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互联网时代数学教育发展创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近年来,教育改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伴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将教育改革的焦点逐渐与互联网相连,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断占据着重要位置。此外,关于数学天才的报道层出不穷,但我国的数学人才却寥寥无几。基于此,本文阐述了互联网的出现及特点、数学人才与数学天才的定义及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互联网时代下数学教育发展与创新,为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数学教育方面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
数学人才与数学天才;互联网时代;发展与创新
近年来,关于数学天才的报道是层出不穷。比如,沈阳二十中的数学天才在滑铁卢大学组织的国际数学竞赛中获得冠军。又如,22岁的刘路因其在数学上的专长而成为我国最年轻的教授。关于这类数学天才的报道不胜枚举,但在这些报道的背后,人们不禁反思,数学天才如此之多,为何数学人才却少之又少。如何把所学理论用于实际生产与生活中,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重点问题。与此同时,基于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网络通信的日益发达与普及,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社会。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索数学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
一、互联网的诞生及特点
互联网诞生于1969年的美国,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可以多台电脑同时操作的网络。互联网减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互联网时代下,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与外地的朋友和亲人进行视频从而减小彼此之间的距离,缓解相思之苦;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学习到课堂上老师没有传授的知识,总而言之,互联网的存在为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互联网之所以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是因为互联网本身具备独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互联网具有一个自由的环境。与现实的环境相比,互联网具有很大的自由,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浏览各种自由流动的信息,看这种自己需要的视频,数学天才与数学人才也可以通过视频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帮助自己更好发展。第二、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网络。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与熟知,数学天才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共享与别人共同讨论某一问题。第三、可以供人们免费享用。出于保护人们知识产权的立场,互联网上的某些信息需要人们付费才能观看,但是这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信息观看与网站访问是免费的,为数学天才提供方便。第四、互联网是一个平等的地方。在现实社会的环境中,人们总会遇到一些不平等的事情,例如,数学天才有一些数学方面的想法,如果想要和有权威、有能力的数学家交流时十分困难的。但是互联网却有很大的不同,网络环境下人们可以无身份、无距离的平等交流,为数学天才的想法能够与他人讨论与分享。第五、满足与他人合作的愿望。互联网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也是一个合作的平台。互联网实现了人们无距离的交流,数学天才可以通过网络视频与有权威的数学家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个数学项目。
二、数学天才与数学人才
(一)定义
所谓的数学天才与数学人才都是在数学方面有着非常大潜力的人,但是数学天才与数学人才并不等同。随着互联网速度飞快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学天才被人们所熟知,比如华裔澳大利亚的“数学神童”陶哲轩以及草根数学家周玮等等。数学天才是指生下来就具备某方面的天赋,这种天赋是一般人很难超越的,但是数学人才是后天“加工”形成的。数学天才即使有再强的数学计算或者数学推算的能力,如果离开了后天老师对他的数学教育也终将像仲永那样“泯为众已”。因此,数学天才要想成为数学人才还需要后天的努力,不断地学习,用更多的知识培养自己使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数学人才。
(二)数学天才与数学人才的反思
在中国,我们并不缺少数学天才,可是我们的数学人才少之又少。数学中国网作为数学爱好者最喜爱的网站之一,每年都会推出许多数学模型,这些数学模型使数学爱好者兴奋不止,但是能真正将这些数学模型应用到企业发展领域的人数并不多。为什么数学爱好者能够将数学模型用理论的方式解决出来,却无法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思维不够敏锐。多数数学天才生下来就具备数学方面的天赋,在解决数学问题方面总会有自己的见解,但是这种见解只是局限于理论的模型。由于长期平面化、不够立体的数学模型使数学天才的思维局限,不能很好地开发。
2、知识结构不够稳固。对于传统的数学教育来说,书面上已经形成的知识结构就是数学天才所要学习的内容,但他们对于这些知识的来源一无所知,因此在他们大脑中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就仅仅是书本上面的一页纸,这就导致了数学天才“纸上谈兵”,无法成为真正地数学人才。
3、教育绝对的“平等化”。在传统的数学教育时代,很多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师,不能根据学生本身擅长的方面进行个性化教育。对于数学天才来说,课堂上简单的教学不能增长他们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流逝,数学老师讲的内容他们早就懂了,但是由于教学模式的要求,数学天才只能坐在教室等待老师一遍又一遍讲解自己熟知的内容,导致数学天才的能力逐步下降。
4、学生在性格上的局限。对于数学天才来说,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害羞的。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数学天才出于担心出错的角度,不愿意回答课堂上老师提问的任何问题,一方面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不利于数学天才将想法说出来与他们共同讨论。
三、互联网下数学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它的改革不断牵涉着社会各界人们的心。网络时代下的数学教育与传统的数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网络时代下的数学是生动形象、动静结合、操作简单、具有很大吸引力的一门学科。互联网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使学生在课堂上摆脱了枯燥的时代,一方面丰富了老师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吸引着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不断推动着数学教育的向前发展。
(一)立体化与生动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在互联网时代下数学教育事业变得立体化与生动化。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数学辅助工具是一些尺子、圆规以及相应的数学模型,一旦上到几何时,许多学生表示想象不出来,听不懂。时间一久,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数学的想法,这非常不利于数学教育的发展。互联网时代下,教师通过互联网将各种数学模型变得十分立体、生动。例如,当数学老师在讲正方体的表面积时,由于传统数学教育方式的限制,学生只能够看到一个已经制作好的正方体数学模型不能将它展开,但是互联网时代下,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同学播放正方体展开之后是什么模样以及表面积是如何计算的,使同学们对于正方体印象更加深刻。立体化、生动化的教学模式是数学教育的一大发展与创新,有助于推动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数学人才。
(二)互联网下的探究式学习,强化了学生知识结构
数学是一门注重思考与动手实践的学科。互联网时代下,数学教育摆脱了“一对多”的教育模式,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注重对知识形成的掌握。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网络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中,学生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学习知识,并动手操作使学生对知识结构印象更加深刻。这种深入角色式的体验,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原理,从而进一步地强化了自身的知识结构。
(三)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互联网是一个培养人个性化发展的舞台。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做到“挖掘自身潜能”的学习。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可能就是几页数学题目,学生做完之后,老师要收上来进行批改。这种数学教育不但不受老师的喜欢,还不能将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在互联网时代下,老师可以选择将题目放到互联网上,分为简单、一般、困难三个档次。当学生登录到互联网上时,老师针对每个学生具体的情况按下简单、一般、困难三个键,这时学生就可以在互联网下写作业,写完之后由互联网本身进行修改并统计哪些题目是学生犯错率最高的题目,然后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这种个性化的数学教育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使一些数学天才通过后天的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变成一位数学人才。这样的教学模式使互联网时代下的数学教育不断进行着发展与创新。
(四)自由发言、资源交流
互联网最大的优点就是虚拟化。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害怕数学问题回答错误不敢发言,课堂氛围冷清只有老师一个人在一直不停地讲话。然而互联网时代下的数学教育有很大的发展与创新,互联网时代下,学生与老师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下进行讨论。老师通过互联网将学生全部匿名化,不管是谁发言都不能看到名字,即使是老师发言也是匿名。这样,匿名环境下学生可以大胆发言、不怕出错、不怕害羞,能够有效做到资源共享,做到各抒己见,不断开阔学生的思维。
四、结语
总之,随着互联网不断地发展与普及,知识的日复一日的更新,使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的教学模式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在互联网下,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不断增强对数学自信心。新时期、新技术,不断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推动互联网时代下数学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为社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数学人才。
作者:贾灵柯 单位:重庆市第一中学校
参考文献:
[1]曲枫.“互联网+”时代下我国成人教育发展体系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7(1):61-63.
[2]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10.
[3]李霞霞.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z1).
[4]谢敏.“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研究[D].吉林大学,2016.
[5]吕雪飞.“互联网+”下的中学数学教育[J].才智,2016(25).
[6]胡青云.互联网对小学数学教育影响研究[J].才智,2016(7).
[7]刘斌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金融数学专业课程设置探索——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7(1):50-52.
[8]曹玉鹏.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中学数学微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