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的数学教育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信息技术下的数学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信息技术下的数学教育

1、信息技术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当前各类高校都在实施课程改革,对于公共数学来说也面临着教改的需要。从与专业相融合的思路进行应用分析,实则是在建构起衔接专业课程的应用路径。正是因为学生在大一时还没有接触到专业课程,因此信息技术通过自身的可视性和可听性能建立起学生的感性认识。

2、分析基础上的模式定位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数学教育模式可定位于以下两个方面。

2.1突出形象具体方面的定位

微积分在高等数学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微分教学的前置性知识积累———极限就表明,需要学生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才能完成课程学习。但认知的过程仍需在循序渐进中来完成,信息技术在突出形象具体方面的特有功能,能弥补传统高数教学抽象、枯燥的特点。

2.2融入专业课程方面的定位

微分中的一阶导数在经济学中将求得边际,在物理学中则将求得加速度。然而,在传统教学下教师似乎不会提及这些内容,进而在专业课学习中,学生往往无法合理地运用高数知识来进行问题优化(如根据边际产量递减原理,来建构总产量曲线的趋势图),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快捷的特点,增加这些专业课程方面的知识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3、定位驱动下的教育实践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数学教育实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3.1理清信息技术的应用范畴

首先应抛弃将高数课程知识全部搬入PPT的传统形式,这一形式不仅将增大教师的备课强度,还将影响到教师教学的延展性。改变这一形式的归宿点就在于,需要理性思考信息技术的应用范畴。根据上文的讨论可知,应用范畴应包括突出形象具体和融入专业课程方面。

3.2准确把握高数知识的转换

高等数学知识是解决不同学科优化问题的钥匙,如在经济学中给定总产量函数,根据该图形做出边际产量曲线,这实则就是寻找总产量函数上自变量所对应的一阶导数(斜率)。可见,数学教师应能拓展自身的专业知识面,利用信息技术迎合所教专业学生的需要。唯有这样,才能提升数学教育效率。

3.3建立多部分协同研讨机制

诸多高校除文科类和艺术类系部不开设高数课程外,其他系部都会对大一学生开设高等数学课程。因此,为了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上述两个范畴,有必要建立多部分协同下的课程研讨机制。即可由教务处牵头,并由高数教学系部与专业课程所在系部进行课程研讨。

4、小结

本文认为,数学教育模式可定位于突出形象具体、融入专业课程两个方面。实践路径则根据理清信息技术的应用范畴、准确把握高数知识的转换,以及建立多部分协同研讨机制来完成。

作者:李宗生 单位:山东潍坊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