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核心价值观策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核心价值观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核心价值观策略

(一)“晓之以理”——通过“合作探究”夯实认知基础

“合作探究”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促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教学方法。针对目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展开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合作与分享中扩展自身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这是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推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传递给学生,必须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脱离了教学实际的“说教”,显然不可能产生真正有效的教育效果。在进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学时,围绕教学重点,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事先将全班分成6个学习小组,布置小组合作探究作业,分别承担6个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具体历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价值目标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价值准则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时代意义”。每组除了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还要对其他小组的课题提出疑问。在完成课题研究后,每组都要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并当堂解答其他小组提出的书面及口头问题。当学生这样完成6个课题研究后,每一位同学都能比较全面地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与教材中的知识相结合,指出“国情是革命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依据”,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党的基本路线以及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由此,学生在全面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实现了理论的升华。这样的学习过程充分凸显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书面及口头提问环节又要求学生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自身所研究的课题,并对其他课题有所涉猎,充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相关的网络媒体资料,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及更为全面的了解,为“内化为情感”和“外化为自觉行动”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

(二)“动之以情”——发挥榜样力量进行情感传递

情感是人类心理结构的核心部分,人类的任何行为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情感的人,不可能真正有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对中学生情感的培养是思想品德教学不可忽视的。培养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就要在认知与认同上下功夫,要与中学生心理意识、生活环境、同伴行为以及自主探索的教育方式方法相契合。正如在上海考察时所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唯有接地气、贴民心、顺民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从抽象的理论转变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知识’和‘价值共识’。”“青春不只风花雪月,更当豪迈向上。”“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校园中的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都应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者、弘扬者。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我们对校园中的“真、善、美”进行了充分的挖掘,把身边大量的典型事例引入课堂教学。如我校每年对“德业双馨”优秀教师的评选及表彰、“最美教师”以及“寻找身边的感动”等的专题活动,都是指向教师精神迸发的巨大张力,它引领全体师生将核心价值观化作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艰苦奋斗精神》一课的教授中,以我校“援藏援疆教师先进事迹”为例,用身边的榜样力量充分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核心价值观的亲近,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只是一个深奥、抽象的概念化名词,而是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的公德、小德和大德。这种教学资源有效地化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拉近了二者的距离。重在情感传递,用情感来感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内在的领悟能力,能使其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领悟深刻,有效地植根于校园生活的沃土中,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及认同度。

(三)“内化于心”——注重“情境教学”促进道德行为思考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其指导性及约束个体行为的效能性,必须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作背景,在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注重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注重启发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创设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富有情趣、饶有兴趣、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互动式教学课堂。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情境中感受与分析冲突,体验情感,走近榜样,进而建构自己的行为模式,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这一过程应是具体的、真实的、个性化的。如在培育学生追求“公正”的品质时,教师可以引用一个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求进某学校读书而受到歧视的案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认识社会、分析情境中体验和感悟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又如在《道德责任》一课的教授中,我选取当前的社会热点“老人摔倒了要不要扶”为题材,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学生模仿表演2014年春晚小品《扶与不扶》,并设计了“实话实说”、“价值判断”与“心灵拷问”三个提问环节。通过此种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学生对道德责任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实话实说”:(1)如果你是小品中骑自行车的小伙子,路遇老人摔倒,你扶不扶?(2)你是怎样看待打电话的路人A和骑车的路人B,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这一环节侧重于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鼓励学生坦诚自身的价值认识,对自身的真实想法不作任何掩饰,且不急于对学生作出道德评判。“价值判断”:(1)你是如何看待老人的行为的?她的行为是否正确?(2)你会如何评价那个被冤枉的小伙子的行为?(3)你认同路人A和B的行为吗?这一环节侧重于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鼓励学生据理力争,努力捍卫自己的观点,而不急于分辨正确与错误性。“心灵拷问”:(1)这个社会既有被人扶起却反讹别人的老人,也有被撞倒后说“我没事,我有医保”的老人。如果你遇到了老人摔倒的情况,你到底是扶还是不扶?(2)如果有老人摔倒了,你好心上前扶她却被她冤枉或反讹,此时既没有监控又没有其它的目击者,你会不会选择起身离开?(3)如果有人摔倒了,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做好事又防止他人的反讹?这一环节侧重于激发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辩证思维,进行多视角、全方位地看待突发事件,而不是单一、片面地看待问题。“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这句经典的台词深深地叩击着学生的灵魂,它让学生在自身价值反思中不断地产生“裂变”,在价值摇摆中重塑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走出“扶与不扶”的困境。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真实的道德两难选择,引发了学生的道德反思。经由“价值反思——裂变——重塑——完成”过程,学生充分地稳固了自我认同,让诚信做人、友善待人,共同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等核心价值理念自然地走进了内心,深刻地内化为其道德地意志。

(四)“外化于行”——立足“实践”提升理论教学的转化效能

“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情感、意志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成效的根本标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考量一个人如何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在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感、意志转化为日常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为更好地解决这一特殊矛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走出去”,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际,了解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疑虑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以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确立正确的信仰、信念。这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例如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教学中,一些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国家利益为重”感到很迷惘。有学生说:“市场经济讲究物质利益,个人是物质利益的主体,追求个人利益把个人放在首位是无可厚非的。”针对这一思想,我带领一组学生走访了动迁户陈某。他花了大半辈子的心血,东挪西借凑够80余万元建造了自己的小洋房。而当其面临拆迁时,为了响应政府的规划,他不仅没有向政府讨价还价,还毅然带头搬迁,并且积极主动地帮助有关部门做其他群众的思想工作,使得搬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至今他的新房还没装修,虽然他已背负了几十万元的债务,但他却说“:我不当钉子户,更何况国家的统一规划本身就是为了我们老百姓。”这一真实的典型事例深深地激荡在学生心中,使他们深受感动,让他们深刻地理解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内在含义。另外,我结合社会热点,多次带领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如针对“塑造城市精神”这一课题,我组织了雏鹰假日小队,开展去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上街协助交警执勤等一系列的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深刻意识到奉献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使其真正明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个中学生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进程。初中思想品德课理应肩负起对青少年的教导与培育责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伦理道德、法律知识和国情教育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普及与学习,帮助青少年正视和解决内心的价值冲突和矛盾问题,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评价。

作者:殷壮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