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文化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渗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用有智”的评判,基于社会道德的评价标准,而社会道德的标准,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熏染。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律观的构筑时期,而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夯实根基。但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如何有步骤、有重点、有选择性地给学生渗透呢?
一、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教师要将传统文化如国学经典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以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二课“融入民族”为例,教材立足于“民族”,展现不同民族风情,介绍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其中的广博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激发民族自豪感。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五课“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鲜活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中华好诗词》等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此时,视死如归、舍生取义、鞠躬尽瘁、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等概念才变得具体,林则徐、邓世昌、谭嗣同、詹天佑、孙中山等人物也宛在眼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题也会是水到渠成的事,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主题活动不放松
主题活动不可或缺。通过每天固定的时间进行阅读、诵读经典,让学生熟知经典内容;通过诵读比赛、表演经典内容等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经典的精髓,感悟其中的道理。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一单元中,根据“亲近社会”的教学主题,适当增加课堂访谈,培养独生子女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独木难成林”;通过观看《三个和尚》微课,鼓励学生畅谈观后感,使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并在合作中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同时体会到要正确对待竞争,积极参与竞争。人教版《思想品德》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除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基本概念外,“合理消费”和“学会理财”对学生富有针对性,可以说,把“大道理”与“小道理”结合了起来,使课堂讲解避免空洞而合情合理。
三、随时随地跟上去
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适时安排实践活动。如学习了《弟子规》中的“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从中体悟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读了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让学生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读了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开展“感恩”主题班会,分担家务,进敬老院。结合课堂教学,还可以细化:1.善用成语故事。运用成语素材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吸引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又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又可增加乐趣。2.巧用名言典故。在七年级《日新又新我尝新》一课中就列出了5条,每条都浅显易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光芒。教师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动起来,活泼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精用诗词文言。古诗词是国粹。许多古诗词里所蕴含的忧国忧民、乐观豁达、追求向上的人生哲理与思想品德、人文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追求实效忌散淡
思想品德课,若内容和课堂设计单调,则容易“空乏”“散淡”。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经典,传承优秀人格,弘扬传统美,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敬老院,体会传统文化中“百善孝为先”的内涵;帮助弱势群体,如为留守儿童邮寄“爱心包裹”,使学生体会到“乐于助人”“雪中送炭”等优秀传统。政治是一门课程,也要“考试”。宋朱熹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对于中考的常考点、热点、焦点知识,教师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问题设计方式指导学生精读。如对“依法治国”这一节内容,教师要引导“什么是依法治国?为什么要实施依法治国?怎样实施依法治国?”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思辨。为了精细化、知识化和实效性,教师要把“思想品德”系统化。具体办法:1.命题竞赛: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课标的要求、历年中考考标及考题,在每学期期末考试前,搞一次自拟或自选考题的竞赛。每人出一题或每个学习小组出一套题,进行共享,评出优胜。2.自编学习报竞赛: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编,将所学的思想品德知识“以问题栏目式”编排、通过漫画、答问、微课、与学生生活的练习等设计,编出来后,共享传阅。3.搞课堂辩论:老师或学生出题,提前准备,在课堂上组织辩论会。通过辩论,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的运用和对所学观点概念的理解,促使学生自控能力的提高。只要使传统文化与思想品德课尽力融合,一定会达到德育的实效。
作者:赵永柱 单位: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发放镇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