应当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对于思想品德教学而言,能够运用教学工作对学生开展渗透引导,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困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教师要结合日常教学工作,仔细观察、全面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此为导向,体现思想品德教学的引领功能。在《天生我才必有用》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认真分析了许多学生身上存在的自卑自闭心理,以教学活动为抓手,着力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和片面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列举了各条战线许多成功人士、先进人物的事迹。他们有的勤奋学习,在高等学府深造,投身于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有的从一线成长,认真钻研改进生产技术,获得生产创新能手称号,等等。通过介绍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方面的人才,使学生明白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因为每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长处。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向其他同学讲述或简要展示自己的特长,活动之后教师进行点评,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在自身发展方面的特点专长,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增强自信心,较好地提高中等以下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教学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因为所有教学活动都是立足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开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针对周边环境影响组织教学活动

人生活在一个多种元素掺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生活中容易受到一些片面理念、不良思潮的侵蚀,周边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也要着眼于这方面的因素,巧妙设计组织思想品德教学,在学生的思想中筑起防范的堤坝,以主旋律正能量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例如《面对诱惑,学会说“不”》一课教学中,我没有按部就班进行教学,首先和学生探讨我们生活中哪些场所、哪些事情比较有吸引力,或者学生对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和学生共同分析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诱惑,如网吧、游戏厅到迪厅、溜冰场等,花花世界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对于不明世事的初中生更是充满诱惑。接下来,教师话锋一转,用多媒体投影了一组素材,从这些场所中不良青少年出入的比例、发生各种治安刑事案件概率入手,使学生明白这些场所并非初中生适宜去的地方,而且沉迷网络游戏、沉迷娱乐场所所引发的案件层出不穷。教师以这样的负面案例对学生强化教育,让他们明白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周边环境中充满诱惑,哪些场所不适宜自己涉足、哪些活动不适宜自己参加,在心中有了一杆秤,从而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不良诱惑,做到自制自律、自警自重。

三、瞄准校园生活特点组织教学活动

初中生大多数学生是住宿,校园生活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日常生活中,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当受到教师的关注,发掘其中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巧妙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行为纠正,更好地体现对学生的关爱。例如《好习惯受用一生》教学中,教师事先安排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分组调研,从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健康习惯、饮食习惯等多个方面,对“好习惯”这一概念进行拓展延伸,从两个方面搜集正反案例,一方面搜集学习生活中典型的好习惯,另一方面搜集典型的不良习惯,课堂上结合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汇报交流。学生所讲述的内容都来源于校园生活,来源于他们周围的同学,因此对学生而言具有更强的直观性,感同身受极具震撼力。在这样的正反叙述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好习惯与不良习惯,开展分析,既明白其错误之处在哪里,更认真学习习惯优秀的同学,在学生身边树立榜样,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这样的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的身心引导效果更为明显。

四、结合家庭生活环境组织教学活动

初中生性格更加叛逆,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父母之间容易出现代沟。怎样消除学生与家长沟通的障碍,使他们能够了解体会感悟父母的关爱,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课题。教师以思想品德教学为抓手,结合学生的家庭环境做好学生教育疏导工作。在《和父母平等沟通》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和父母共同完成一项调查问卷,侧重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内容、父母的出发点、子女的心理认可程度与思想活动,针对同一项事情将父母与子女的观念想法总结罗列出来。教师在课堂上针对这方面进行专题讨论,如父母严格要求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对自己而言会有哪些想法,特别是产生抵制、逆反心理之后,所采取的哪些行为和父母的要求背道而驰。针对这些行为进行分析,从正确理解父母的用意到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最后进行反思反省,纠正一些过激片面的行为,学生在思想上能够更加理解父母,消除叛逆心理。正因为有了对父母的理解,才可以消除学生对父母的偏见,能够和父母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这对于初中生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大进步,可以缓和学生与家长的关系,营造融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与温馨的校园氛围共同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

五、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教学的设计与组织要紧密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行为纠正和成长保障作用。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紧扣促进学生发展这一要素,灵活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陈莉 单位:徐州市大庙中学

第四篇:探究性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运用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探究性学习方法指导,增强学生探究意识

以往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注重教学内容本身,认为只有在教师的详尽解释与剖析下,学生才能够将所学内容变成自身储备。殊不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已有了一定的认知,而在这时依旧采用“僵化灌输”的教学形式,难免会引发学生的反感。探究性学习强调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如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设计探究方案以及怎样分析与解决难点等,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探究方法与技能。除了必备的探究方法外,探究意识也很重要,即学生要对自己质疑的内容主动进行探究思考。笔者在教授学生探究方法时,常借助时事政治或社会热点来演示规范的探究方法和步骤,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积极的探究意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全面的探究方法,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还要营造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教师要督促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以更好地完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任务。

2.筛选合适课题引导学生探究,确保课堂高效

采用探究性学习模式要有明确适宜的课题。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并不是每一个课题都适合采用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思想品德课中很多重点内容与初中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对这些重点内容教师要巧妙地设计探究课题,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课堂上师生间的探究,最终达到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目的。探究课题的选取是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一个恰当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往往能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在思考探究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在教学中,一些重大的理论与政治制度、概念都不适合作为探究课题,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甚至国体、政体以及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等等。而关于人文道德、品行作为方面的内容,则可作为学生探究的重点。此外,课题的选取不只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任务,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探究内容,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更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对学生的思维拓展及道德培养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1.创设模拟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科目,它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进行培养,因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以生活实际为基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与生活资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寻找探究课题,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积极性是探究性学习成功的基础,教师要通过创设贴切的、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创设适宜的探究情境,能够让学生更真实直观地对课题内容进行探讨。如在教学《学会拒绝》这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明是你最要好的朋友,他约你一起去电子游戏机室玩,而你不想去,该怎么办呢?”这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他们有表达的欲望,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角度进行探究思考。对此,学生议论纷纷。有学生说因为小明是最好的朋友,即使自己不想去,也会怕拒绝了好朋友使其伤心,而一起去电子游戏机室;有学生说好朋友就是无话不说的,经常去玩电子游戏会影响学习,不仅要委婉地拒绝,还要告诫好朋友不要经常去玩电子游戏。这时笔者顺势利导:“生活中有很多不良的诱惑,这也是人们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经常要面对的,但是并非人人都能抵制。面对不良诱惑,我们要坚决拒绝,结合自己的实际,用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法,摆脱它们的干扰,避免其对自己的危害。”接着,笔者让学生思考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学生则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初中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日趋成熟,他们乐于用所学知识对周围生活以及社会事件进行剖析。创设模拟情境,提升学生的切身感受,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验到不良诱惑的危害,可以使学生形成要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对不良诱惑说“不”的观念。

2.合作小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也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手段。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与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因而对每个课题的分析与思考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优势,有利于探究性学习顺利开展,能发掘深层次的内容。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笔者通过对本班学生的了解以及对学生个人意愿的采集,将全班学生合理地进行分组,以期让学生发挥个人所长,进而有效推进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开展“法律护我成长”的课题探究中,笔者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学生存在三种思考的方向:一是“法律护我成长”的体现,二是法律保护我们的基础,三是如何寻求法律保护。学生分工明确,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去寻找理论支撑和具体案例,很好地完成了这个课题的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合作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合作、探究,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正确态度和能力,使全体学生能互相帮助、团结协作,集体力量得到充分的体现。

3.实现开放式教学,诱发学生探究欲望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答案的“标准化”,往往忽视学生思维的拓展,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因而,拓展学生思维,使其思维呈活跃的状态,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学生思维拓展了,就容易产生灵感,对事物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有利于产生越乎寻常的独特见解。能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开展开放式教学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重要途径。开放式教学从广义上理解,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通过网上学习来进行。例如在讲《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时,笔者组织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广场、公园、博物馆、商场、商业街、社区、福利机构等参观或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和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获得了大量感性的材料,进一步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了观察力,从而对“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有了总体的了解,也明白了在“共建美好和谐社会”过程中自己该怎样去做,激发了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情感。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改变枯燥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勇于质疑、乐于探究,形成自主思考、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作者:黎同 单位:广西上思县思阳镇初中

第五篇:以人为本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重要意义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集知识性、科学性、社会性为一体的学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其思想性主要体现在不仅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认识能力,还要转化学生的立场,使其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和发展规律,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应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当中,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能够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备课

备课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在初中思想品德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备课。例如在进行江苏人民出版社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备课的时候,首先要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通过一系列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该句古语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只有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才能建设和谐社会。例如可以加入这样一个故事———细雨淅沥。车靠站,上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走近一个座位,打量了一番皱起眉头,面露不悦。仔细一看才发现那个座位上不知哪位乘客不注意,滴了几滴水,弄湿了椅面。她重新选了一个空着的双人座位。入座时,随手把她那滴着水的雨伞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去讨论,从而更好地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古语,帮助学生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总的来说,在初中思想品德备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最邻近发展区的实际需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理念。

(二)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

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经历由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组织教学,进行知识建构,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保证以及“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组织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要充分的信任学生,让学生主动动脑、动手、动口,多角度、多方向的去分析问题、质疑问题,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想品德。

(三)采用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段是确立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发挥教学民主作风的重要环节。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体现平等、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更具有民主性、人文性。例如在学习江苏人民出版社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课好习惯受用一生的时候,可以采用同学们感兴趣的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双手十指交叉,有的学生右手大拇指压在最上面,有的学生左手大拇指压在最上面,并且觉得很舒服,这就是习惯。而反过来,将原来的右手大拇指在上的变成左手大拇指在上,结果会感觉很不舒服,这就是不习惯。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培养好习惯,自觉克服不良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是一种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并以学生为主体,完整而全面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将该种教育理念应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当中,通过调整教学方式,完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达到初中思想道德教学的目的。

作者:芦晓丽 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岔河中学

第六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浅探

一、多种方式进行新知识的导入

初中生的年龄集中在13~15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对一切事物的感知往往凭借自己的兴趣进行。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和改变的,一节课的开始是兴趣培养的关键时刻。学生只有在一开始对新知识充满好奇,才会带着兴趣去学习。而思想品德老师应该尽力让学生保持这种好奇和兴趣,让学生可以带着这种心理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来。那么,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前,就要进行深入的课前解读。通过课前解读来确定教学目标,以及找到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地方,从而保证学生可以带着兴趣进行新内容的学习。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要设计富有趣味的课前引入,多种方式相结合,保证良好的教学开端。每一堂课,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新知识的引入。例如,以当前社会的重大事件引入,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入或者以提问的方式引入。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不管运用什么样的课前引入方法,都要保证学生的广泛参与;另一个方面,教师在每堂课要根据课本内容使用不同的课前引入方法,避免使用同一种方法使学生失去兴趣。同时注意留下悬念,吸引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这样,在后续内容的学习中,才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些丰富多样的课前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使学生带着好奇和兴趣去探求新知识。

二、创设趣味情境,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之前进行的富有趣味的课前导入所引起的学生的兴趣,可能不能持续和保持整整一堂课。学生很有可能会因为传统教学的枯燥和无聊以及思想品德课的说理特点而失去刚刚建立起来的兴趣。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方法创设趣味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以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四单元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请几名同学来表演什么是有礼貌的交往,同时让其他同学观看台上同学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礼仪。其次,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广泛进入教学课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声音图文相结合创设课文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过健康、安全的生活》,这一单元意在让学生学会拒绝身边的不良诱惑,抵制身边的不法侵害,学会保护自己。而课本中的教学内容过于死板,内容不够丰富,学生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和感受。那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由于没有抵制不良诱惑从而遗憾终生的人和事件。多媒体播放的视频在视觉和听觉上会给学生很大的冲击,学生自然会受到强烈的心理震撼,知道抵制不住诱惑的不良后果。借助多种方式方法创设趣味情境,将呆板的课本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学生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更愿意参与其中,主动学习。

三、知识联系生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生在刚刚开始接受思想品德知识教育的时候,往往觉得这些知识是简单的说教,与生活无关。有了这种错误的思想,学生很难再对思想品德知识有兴趣。那么,教师要改变学生的错误观点,就要让学生看到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要让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思想品德知识真正达到塑造人的目的。以《我与法律》为例,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超市购物,如果保安怀疑你偷东西,是否可以对你进行搜身。学生通过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保安可以搜身,有的同学认为不可以。这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同学们,保安没有权利对个人进行搜身,这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教师将思想品德知识拉到学生身边,学生就会主动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学习,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思想品德教育对于每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进行改革和创新,改变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固有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时代所需要的接班人。

作者:陈喜原 单位: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新圩中学

第七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

一、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课堂教学

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把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放在第一位。教师要加强学习,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地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培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要自觉地与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作斗争,主动摒弃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中与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内容。要在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中做加法,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中做减法。通过一加一减,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换代。在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中,学生是思想品德学习的主人。思想品德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理念为思想品德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思想品德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个性。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学的被动接受性的低效的学习状态。为此,教师要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重要的改革目标。教师要想办法,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学习和思考。让学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所以,我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学得兴致盎然,在思想品德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思考,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产生一探究竟的学习冲动。这种学习冲动指引着学生进行接下来的学习和自主探究。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交流互动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和探究的基础。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构建理解、体会,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这就需要教师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开放性。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毫不吝惜地让学生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张扬。

作者:冷利辉 单位:隆化县第二中学

第八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涯教育研究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现在,我国每年有无数大学生毕业之后,结束了自己的学校生活之后,不知所措。由于无奈,一部分人选择考研继续学习,希望可以凭借高学历获得一份工作;一部分人选择靠公务员,不是为了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自己的生活得到保障;还有一部分人不能适应社会仍然在啃老。他们这些人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对自己的职业盛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在职业选择、就业压力面前出现了问题。然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当然也与教育有联系。在我国的现代教育中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和成绩,所以多学生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的教育都比较放松,甚至有些学校对学生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的教育一直都是空白。这样的结果就是在结束学校生涯之后,学生再也找不到踪迹存在的价值。适应能力较强的人还可以找一份工作勉强支撑自己的生活,然而大部分人都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的节奏和变化,从而走进啃老的行列中。在初中阶段就开始不断地渗透生涯教育,就会促进学生提前为自己的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规划,并且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努力。

(二)有助于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发展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考试和升学压力的存在,难免会有教师把学生的学习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所以学生很少有机会了解社会的发展。然而社会却在飞速发展,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落伍”的现象。但是,在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之后,教师在教学过程就不得不把社会发展等情况在课堂上分析,学生也因此有机会了解社会的发展。而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与了解社会发展状况也是分不开的。社会迅速的发展学生时代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会完全符合学生未来的发展。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时不能让学生形成依计划行动不知变通的思维习惯。案例:从人民教师到育苗能手背景:刘XX,1973,年出生曾就读于清原职业高中,后考入辽宁农业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清原县南口前镇康家堡小学,现工作于铁岭农科所。问题:毕业后做了3年教师的刘丽突然有种失落感,发现自己的工作与理想并不合拍,她需要一些更适合自己,更能激起自己动力的挑战职业。想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在现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并未有所施展,并且自己对于现在的工作逐渐感到厌倦。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并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情况及时的改变。就像是案例中的刘丽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并没有什么起色就及时的改变自己的规划,实现了从普通教师到育苗能收的华丽转身。学生时代的规划可能致使自己的一个理想,然而这并不一定就是适合自己的。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就要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目标。而学生的这种思想和行为就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这也是渗透生涯教育的一种体现。

(三)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生涯教育的渗透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未来的思考。正确的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能促进学生发展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生涯教育促进了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就业困难而带来的国家的不安定。也促进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学生的正确的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减少犯罪率。

二、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一)政治教学代替思想品德教学,政治分析代替生涯教育

初中阶段的思想思想品德教学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是有差异的,不再是简单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而是上升到了对学生的政治修养、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教育。但是,在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似乎并没有在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而是将其上成了政治课。生涯教育也就顺理成章被这个值分析代替。

(二)教师引导局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引导,其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更重要。但是,在渗透生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的语言不恰当等都会影响教学引导。在生涯教育渗透中,教师会由于自己经历的影响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路线发展,而不是引导学生规划合理的职业生涯。

作者:孙继涛 单位:滕州市墨子中学

第九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一、提高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

1.引导学生多思考

引导学生多思考就是要鼓励学生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对课程内容要多分析、多概括。在具体教学时,教师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在“无疑”处生“疑难”,主动探索和研究,实现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的拓展。

2.锻炼学生多说话

说话即表达和沟通,学生只有大胆发言,才能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也才能相互学习,拓展思维,提升自我。事实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就是不断思考、分析、巩固教材的过程。教师应善于选取生活中与教学内容贴近的事例引入课堂讨论。例如,在讲到计划生育时,就可以联系生活中生二胎的条件,让学生讨论谁家可以生二胎,通过这样的讨论,既贴近生活,又可以让学生非常清晰、牢固地掌握目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鼓励学生多动手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要学好思想品德课程,必须勤于动手,多记笔记,多进行课后练习。教师对此应进行引导和监督,安排学生课前预习,督促学生做课堂笔记,并根据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对于做得好或某一方面做得不错、进步大的学生应给予实时的鼓励。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课程的时代信息非常浓,内容往往与生活礼仪、为人处世、国家方针政策紧密联系。教学时如果只讲课本中的大道理、大政策,就会把课堂搞得枯燥乏味,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果教师可以联系实际,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当前的政治现象来体现课本中的知识,学生就可以在具体的、有生活和现实气息的氛围中吸收这些原本干巴巴的内容。所以,教师恰到好处地联系实际,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提高教学效率。

三、注重德育,树立正确“三观”

利用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展开德育,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既可以吸收知识,又能够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思想品德课的主要教学方式,教师应于课堂教学中多结合德育内容、事例,深入浅出地向学生渗透德育。另外,教师在进行德育时,应深入研究教材,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更好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以湘教版初中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程为例,主要对学生进行全球意识、整体意识的教育。通过第一单元的“世界在我心中”,使学生初步建立全球性的眼光;通过第二、三单元,使学生对世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有初步的了解,对我国的基本国策有一定的掌握,对世界和社会都有整体性的认识;而第四、五单元是对初中三年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结,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会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学会以积极乐观、自信开放的人生姿态面对世界。

四、结语

总之,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发挥其德育功能需要不懈地努力和坚持。只有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积极性,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大更 单位: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实验中学

第十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

1.自卑的心理

自卑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主要的表现就是对学习没有信心和兴趣。学习上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放弃学习,缺乏自信心。这类学生具有普遍性,不仅是中等生和差生,甚至是优等生都或多或少有自卑心理。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域的落后和信息的闭塞让他们在与大城市学生竞争时不自然地产生一种自惭形秽的心理。

2.焦虑的心理

这类学生的表现主要是经常烦恼、忧郁,处于焦虑的状态。考试时过度紧张,大都不能正常发挥。这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

3.叛逆的心理

大多数的教师都已认识到,叛逆心理是当代中学生最为典型的心理特点。调查表明,人的一生出现反抗期的年龄高峰,第一次在二三岁,而第二次大多出现在青春期,从十三四岁开始,反抗的目的是要独立,出现“心理上的断乳期”。初中学生渴望实现自己在家庭中的价值,实现与长辈之间的平等对话,因此也经常顶撞父母和教师。如果家长和教师采用简单的、生硬的态度对其进行直接性的命令和指导,会更加强化其逆反心理。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导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让他们的心理调整到正常状态,可以减少不适应的学校教育环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从而有利于维护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促进家庭的和谐幸福。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业取得成功,更进一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成人,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乐观向上的情绪;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际观;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四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思想修养和丰富的个性心理倾向。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及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现代社会生活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问题,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工作压力,一些教师的心理产生紧张和焦虑感。教师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可能导致不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任课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情绪。另外,教师还要不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文化内涵。

2.恰到地运用有趣的案例促进学生的健康心理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张扬他们的个性,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利用鼓励法促进学生的健康心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也希望能听到别人的赞扬。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和志趣相投的朋友交往,以“结对子”的形式让他们一起谈理想、谈学习、谈生活,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不做书呆子,逐渐改掉自私、小气的缺点。教育学生多与父母沟通,多与教师交流,逐渐学会宽容、理解别人,知恩图报。

作者:武娟 单位:迭部县藏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