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措施研究(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数学教学措施研究(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数学教学措施研究(7篇)

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实效措施

摘要:

客观而论,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多对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教学目标贯彻不力、教学模式推行应用不合理、忽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等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本文将以初中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改善教学实效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初中教育;数学;高效课堂;分层教育

1引言

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下,传统一支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于当前学生个体差异要求、教学需求以及社会发展,提高课堂效率已经成为了广大教师的共识。因此,加强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将从新课导入、问题转化、分层教学、生活化教学及探究能力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2把握新课导入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是新授课的必要环节,也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要善于把握导入的契机,注意导入的激趣性、衔接性以及引导性,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设置悬疑问题导入、利用游戏活动导入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如,在教学相关“频率估计概率”知识点时,教师可利用实例福彩彩票进行知识导入:“生活中经常会有人买彩票,中彩票,虽然每张彩票仅售2元,却可能有着中5元、10元、几百几千元甚至几百万元的机会。那么,我们中奖的频率高不高呢?机会大不大呢?”学生回答:“不大,很小很小。”教师再追问:“机会确实比较小,那么究竟有多少呢?比如福彩3D,它的一等奖中奖规则是需要所选的3个数从数字到位置与开奖号码完全吻合。那么,要想中一等奖,机会有多少呢?”学生纷纷摇头表示不清楚,此时,教师便可抓住机会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问题吸引,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3巧妙转化数学问题,循序渐进引发求知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疑惑的地方,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总结课本重点问题,巧妙将其“生活化”,创设出与之相呼应的生活情境。如在学习相关“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时,学生通常较难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内涵,对此,教师可以创设“猜年龄”的情境引导教学:“同学们不必直接告诉老师你们的年龄,只需说出自己年龄乘以3再减去6的得数,老师就可以知道你们的真实年龄。同样,当你们告诉老师,自己妈妈的年龄乘以3减去6的得数,老师也可以准确地说出答案。”由此铺设引发学生求知欲望,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同样的方法,以“自己年龄乘以3减去6的得数”的公式让学生自行计算;学生一般会采用算术的方法得出答案;此时,教师再继续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条件列方程法,通过设“教师的年龄”为X岁,从而得出公式“3X-6=72”;最后,进一步讲解方程的具体含义。如此循序渐进,教学效果显著。

4全面客观看待学生,采取科学分层施教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分组教学法”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对此,教师应通过教学反思,及时发现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不断省视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深究原因,继而探寻有效的解决策略,同时,确保客观、全面地看待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并以此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于学习的不同需求,克服传统“一刀切”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具体地说,教师应根据学情进一步了解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数学知识掌握水平以及数学学习能力,并基于此安排学习任务,比如,在班级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采取“组内优势互补”的分组原则,在进行层次划分时,还要注意秉承“以生为本”的发展原则,切忌一成不变,缘木求鱼,应随时观察学生状态与能力的变化,及时调整分层策略,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始终坚持以发展的眼光来实施分层教学。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三个层次。

5践行科学教学理念,教学融入日常生活

生活是教育发生的场所,也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数学是生活的提炼和浓缩,生活中的事物、现象经过归纳分类,都可以成为数学教学的第一手材料。因此,教师应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把符合现实的时事、生活,甚至经济等问题编写成题目,把其融入到数学学习之中。首先,在讲授新数学知识时,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提起兴趣,同时树立生活化的学习意识。如,在培养学生数学意识与应用能力的时候,可设计关于商场购物的问题进行情境模拟:“同学们一定看到商家的价格战,某商场因节日活动衣服打折,一件价值七百元的衣服,甲商场两件以上从第三件开始打五折,乙商场每件均打六五折,如果你需要买五件衣服,你认为哪家更划算?”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仅能够教授学生将数学运用于生活的能力,还能够为其积累生活经验,渗透经营策略,有助于学生决策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再比如,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6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拓展思路独立思考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艺术,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而新课改的主要内容也是训练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是课堂提问的一门艺术,教师通过提出具有建设性的问题,让学生拥有一个自我创新的空间,从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教师提出的开放性的问题,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气氛的活跃度,也能够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彰显学生个性的同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收获成功的滋味。如,在学习“多边形内角和”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截掉一个五边形的瓷砖的一个角后,瓷砖还剩下几个角?”“内角和是多少度?”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抢答。有的学生会说:“截下一个角后,还剩四个角,则剩下的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0”;有的学生则说:“截下一个角后,还剩六个角,则剩下的六边形的内角和是(6-2)*1800=7200。”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学生不能简单认为五边形的五个角,截去一个角后剩下四个角,而是要考虑截掉一个角后,原来的五边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类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还能让他们领悟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7总结与建议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建立起“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实践亦证明,合宜、恰当的教学形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自主探索,并在思考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初中是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而数学作为能令学生受益终身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其进行有效学习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必须积极践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求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着重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贯彻科学教学理念,从多角度出发,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间的紧密联系,以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最终达到高效率学习的目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改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全新理念,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蔡紫云 单位:湟源县日月乡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陈宇.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应用机制探讨[J].才智,2010,(02):47-52

[2]黄安楣.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01):79-81

[3]梁萍.优化师生互动提高课堂实效[J].小学时代(教师版),2010,(02):34-39

[4]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师生交往互动的新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1,(04):65-69

[5]邵月梅.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1,(17):57-59

[6]刘文连.窥探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策略[J].才智,2013,(17):71-76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问题串引入

摘要:

把“问题串”运用到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去,就能够让不同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也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帮助很大。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问题串”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因此,本文概述了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重要性,并且对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详细应用做了一些探索和讨论。

关键词:

问题串;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数学学习的精髓一直都是去发现问题然后在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在平常的日常学习中,怎么让学生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老师们在这其中发挥的引导作用就是很重要的,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问题串的应用就是很好的一种方法。就这个方式进行了简单地分析说明,希望能帮助初中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能更积极,也对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上有一个启发。

1“问题串”的重要性

能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数学课程,这就是“问题串”真正的意义所在,它能更好的把我们的数学思维开发更好的启发出来,在以后的数学课程中为我们更好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基础。老师想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有能力引导性的提问一些问题就是很好的方式,还能帮助学生学会共同分享探索研究所得出的信息。在开展一项新的教学活动时,老师可以提出引导性问题来探询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或者根据了解的结果对主要概念进行讨论。在探究活动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背景都有很大差别,所以对于问题的理解通常都会有一些不同的展现,经过这些每一个学生不同程度的知识掌握水平,思维能力和心理状态就都会表现出来,老师要领悟这种差别不同的本身就是珍贵的学习资源。老师可以依据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来了解他们的想法,再通过适当的启发和指导,引发学生的质疑,并且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调整丰富,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思路能够更明晰。如果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了回答,那么老师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辨别了学生的反应。老师应该把每个学生对于问题的评论放到课堂上进行讨论,让学生们都可以了解到其他人的观点,并能共享这些信息,来完善自己对于学习问题中的一些漏洞。

2怎样应用“问题串”

2.1问题串的设计,概念的初步探索: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数学概念教学是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的,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手法比较单一,教学方式也比较简单,所以造成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很难去理解,也就不能灵活运用。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老师和学生最开始探索分析数学概念的好办法就是设计问题串。因为阶梯式的深入研究思考是问题串的明显特点,能够让学生从最开始的了解认识概念的表面现象再到深入认识到概念的本质,最后能够确实的掌握概念。比如,老师可以就一些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来使用问题串由浅入深的把这些难点重点问题设计分为许多个小问题,还要把这些问题串联起来,要让他们彼此关联,前面的问题可以作为后面问题的前提,后面问题是前面问题的后续或者结论,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可以根据这一个个问题一点点的进步,这样的多个问题形成了一个有逻辑和梯度的问题的链条,让学生在明晰知识之前的内在关联的基础上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又是在怎样解决问题中获得发展的。所以老师在设计问题串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具有启发引导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来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并且积极主动的去寻找答案,最大程度上引发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2.2设置一些生活化的问题:

初中数学的知识本身是非常抽象的,所以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教学就会让学生们感觉很枯燥很无趣,所以学生想要完全掌握所学到的知识也是很难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问题串的设计就要多多联系学生平常的日常生活,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的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也能更加深刻。老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就要使用问题串来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完成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不但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讲到数据在我们周围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根据我们平常的日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来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提出问题:我们班上总共有多少名学生,然后其中男生多少人,女生多少人,再根据这些数据结果来计算一下女生在学会总数中占有的比例,并且用统计图来显示结果,经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同学们更加了解自己的班级和同学们,学生的统计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2.3问题串需要探索性:

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设计问题串要具备探索性。探索性对问题串的设置非常重要,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数学的教学中,对于问题串的探索性老师要有充分的把握,问题串的设计要可以很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问题就是探索性,老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到很好的锻炼提高,要使用一些特别措施来适当的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

2.4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对学生来说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问题串教学的趣味性是老师应该非常重视,要把问题串的设置经过多种方式方法来提高其趣味性,问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不断的传新,通过设置一些有趣的话题来引起学生的好奇,进而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例如,在讲到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时候,就可以就平时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圣诞老人为例,对学生们提出以下问题,圣诞老人的帽子大家都见过吧,那这个帽子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形状的呢?这样的帽子在生活中是不是很少见很特别,如果让你做一顶这样的帽子,你会怎样制作?这样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制作过程,提出自己对于圆锥的认识了解。这种问题的设立可以让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大大的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更好地调动起来,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的时候也会更积极主动。

总之,在问题串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设置有效的问题并且能够正确的运用,还有精心设计有新意的问题串模式,并且在初中数学课堂教育中要进行深入剖析,解决问题还有及时的反思。通过问题串学生可以更全面的掌握数学知识,老师则可以通过问题串来掌握教学课堂上的节奏,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对于初中数学的课堂改革有很大帮助。

作者:绕红保 单位:江西省南昌县向塘二中

参考文献

[1]郑佳盛.问题串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探析[J].文理导航(中旬).2013(10)

[2]王欣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串”应用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3(07)

第三篇:合作探究式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摘要:

初中数学必须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注重对初中生数学技能的培养,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初中数学教师要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改进,选择适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激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从而更好地引导初中生学习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文章主要谈谈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

合作探究;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初中生

传统初中数学课堂通常沿用“满堂灌”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使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初中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能激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需要得到初中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注重“以人为本”,创新教学策略,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鼓励初中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从而提升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促进初中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正确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如何发挥初中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合作探究式教学效率,提高初中生的学习动力,就成为了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课题。本文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策略,希望对初中数学教学有所帮助。

一、创设合作情境,激发学习乐趣

数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对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讲授学习技巧和解题策略等,帮助初中生找到正确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精神。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发挥初中生的才能,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我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创设合作情境,给初中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初中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讲初中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沟通代数和几何的桥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我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入新课,带领初中生玩“标点”与“报坐标”比赛,任意叫两位学生走上讲台,一位报坐标,另一位标出相应点所在的位置;反过来,一位指点,另一位报出相应的坐标,看谁既快又正确。然后,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将教室里的学生座位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以第三排向右为X轴正方向,第三列向前为Y轴正方向。让初中生说出自己与别人的坐标,反之,报坐标,相应的学生站起。通过这样的互助探究学习,使初中生找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二、尊重学生需求,小组合理分工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给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数学教师应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简化了数学教学难度,还节省了书写板书的时间,使初中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拓展和延伸,学生在数学课堂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同时,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合作互助教学时要尊重初中生的实际需求,巧妙引入多媒体技术,在小组分工方面应该做到合理、公平、科学,以免出现小组成员参与程度不高的情况。比如在讲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学会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成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因此教学时我把班级中的男生分成一组,女生分成一组,然后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然后进行互换,女同学给出y的值,男同学给出对应的x的值。然后我还会给学习小组提出探究性问题:小明到邮局给远在农村的奶奶寄礼物,需要3元8角的邮费,可是小明只有面值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请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并请学习小组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案。通过这样的学习形式给初中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让初中生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三、组织实践活动,锻炼协作意识

初中数学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初中生学习数学,增强数学学习能力。在组织数学实践活动时,数学教师必须要树立明确的活动目标,锻炼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选择具有生活化的实践内容,让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从而得到全面的进步。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必须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探究,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初中生在合作、互助中成长。比如在讲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时,教学目标是让初中生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会用表格整理数据,会画扇形统计图;了解抽样调查,理解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代表性。所以我带领初中生进行了一次实践活动,我让初中生分小组去设计一个调查问卷,可以调查学生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可以调查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喜爱情况,还可以调查学生对一年四季的喜爱情况等,问卷设计好后,请每位同学填写,然后收集起来。通过观察收集到的数据很难整理出学生的喜爱情况,因此我鼓励学习小组用划“正”字的方法进行整理。最后学生就可以把整理出来的数据画成条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以此来描述数据。

四、重视主体地位,挖掘学生潜力

在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初中生自主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发挥作用,而不是成为数学尖子生的天地,要通过互助探究提高数学学困生的成绩,使班级的整体数学成绩得到提升。同时,初中数学教师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初中生,挖掘初中生身上的潜力,激发初中生的学习信心。比如在讲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时,我首先会带领初中生一同探究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让初中生能够在探究中形成严谨的数学态度和科学的数学思维,最终学生能够得出通过等腰三角形定义和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可以证明。然后我给每个学习小组提出一个探究性问题,让小组成员间开展交流互动,进而得出问题答案,如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为15厘米和11厘米两部分,则此三角形的底边长为多少”;“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等于一个底角的3倍,则顶角的度数为多少,底角的度数为多少”。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进行反思和创新,发挥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积极作用,为初中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巩雪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起凤中学

参考文献:

[1]方艳英.浅谈合作探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2013(29).

[2]练锐.合作探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学生导报,2014(2).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摘要:

当今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才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而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必要前提,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下面针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有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以促进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尽管新一轮新课改大大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与创新,但学生问题意识淡薄依旧是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因此,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摆在初中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1教师激活看书质疑,引导学生逐渐变得敢问和善问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思维的状态,尽管大多数学生愿意听讲,也能自己看书,但却不敢质疑,缺乏问题意识,学习时完全依赖教材与教师[1]。部分学生虽然会质疑,但疑问要么不着边际、要么鸡毛蒜皮,无法切中要害。因此,教师应借助学生最信赖、最熟悉的教材,激活看书质疑,引导学生敢问、善问。例如,当教师在讲解简易方程的知识时,先为学生介绍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提醒学生有所侧重地看书。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认为关键的内容或疑点记录下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一边看书、一边做笔记的习惯。然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教材的这一段内容有哪些重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是否在看书时把握住了重点,有没有认真做笔记,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提供教训、经验。最后,教师针对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激活看书质疑:一是方程有哪几个必备条件?你是从书中的哪些内容中发现的?3x=2、5x-1、3=9-6、x2-2x+1=(x-1)2都是方程吗?为什么?二是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之间存在什么差异?通过不断的认知冲突,学生在看书、讨论中自我释疑。通过激活看书质疑,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数学事例等,并展开质疑分析,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看到隐藏在书里的东西。通过质疑,学生还能准确把握教材的疑点。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教师不仅能培养学生看书质疑、释疑的习惯与能力,还能引导学生逐渐在课堂教学中变得敢问、善问,为培养问题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2建立多样化交流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问题空间

新课改强调将提出问题与发现问题作为教学切入口,这是一种建构性的教学,也就是教师不能直接向学生出示问题的答案,而应按照学生需求提供援助,这样的课堂往往具有问题探究的开放性、知识的生成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2]。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按照不同的情境建立多样化的问题交流方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足够的问题空间,让学生能不受约束地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当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探讨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可完成以下教学过程:教师:针对该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例题,除了刚才讲到的四种方法,同学们还有其他判定方法吗?学生:还没有用到AAA、SSA。教师:非常好,那么我们接下来就看看这两种判定方法吧。请大家先作一个三角分别为90°、60°、30°的三角形,然后跟四周的同学对比,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三角形的形状一样,但大小有差异,所以不全等。(通过运用同样的方法,学生亲自验证了AAA、SSA均无法对三角形全等进行判定)教师:尽管SSA无法对三角形全等进行判定,但如果两个三角形能满足一些其他的条件,SSA能否成立?(针对该问题,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小组内、小组间交流问题与成果,最后师生一起总结SSA成立的几种情况:一是两个三角形均是等腰三角形,二是两个三角形均是锐角三角形,三是两个三角形均是直角三角形,四是SSA中的A是钝角)教师:结合这几种情况,你发现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什么特点?学生:判定三角形全等必须要满足一个条件,也就是两个三角形的边要相等。由此可见,当教师引导学生证明AAA、SSA不成立之后并没有停止教学,而是提出新的问题,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在充足的空间、时间里合作探究和交流,通过讨论与比较解决问题,在培养合作精神的同时形成问题意识。

3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潜移默化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为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还应培养学生探究的思维品质、刨根问底的学习态度,只有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例如,当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时,可采取以下处理方式:学生A:教材给出了等弧的概念,也就是同一个圆或相等的圆中能相互重合的弧就是等弧,反之,如果弧相互重合,那么它们一定存在于同一个圆或相等的圆中,所以我认为不需要在概念前面加限制词。教师:这位同学真聪明,你是怎么发现这一点的呢?学生A:我在做全等三角形的证明题时,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发现的。学生B:我认为等弧的概念还能这样,即在同一个圆或相等的圆里,弧长相同的弧均是等弧。教师:真好,老师同意你们的观点。从该过程可以看出,初中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教师尊重学生的思维特征及质疑,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错题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设计中,教师应注意几方面问题:一是把握问题的难度,不仅要符合初中数学大纲要求,还应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设计一些变式训练,适当减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坡度层级,大量选用一题多解的数学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二是教学设计应灵活,新课教授、习题课、专题提问课都能开展不同形式的错题教学,在促使学生温故知新的同时及时反馈习得情况,提醒学生注意易错知识点,增强思维判断能力,从而确保学生能在教师的设错引导下主动探究自己做错数学题的原因,潜移默化增强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4结语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需要初中数学教师长期坚持的过程,只要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就能逐渐从不敢提问变成大胆提问、善于提问,问题也由少变多、由多变少,问题意识逐渐得到强化,最终有效提高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与素质水平。

作者:徐培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威戎中学

参考文献

[1]严定香.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探讨[J].文理导航(中旬),2015(06):3-4.

[2]温爱琴.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03):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数形结合思想应用

摘要:

传统的灌输性教学模式不利于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图形的方式形象化地展示出来,能够降低学生的思维负担,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因此教学中应该积极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不断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水平。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形结合;形象化教学

一、数与代数的数形结合

在初中数学中,代数的学习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在解答代数问题时,如果仅仅运用代数的解答方法,那么在求解的过程中,则需要处理比较复杂的假设等问题。将抽象的代数与形象的函数图像结合起来,通过坐标、数轴等方式形象化地呈现出来,更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如运用坐标的方法处理更多的内容,包括二元一次方程组、平移变换、对称变换、函数等。要有效地运用数轴等来将数与代数图形化,通过数形结合,将抽象的代数转变为具象化的图像。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开展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善于画图来将代数转变为图像,通过点对点的对称关系来贯彻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中,可以将一元二次方程理解为函数。如ax2+bx+c=0,通过转换的方式来架构其代数与函数之间的桥梁,并通过图形来呈现。在这类方程式中,可以设定y=ax2+bx+c,y=0。通过坐标轴的方式来呈现函数,抛物线与横坐标的两个相交点即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解。对于一些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两个解可能是绝对值,可能是相同的解,可以通过图像与坐标轴交点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中,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抽象的方程式转化为直观具象的函数图像,并通过图像的方式来呈现x坐标轴、y坐标轴的关系与变化,并引导学生积极利用坐标轴的平移、翻转等数学思维来解答实际中遇到的数学题目。可见,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不仅有助于具象化地进行教学工作,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维,养成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整合的科学学习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中的数形结合

几何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相比代数的抽象化,几何因直观化的图形图像等,赢得了学生的喜欢。但由于初中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开拓不足,使得他们在学习几何图形的空间变化时,容易遇到瓶颈,难以真正理解几何图形的变换思路。教师积极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空间与图形的充分结合,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深刻地理解几何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师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应该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积极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试验,探究几何图形的空间转换能力。如在平面图形的几何变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的方式来亲自演练平面图形的空间变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折纸箱或拆剪盒子等,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相应的材料,授课前引导学生一起动手,共同探讨拆剪盒子的空间变换。如图1所示,两个大小不一、连接在一起的正方形,假设小的正方形是大的正方形边长的一半,如何在只剪两刀的情况下,拼出一个全新的大的正方形呢?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来自我发掘拆剪方式,但由于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在拆剪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混乱,不仅无法精准地找到拆剪的方式,还容易因拆剪方式不科学,造成课时的延误或者思路的混乱。但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题目中说在剪两刀的情况下,构成新的正方形。在转换的过程中,边长发生了改变,但面积是固定的。这样通过计算大小正方形的面积和,很容易得出新的正方形的面积。假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4,小正方形的边长为2,那么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和为20。学生只需要计算出面积为20的正方形的边长,并找出边长在哪即可。可见,在“数形结合”中,不仅可以将代数转变为图像,从抽象过度到具象,同时还可以分析判断几何图形中的“不变量”,从具象过度到抽象。

三、“概率和统计”中的数形结合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概率是相对较难的科目,概率的抽象性较强,学生在理解概率或计算概率的过程中,如果仅仅通过题目给出的提示,那么无疑会增加学生的思维负担,造成学生抽象思维的困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解答概率问题时,将题目中给出的提示,通过统计图表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可以直观地帮助学生分析与判断概率的整体情况,也便于学生全面理解与掌握概率的重点内容。例如,假设“-1—3—-1”为一个循环,那么如此循环10次后,1、2各出现几次呢?在这样的概率题目中,如果学生通过计算的方式,很容易造成思维困难。但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抽象的概率题目转变为直观的图形,不仅可以快速地解答题目,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将复杂抽象的题目转变为简单直观的题目,提升数学题目的解答速度和正确率,提升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题目转变为具象的图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题目,同时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兴趣,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兴趣和活跃程度。此外,数形结合的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维,不断开拓学生的思路。

作者:刘福刚 单位:山东省章丘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朱文俊.浅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研,2010(10).

[2]朱立明,王久成,王晓辉.巧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中学数学难题[J].中国数学教育,2011(Z2).

第六篇:多样化初中数学教学运用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他们综合、全面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

多样化教学;学习兴趣;问题情境;动手操作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多样化的教学过程中,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使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反应速度都有了提高,能快速从数学知识中进行有用的信息提取,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进行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把数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作为设计的依据,使教学发挥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有效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一、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兴趣作为指导学生深入探究的内动力,使他们积极地对知识进行分析,促进他们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和运用,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不等式”时,教师可以结合如下生活实例进行教学:班级中一共有38人,教师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门票40人以上可以按照团购价,打九折;40人以下每人10元,请你算算如何买票最省钱。利用和学生的生活相关实例引出来知识,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分析。这时,有人产生了疑问:加上教师一共38人,不到40人,只能按每人10元的方式买票,和谁进行比较呢?问题一提出来,有同学立马回答:可以买40个人的票。在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顺利地进入到了“不等式”相关知识的探究中,在掌握了不等式及其解集的内容之后,学生分析教师给出的问题,最终得出了按照40个人买票最省钱。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

数学知识是严谨、抽象的,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探究掌握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和定理,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需要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引导,利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教学情境,让他们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下通过直观的方式来理解数学知识,能促进他们数学抽象思维的发展,使他们进一步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并能在分析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在多媒体创设的直观课堂中,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使他们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掌握数学知识的推导过程,增加他们的学习体验,使他们积极地进行师生互动交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测量三角形内角和的实验场景,并用给学生设置实验步骤,使他们在多媒体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实验操作,采用多种方法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运用量角器、纸片、剪刀等工具进行操作,有的学生采用测量每个角的度数进行相加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学生制作一个三角形的纸片,然后用剪刀把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大角进行观察和测量;还有的学生想到了用四边形的内角和来推导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多媒体创设的实验场景,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积极的参与了探究,使他们深刻地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新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用趣味性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从已有的知识中快速提取信息,促进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最终解决问题,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获得发展。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问题作为学生的认知冲突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通过积极的思考,学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使他们通过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结合创新方式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快速地进入到分析、思考的状态。在问题教学中,教师还要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通过分析问题的题干掌握有用的信息,使他们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效解决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在他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对他们进行启发和引导,使学生能拓宽思路,从多个方面对问题进行探究,实现高效的问题情境教学。

四、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初中数学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使他们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说出来,通过倾听和分享,让学生了解其他同学的分析思路,结合小组中成员的不同分析方法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对每个小组学生进行合作指导,合理搭配小组成员,选出小组负责人,进行组内分工,并提倡各小组间的资源共享,让桌与桌,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在活跃的氛围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探究学习中,使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实效。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对教学进行优化和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通过探究、分析、推导等过程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学习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从多个方面对新知识进行分析,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能力有效提高,实现多样化教学下的高效教学。

作者:邢可香 单位:河北省东光县南霞口镇中学

第七篇: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教学法应用

摘要:

初中数学课程的改革目的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设计,可以说,数学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问题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有针对地解答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怎样运用问题教学法是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对问题教学法进行介绍,并提出在数学课堂中使用问题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使用技巧和对策,希望能给广大同行带来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法;应用

一、问题教学法概述

问题教学法指的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帮助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在自己寻求答案或者与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会不断总结经验,在经验中不断成长,发展智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问题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能体现学生的主体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常都是由教师讲课,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实现自主学习。如果教师一直以家长式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讲解,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会太死板,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可以起引导和帮助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主体,教师要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问题的提出非常重要。教师要更多地培养学生对提问问题的意识,并在问题的启发下,寻求方法,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还应该鼓励学生不断地质疑。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为学生找到更多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合理性

在初中数学中,使用问题教学法,重点是能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且教师的提问还应该合理。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好,那么对于学生问题的解决也不利,学生的学习也不会得到改进。只有设计合理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在思考中积极地前进,学到知识。可以说,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地寻求答案。这个答案是经过学生积极思考,认真研究得到的,并不是明显的,学生一眼看出来的。教师为学生设计的问题还不能太难,太难的话,学生会失去信心,不愿意学习数学,太简单容易会让学生骄傲,甚至敷衍学习。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精心设计问题,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找到答案,主动地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数学能力。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疑问的提出方法

(一)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热情,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出疑问作铺垫

问题的引入是指用学生比较熟知和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或者数学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有解决问题的冲动,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能认真进行备课,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灵活运用教材,把教材知识和生活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精心设计导入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在情境中更好地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在疑问中进步。创设教学情境,还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使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应该抓住机会,从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出发,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提问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不管是哪门学科,总是有学生不愿意主动提问,不管学生懂不懂,都会主动地去了解知识,这样的情景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明显的效果。初中阶段,如果学生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能有所长进。同时,这样还会影响自己在公共场合的表现。鼓励学生针对所学的知识,对所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由学生之间相互解决或者由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积累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在初中数学中,学生的学习与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具备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如果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那么就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利的作用。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整个教学都是教师在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学习中有着不利的效果。如果长期下来,就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也没办法参与到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是很不好的。在初中数学中,使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问题的启发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并在思考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四、结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问题教学法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让数学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让学生快乐地完成。学生能教容易地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从而为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和能力。教师和学生一定要重视对问题教学的使用,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进行思考,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作者:齐学强 单位:河北省宁晋县北圈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