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高专数学教学德育功能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数学课程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之一,也兼具很多德育功能,在遵循情感渗透、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科学有效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观念与行为态度的转变、深入挖掘数学教材、开设数学史课程、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等途径可以有效地实现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
德育功能;高职高专院校;数学教学;实现途径
数学课程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之一,长期以来,过多的注重了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而在职业素质教育、政治思想意识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上未能深入挖掘,未能做到充分渗透其中。因此,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建立发挥数学教学德育功能的意识,并将它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将数学教学的知识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高专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的主要表现
1.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高职《课程标准》在课程具体目标中提出“通过课程的学习过程,逐步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因此,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的本质、来源以及发展,能够领悟到数学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学生通过学习从具体客观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诸如变量与函数、方程、变换与数形结合、极限与导数、积分与微分、极值与最大最小值等等,能够生动而深刻的体会到矛盾对立统一、事物发展变化、事物相互关联、量变到质变等辩证关系,对于学生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基础。
2.高尚情操与修养教育
数学有着其独特的品性与风格———假设有度、论证有据、分析有规、计算有法、应用有方,这些都在无形之中要求人们遵照科学规范,需要诚实和正直,不能弄得半点虚伪和欺诈,而经过客观思维原则和严格论证得到的结果,任何人又都不能否定。此外,学习数学需要具有刻苦、机智、严谨、认真的精神要素与品质,学生长期进行这样的高强度智力活动训练,不仅能在知识上取得收获,还能收获智慧与品德修养。
3.美育教育
数学是一门既美又真的学科。数学知识中的“美”比比皆是:概念的简洁美、定理的严谨美、图形的对称美、符号的多变美、解题思路的逻辑美等等,每一种“美”都以它独特的形态存在着,推动着学生在感受、发现、欣赏、鉴别、表达与创造美等诸多方面的能力。教师授课过程中,要不断地挖掘数学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的美,感觉到数学的美妙,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高职高专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应遵循的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对照当下高职高专数学教学的现实情境以及德育功能的真实体现,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实现德育功能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情感渗透原则
德育具有隐性特征,在数学教学中要发挥出德育的功能,就一定要讲究艺术性、情感性,教师要在“润”字上下功夫,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理性思维与知识的传输中充分彰显情感效应,用真实的情愫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热情,触动学生心灵,进而产生共鸣。教师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要展现自身的良好人格魅力,使学生“信其道”,唤起学生的主动精神,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德育境界。
2.与时俱进原则
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一定要体现出时代的气息,要能够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实际,使其产生兴趣。教师要在传授的观点和思想上准确把握,既要把握时展的脉搏,又要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还要体现出数学课程的独有特点;教师要密切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及时恰当地找到与教学内容匹配的结合点,贴切又自然地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得德育教育能够丰富多彩,常讲常新。
3.因材施教原则
德育工作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教师要持之以恒,更要分类施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思想状况、思维发展的水平、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制定德育目标和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形成方面的教育,尤其是数学在对学生隐性世界观形成方面的作用。4.科学有效原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需要具有较好的学习动机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同时也需要遵循认识论的规律。故而,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精准地抓住德育的切入点,摸清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科学原理,切勿牵强附会、形式主义、生拉硬套,让学生感受到“贴政治标签”的意味,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要把数学教学的知识性与思想性交融、结合,做到两者相互渗透、紧密有致、融为一体,最终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和境界。
三、高职高专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1.教师实现由“教书匠”向“教育者”的转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渗透在其中的途径与方法很多,但首要的是教师要完成观念方面转变,即由“教书匠”向“教育者”的根本转变,在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高尚的师德与广博的文化知识,牢固树立百年树人、文化育人的理念。数学不如其他学科,德育的观点和过程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也不易操作,因此,教师就如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教师的品德、精神、态度、举止、语言等都会影响到学生,当教师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崇高的精神投入到教学中时,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细心观察,并有意无意地加以效仿。学生能够无时无刻地感受到教师的这份责任感、使命感和敬业精神。诸如,教师若充分认真地备课,采取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让学生收获了“一堂好课”———学生不但在知识上有巨大的收获,而且在心中还会升起对教师的尊重与敬佩,感受到教师对事业的责任感,这样的过程对学生是最好的“德育”授课过程。除了教师自身的转变因素外,教师还应该实现在教学整体上对德育过程的观念转变,即根据德育大纲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思想脉络和知识脉络,确定一个整体的德育目标,并且围绕这个目标构建一个较为完整、合理的德育结构,这样既在宏观上保证了德育的基本内容,又在微观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了德育过程,防止了以往德育的碎片化,从而将德育和智育巧妙结合,二者相得益彰,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深入挖掘数学教材,提炼德育素材
课堂教学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而教材则是其中重要的实物载体。数学教材若是单单从表面上看,很难发现其中体现思想教育的素材。这正需要数学教师认真专研教材,用心挖掘,潜心研究,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尤其是美育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讲授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此举要几则。在为学生讲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点时,笔者引入世界跳水比赛作为案例,通过课前收集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列出了很多中国选手和外国选手在以往进行过的比赛中的胜负情况,由学生自己计算中国选手获得冠军的概率。如此形式的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既主动学习了数学理论知识,有切身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诸如此类,在解决了知识问题的同时,又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收效非常好。故而,只要教师熟悉教材,认真研读教材,灵活运用教材,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的实际,深入挖掘德育素材,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德育渗透,将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开设数学史相关课程,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数学史选讲”是一部生动的弘扬民族文化、提振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灿若星辰的数学家和浩如烟海的数学故事为开展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数学史和数学教学的融合,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精神、科学思想,而且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在开设数学史时,首先要结合我国数学研究和应用的成就尤其是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爱祖国的教育。如介绍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可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记载了著名的杨辉三角,世界上最早给出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就是我国的数学家,早于欧洲数学家400多年。这些必然后让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其次,要结合数学家成才的故事尤其是他们淡泊名利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刻苦专研、孜孜不倦的精神与意志。数学家们身上的共性是:始终保持对学术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无论是逆境抑或顺境,为了追求真理,持之以恒,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价。教师应该精心整理,从中挖掘德育素材,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努力求学,报效祖国。
4.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意识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工作仅仅靠个人单打独斗是很难完成的,必须以团队的力量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与意识则显得十分重要。数学教育中的建模活动是一项极其合适的项目。数学建模是是通过计算得到的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的检验,来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做出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对象信息、作出简化假设、分析内在规律等工作,必须由几个人才能完成,且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所给出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相互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思考和总结,通过探讨问题,尝试与检验,培养了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讨论、争辩、权衡,加强民主平等、领导的意识和沟通的能力;通过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培养了尊重知识、尊重他人的品质。而整个建模过程结束,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精神大大增强。同时由于数学建模几乎都是需要解决实际生产、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这更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加其内生动力,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当通过个人努力和团队合作解决了问题时,学生会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会有很强的成功感和获得感,从而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
四、结束语
德育品质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长期性、基础性、养成性和隐形性的特点,是一项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工作。在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在于润物无声,在于与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融入是有机的、自然的、不露声色的。广大高职高专院校的数学教师要时刻秉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样的理念,潜心治学,将德育教育真正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育人的效果,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素质教育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
作者:朴春子 单位: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
[2]李志松.浅谈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功能[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40-42.
[3]吴洋.浅析高职校数学教育的德育功能和实现途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2):110-112.
[4]谢小韦.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与智育的有效融合———以我院高职数学教学实践为例[J].科教文汇,2015,(35):40-41.
[5]李义林.高职数学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8):70-71.
[6]魏衍军.深入探究数学德育教育增强数学德育教学的实效性[J].科教导刊,2010,(0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