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教育方法探寻(9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数学教学教育方法探寻(9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数学教学教育方法探寻(9篇)

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建模教育分析

摘要:

数学建模是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课题,能让学生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基础上开阔视野,以全新的数学观念解决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数学建模能够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本文探讨了初中数学建模教育的相关概念,从建模教育的意义出发,提出建模解题的步骤,说明建模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并对初中实施建模教育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建模教育;数学教学;应用型问题

1引言

21世纪是知识与创新的时代,数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在这个全新的时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正处于一个不断进步改变的社会中,在此社会形势下,数学教学只有不断向着适应时代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才能使数学立于不败之地,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领域取得一席之地。对学生的教育最大的失败是,学生只会解决书本上的习题,却对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没有丝毫办法。为了不犯纸上谈兵的错误,学生必须从初中就开始培养利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建立数学模型,分析解决问题。

2初中数学建模教育的概念与意义

2.1初中数学建模教育的概念

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来表述实际生活中情境,利用数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主要是将繁杂难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一种数学算法,抽象为一种合情的数学模型,用它来解决相关情境之间的联系。在一定角度来说,数学建模与数学共同进步发展。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的问题也需要用数学建模的方式来解决。

2.2初中数学建模教育的意义

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为社会创造价值”。通过数学建模教学,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造与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3初中数学问题建模解题步骤及相关模型

伴随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新课标强调数学知识的运用。初中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问题极具现实意义。数学建模从分析待解决的生活问题入手,建立与问题相关的数学模型,解答数学模型,得到问题结果,最后将所得结果重新带入问题进行检验,以确定模型的可执行性。若检验结果符合实际生活情况,则将此模型确立为合理模型。若检验结果不符合真实情况,则需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或重新建立模型,直到找到最合适的模型。例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挑选手机套餐的问题。甲公司实行A、B两种套餐,A套餐:月租20元,通话费0.1元/分钟;B套餐:没有月租,通话费0.3元/分钟。请根据客户月平均通话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套餐。首先,分析题意,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假设每月总费用y元,每月平均通话时长x分钟,则A套餐月平均费用为y=20+0.1x元,B套餐月平均费用为y=0.3x元。需要比较A、B两种套餐月平均费用的多少。可以通过画图像的方式表示。得出结果:当通话时间少于100分钟时,A套餐资费少于B套餐资费,反之,A多于B。这个问题不仅只有这一种模型表示方式,还有很多其他的建模方式可以采用。例2.关于材料的利用率问题。有一根100cm长的绳子,要裁成34cm和7cm两种长度的绳子,使用怎样的方式裁剪可以让材料浪费的最少?并求出最高利用率。首先分析,做图像34x+7y=100,根据图像可知,距离直线最近的整数点为(1,9),有34×1+7×9=97。得到结果:截取1段34cm长的绳子,9段7cm长的绳子可以使利用率最高,利用率最高为97%。此题得解。为使模型更加合理化,必须减少数学课堂与学生生活问题间的差异,这充分体现了数学建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4对数学建模教学的建议

4.1建议初中阶段开展数学建模相关课程

经过初中对数学的学习,学生在总复习阶段对数学的理解缺少系统性。因此,在初中总复习阶段应当开设数学建模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要在系统研究数学建模内容的基础上,掌握学习难度,更好地使学生得到深层次的数学建模教育,促进我国初中数学建模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4.2注重数学建模能力基础的培养

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根据大纲要求,以课本为准绳,注重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的提高。数学模型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需要学生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查研究,对调查得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统计,观察研究对象的性质与特征,从而建立这种问题的数学表达式,最后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教师所出的建模题目难度要适宜,要突出创新、真实、合理,让学生能够通过相互探讨与研究得出结论。通过这种题目的练习,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益于数学教学的发展。

4.3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建模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启发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行解答。

5结语

数学建模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中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难题。我相信在各个爱国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数学建模教学会成为未来社会发展中培养新型社会人才的重要课题。

作者:郭思思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姜启源.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探究

摘要:

文章针对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停滞不前的问题,立足于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认为素质教育已成为教学的主流和趋势,应试教育理念会阻碍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并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三方面为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素质教育

初中数学教学面临一个两难的处境———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受到批判并逐渐走出教学,而新兴的素质教育理念还未完全渗透。教师如何在这种矛盾的对抗中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已然成为教学的主流和趋势,死守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只会阻碍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初中数学坚定地站在素质教育阵营是毫无疑问的选择。那么,接下来就是探究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可知,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甚至有的学生还惧怕数学。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下,上到教师下到学生,无不疲于应试,为了学习数学而学习数学。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因而学习数学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只有拥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才会有求知欲望,才会主动探索知识,启动大脑思维。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直接动力。数学被称为“科学的皇后”,可见数学本身就具有无穷无尽的魅力,只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忽略了让学生用心体会。笔者认为,如果学生感受到数学魅力,理解了数学本质,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基于这样的设想,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首先,将数学发展史引入课堂。要想了解数学,就必然要知道数学发展的源头和进程,让学生在数学史中发掘数学的光辉之处。其次,介绍知名数学家。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有崇拜英雄的心理,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向学生介绍数学界的英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斗志。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无论是街边的广告牌,还是我们居住的房屋,无不蕴含着数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我们身边的数学,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目前,初中教学中对待提问大体上是两种态度。其一,放弃提问。在讲授式的教学课堂里,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基本上对学生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其二,偶有提问。教师偶尔进行提问,但这种提问成了提醒学生认真上课的手段。为了发挥提问这种教学方式的作用,笔者提出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一些包含具体情境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获取数学知识。教师在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时,要做到精心设计。为此,需要做到两点。第一,确保提问适时,所设计的问题恰当。第二,情境多样化。问题情境是利用情境创设问题,因此不同的问题要有不同的情境。对于情境的设计,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务必做到不同问题不同情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从而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三、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数学基本上是初中学生公认的最难的学科。数学的难不仅仅在于其复杂,更在于其抽象。学好数学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也正是因为数学难,才导致传统的数学教学走向了一个误区。学好数学学科的重点在于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接收新的知识。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还能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并及时扫盲,这样有利于学生彻底掌握所学的知识。对于数学这样的学科,很少有学生能够当堂消化吸收,必须借助于课后的复习。对此,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去学习数学;其次,增强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突破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最后,要让学生注重学习反思,并善于总结归纳。由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渗透教学的今天,初中数学应当顺应潮流,尽快从传统的应试教学中脱离出来。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三个对策不断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张颖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邵立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14(24):60.

[2]李信任.浅谈在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4(47):92-93.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摘要:

自主学习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的过程不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尤其离不开自主学习。本文将研究范围界定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期间,研究对象是初中生,首先就自主学习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分析了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的现状,并就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自主学习;初中生;现状;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既要传授学生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还要教授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权。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单纯就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客体,注重老师讲解,不注重学生自身的探索,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而自主学习则是要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1自主学习的概述

1.1自主学习

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以其已掌握的知识理论为基础,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主动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所以说,教师的教学过程其实应该是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也是学生探索知识理论、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我国的教育学界,魏书生提出了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解题、自测、自结”。这种六步教学法倡导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1.2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上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和个人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自我定向的能力、自我监控的能力、自我评定的能力以及使用学习策略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三个,即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生区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依据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逐渐适应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调整教学的顺序,由“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在教学中突出重点,有针对地讲解。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按照“预习、反馈、探索分析、讨论、反思”的顺序,突出学生的自学,弱化教师的教授。

2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1)学生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推动力,是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的有效心理基础。但是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欠缺,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极为消极,不愿主动配合教学过程,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勇气。

(2)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对于不少学习效能感较低的学生来说,学习目标意识缺乏,学习目标的概念也能很模糊,自己不善于设置课堂学习的目标。这样,学生的学习基本处于一种无计划状态,直接导致教师课堂的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数学成绩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目标模糊,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会演变成一种恶性循环,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情绪、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3)学生学习方法失策。众所周知,课前预习对于学生课堂学习十分重要,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难以坚持做到这一点。有些学生虽然坚持做课前预习,方法却不得当,缺乏对重难点的准确把握。学生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也不高,课堂笔记的记录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就是一个难题,不能把记笔记、听课、思考几个环节系统衔接起来,影响课堂效率的提升。部分学生在教师的课堂讲授中,缺乏参与性。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思考、主动讨论和主动发言都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表现,而在这几个课堂活动中,有些学生的参与性很差,还缺乏求知的自信心和求知欲等。

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学的过程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即教与学;教学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对初中学生而言,数学老师不仅要教授知识和方法,还要对学生的内心加以探究和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在赞许和肯定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要任务是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动性,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学生自身的智力水平、自制能力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差异化地对待学生的具体需求,因材施教。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实施分层次、递进式教学,帮助每位同学实现学习的小成功,从而逐步挖掘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潜能。

(3)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课后学会反思,通过这一系列学习习惯的培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预习导学法,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探索答案、解决问题。课堂上的互动可以为课堂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参与讨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钱里红 单位:湖南省涟源市长郡蓝田中学

参考文献:

[1]陈光林.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2):71.

[2]邱美丽.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9):77~78.68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操作性实验方案

摘要:

文章对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操作性实验进行了分析,认为初中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学习现状,选取简单的操作性实验;选取科学的实验内容,丰富课堂教学;采取合作实验教学,回归生活;巧妙设计操作实验,融会贯通知识。

关键词:

初中数学;操作性实验;合作实验教学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操作性实验作为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总结,是相对有效的教学方式,能使初中数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结合学生学习现状,选取简单的操作性实验

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存在认知上的困难,这与数学逻辑性极强的学科特点有着极其深刻的联系,同时也与教师的教学策略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教师需要肩负起引导与组织学生的责任,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凸显学生的实际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选择操作性实验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现状,通过简单的操作让更多的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例如,在向学生讲解垂直的性质、生活中的轴对称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折纸这样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比较直观的认知。除此之外,简单的操作性实验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避免学生形成固化的思维模式,在学习中能够抓住学习的本质,长此以往,甚至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学习思路。

二、选取科学的实验内容,丰富课堂教学

操作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但是在进行操作性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选取科学的实验内容,而不是盲目、随意性地选择,避免影响到操作性实验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进行“频率与概率”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独特的操作实验,即“摸牌游戏”,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的形式,对各个小组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形成相对统一的意见;然后收集全班的实验数据,再由教师通过Excel的图表绘制成统计图,这样学生就能够明白相对复杂的教学内容,掌握频率与概率的相关知识。通过上述教学实验研究可以发现,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操作性实验教学并不是随意而为,教师需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然后再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而组织科学有效的操作性实验,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取到知识点,并且累积学习经验。

三、采取合作实验教学,回归生活

从某种层面来说,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通过操作性实验,很多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牢固树立应用意识。针对上述教学现状,教师应该有效利用这一点,从实际生活着手分析,为学生营造相应的实验教学环境,进一步提升学生强化数学知识应用的能力。例如,数学教学中,涉及到新的旗杆的制作,这就需要涉及旗杆的测量。但是在不放倒旗杆的情况下该如何对其进行测量?铅球场地如何设计?相关角度如何去画?面临上述实际问题,虽然涉及的数学知识并不复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诸多困境,并且还需要应用到其他的知识。这时,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操作性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方法,从而感受到数学原来就在自己身边。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加知识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巧妙设计操作实验,融会贯通知识

数学操作实验,从本质上分析就是通过操作辅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增强数学应用效能的有效措施。操作性实验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现场动手实践操作简单化,使学生从中获取到基本的感性认知,再借助操作过程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进行三角形辅助全等测距离过程中,针对书本上的问题,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并确定不同的解决方案。再根据学生的思路,所有小组进行具体的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获取到较为客观的认知,学生对全等知识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学习方法,而且还能由此延伸到新的知识点,促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

五、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运用操作性实验的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了解;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达到强化数学学习的目的。

作者:徐晋 单位:句容市下蜀中学

参考文献:

[1]谭顶良,朱建明.初中数学实验的教学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16(8):108-113.

[2]王东勤.初中数学教学中操作性实验魅力之所在[J].学周刊,2016(30):156-157.

[3]刘湘娇.浅论兴趣与初中数学教学[J].品牌(下半月),2015(2):189-191.

[4]郑晨,付军.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国培计划”培训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6):112-114.

[5]李霞霞.创设情境,激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4(17):140

第五篇: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探究

摘要:

新课改以全面推行的素质教育为前提,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文章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策略,即:明确教学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设计导入环节,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优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数学;高效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广泛推行,培养初中学生高效学习能力成为了重要的教育目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路径,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方式。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存在如下问题。首先,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着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依然由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作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由此看来,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其次,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间缺乏相互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往往未能充分理解,这种情况使得课堂教学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最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缺乏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例如,课堂中常常出现教师连续地提问,而学生机械地回答的现象。课堂教学中既缺乏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的全面思考。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首先需要落实教学大纲。从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依据看,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制定除了依据教学纲要和教材的要求之外,还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的不同,区分对待。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课时,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就要重视课内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抓住主要知识点进行学习,同时课后要及时复习,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正确掌握各类数学公式的推理过程,在做题的同时巩固记忆,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总结所学的知识点。

(三)设计导入环节

初中数学的逻辑性、抽象性较强,因而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去探索,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一个高质量的教学情境,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初中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四)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想要学好数学这一学科,就应多做练习。初中数学的学习具有机动性、多变性,所以要从基础题开始入手,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对于做错的题目,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错题集,写出错题位置和错题思路,再写出正确的解题思路进行对比,以便及时更正。在解题过程中,让学生集中精力进入最佳状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五)优化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确定教学模式时,教师应在明确教学目标、掌握学生认知基本水平、了解学生心理变化特征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其深度,使教法模式与知识结构不脱节。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不同模式进行教育学习,将课本知识和教学任务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过程中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成绩好坏、能力强弱、性格差异等因素,以掌握小组之间的平衡性。在小组学习中,优生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其他学生则会在优生的带领下逐步投入到学习中。这种小组学习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又如,为了营造出轻松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比赛,利用组员之间做游戏的形式进行知识的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在优化教学模式的同时,也要适当调整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对不同知识层面的认知水平,设计一些适当的教学情境,方便学生对学习内容形成初步认识,有效开展下一步讨论交流,达到新课改模式下的高效学习。

三、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课堂质量与效果,教师也应该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认知水平,更新观念,不断探寻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和指导。

作者:周刚 单位:平凉市铁路中学

参考文献:

[1]祁国英.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1(22):241.

[2]浦培芬.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6(4):96.

[3]李青.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浅析[J].亚太教育,2015(19):30.

第六篇:初中数学教学合作学习应用

摘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文章分析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意义,并提出了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的具体运用策略,即:合理分组、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明确合作学习目标。

关键词: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学习模式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创新以及各种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视合作,只有良好的合作才能够带来较高的效率。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必然要与他人进行合作。目前,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已经逐渐受到重视。初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思维的锻炼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初中教学当中已引入合作交流形式、自主探究内容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合作学习的应用有利于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率。本文将对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究。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学生往往无法很好地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是将数学的最终成绩作为衡量的标准,但是对于教学方法的优化却不够重视。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针对数学教学中的现实状况,笔者提出将合作学习模式引入课堂教学当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关键在于合作和交流,在课堂教学当中增加学生讨论这一环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之间的交流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一些不足,然后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补充教学。另外,许多学生往往在课堂上以为自己听懂了,但在实际的做题当中就会发现自己对知识没有做到熟练掌握。运用合作模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提前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检验。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合作能力,促进教学顺应时代的发展。

二、如何运用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初中数学教学

(一)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的核心是分组合作,所以首要任务就是进行合理的分组,这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基础。在分组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能力、性格特点等的差异性,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这样才能为后期小组的合作交流打下基础。教师从学生的能力和性格等方面进行考量是为了保证小组合作的稳定性。除此之外,最好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安排成绩相对有落差的学生,运用这种分组方法让在数学学习方面较为优秀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以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

(二)建立健全的考评机制

除了合理的分组以外,健全教师还应建立健全的考评机制。笔者在教学当中主要建立以下几种考评机制。首先是小组内部的相互考评,这种考评方式是考评学生在讨论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足,并且在相互的考评过程中让学生对于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其次是建立小组和小组之间的评价机制,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考评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各个小组的学生发现不同小组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为下一次更好的讨论打下基础。最后一种考评机制是教师对于全体学生的综合评价。这种考评方式是为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遇到学生不熟悉的知识点时可以在下次的复习当中进行强化练习。

(三)明确合作学习目标

在运用合作学习模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条理要清晰、目标要明确。比如,在学习几何内容当中的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将这节课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运用,再分别对其进行讨论。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讨论效率,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很难形成统一的讨论内容,这就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及知识点的巩固。除了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进行良好的分块讨论,在预习当中也可以进行分块讨论,可以让学生分别收集不同的新知识点,在讨论当中进行预习,在遇到概念不理解或者知识点不清晰的情况时可以进行记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和上课效率。

三、结语

合作学习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学生的小组活动。只有保证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可以促使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思考如何运用所学习的原理和知识来解决问题。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对知识进行巩固。合理运用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作者:林如清 单位: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绥安中学

参考文献:

[1]陈长尊.试论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3(5):52.

[2]陈余卫.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4):175.

[3]徐桂兰.新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9):21.

第七篇: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措施

摘要: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初中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转变师生角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

初中数学;有效性;自主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已经成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的共识。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提高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不仅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一)考试是指挥棒,教学围绕考试转

由于当前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效果的唯一手段,在这种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教师大搞题海战术,重复、机械、大量地做题,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不能持久,厌学情绪越来越强烈,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学习知识本是为了能够应用,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但因现在的数学教学基本围绕考试进行,导致学与用脱节,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下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过分依赖教师、课堂、课本,自学能力低下已经成为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自制力差,特别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学习相当被动同时又没有较高的自觉性、主动性。课堂上学生做小动作、思想不集中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降低;课后,完成作业敷衍了事,对问题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在学习进程中不能够坚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主学习能力偏弱,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三)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教学中,很多初中数学教师还在沿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没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学习被动,课堂缺少互动,使得教学枯燥无味,不仅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使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发挥,学习热情下降,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效率低下,课堂效果自然也得不到提升。

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教学中转变师生角色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初中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打破传统的角色观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初中生处于一个好奇心极强的时期,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扩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课堂教学不应单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将数学知识作为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这才符合数学学习的实质。其次,改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用积极主动的心态获取知识,让学习充满乐趣。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动力

在初中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抓好新课导入环节,吊起学生胃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其次,教学过程中设置疑点,引发好奇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探索知识解决疑问。最后注重动手操作。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动口说、动手画、动脑想,提升学生自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创新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实现高效课堂。因材施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之一,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分层教学,实现数学学习效果的最大化,不仅满足了学生需求,也解决了数学知识难教的问题。还要注重情境教学。教师的教学应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创设兴趣点较高、熟悉的生活情境与游戏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融入教学情境,感受情境氛围,进而获取数学运用的体会。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熟练运用,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习惯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尤其是要重视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自主性学习把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挖掘出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但有助于教师高效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索、思考、交流,促使学生主动发现并掌握知识,进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构建高效课堂,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王晶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六中学

参考文献:

[1]黄春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6):39.

[2]肖云.浅析有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20):150.

[3]韩李梅.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6):27,76.

[4]刘来春.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28(6):122-123

第八篇: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摘要:

在初中数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要求下的素质教育。可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要认真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现状;对策

新课程教学改革是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那么,如通过调查研究,在掌握初中数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策略呢?下面我就抛砖引玉,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应该教育的严重影响,初中数学教师和学生都相当重视数学这门课,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升学、前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恨不得把一堂课的时间当成两堂课用,给学生传授过知识过多,导致学生理解不透。课后给学生布置一大堆家庭作业,把学生淹没在题海中,使学生挑灯夜战,废寝忘食,没有足够的睡眠,影响第二天上课。再就是教师为了升学考试,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地进行模拟,尤其是参考文献:对于初三的学生。这样久而久之,让学生疲于应付,学习上出现逆反心理,影响学习不说,也打击了学生对其他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更可怕的是,在这种枯燥又实际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中,使学生对数学有了错误的认识,那就是数学与生活没多大关系,学习纯粹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这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价值观产生产错误的认识,觉得学习数学没有多少意义和乐趣。经过发现,导致教师强灌、学生厌学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教师的原因

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还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像容器一样地接受知识。再者,初中数学知识相比小学数学来说,难度大了不少,抽象、深奥,还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加上教学中教师还把自己放在主体的位置上,满堂灌输,一讲到底,这就难免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的枯燥、乏味了。最终导致学生觉得学习数学越来越困难,一遇上数学课都有点恐惧的心理,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严重影响学习成绩。

(二)学生的原因

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原因,让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一直抱着“老师要我学,我就学”的心态,使学生没有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所以,学生依赖性强,缺少主动钻研、探索知识的精神。如果在学习中遇到一点困难,他们不是退缩就是等待,要么就用现在手机软件“作业帮”进行搜索,写上答案,根本不想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弄懂难点、重点、疑点。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依赖心理、畏惧心越来越强,最后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纯粹放弃对数学的学习。这样的心理,再扭转过来,赶上学习步骤,提高成绩,就不太容易了,也就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让他们变得消极,缺少进取心。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改进对策和方法

(一)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

初中生的心理、性格都在发展中,他们喜欢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教师在教中要放下教师的“尊严”,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交流、沟通,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他们营造轻松的课掌氛围,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其主动参与。比如,在一次应用性问题的复习时,我出了这样的情景题:如果客车的行驶速度每小时增加40千米,提速后由北京到某地1620千米的路程只需要行驶13小时30分。那么,提速前客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提速前从北京到某地需要多少时间?这样的题学生比较熟悉,也接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就热情高涨,再经过和教师、同学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且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钻研、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对新知识内容的理解,加深印象。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大脑一直处于思考中,这样学中练、练中悟的学习过程,会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给学生讲授比例线段时,我就给他们先讲了一则故事:公安人员在侦破一起案件的时候,发现作案现场嫌疑人留下的一枚脚印,根据脚印的大小,公安人员推算出了作案人员的身高,同学们想想,身高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学生听到这一悬念后,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我再告诉学生有这样的比例关系的计算方法,脚印长:身高=1:6.5,学生听到这里,更是对这种比例关系产生了兴趣,在学生的这种热情下,下面的比例线段教学就顺理成章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当成教学的重点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学生学好初中数学,以及其他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证明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主要途径,因为数学是描述客观世界的基础学科,其逻辑关联性很强,要教好学好这门课,就需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一些科学、合理的方法,有意无意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给学生教“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根据取值情况,可以总结成以下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小小大大取无解”。这种口诀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正在发展阶段的中学生来说,不但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便于他们理解、掌握、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达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教学目的,提升了教与学效率。

三、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接受能力、心理特点以及数学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生的逻辑思维,就一定能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

作者:尉尚雄 单位:甘肃省陇西县碧岩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赵光千.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数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单建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探究[J].考试周刊,2009(40):91.

第九篇:初中数学教学思想方法初探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要十分重视挖掘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然而,当前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讲解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上。鉴于这种情况,在数学教学前和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关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十分必要。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数学思想;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提炼,同样也是数学知识中的精髓。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重视数学知识的讲解,缺少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经验。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参考文献:学经验,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希望对以后数学教学工作能有所帮助。

一、在课前挖掘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一)通过分析教材充分发掘数学思想方法

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但不是唯一的参考依据。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必须要对教材进行分析和研究。分析教材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为了通过对教材中具体教学内容的分析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另一个是为了将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融入教学内容中。在课前对初中数学教材进行分析主要是为了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研究教材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同时也是教师业务能力的一种体现。教师只有自己全面掌握教材的内容,才能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分析和研究数学教材的过程中应采用略读和详读相结合的方式。略读就是指教师应先将教材内容通读一遍,对教材中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掌握教材编写的基本思想、教学单元安排意图等内容。而详读则是针对教材中的每一课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了解每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本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同时,还应提炼出每一课中所讲的数学知识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将其和其他课时内容联系在一起,总结出数学教材中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二)以教学目标为指导体现数学思想方法

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要在保证教学过程中将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第二,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第三,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以及所体现的价值观。为了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体现数学思想方法。

(三)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课前预习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加强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前预习的机会,通过引导的方式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在讲解一些比较凸显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前,教师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预习时间,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定预习目标。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寻找数学知识中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以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讲解和图形有关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根据特定的分类标准对所有学过的图形进行分类,总结这些图形具有的共同点,然后再让学生介绍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建筑物的形状。通过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具有基本的分类意识,虽然这一过程中涉及的方法比较简单,但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却有很大的帮助。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一)通过创建数学情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情景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频率比较高,其教学效果也是比较理想的。通过情景教学可以将一些比较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在情景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比较直接的方式,即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直接应用于情景教学中。另一种是间接的方式,教师通过为学生创建数学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二)通过规律探索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规律探索是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一种有效措施。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内在规律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内在规律的同时亲身感悟到数学思想方法。由于初中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有限,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差的,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探索数学知识内在规律的任务,教师应采用引导的方法。

(三)通过实践教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很多数学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利用数学知识也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此,为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不仅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也可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心对称图形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将风车绕其上的一点旋转180°,让学生观察其变化,由此得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和转化思想方法教授给学生,对于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也会有所帮助的。

(四)通过总结和反思提升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使其养成以数学视角分析问题的习惯,同时还应注重对数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过程是对数学知识进行重新梳理的过程,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数学知识的架构,同时也是提升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对数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可以通过梳理例题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记忆更加深刻。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都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应掌握一定的策略。

作者:魏守清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王连笑.数学解题:靠数学思想给力[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曾国柱.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新课程(下),201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