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探究(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探究(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探究(10篇)

第一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用现状及策略

一、课堂导入的内涵和原则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新的内容、新的课程开始的环节,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导入的环节不仅仅是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而是一种精彩的行为艺术、开启学生思维的创设性行为。课堂导入的原则主要涵盖针对性原则、趣味启发性原则和简明新颖性原则三个内容,教师在对这三个原则进行理解把握的前提下,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活力式的思想品德课堂。

二、课堂导入的策略教学

1.在准备阶段

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素质教育水平,增强与学生互动的能力,并注重在课前进行导入教学准备,根据教材内容,明确课堂导入的思路。

2.正确地导入实施

例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老师就可以很轻松地用多媒体视频播放《敕勒歌》,湛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原、洁白的飞鸟、美丽而富有生命律动的画面,让生命的世界更加生动,自然地进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再如:“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一课,要让这堂课具有蕴意,传达抽象的生命概念,老师可以事先让学生准备纸笔和颜料,让每个学生都用手指按压颜料,再印于纸上,于是,一个个形态各异、模样独特的指纹图样就呈现在大家眼前,学生纷纷比较,好奇地欣赏着自己的指纹模样,体会其中的不同,在大家好奇而猜测的氛围中,老师则可以顺利地进入该课的教学当中。

三、总结

在新的教学导入理念指引下,思想品德教育课堂要呈现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用多媒体生动地展现方式进行课堂引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刘锦秀 单位:陕西省横山县第二中学

第二篇:角色扮演法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一、概念界定

1.角色扮演法的概念

角色扮演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以莫雷诺为代表的心理剧论者和群体动力学论者发展起来的。本文所研究的角色扮演法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涉及价值争论、事关道德两难等问题情境,在学生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角色内涵,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

2.角色扮演法的理论基础

乔纳森•海德特的社会直觉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都在指导我们思索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运用道德导向的正向学习作用,从而探索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儒效篇》里提出: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通过具体的实践行为,可以将知识内化为观念,从而指导行为。由此可见,具有实践意义的角色扮演法承担了“行之”的任务。

二、角色扮演法的现实意义

角色扮演法的运用,既有利于学生树立角色认同感、完善学生人格、推动学生行为模式社会化,又对教师的教学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角色扮演法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概念的完善,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青少年期是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适当的角色扮演法能够促进未成年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发展。

2.角色扮演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戏是孩子最初的学习方式,而角色扮演则契合了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角色扮演法有助于改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枯燥的特点,有利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在一个个情境问题的解决中,从课堂经验启发中学生获得了解决自身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角色扮演法可以帮助学生厘清道德标准,提高辨别是非能力

当今社会多元价值冲突,客观要求思想品德课程更多地担负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任务,而运用角色扮演法精心设置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际生活中的道德两难冲突,在辨别是非方面更具有实际的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学会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4.角色扮演法是课程标准的外化,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

角色扮演法切合了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课程标准的外化。运用角色扮演法可改善初中思想品德课知性德育为主的尴尬,减少德育知识的灌输,避免学生沦为美德的口袋(柯尔伯格语)。

三、角色扮演法的操作步骤

1.情境设置

角色扮演能否成功依赖于情境设置是否恰当,这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选择活动主题,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设置具体情境,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进行角色选择,安排观察者并布置任务,充分预热班级等。

2.角色扮演

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任务的前提下,进行实际表演。教师既要灵活调控扮演过程,也要引导观察者进行观察。为了获得最佳的活动效果,一般扮演时间控制在5-8分钟比较适宜。3.讨论分享角色扮演活动正常情况下在解决问题后会自然结束,如果出现一些表演不充分、偏离主题等情况,教师要及时中断活动。无论是哪种方式结束,最后都必须进行讨论和分享,以达到道德认知具体化、道德行为规范化。

四、思想品德课角色扮演方法示例

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角色扮演法。

1.空椅子技术

“空椅子技术”是心理学中格式塔流派常用的一种技术,此技术运用两张椅子,要求来访者坐在其中一张,扮演冲突一方,然后再换坐到另一张椅子上扮演另一方,而让来访者所扮演的两方持续对话。空椅子技术本质就是一种角色扮演,通过这种方法,可使内射表面化,使扮演者充分地体验冲突,在冲突中能接纳和整合不同双方的观点,因此冲突可得到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涉及心理冲突和道德两难问题时可以通过空椅子技术来解决。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行为与后果P76海因茨偷药,“海因茨因为妻子得了重病急需一种新药,但是药剂师高价出售不肯通融,面对家境的贫困、妻子的绝症以及药剂师的毫无同情心,海因茨到底该怎么办?”我设置了情境,让学生进行空椅子技术的角色扮演。首先,学生坐在一张空椅子上呈现为了挽救妻子生命而想去偷药的那个海因茨,对着另一张的空椅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由,然后再换坐到对面椅子上扮演为了道德清白而压抑自己内心焦虑的海因茨,如此反复,让扮演者充分在偷与不偷之间进行分析和阐述,直至扮演者最终做出倾向性抉择。然后,让观察者提出问题,扮演者分享感受,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形成“每种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观念。空椅子技术也适用于很多倾诉式宣泄或与他人对话,如苏教版七年级学会尊重他人、八年级上册有关与父母老师对话等课题,都可以采用此种角色扮演。

2.新闻会与辩论赛

青少年关心社会发展可以从关注时事政治做起,笔者在每节思想品德课前5分钟,让一位学生扮演新闻发言人,进行新闻,听众就某一件热点新闻进行讨论、点评。最后由发言人对讨论进行总结,并对参与的同学打分。以此形成良性刺激,激发学生关注时事和培养他们爱思考的能力。结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要求,笔者还开展了“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还是道德”的主题辩论赛,推动学生认识到在维系社会秩序方面,法治和德治从来就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笔者连续几年组织学生开展此类主题辩论,2014年组织年级辩论赛,在教育电视台播出;2015年组织了和兄弟学校的两校学生团员辩论赛,被报纸刊登。经过辩论赛的洗礼,学生在阐述问题和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对道德法律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3.模拟法庭

法律常识教育是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要求培养“遵纪守法,能够学会依法维权”为目标的能力。模拟法庭是思品教学中可以开展的扮演活动。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遵纪守法单元,涉及的法律内容较多,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学校保护,更需要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依法保护自己。因此,笔者在教授该单元内容时,结合书本“筑起防火墙”一课中丁某的案例设置一个问题情境,进行模拟法庭的扮演。案例如下:初中学生丁某,母亲过世,父亲沉迷赌博,不仅对丁某疏于管教,而且将母亲留给丁某的遗产输光。丁某经常出入网吧,结交了一些社会不良青年,虽经老师教育也不思悔改。因玩游戏缺钱,他在不良青年的唆使下对两位女青年进行了抢劫。由学生自发选择扮演角色后,首先要给学生观看模拟法庭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庭审判的一般程序;其次,给学生分析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参加角色扮演的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法律资料,并做详细的笔记,这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开展完模拟法庭教学后,学生对一系列的法律问题有更加直观和深切的体会,重难点问题都迎刃而解。模拟法庭适用于很多涉及行为与后果的法律知识,只要精心组织、充分准备,教学效果是比较好的。

4.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要求一组同学在进行表演后,两者角色交换后再次表演。其实质是换位思考。要求扮演者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将自己的内心与对方进行共鸣,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处于成长叛逆期的初中生,经常会因与父母观念不同而发生一些爱的冲突,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这样的相处模式对亲子双方都是一种伤害。而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则对这类型的问题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有话好好说》中因为孩子晚归而爆发的母子冲突。笔者在教学中利用该情境,在充分预热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组两位同学表演完后需要交换角色再次表演,然后进行分享。这样能让扮演双方都能认识到不同身份的不同心理需要和出发点,学会换位思考。体验后的学生会从父母看似严厉的批评里看到关爱和焦虑,也学会能主动、友善又耐心地和父母沟通。初中思品课《神奇的生命》《感恩父母》等课题都可以运用此方法来进行教学授课。

5.依法维权

初中生学习法律的目的是要树立法治观念,学会遵纪守法的同时,还要能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运用角色扮演法,有利于将学生不明白的维权环节厘清演透。如苏教版八年级第16课《做成熟的消费者》,笔者设置情境如下:初中生小王在某小店买了个面包,结果吃完后上吐下泻,经医院治疗后,他在同学的帮助下开始了维权之路。在维权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没有索要消费发票、他自己的医疗发票也遗失不见,在和老板协商未果后,有同学建议武力解决,但是小王想息事宁人、不了了之等问题,最后在同学的帮助下,通过法律手段彻底解决了该起消费纠纷。这是以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为切入点,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在维权的过程中,学生能自觉运用协商、向消协投诉、向行政部门申诉、向法院起诉等途径,整个过程演绎的非常到位,观察的学生也出谋划策,理论结合实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消费者权益,涉及生活中的诸多权益如隐私权、肖像权、财产继承权等方面知识,均可以用角色扮演法来教学。除了上述角色扮演法之外,面对九年级的学生,笔者尝试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本知识,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再表演。如在学到《人民民主》这一课时,笔者指导学生参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了“我的选票我做主”的角色扮演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除此之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法还可以运用哑剧、木偶剧等其他扮演方式。

五、思想品德课角色扮演法的局限与对策思考

1.角色扮演法的局限性

角色扮演法虽然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能让干枯的理论知识和说教内化为学生自发的认识,并影响学生的行为。但笔者认为角色扮演法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局限:(1)可适用范围的局限。

思想品德课的目标分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知识等层次。角色扮演活动对于单纯知识记忆的内容作用有限,使用不当会浪费时间,给学生造成干扰。

(2)教师能力的局限。

教师在课堂的角色扮演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需要思想品德教师自身具备很高的素质。要求教师掌握丰富的心理学、法律、哲学、社会学、戏剧、文学等知识。教师能力的缺乏会使得扮演流于形式,不能唤醒学生真正的思考。

(3)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

从前期准备到扮演和讨论,角色扮演法费时许多,如果教师调控能力不足,容易影响教学效率。

(4)学生能力的局限。

“学生气质各有利钝,工夫各有深浅。要是不可限以一律”。学生能力有差距,在进行某些角色扮演时容易出现扮演者比较集中的现象,而观察者容易受到冷落,效果相对会受到削弱。

2.思想品德课角色扮演法的对策思考

(1)精心选择,限定表演适用范围及频率

教师在进行扮演前要对扮演内容进行慎重选择,要选择难度适宜、导向正确、目标实效的教学内容。要充分把握角色扮演法在整个教学中的疏密程度。教学形式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才能有更理想的效果,过多的动态扮演会干扰学生的静态学习效果,对学生的长久发展是不利的。

(2)充分预热,创设最佳问题情境

活动前对学生进行预热,比如在运用空椅子技术前,首先要在班级内营造出一种气氛。因为空椅子是不会说话、无血无肉、没有感情的客观物体,如果没有营造出一种气氛,直接实施该种方式,那扮演者肯定无法投入,甚至会不知所措。在进行爱的冲突的角色转换时,因为是扮演母子或父女,如果没有先期预热,学生也会流于形式,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及时调控,统筹预设与生成

作为教师,在教学前应当有足够的预设。通过预设,将扮演活动变成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可以有效预防扮演在活动中偏离主题。扮演活动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难免会“节外生枝”,作为教师要注意课程中的及时调控,同时要认识到课堂的意外有时是宝贵的稀缺资源。所以,教师要有足够的教育智慧,将原先可能为病点的问题转化为教学亮点,将预设和生成进行统筹,让课堂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4)趁热打铁,及时讨论与分享

讨论环节是教师进行价值引导的最佳时机。讨论中要注意突出重点,避免在表演技巧等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而应该讨论行为、动机和结果。讨论的目的是要以达到道德认知具体化、道德行为规范化,当事人的分享会使其他作为观察者的学生更有共鸣。讨论的过程中要积极调动观察者的积极性,避免他们因没有参与表演而沦为课堂的过客。

(5)适度留白,推动学生独立思考

思想品德课又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是纯粹的客观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是非的把握。所以,即使是角色扮演法,也不能在讨论中贯彻“一讲到底”的方式,爱默生说:“大声喧哗反而难以入耳。”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留出一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深入思考。有时,并不要求所有的教学效果都在课堂内展示,苏格拉底说:“好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师要有耐心和自信,将教学评价看成一个发展的动态过程。

六、总结

总之,角色扮演法能给思想品德课程带来生机和活力,能够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感悟的机会,能够让学生在价值争论中模拟问题情境,通过扮演、观察、分享等方式来体会不同身份的心理变化,并尝试解决问题。《礼记•学记》有云:“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角色扮演法在预防恶念、教育当下和学习观摩方面确实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去实践和反思。

作者:胡成亚 单位:苏州市南环中学校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一、给予关爱,感受温暖

在实际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老师更多的是关注优生的学习情况,对优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却忽略了学困生,甚至有的老师放弃了对学困生的教育,这是非常错误的行为。老师在教《换位思考与人为善》这节内容时,可以让优生和学困生进行换位思考,从而让学生明白相互帮助、相互体谅的重要性,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爱,使其感受到温暖,从而更加积极向上。

二、正面评价,增强自信

要知道学困生内在心理是有强烈的自卑感的,老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采取积极的、正面的评价,使得学生受到鼓舞,增强自身的自信心。举个例子,老师在《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这节内容时,可以提问学困生:“你们可不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含义呢?”很多学困生都是以职位例子,讲述了自己缺乏自信,最终走向失败。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你们说得很棒,说明你们也能认清自己的现状,那么,现在需要的是改变,我相信你们可以的!”通过这种鼓励性的话语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精神力量。

三、创造机会,培养兴趣

老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给差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举个例子,老师在讲《走进法律》这节内容时,可以让学困生上台演示法庭的审判过程,为了能够演好,学困生会自主地上网搜集资料、主动地学习课本知识,同时他们在台上的演示也能让他们获得一种满足感。

四、总结

总的来说,初中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更加关注差生的成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老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困生能够获得学习上的满足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从而爱上学习。

作者:廖玉兰 单位:成都华夏旅游商务学校

第四篇: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及反思

一、当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

1.农村大量的优秀生源流向城镇较好的学校,造成城乡之间生源质量悬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有一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对自己孩子接受教育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转入教学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而这样一来的结果是,在农村初中就失去了一批学习的“领头羊”,而转入的学校又充实和扩大了优秀学生队伍,城乡间学生素质的差距不断扩大。例如,2001年我参加工作时,我校一个年段有10个班565个学生,今年整个初一年级才3个班120个学生,这当中除正常生源减少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随父母外出务工到当地就近入学,尤其今年我校新初一有15名学生因小学毕业考成绩较好,被泉州一中、泉州七中、泉州现代中学、泉州实验中学、永春一中和永春美岭中学录取。生源的流失特别是优质生源的短缺给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学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设置了一个大难题。

2.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资源短缺

近几年来农村初中在办学条件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村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资源与城市学校相比差距还相当明显,主要表现在:(1)农村初中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农村初中学校经费紧张,参加培训机会不均等,造成农村初中教师很少有培训进修的机会,这直接影响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另外,由于农村许多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被调入城区,使得农村优秀教师群体减少,这都大大影响了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2)农村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不够重视和能力有限,只拘泥于课本知识的学习,不能拓展课外相关时政,加上参考资料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影响思想品德考试成绩。

3.农村学生、家长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存在偏差

进入初中,学生的学习科目增多,学习压力也相应增大。由于农村学生家长知识文化程度不高,对自己孩子的学习监督和帮助不够,对孩子所学科目缺乏科学的认识,不能正确引导孩子重视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这样学生在家长错误认识的影响下,必然对思想品德的学习认识发生偏差,必定会松懈斗志,学习马马虎虎。因此在许多学生的头脑里自然而然就对学科进行了错误分类,把语、数、英作为“主科”,重点学习,而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为“次科”,放松了学习。

4.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不够

农村初中生源普遍基础差,但学校升学任务重,为了完成升学任务,尤其是一级达标高中录取率,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学校在课时的安排上倾向于语、数、英等重点学科,这样使得思想品德课时往往无法达到课程安排要求。

二、解决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政府要切实解决教育均衡问题

政府要重视农村基础教育。首先,在财政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增加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使农村学生能享受到和城镇、城区学生同样的学习环境。其次,选拔培养教育管理能力强的人作为学校的领导,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再次,对偏远山区学校加大政策倾斜,提高教师的待遇,对于在偏远农村任教的教师,政府在工资和职称评聘上应该予以更大的照顾,让那些农村教师能安心在山区工作,潜心教学。

2.农村学校应均衡学科教育资源,重视思想品德学科教育教研工作

在农村学校,校领导要从农村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均衡学科教育资源,重视思想品德学科教育教研工作。开展名师帮教传带作用,制订切实可行的教研组活动计划,并狠抓落实。重点培养中青年思想品德教师,关心他们的成长,大胆任用,业务上加强指导,生活上给予关心。同时大力鼓励中青年思想品德教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让他们迅速成长为学校教学业务骨干。

3.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老师要有创新精神和意识,勤于钻研,努力提高从教业务水平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作为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老师,也要用创新理念武装自己。在教学观念方面要深刻转变,要意识到担子重任务紧,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学习来提高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丰厚的回报。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勤于钻研教材和大纲,研究本校实际和学生情况,加强与兄弟学校的教研交流,对学校的教学资源要进行充分的整合利用,研究教育教法,努力提高课堂上课效率,教育学生学好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带领学生融入思想品德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考试成绩。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政府关心,学校重视,思想品德教师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我坚信未来农村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就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作者:康德辉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坑仔口中学

第五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知识框架实践研究

一、践行建构理念,理清温习线索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只有大胆践行建构理念,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循循善诱的让学生把握知识框架,才能使学生理解、记忆学科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使用的苏教版教材虽然内容简洁、明了,但还是教师命题的主要依据,“理在书中,题在书外”的命题原则依然存在。因此,我们一定要鼓励在复习时,自觉地梳理好教材知识点,以利学生夯实基础,在考试时有备而战。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复习苏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时,启发学生总体勾勒教材的框架结构,弄清各课题、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逐步形成知识网络,使更多的学生做到线索清晰、目标明确地复习。许多学生通过归纳、演绎和总结,轻松的理清了教材所呈现的“心理、道德、法律、国情教育”四个领域和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国家和社会”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当大部分学生明白了“四个领域”和“三个层面”是纵横交错关系,那就成功构成了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知识框架。

二、教师点拨引导,启迪学生梳理

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往往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格言强调积累知识的重要性;而学生在梳理思想品德知识框架时,同样需要积累基础知识。其实,学生积累的目的是在实践中的运用,不管什么知识,最终都会落实到运用上;而学生梳理知识框架的的过程就是运用,即:学生积极、主动地的去辨析、探究和历练,从而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娴熟的解题能力。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定要言传身教,巧妙点拨,避免学生盲目梳理知识点。譬如,我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时,鉴于学生首次尝试梳理知识框架,就重点强调知识梳理中的常规操作步骤:首先,让学生晓得梳理知识并不是把上课时的教师的板书全盘抄录下来,而是针对每一课题的内容或者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梳理,使相关的知识点罗列得更加简洁、更有科学化体系。譬如,在学生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尊自信》时,我针对新生刚跨入中学之门的陌生感,就启迪学生在与自我发展、与同学教师、与学校生活的关系中,从道德、法律和心理角度,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尽快适应中学生活。其次,引导学生正确点击知识要点,不断感悟每课、每单元的主干知识。具体把握三大环节:其一,合理把握重难点。由于重难点是教师命题的重要范围,因此,要求学生在梳理知识框架的过程中,务必做到难点突破、重点突出。假如对教材内容均衡用力,那往往造成实践的浪费,复习效果事倍功半。其二,理清关节点和考点。所谓关节点,就是各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节点;考点就是考试可能检测到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知识点。为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理清关节点和考点,把相关知识点联结成为网络,从而有效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其三,正确区分各知识点的异同。初中思想品德的知识点分散,内容概念也繁多,其中,不少知识点和概念比较相似,学生容易混淆,他们在解题时往往张冠李戴。因此,学生梳理知识时,要进行比较其异同,准确掌握相似的知识。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八年级18课《民族情民族魂》中指导学生严格区分以下有三个意义类题目: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作用?②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③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假如不进行归类区分,一旦考到此类题目就会混肴不清。

三、强化自主训练,养成梳理习惯

三国演义中马谡是一个理论上纸上谈兵的“高手”,但在实战中是一个地道的“侏儒”,结果发生了弄得身首异处的惨剧。我们在引导学生在进行主动构建知识框架时,一定注重学生的自主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梳理知识框架的习惯。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曾经指出:人的知识与能力是靠点滴积累起来的,既要拥有扎实的基础,又要加强复习和巩固,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因此,教师在复习阶段不但要布置适度课外自编练习作业,而且要布置完成一课的知识梳理内容。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所以,要求学生在完成一课的知识梳理是打开创新思维的闸门,使自己梳理完成知识框架完整、简洁、科学。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梳理知识框架的作业要予以及时批改,甚至对比较优秀的作业张贴于教室里的学习园地上予以表扬,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构建知识框架兴趣,有利于养成主动构建知识框架的良好习惯。

四、总结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顺应改革新潮流,锐意进取,不断摸索、引导学生成功构建知识框架,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烟无长形,教无定法。但愿大家群策群力,大胆践行学生主动学习理念,引导学生要紧扣课堂三维教学目标,从复习过渡上升到归纳演绎,积极、科学、合理的梳理知识体系,全面把握学科知识结构,为打造别具一格的新教学模式不懈努力。

作者:丁美华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高明学校

第六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多媒体应用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件的制作与应用,不符合新课程“三贴近”原则。

(1)课件制作,照搬照演,不符合本校实际、学生实际,不能很好的落实校本教研的原则和要求。一部分教师上课前只是简单的从网上下载一些名校、名师的教学课件,或稍加修饰,简单嫁接,图片、视频等都与本校实际、学生实际相去甚远。学生上课时很难进入角色,融入课件演示的情境之中,如坠云雾,不辨南北。(2)课件应用不科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数量上看,图片、视频等课件过多,分不清重点、难点,学生目不暇接,一些课件内容一闪而过,学生来不及思考和回味,知识不能及时识记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成了一句空话。从内容上看,由于课件是照搬的,必然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参与课堂互动。

2.教学过程,过分依赖课件。

部分教师利用多媒体,过分夸大名校、名师的作用,以名师视频课件代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稳坐一旁闭目养神,名师视频播放结束,一堂课也算结束。这样上课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吗?3.教学中全程课件演示,缺乏手动板书。现今的多媒体教学,让一些老师手不动粉笔,只需指点投影屏幕,看似方寸之间就能纵横捭阖,讲的头头是道,但却不能及时强化重难点,迁移整合知识,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多媒体教学实施策略

针对以上诸方面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并经常了解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看法和建议,总结出了摆脱困惑走出误区的一些策略。

1.加强信息技术学习,制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图形、音频、动画、视频和多媒体集成等信息技术,需要我们思品教师虚心向信息技术老师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同时,我们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精心选题选材,精心备课,理清重难点,选取典型性强、教育意义深刻的新闻图片、情景图片和漫画,科学合理集成课件,这就为上好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课件的应用,精心构思,合理设置。

从数量上看,要对拥有的课件进行遴选,合理设置,图片、视频、动画数量不宜过多,一般以10—15为宜,力争做到一个课件能辐射几个知识点,也有助于突破重难点,这样就能放慢节奏,给学生以较大的空间去思考探究。从课件的播放速度看,要掌握节奏,快慢适宜,特别是一些典型性强的课件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3.教学过程,多媒体手段与教师肢体、神态相结合。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过程,更是师生情感心灵交融的过程,因而教师要依据教材,融合课件情境,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课件里尽管会有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但一闪即逝,不易把握。这一缺陷,我们借助于传统的手写板书就能弥补。教师在书写传统板书时,都会把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板书在黑板的重要位置,这样,便于学生记忆和做笔记,并对照教师板书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5.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让多媒体课件融入教师人格魅力。

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关注学生,给学生以鼓励,让学生打破课件的束缚,在思维上大胆创新,教师再以满腔热情、渊博知识予以引导和总结,这样就能增进师生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总结

总之,多媒体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运用,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缤纷多彩,生动形象,寓教于乐,又增强了师生互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当然要提高初中思品课教学效果,关键是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思品课教学只应起辅助作用,不应超出辅助的地位,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画龙点晴的作用。

作者:张磊 单位:新泰市泉沟镇初级中学

第七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多媒体运用

一、多媒体的应用给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带来的优势

初中的思想政治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具有全面素质的综合性创新人才。但是由于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会让学生感觉是在说教,学习起来会感觉枯燥无味,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阻碍,使得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也大打折扣,多媒体教学的引进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为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曙光和希望。

1.兴趣教学,利用好奇心导入课堂

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事物没有兴趣,就很少会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因为兴趣是我们对于新知识学习和了解的唯一原动力,只有兴趣才是促进我们进行不懈探索和创新的根本原因,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寻找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兴趣点,以此来驱使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但是,如果仅仅通过传统教法,只有教师一个人进行说教,学生很难产生兴趣,而多媒体利用其生动性、形象性和多样性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2.情景教学,帮助学生透彻理解

情景教学是指教师以情感等方式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熟悉的场景,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很快地融入教学当中去,对于教学内容能够有更加深刻透彻的理解。但是,教师仅仅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很难创设真实有效的场景,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多媒体教学作为高科技与教学的完美结合的产物,利用其自身的多元性、声音、图片、视频的同步性,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生动、形象有效的情景创设,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我不会只是一味地说教,我会用多媒体放映的方式,通过同龄人的一些犯罪经历来告诉学生,为什么我们要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为什么法律不可触碰。以此,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学习思想品德的重要性以及实用性。

3.直观教学,增加教学的可实践性

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上,有一些关于政体、选举之类的政治方面的内容出现,初中生对于政治的了解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因此要想学生能够对这一部分感兴趣并有所了解,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对于抽象、复杂的政治内容有一个更加直观、明了的了解,那么,仅仅通过教师的个人努力显然是不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但是通过多媒体,给学生以一种图片和动画的方式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美国的总统都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选举出来的。通过这种轻松有趣的方式既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也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政治相关问题,增加了教学的实践性和直观性,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4.创新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一直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个人认为,只有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方式、方法有所改变才能有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更大的可能性。如果教师仅仅按照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进行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被动接受只是而不是主动探索,这样很难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而通过多媒体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理念,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

二、多媒体的应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带给了教育教学工作者大量的惊喜,为教学工作的展开提供了便利和优越条件,但是在应用多媒体时,也出现了一些我们值得反思和改进的问题出现,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缺乏互动,师生之间的交流过少

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的教学缺少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和互动。在传统方式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相对而视,会有眼神上的直接交流,从而教师能够准确掌握学生的听课状态和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是,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看小屏幕,学生看大屏幕的课堂模式使得师生之间失去了这种互动,不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缺乏特色,教学内容过于刻板

多媒体教学发展的进一步成熟促使了许多教学课件的产生,而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将相关课程的课件放映给同学们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了,于是教师沦为科技发展下的传播工具———幻灯片放映者,这种根本不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的对于课件的照搬照抄,造成了不良的课堂影响,同时也失去了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的重要作用以及每一个教师个体的教学特色。这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没有将多媒体教学这一时代的先进性发挥出来,反而退步到过去的僵化教学理念当中,形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不良之风。

三、总结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需要教育工作者做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才能达到长足进步,实现教育目标。

作者:李奕飚 单位: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龙湾慈云中学

第八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学法指导方式

一、示范式的学法指导

示范式即教师通过范例来揭示某种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这种方法去练习的方式,其操作过程一般为举例——归纳——练习——反馈。如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教师要多示范,教方法于学生。在学习新天地一课中,我向学生示范质疑:(1)“进入初中,我们的学习有了一些新的特点”一句中,与小学相比,初中的学习有什么新的特点?(2)“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科学安排时间”,为什么要学会自主学习?怎样提高学习效率?怎样科学安排时间?讨论之后再予以小结:可以对文中的重点词句提出疑问。阅读时,要留意课文字词句的运用,养成咬文嚼字的好习惯。经过老师的示范质疑,学生再读此文,发现了新问题:“要做学习的管理者”,如何做初中学习的管理者?“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哪些?怎样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质疑的学法指导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预习领悟——学生在读中对问题形成认识;深究感悟——联系学习和生活进一步领会对问题的认识;省悟解疑——通过讨论交流,明确感悟是否正确,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在此过程中应不断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一开始的读后无疑为一读有疑,教师可在指导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处定格,发现问题。如读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青少年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一句后,问:看到这一句有疑问吗?经过思考,学生提出疑问: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读了“最基本的就是要立足于自己当前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和“要培养自立能力,也要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一句后,让学生针对这句质疑,即怎样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

二、提示式的学法指导

我教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时,让学生在课内探究课文内容,目的是掌握探究方法,以后自己会学习课文,分以下四步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1)提示学法。我板书学法:“探究找疑点”。学习课文时怎样才能找到疑点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抓课题;抓重点词句;按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来探究;抓课文的重难点;抓首尾段等。然后激励学生:学贵有疑,有疑才会读书,如果无疑,说明书没有读进去。(2)指导练习。我要求学生按老师提示的方法质疑全文,边读边想,提出疑问,并把疑问写在本子上,所提的问题越有价值越好。(3)交流反馈。学生练习后,我及时组织他们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边探究边解疑,及时反馈。例如,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提出了如下疑问:为什么消费者在消费时要练就一双慧眼?怎样练就?什么叫消费者?什么叫“练就一双慧眼”?消费者应如何增强维权意识?消费权被侵犯后,应怎么维护?消费者的维权方法有哪些?等。这些疑问,我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解疑。(4)总结提高。探究完后,我引导学生就学法总结如下:让他们总结找疑点学习课文的方法,借以进一步巩固质疑探究法。由此看来,提示式即教师直接提示某种学法,学生照法练习。其操作过程一般为提示——练习——反馈——总结。

三、探究式的学法指导

探究式即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若干个同类型的例子之后归纳出某种学法的指导方式。其操作过程一般为例子——例子——归纳。如我教学生探究课文主要内容时运用此方式指导学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1.抓住课题探究课一开始,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课题探究。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探究,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如课题《学会调控情绪》——如何学会调控情绪?《追寻高雅生活》——怎样追寻高雅生活?《主动沟通健康成长》——为什么要与老师主动沟通?如何与老师主动沟通?2.抓住重点词句探究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语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尤其是那些与课文重难点紧密相关的语句。例如,“学习外国文化,要批判地继承,不得照抄照搬。”(《做友好往来的使者》)——怎样对待外来文化?“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公民的义务》)——为什么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男女同学的交往,既需要互相尊重,又要自重自爱;既要开放自己,又要掌握分寸……就一定能获得异性同学尊重与友情。”——男女同学如何正常交往?总之,教师在课文关键处随机点拨,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探究,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大胆表达,探索新知。3.抓住小标题进行探究如小标题“正确行使权利”——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权利?“维护受教育的权利”——为什么及如何维护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学生应履行哪些基本的受教育的义务等。4.抓课文的重难点探究每篇课文都有重难点,有些是重点而不是难点,有些是难点而不是重点,也有些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们可以从理解重难点方面进行探究。如《挫折面前也从容》——战胜挫折的方法有哪些?《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如何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犯?《对不良诱惑说不》——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有哪些?5.抓住首尾段探究有的课文的首尾段带有总起或总结作用,抓住它探究可以使学生把握全文的内容,达到理解全文思想内容的目的。如《让生命之花绽放》的尾段——怎样延伸生命的价值?《男生女生》的首段——男女生正常交往有什么重要意义?《做友好往来的使者》的尾段——如何做一个友好往来的使者?6.抓住自己不懂处、奇怪处探究在一篇课文中,学生不懂处、奇怪处较多,也较分散,因此,教师要注意控制好课堂,引导学生探究,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问题,并告诉学生不懂处,通过自己读、与同学讨论等方法解决,如果确实不懂再与师生共同解疑。如《维护隐私权》——隐私权受侵犯时,应怎么办?《公民的义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为什么都要?《珍惜学习机会》——为什么要珍惜学习机会?怎样珍惜学习机会?7.抓住矛盾处探究课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的地方,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探究,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公民既享有权利,也要履行义务。”(《公民的义务》)为什么公民既享有权利,也要履行义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为什么既要说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又说要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8.抓课文学完后的探究每一篇课文学完后,我都要让学生再次探究,以便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超越课本,超越老师,延伸拓展,有所创新。如《善用法律保护自己》——非诉讼手段与诉讼手段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少年能自强》——青少年怎么培养自强品质?《法不可违》——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四、点拨式的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中对某一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出现需要点拨时机或者学生在学习中创造了某种学法、有所发现之时,教师需要采用点拨式的学法指导,及时挑明学法,可让全班学生受益。如我教《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一课时,我提出:“我们在生活中应怎样防范侵害,保护自己?”学生答:“我们应谨慎小心。”我又问:“只明白这一点吗?还明白了什么?”学生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我于是顺势点拨:注意课文的前后联系,用联系小标题法来思考。我一点拨,学生茅塞顿开,终于自己获得了正确答案:用本课的三个小标题来回答即可。再如《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一课的重要问题“我们应怎样磨炼坚强的意志品质”需体会,学生体会不深,这时我及时点拨:注意联系前面所学段落,抓重点语句,多读几遍,再来归纳。我一点拨,学生最终体会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用本课第二节内容的每一段开头一句来回答,这样学生不仅懂得了正确答案,还学到了前后联系理解课文的方法。也说明学生的思维方法有闭塞点时,教师应善于从学法上予以点拨,学生就容易恍然大悟。

五、追溯式的学法指导

追溯式是指学生已探究出问题的答案后,教师通过追根溯源,让学生回顾总结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法指导方式。对于学生来说,过程比方法更重要,而过程中包含着一定的学法,学法具有一定的创造意义和迁移价值。例如我让学生去探究《法不可违》一文中违纪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一部分学生已经探究出了它们之间的区别:(1)违纪行为只是违反了纪律的行为;(2)一般违法行为是没有触犯刑法,情节较轻微,社会危害较小的行为;(3)犯罪是有严重危害性,触犯刑法,要受刑事处罚的行为。我追问:“你们是怎么知道它们的区别的?”生一答:“我抓住文中的重点段落、语句分析归纳出来的。”生二答:“通过思考课文的层次结构、主要内容而获得的。”生三答:“通过体会相关案例获得的。”我加以肯定,要求大家按照这些方法,再去探究其他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听了,纷纷实践躬行,探究答案。再如《唱响自信之歌》一课最后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做才能有自信”的体会,当学生自己体会出问题的答案后,同样可以采用这个学法指导方式。这样,在学生获取结论的同时,通过溯源,让学生深入一步掌握学法,这样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采用学法指导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另外,在学法指导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让学生明白每一种学法的适用范围、所需条件;所归纳的学法应科学简明,通俗易懂、好记好用;学法要通过学生的学习实践来获得,并在学习实践中加以运用等。在学法指导中,还有许多指导方式尚未发掘,这需要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把它们开发出来。

作者:李志强 单位:福建省上杭县下都中学

第九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探讨

一、思想品德教学注重以人为本

教学活动是针对学生这个教学对象进行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也都知道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情感、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情感的教育。也就是说,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语言教学的魅力,多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避免因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而出现“以机代人”进行教学的现象。

二、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有意注意时间不能持续太长,而且学习活动是极其情绪化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应该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进行,所以创设生活场景、营造生活情境是最为重要的。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将声、光、色及故事情节等一起呈现给学生,形成一个极富感官刺激的环境。

三、思想品德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

生活的实际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充分案例。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可以引入教学中,成为教学的鲜活事例。在生活内容中挖掘思想品德教学素材,也是丰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事物辨别能力的途径。比如,《感受法律的尊严》一课的教学,我针对当前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暴力化的特点,列举了几个青少年犯罪的事实,让学生感受法律的尊严,感受法律的震慑,从而激发学生遵纪守法,做个合格的公民。

四、总结

生活化教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为学生的生活化学习准备必要的条件。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是老师教学的最终目标。

作者:康玉娜 单位;沈阳市苏家屯区教师进修学校

第十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探析

一、案例教学回归生活策略

在课堂上开展案例教学时,应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案例,所选案例应贴近社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列举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知识要点渗透到案例中,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掌握教材内容。如在教学《健康的网络交往》一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网络的利;网络的弊;如何正确利用网络。在教学以上内容时,如果对众多生动形象的事例处理不当,只会让学生沉浸在听故事的热闹气氛中。为此,教师可以调整教学思路,选用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并在案例中穿插三个知识点。例如小李因上网多次旷课,甚至夜不归宿,为了筹集玩网络游戏的费用盗取他人财物,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小李上网时可能会做什么?上网除了玩游戏外还可以做什么?小李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你认为我们该怎样正确使用网络?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网络,教师在课堂中引用有关网络的案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活动探究回归生活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生活情境,一步步引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事例。教师通过学生遇到的、正在思考的或能引起兴趣的生活事件,引发学生的思考、感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领悟教材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各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如讨论、辩论、小品表演、情景模拟等,有利于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法律常识的教学中,教师先跟学生强调,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明确了法律的重要性。显然这样做有利于能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此外教师也可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法庭模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总结回归生活策略

课堂总结,就是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后,教师或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升华的教学过程。成功的课堂总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然而许多教师常用的总结模式(如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等),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列举生活中鲜活的实例,并根据案例提出相应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这样,既自然地总结了该节课的教学内容,又使学生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

四、课后实践回归生活策略

课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使课堂延伸至课外,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难报三春晖》一课时,可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做一天父母,亲身体验父母的艰辛,更好地实现该节课的情感价值观目标。这样既体现了思想品德课走出课堂、回归生活的理念,又让学生感悟了人生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总结

总之,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搜集生活中与教学相关的资料,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思想品德课既回归生活又彰显其教学魅力。

作者:黄春梅 单位:广西上林县澄泰乡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