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创新意识,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移用转化——在转化中求新知
转化,即从一个问题转化成为另一个问题,通常都是由不成熟的转化为成熟的。有这样一道习题:4.2×3/8=(),不少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一筹莫展,不知如何解答。于是,笔者就提示他们:“小数和什么数比较接近?小数能不能转变成分数?”这样,在教师的提醒下,学生就顺利解答出来了。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小学生由于智力发展水平不高,在碰到一些问题时常常会困惑,作为教师,应该引导他们,为他们搭建思维的台阶,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鼓励发散——在发散中求独特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努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沿袭别人的方法。例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批水泥384吨,若12车,8小时可运完。若要6小时运完,需要多少辆车?学生的解答方式是:384÷6÷(384÷12÷8)=16辆。之后笔者鼓励他们想想这个问题有没有其他简捷的解法。一位学生的想法非常好,他说:“老师,可以假设此水泥的总量为单位“1”,12车8小时所用的总量与6小时用的车的总量相等,所以可以这样解:12×8÷6=16辆。对于这位学生的解法,笔者感到非常满意,而且深深地认识到了小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三、逆向思维——逆向中求知
人们思考问题通常只重视已有的联系,习惯沿着合乎习俗的传统方向正向顺推,而往往忽视了事物之间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具有可逆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学会换个思路来看问题,有时逆向思维方式能起到突破性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教学“还原问题”就可以让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方式来解答,例如:某数加上3,减去5,乘以4,除以7等于24,求某数。解答时要利用加减互逆和乘除互逆的原理,从最后一次运算开始,一步一步倒推回去,顺次进行相反的运算,变减为加、变加为减,化乘为除、化除为乘,得出24×7÷4+5-3=44。此外,在其他类型的题目中运用逆向思维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合作——谋求创新
在数学学习中,追求解题路径的简捷与新颖是小学生主要心理特征之一,这种心理特征会驱使他们去钻研、探究,萌发创新思维的火花,滋生创造的雏形。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能够找准知识与学生创新意识的结合点,并施以科学的引导,一定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有难度的思考题,促使学生进行合作与研究,同时教育学生不要轻易的放弃,直至得出最终的正确答案。这样,学生经过艰苦研究后,豁然开朗了,创新能力就会随之提高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敢于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勇于实践,一定能够开拓出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路径。
作者:张丽华 单位:吉林省通榆县八面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