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问题与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问题与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问题与对策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即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情感熏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教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虽然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但是部分教师并没有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一些思想品德教师不太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非常必要。

一、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及教育方法

很多思想品德教师认为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教材中提及的内容,而且总是根据课本大纲制定每个年龄段的教学目标,例如,低年级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集体感,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高年级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会基本的为人处世的方法等[1]。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认知大部分来源于”新课程标准”,并且往往不加深思,这种目标确立太流于形式,无法体现新课标中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目标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教学方式和手段也比较单一和传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教师仍然在采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知识面也有一定的局限,如果教师不能借助课外资料的辅助,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课堂教学,难免会培养出同样眼光局限的学生。

(二)以学生为本存在理解偏差

新课标中指出教学应以学生为本,这些年以来,“以学生为本”的号召传遍中小学校。一些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师努力地践行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但是,因为理解的偏差使得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在部分思想品德教师的认知里,“以学生为本”的意思就是让学生自由发展,对其不加干涉,甚至对学生犯的错误也不加批评指正。也有一些教师认识到“以学生为本”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进行适当地引导,但是在实际践行中却困难重重,因为思想品德课中有很多抽象的理论知识,虽然教师指明了大方向,让学生自行探究和学习相关知识,但苦于思想品德并不具体,很多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求助教师,一些思想品德教师认为这种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效率太低,学生不停地问自己不停地答的模式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还不如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来得直接、干脆[2]。此思想下,思想品德教师口中喊着“以学生为本”的口号,但实际教学中却依然遵循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三)不重视学生内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不同,有更多抽象的理论性知识。很多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师在无法讲清楚抽象知识的情况下,强制性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成绩,但是学生是为考试而学,而不是为了规范自己的思想道德、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而学习。这与当今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如果一味注重考试成绩,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认知和理解就会只停留于表面,内心并没有对其进行内化,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判若两人的主要原因。学生在学校为了给教师留下好印象,或者为了表现出思想品德的学习效果,在言行上对自己有所约束,对待教师极其尊重和礼貌,对待同学也非常友好和善;而一回到家里,却立刻变成另外一幅模样,在爷爷奶奶面前就像小王子、小公主一般,把学习到的“尊敬老人”的品德抛之脑后。在父母面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仿佛一切都是理所当然。长此以往,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思想品德教育无法反映在日常生活中,这些知识在他们眼中永远只是书本上的理论[3]。除此之外,教师太关注目标评价,对思想品德中的“人本主义”理论并没有重视起来,并进行有效运用,只注重学生最终是否能够将试卷上的相关题目回答出来,而不太关心学生是否在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品位及综合素养。缺乏内化的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仿佛只走了一次过场,让学生走马观花地了解了应考的内容,而没有对学生的思想认知进行提升,道德修养的锻炼更无从谈起了。

二、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深层次地研究思想品德教材,将教学目标明确下来,然后根据教学目标来针对性地使用各种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将一个学期的教材大纲进行适当地分类,明确每个分类的学习目标和方向;第二步将每一大类中的内容按照课时内容进行研究,探析每一课时的目标;第三步针对每一课时的内容进行精确的课堂步骤安排,明确每一个小的步骤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按照这样的三步走战略将各个目标从小到大各个击破,最终一步一步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思想品德教师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教师可以用比较新颖的、引人入胜的导入语来开始整堂课的教学,如热点话题、经典案例、学生日常生活中涉及的内容等,都会快速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灵活转换教学方式,如使用辩论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在争强好胜的欲望的驱使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辩论观点来思考和讨论,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快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模式引入课堂中,相较于抽象且枯燥的讲解,有声有色的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内容更容易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层层深入地对课堂内容进行理解和学习。

(二)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深刻理解“以学生为本”的具体内涵,在实际教学中践行该理念。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行探究和分析的过程中理解课堂知识,并将其进行内化。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着辅助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应该放任学生自由学习而不管不顾,尤其是像思想品德这种比较抽象的理论性课程,教师更应该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明确每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方向地进行探索,针对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可以先和同学进行讨论,以解决问题,在讨论无果的情况下再去求教于教师。以此模式进行探索和学习,能够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更容易将知识内化,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注重情感熏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该门学科教育的根本任务,不过分强调分数,而应该全面地看待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知识的掌握情况,看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否合格,道德品质是否达标,三观是否正确等才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应该注重思想品德课知识的内化,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熏陶他们的内心情感,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一些思想品德教师不太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也有教师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理解不够透彻,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喊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但是实际教学模式依然比较传统;也有教师只关注分数而不太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内化,这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所以,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情感熏陶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冬青.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学周刊,2016(36):78-79.

[2]马海洋.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小品文选刊(下),2016(8):82.

[3]王晓荭.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育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J].未来英才,2017(9):22.

作者:刘凯青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