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思想品德教育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提要】当今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而问题意识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素养,为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只有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了教学理念、倡导了探究学习模式,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理念;探究学习
有人总喜欢拿我国学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一味指责我国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只知道识记教师传递的现有知识,缺乏应有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地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成为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些人大概是忘了“名师出高徒”的教育教学规律,造成学生思维僵化的恰恰是不科学的教育机制和我们这些墨守成规的一线教师,该是我们这些教育者认真反思自己教育理念的时候了。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是历史赋予我们一线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摆脱僵化的教育模式,锻造学生质疑“真理”的勇气、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刻苦钻研具备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生活常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品德与社会课堂打造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阵地之一,为此我们需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去努力。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孕育学生的问题意识
尽管课堂教学改革已推行多年,尽管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很紧密的学科,但还是有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我自岿然不动”的坚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只有服从教师的一切安排的份儿,不敢也不可能越雷池一步,这种教学模式固然易于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但是这种过于死板的框架式教学模式消弭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样的教育虽然能制造大量的“合格产品”,但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当代教育教学理念的要求,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笔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始终坚持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的原则,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健康地发展。如笔者想了解学生对生活的解读,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生活中的快乐》,先理清知识内容,然后要求孩子们写写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乐事或是自己想象中的快乐,敞开心扉,直抒胸臆,还可以写写希望政治老师做些什么等等。通过这一活动,笔者得以与所教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了一次心与心的对话,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这样学生就感到他们的老师是可以亲近的,慢慢地,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也就敢于向笔者提出。孩子们的想象和思考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基础,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问题意识的摇篮。只有营造好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思维潜能就有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转变教学观念,预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和促进者,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也就是说,我们一线教师必须主动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固有的、陈旧的教学观念。我们知道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清代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而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问题教学法,有意识的开启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教学法,简言之,就是指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预设和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教学方法。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我们的班队干部选举》,笔者设计了以下几道问题:①你理想中的班干部是怎样的?②如果你被选上了,你将如何进行管理?③如果你当选为纪律委员,有同学不服从你的管理,你将如何说服他或她?④有同学与别的班级的同学之间发生了纠纷,班主任又不在,你将怎样面对?等问题,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并认真作答,用问题引导,学生不仅认识到品德与社会学科与他们的成长密切相关,学生在思考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一些司空见惯的问题,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而且通过解答问题,学生还能意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的行为只有从属于集体,才能获得同学们的认可,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养成反思自己行为良好的习惯。教材内容是相对不变的,而我们的教学方法则是可以灵活多变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适时而恰当地预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必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倡导探究学习模式,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教育,尽管在提倡教学改革,但灌输式的接受性学习模式还大有市场,课堂教学对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开发和培养重视不够。我们知道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必须尽可能去除传统教学的痼疾,根据学科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深挖课本中可供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当然我们在倡导探究式学习的同时,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否定接受性学习,而是要避免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所造成的学生思维僵化。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我们必须把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更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最显著的特征是时代性很强,当然课本总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也是部分学生对该学科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注重改进教学方式和丰富教学内容,以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赋予课堂教学时代性,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教材理论。具体做法是:每当学生进入六年级时,因为面临选拔,学生学习热情相对较高,教学《科技带给我们什么》,笔者总要为学生播放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时的农村、城镇生活纪录片,接着播放新世纪相关的科技带来的巨变,指导学生通过对比,了解今昔生活之间的巨大差距,从而认识到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便利,然后,要求学生课后观看非洲、南美洲人民的生活环境,并分析这些地区与我国生活环境的区别以及形成的原因,这就将课堂教学融入社会生活中。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以自由组合的形式,写一篇小论文,要充分体现科技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写成小论文之后,小组之间互相评价,选出最好的文章,参加市县举办的征文大赛。这样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在探究中提出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对养成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很有效果。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同样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重任,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紧扣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只要我们坚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立足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预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析疑,这才有利于的全面发展。
作者:刘雄 单位:盐亭县玉龙镇玉龙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