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探索(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数学教学探索(10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快乐式教学模式运用

摘要:

小学阶段学生的低龄化特点,决定了他们注意力不易集中、自控力差,而且顽皮、好动,不能静下心来全心全意地投入一件事情。而数学学科,由于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特征,更是使很多学生觉得学习起来枯燥无味,且具有恐惧、抵触心理,这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严重影响。鉴于此,实施快乐的教学模式,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兴致勃勃的心态学习数学知识,应该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目前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快乐式教学模式 导入 课外实践活动 游戏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句俗语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心理学道理,即在快乐的心情下,人们的思维活动能够顺利展开,追求真知的毅力也得以萌发,记忆力也最强,[1]而这,正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需要的。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在课堂中要实施快乐式教学模式,以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达到学生肯学、乐学的目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将快乐式教学模式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实践,对此问题提出几点个人意见。

一、进行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有效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万事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一个引人入胜、新颖有趣的课堂导入,既可以强化学生初萌的好奇心,[2]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还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一节课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石。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作用,并掌握各种导入方法和技巧,如故事导入、情境导入、直观导入、悬念导入、复习导入等等,然后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导入,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上课一开始,注意力就被牢牢牵引。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中《分数的大小》这节内容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最近咱们学校要进行一次大扫除,教务处打算给各个班级分配清洁区域,咱们班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占学校清洁区总面积的2/9,另一个是占学校清洁区总面积的1/5,那么,我们该选择哪一块呢?”“2/9的!”“1/5的!”学生的意见不一,“大家都愿意选择清洁面积比较小的,这样既可以节省力气也可以节约时间,那么,哪一块面积比较小呢,我们该如何判断2/9和15的大小,你们谁有办法?”这时学生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作答,见状,我继续说道:“今天这节课,老师就教给你们比较分数大小的办法,学完之后,你们就能知道选择哪一块清洁区域了。”这样,我通过在导入环节引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并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好奇心,调动了学生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新知。

二、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意识的应用意识

长期将学生拘泥在封闭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觉得压抑、枯燥,久而久之,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抗拒心理,数学学习效率自然也处于不理想状态。所以,我们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数学知识,还应该积极的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并非只能局限在封闭式的环境中,而是还有更广阔的天地,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活动十分的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另外,通过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还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中《这月我当家》时,在学生大致掌握了用方程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这样一项课外实践活动:回家后和父母商量,自己当家一星期,在这一星期中,要统计好家庭的支出,如食品、衣物、水电气、书报等等,及时记录每项支出的钱数和每项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比。一星期过后,选取几名学生将自己当家的过程和统计的结果进行汇报。因为与以往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不同,这项实践活动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使他们既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丰富多彩,也有利于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三、引入趣味的游戏,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

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有趣好玩的游戏,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可以将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引入其中,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学生的情绪很快就会被带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变得乐于、善于学数学。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中《可能性的大小》这节内容时,一上课,我就组织学生玩了一个摸球游戏,游戏方法为:将各装有5个球的三个箱子放到讲台上,三个箱子中球的颜色不同,1号箱里的球为黄色,2号箱里的球为4黄1白,3号箱里的球为白色。选取3名学生,让他们到讲台上各自选定一个箱子,然后进行进行摸球比赛,谁摸到的白球数最多,谁就获胜,每个人摸的次数为6次。这样,我通过引入这一趣味性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能顺利引题,为本节内容的教授做好铺垫。

四、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学,我们要时刻遵循“快乐教学”的理念,让整节课堂充满乐趣、充满激情,使学生感受到身心的愉悦,从而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目的。

作者:谢婉玲 单位:福建泉州市晋江市英林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严家丽.小学数学高效率教学行为特点探究[J].天津师范大学,2011(03)01.

[2]张俊华.浅谈如何构建快乐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1(08)15.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支架式模式应用研究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各科教学都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它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其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长期实践教学研究得知,支架式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让学生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由此可见,支架式模式的教学价值与前景十分良好,因此,有必要对此展开研究。本文将从支架式教学模式基本情况入手,重点研究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方法。

关键词:

支架式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 应用

前言:

为了满足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多教师都将新型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支架式教学,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得知,通过支架式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中,再加上适当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具备独立探究能力,因此,应深入研究支架式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支架式模式概述

支架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合理搭配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创设知识框架,让学生能够更为深入的理解所学知识[1]。支架式教学比较关注教学效率,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索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注重趣味性的融入,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更需要注意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投入到数学知识学习中。

2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方法

2.1为学生学习搭设“脚手

“脚手架”的搭设应根据学习主题确定,并满足“最近发展区”所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为学生构建学习框架,再将情感因素加入其中,为其搭建情感支架[2]。如在学习三角形时,针对三角形面积,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在面积上它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大家知道怎样计算三角形面积吗?这些问题的提出都可以为学生搭设“脚手架”,让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找到教师所提出问题的答案。

2.2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也是支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搭设完“脚手架”以后,就要马上为学生创设情境,防止课堂变得沉闷。为做好这一工作,可以提出问题,设置教学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知识,或者通过实例、电教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情境。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拿一个纸质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就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察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以及正方形之间在面积上的关系,学生会带着好奇心尝试着试一下是否长方形也与三角形有着某种关系。

2.3引导学生独立探究:

在创设好学习情境以后,就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内容应结合书中所提到的一些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一概念是否正确。在最初的探究实验中,教师应给予适当引导,并给予一些提示,让学生沿着所提供的思路开始探究,然后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以便从中获得新知。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分别制作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以及两个钝角三角形,并让他们进行旋转、拼图,看看都可以得到哪些图形,经过拼图以后会发现,有的学生说两个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以后是长方形,也有的学生说是平行四边形,而对于拼接后的两个锐角三角形也是平行四边形,钝角三角形也是如此,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研究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2.4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在探究活动过后,教师就要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让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与新增加的知识开始研究,这样既能让学生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再复习一遍,还能让学生对新知识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学生也会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如同样是在三角形知识教学中,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了解到: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由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则应是底*高/2。通过研究学生也会记忆得更加深刻,同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果在考试中忘记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就回想一下学习时做的实验,就会立即想起三角形公式。

2.5构建有效教学评价:

在教学完成以后,教师还应为学生构建有效的教学评价,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增强学生客观评价的能力[3]。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组间评价以及教师评价,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全部参与其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优点。同时,教师应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与探究表现作为重点,并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星级奖励,鼓励其他学生向该学生学习。

3结论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尤其是数学知识教学,数学知识联系较为紧密,如果不能对以前知识充分掌握就会影响学生学习,支架式教学就有这样的作用,能够将以前知识与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知识。本文从五方面研究了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为相关人士带来引导,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作者:赵清香 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城北小学

参考文献:

[1]王成英.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以“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为例[J].甘肃教育,2014,22:108

[2]朱利.支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1:10

[3]郭晓旋,付东青,严涛.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应用中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6:147-149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提问能力培养对策

摘要:

随着新课程教育的进步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提问能力以及提问意识进行全面的培养,使得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着积极性的引导意义;使得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可以得到全面、整体的拓展延伸,本篇文章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提问能力以及提问意识,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来采取相应的培养对策,有着参考性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提问能力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性教育得到深入发展。但是在现阶段中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所以过于沉闷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引导学生的兴趣发展。

1对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关键意义研究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数字教学过渡到数学的概念定义方面,在这一阶段中的数学教学主要内容在于培养、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提问能力、主观能动意识。因此当前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在于怎样才能够对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行培养提升,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提问能力进行高效的培养,可以呈现出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思考,其创新性思维也可以得到发展。

1.1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方面:

针对小学生而言,兴趣的产生可以推动学习的进步发展,因此要将小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进一步的培养,使得学生的数学效率和学习质量都可以得到提升,是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也要针对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进行培养,将其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不同思维模式和问题进行展现,从而其创新性思维可以得到培养;全方位的鼓励并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自主性的提问,从而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能够生成更进一步的了解、认知。

1.2学生的主体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自主提问能力的提升,使得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可以得到改革创新,使得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地位可以得到提升,使得教师的引导性角色能够得到强化,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可以得到巩固,教师可以全面的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这一种教学模式逐渐得到了普及发展,并且在各个学校都得到了全面有效的应用。所以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中,对小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将其自主提问能力进一步提升有着现实性的价值意义。

2针对小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提问能力的培养对策

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所产生的强烈求知欲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提问能力方面的展现,这种表现方式主要是学生对数学产生的强烈求知欲。从另一方面来说,可以说是只要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学习兴趣,其自主提问能力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培养,反之也是同样的原理。

2.1对情景教学方式进行应用:

在诸多方面的学科教育内容中,情景教学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影响环节,情景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直截了当的形式来体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了解程度。其中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方法使得学生可以在趣味性的学习氛围下对知识进行全面整体的认知,但是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式主要强调的是“灌输式教学”,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长期性的处于被动地位,使得学生在这种枯燥乏味的学生氛围下,极其容易产生负面的抵触心理。在这种背景因素下,会使得数学教学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容易遇到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对学生之后的学习发展有着阻碍性的负面作用。通常学者专门性的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小学生可以完全认可并接受的教育模式通常需要和自身年龄产生共鸣;而情景教学模式就完美的实现了这一点,使得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得以产生发展,并且其潜在的求知欲得到激发引导,从而小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自主提问能力得到提高。

2.2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尤其长期受到“尊师重教”这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造成了大部分的学生对教师只产生了过多的畏惧心理,并不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实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因此要适当的打消教师和学生之间所存在的这一误区,来进一步提升小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自主提问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能力,和学生之间展开全面的沟通交流,同时将教学方式进行科学有效的改革创新工作,来巩固小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同时教师要认识到自身作为指导者的责任,使得学生能够充分认知到数学的学习乐趣,同时学生的学习求知欲能够得到激发引导,使得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提问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3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一步的培养:

小学生在课堂中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得到丰富后,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来提出趣味性的教学案例,使得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可以得到相应的拓宽。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从而其创新性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提问能力都可以得到进步发展。

3总结

总体来说,小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提问能力的提升,可以对数学知识产生较为全面的认知,同时数学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小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对其在其他的学科学习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帮助,使得新课程改革中的素质教育得到完善。

作者:蔡玉权 单位:重庆市彭水县汉葭街道长滩小学

参考文献

[1]王金珠.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4):195-195

[2]乔会军.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J].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2014,(4):71-71,72

[3]古淑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提问能力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1):90-90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方法探析

摘要:

针对学生计算错误进行分析,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一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学生愉快的学习。

关键词:

小学 数学计算 学习习惯 问题探讨

1计算错误的类型

1.1知识性错误

(1)概念,法则混淆不清

(2)没有真正理解算理、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

1.2非知识性错误

(1)审题差,往往看题只看部分就开始做

(2)书写不规范,数字、符号潦草

(3)竖式数位没对齐

(4)计算时不打草稿

(5)畏难情绪,排斥心理作怪

(6)没有验算的习惯

2分析错误的原因

2.1概念、法则理解不清楚:

概念和法则是学生思维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进行计算的重要依据。有些错误就是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造成的。如:125×8=125×8+4=1004,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乘法分配侓的运用不清楚;又如:186-34+58=186-92=94,错误原因是学生对同级运算顺序不清楚。

2.2思维不够活跃,受思维迁移的影响,容易形成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在小学生的计算中会起到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旧法则干扰新法则,产生“积累性错误”。

2.3小学生在生理、心理发育不够成熟:

由于生理、心理的不成熟,使小学生在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笼统、粗略,不够准确。有时还会产生视觉错误。常把“6”写成“0”,把“7”写成“1”,把“+”写成“÷”;计算加法忘了进位,减法计算时忘了退位。

2.4注意力不集中。如:

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有的学生只注意试商,而没有想余数要比除数小,结果造成商小的情况。这就是不能合理分配注意力造成的错误。还有的学生连做几道加法估算后,就把后面的减法估算也当作加法来做了,这是注意力没能及时从“加法”转移到“减法”上造成的计算错误。

2.5不良的学习习惯:

非知识性错误都是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

3提高计算准确率的措施

3.1明确计算的意义和重要性:

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计算时还会出错,这样不但影响到对文字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还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在我们四年级下期数学期末试卷中,纯计算题就达到40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计算教学,有效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数与计算将伴随人的一生,所以在小学阶段养成一定的计算能力,会终生受益。

3.2上好新授课,加强计算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算理,掌握方法,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

(1)利用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所以借助教具、学具操作的直观性理解算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教学方法。如,教学“8+3”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围绕如何“凑十”,从而确定操作程序:看大数———分小数———凑10———剩下的数和1个10合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了“8+3”的算理,计算时就不容易出错。

(2)运用迁移规律加强计算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算理和法则。如:教学12.5÷5时,可以让学生想125÷5=25,12.5÷5=2.5.,达到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教学目的。

3.3加强练习,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熟能生巧

(1)加强口算练习:口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的数学课都会安排3-5分钟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如:看卡片口算,听算等。在计算中常用的数据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如:5×2,25×4,125×8等。通过坚持不懈的口算训练,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2)有计划的组织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首先,将一些易混易错的题放在一起,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区别、比较,以提高学生观察、鉴别能力。如:12.5×8,125×8,0.125×8,12.5×0.8这样既巩固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其次,还可以训练学生用文字叙述的形式答题。如:(26×3-10)÷2,读作26乘3的积减10的差除以2,商是34.通过这样的反复读题,学生就不会发生运算顺序的错误了。

3.4错误分类整理:

我在平时批改作业时,会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载下来,从中找到典型错题,“对症下药”,组织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再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达到纠错的目的。如:计算18.9÷18时,算成了1.5,我就通过板书,让学生们去分析、发现错误原因,最后大家明白:是十分位上的9÷18不够商1时,没有用0占位造成的。

3.5在计算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思维发展过程:

学生思维的发展能提高计算能力,而计算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计算试题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判断、推理,决定能否进行简便计算,尽快找到计算的正确捷径。如:计算25×24+50×38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观察25和50的关系,25×2=50,这样一来,算式就可以变为:25×24+25×2×38=25×(24+2×38)=25×(24+76)=25×100=2500,这样迅速与计算方法的合理运用,不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而且提高了计算效率。

3.6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防止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重要方法。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要认真,首先看清楚题目的特征和要求,再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然后看清楚数和运算符号,最后分析数据间的特点和运算之间的关系。

(2)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在小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不要看到数据较大、步骤较多时就产生畏难情绪,失去信心,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导致出错,而是要培养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做到不急不躁,一丝不苟,耐心计算。

作者:尹伶 单位:重庆市江津区菜市街小学

参考文献

[1]王大清《计算“粗心”的心理分析及对策》.广西小学数学教学参考第2000-10期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学具运用与操作方法探讨

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贴近生活教学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活跃特点,运用学具,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形的认识,进而透过现象获得对数学的理性思考。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从而能学会学。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教学中要强调生活化、形象化的教学,多通过形象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多样性、实践性的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获得数理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我们要加强学具的使用和有效使用的研究。

一、小学数学课堂要重视学具运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是通过感知,认识表象,获得概念认识,形成原理探究的意识。数学学科强调学习思维,而思维离不开具体的可感的生活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就是直观的事物,可以让学生在直观的形中,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如一年级《分与合》这个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拿出教具,或者老师根据学习喜好设计教具,将9张喜羊羊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们思考如何分,学生们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那么,他们就能懂得分与合的意思,也为《加法和减法》的学习奠定基础。这里我们只要学生动手分分、用笔记记,合作谈论谈论,学生们就能掌握这一学习内容,并能形成深刻的影响。当然,学生在不断使用学具中,也能初步形成一些数学算理。如《认识除法》学习中,我们就是通过教具的分来让学生理解的,而有余数的除法也可以数形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形的观察进行获得抽象思维。当然,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激发自主学习能力的当下,我们的使用学具教学能够让学生主动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获得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找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构建特质。

二、小学数学学具教学开展方法探究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形式多样,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师生互动,以生为本的开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合作学习的构建为基础,让他们学会学习。

1.让学生主体参与,实践获真知

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改变课堂师生关系,要重视民主平等,以及和谐的学习氛围的营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为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在学具的运用中讨论与交流,步归纳、验证,提升学习体验,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结论。如《圆的面积公式》学习中,我们先用“马儿的困惑”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圆形,知道圆相关的知识,对圆的面积有初步印象。然后,让学生想想这样的面积怎么计算。然后,我们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学具,回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的推导方法,也就是沿着高切割成两部分并拼成长方形的,让学生们思考我们怎么将圆面积转化。然后让学生们拿出圆规,将圆进行等分,然后进行操作。当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如被分割的蛋糕的样子,然后进行操作。我们只要注意引导:转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的()不变?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关系?这样,学生们观看学具,制作学具,在寓教于乐中找到解决圆面积的方法。

2.创造学习情境,思维获得启迪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小学数学教学重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数学的思维如数形结合、转化思维、化归思维等等都需要学生在不断操练中渗透为自己的数学学习品质。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能扩大学生的认识空间,为其创设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内化,启动学生积极思维。如“相遇问题”的应用题虽然学生知道关系式,但是往往在实际操作中对相对、相距、相遇、同时等词的含义不是很理解,导致理解错误,无法正确解答。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使用学具,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演示,根据题目的内容,独立思考、演示,从而理解题目含义,获得行程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如此,学生头脑中形成了鲜明的动态表象,启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从而掌握了数量关系,学会了解答方法。此外,我们数学学习的重点还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用教具教学能够让学生由外部的物质活动促成内心认知心理活动的转化。在使用教具中获得指定问题的解决,更会发现新的问题,扩大思维空间,对新知识有再的发现。如正方形学习,我们一般是让学生观察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然后让他们合作分析正方形的特点。而学生不仅知道几条边、几个角;还通过量得出四个边的长度相等,角都是90度的认识之后,还可能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相邻的两条边重合,得出四条边一样长。如此,学生可能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也能扩宽解决问题的思维。当然,我们在学具使用教学中还要依据学情进行设计,学具的选择和操作应该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促进和提高他们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和掌握,也要注意合理使用防止过多的活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总结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营造一种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氛围,通过合理使用教具让学生感知数学现象,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激发主体能动性和学习的趣味性,只要我们老师重视合理引导和调动,肯定会让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获得较大提升。

作者:朱青 单位:江苏省洪泽县洪泽湖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马丽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操作不容忽视[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0).

[2]张宁.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学具[J].学周刊.2014,(22).

第六篇: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模式创新型构建

摘要: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教学方法简单重复,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的思维。对此,笔者就新课程背景下不断探求创新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提出了实施对策:教学方法多变,拓宽、拓深现有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模式创新 实施对策

新课程提出培养创新人才,要求我们要不断探求创新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应该作为数学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让学生创新学习,主动建构,拓宽、拓深现有的教学内容,是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1)教学方法传统。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进行学习,教师和学生是灌输者与被灌输者的关系,学生只能够被动的进行学习,无法有效的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

(2)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多少年几乎不变,教学的过程通常采用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够学到固定模式的技能和知识,无法从本质上理解小学数学知识,更不能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法及时的了解小学数学理论中存在的争议以及最新的问题解决方法。

(3)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和传统。

数学教学通常是通过黑板以及一些简单的计算工具,这种教学手段无法有效的达到较高的教学效率,影响了教学效果,无法与现有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无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小学数学人才。

(4)没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

目前小学数学课通常就是所说的认数、读数、写数,整数、小数、分数以及应用题教学,不能让学生形成较为灵活的学习方法以及形成较为宽广的知识面等。

2创新型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

(1)设定目标———让学生学会设定目标。

通过学习目标的设定能够充分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出来,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应当能够明确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扮演者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综合发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进而为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引导。

(2)努力发现———让学生学会质疑。

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认知冲突的设置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学生在观察、动手和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新的知识。最后教师和学生应当共同总结这些发展的问题,对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升华。

(3)深入探究———让学生学会创新学习。

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在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能够有目的的对问题进行学习和探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还需要采用创新性的方法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模式进行引导。

(4)多元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

教学评价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在学生之间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还需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采用定时评价的方法对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5)积极内化一一让学生学会主动建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法保证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与发生过程相互符合。所以教师应当以旧知识的增长点为基础找到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应用这种新的认知结构,可以采用迁移重组的方法对学生新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深化,这样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内化。

3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对策

3.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技巧:

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认知冲突的设置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学生在观察、动手和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新的知识。最后教师和学生应当共同总结这些发展的问题,对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升华。

3.2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的学习在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能够有目的的对问题进行学习和探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还需要采用创新性的方法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模式进行引导,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3进行多元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发展:

教学评价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在学生之间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还需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采用定时评价的方法对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3.4结合小学数学课程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一,启发式提问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提出问题,使学生从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小学数学知识,学会用小学数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第二,讨论式教学。对于教学过程中的难懂的知识和数学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几种解决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资料的查阅来选择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法。第三,案例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提高能力。第四,采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可以采用综合测试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能够较为全面的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应当弥补现有考试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平衡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据的比重。

3.5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的教学:

应当以完善的小学数学教学设施为基础进行现代化的教学,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标。

3.6拓宽、拓深现有的教学内容:

小学生应当具有创新性的思维,能够独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创新教学模式,既要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小学数学理论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常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作者:何娜 单位:河北省青县树人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承伟,谢存德.开展数学实验培养探索精神[J].江西教育.2007(08)

[2]杨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教新报.2011(29)

[3]李斌.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及其应用[J].辽宁教育.2007(04)

第七篇:小学数学教学翻转课堂应用研究

摘要:

本文提出了将翻转课堂思想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方法。翻转课堂教学在很多大学课程中的有效性已得到证明,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还不多见,本文剖析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施方法思考,并分析了翻转课堂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小学数学 教学改革

1引言

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是萨尔曼。可汗提出的,翻转课堂的雏形已于2004年便产生,随后,2007年可汗成立了一个非盈利性网站———可汗学院,专门用于以视频的方式讲解不同科目的内容,后来萨尔曼。可汗将其做成大型的开放式网络(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简称MOOC,到2012年6月,已有近9000人注册使用可汗学院的免费课程,近两年来翻转课堂也叫MOOC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及研究。翻转课堂已经证明了其有效性,在很多大学课程中的应用也颇有成效,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还不多,论文针对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将翻转课堂思想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思想。

2小学数学课程现状

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是传统的“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小学生在校时间较短,教师教的时间不充裕,小学生的作业还需要家长帮忙辅导批注,很多小学生甚至依赖于课外辅导班,这些总总,不仅没能从根本上为学生减负,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且很多家长也是怨声载道。我们不得不承认,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教师与家长的矛盾,减负与增负的矛盾是存在

3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应用探讨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形式是课堂讲解+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课堂中主要都在进行知识的传授,根据翻转课堂的实施模式,很多内容都需要调整。

3.1教师角色的转变:

翻转课堂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教师更重要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从本质上说,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知识库,当学生需要你的时候,要及时给出科学合理的指导。这要求教师不仅在形式上转变自己的身份,更应该从思想上,能力上和授课方式上去做相应的转变。

3.2课堂时间的重新分配:

翻转课堂实施前教师应为学生做好精辟的理论视频(理论视频不宜过长,一个知识点15分钟为宜),在前次课中确定下次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在课下观看视频教程(称之为预习),并在课下留下任务(即作业),学生在课下完成,学生完成的情况应不尽相同,必然会有学生有些题是答不上来的,课堂上45分钟时间应做如下重新分配(以知识点追击问题为例)。课前,同学们会看视频,知道什么是追击问题,并且会看到追击问题的三个关键点:速度,时间和长度,并且用形象的现表示出这三个量。在课堂上做如下时间分配(如右表)这样的一节课不仅包含视频教程,还包括课上与课下的教案,课堂教师的引导与指导,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学思结合,有动有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3.3学生角色的转变:

学生是翻转课堂中最主体的角色,没有学生,谈不到翻转课堂,学生以前一味的听课,被动的学习,已经培养了学生这种奴性的习惯,很多学生把自己当成服从命令的人,不去思考,不去主动学习,完全听从老师摆布,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再想被动也不行了,因为这种模式在推动着学生去主动学习,学生已经从被动的接受者逐渐转变成自己去搜索学习资源,自己去主动听课的主人翁。

4结论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提出了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详细方法,从以上操作过程可以看出,学生完全在自主学习,有学有思,并且全程无需家长辅导。希望这种模式得到普及,改善我国小学教育现状,让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翁。

作者:王晓梅 单位:卢龙镇亮甲峪小学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2]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3]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9-83

[4]金陵.萨尔曼.可汗怎样走向“翻转课堂”[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29

[5]王新新.比尔.盖茨:美国可汗学院具有革命性的潜力[J].世界教育信息,2013,(4):80.75

第八篇:小学数学教学多媒体应用探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开始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但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的运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并对小学数学教学运用多媒体进行了一些思考,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多媒体 小学数学 西师版 二年级

新课改下,传统一支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占据各学科教学的舞台,给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资源与数学课本有机结合,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谈一谈小学数学课堂运用多媒体的一些体会。

1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1.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不仅广受教师的青睐,在学生中也有着不俗的欢迎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多媒体,不仅可以使学生手、眼、耳、脑并用,增加新鲜感和好奇感,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优化课堂结构,减轻教师教学负担,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将多媒体与数学课本结合起来,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生临其境地感受数学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教学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时分秒”一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祝大会开幕仪式场景。(场景中有一个出示8时8分的钟面)这时,教师可以提问:从画面中你们看到些什么?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情?刚才我们从哪里知道开幕仪式是在8时8分进行的呢?进而引出新课,一起来认识钟面。通过上述图片、视频创设出来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在动态中去体会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学习的兴趣。

1.2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一支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板书上,使得原本不算充裕的45分钟课堂需要进一步被压缩,导致教师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就可以事先把上课要用的例题、习题、图形,甚至于一些解题分析、解题步骤等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好以备上课选用。这样不仅可以大量的节省时间,有效增大课堂的容量,还让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生学习的情况,也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与练习。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来增大课堂的容量,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例如,在教学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一章时,教师如果要将图形在黑板上画出来,难免会耽误部分时间。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以有效解决教学时间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富余的时间来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提升课堂效率。

1.3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小学生认知面有限,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难免有不容易理解的地方。传统教学中,针对一些教学重点、难点,数学教师会通过一些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有想象的载体,来理解数学中的理论知识,这无疑也是教学中常用的好方法。但是,这样的实例势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所举到的例子并不是每个学生都看到过或是体验过,又或是实例需要想象力的辅助。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帮助教师揭示规律、拓展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轻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例如,在教学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测量长度”一章时,教学重点与难点是要让学生体会到1cm、1dm、1m的含义,建立1cm、1dm、1m的实际长度观念。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1cm、1dm、1m物体的对比图片,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受,进而结合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从而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为容易、深刻。

2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一些冷思考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广大教师带来了诸多便利,这也使得部分教师开始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并将其作为一种主流教学手段,甚至非多媒体教学不可。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引入多媒体教学时,有一些问题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2.1过分依赖多媒体,本末倒置:

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但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本末倒置,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课”的局面。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一节课下来,电脑全权代替,黑板几乎不留任何痕迹。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课件的演示、播放过程,少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实际上,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需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并非整节课都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有些可以由教师口述清楚或借助其它教学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让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

2.2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有部分教师在设计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忽视了课件为教学服务的功能,盲目地追寻课件的声效、图像,将课件设计得很花俏,而教学内容却粗制滥造。结果,学生的注意力被课件华丽繁复的场景给吸引,其期待的只是老师给出图片好看与否,而很少去想象联系、思考图片后面的含义。这样的课堂,学生看似在积极认真听课,实际上反而对学生学习新知形成干扰,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小学数学过程中,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将重心放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所谓的声效只需适当地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即可,切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3结语

新课改下,要求教师必须要掌握多媒体技术,并以此来辅助教学,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动态化及趣味化,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但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过程中,教师也要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产生出最佳的教学效果,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作者:李静 单位: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碑庙镇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1]王雪焕.有效利用多媒体,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2):161

[2]张利静.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1):

第九篇:小学数学教学先行组织者应用探析

摘要:

小学数学教学是影响学生逻辑思维发展和整体学业水平的重要因素。然而受小学生大脑发育阶段的限制,逻辑性强、学习材料枯燥的数学成为小学生的学习难点。奥苏贝尔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以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为基础,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学习,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有力的推动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经常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感到力不从心,难以和旧知识建立内在的联系,缺乏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和对学习技巧的领悟。教育心理学认为,这是因为学生缺乏有效的思维活动,其大脑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未能建立起知识层次与结构之间的内在图式,从而导致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正确表征出问题的实际意义。比如,当学生遇到包含“多”“少”字眼的应用题,盲目的对应使用加、减法。这一解题过程的失败就是因为学生缺乏有效的思维引导,已有知识中的加减法和新题目的要求之间没有产生数学思维的联系,而仅仅是文字语义上的理解。

一、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学习材料枯燥的学科

而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阶段,其逻辑思维的发展尚不成熟,生性活泼好动。这进一步加剧了学习主体与学习对象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应对这一激烈的冲突。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了著名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它是指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通过“先行组织者”材料,首先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认知桥梁”,帮助学习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思路,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有意义的学习新知识。“先行组织者”材料比一般学习更为简单、概括和贴近生活,但却与新旧知识都有紧密的联系。它为学生提供意义层面的一种形象化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内部结构和层次,从而真正的掌握所学,解决问题。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长度的单位时,可以在课前进行如下的讨论:

1.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早上我们出操的操场一圈有多少米吗?

2.你们跑一圈需要几分钟?

3.你们觉得1千米远吗?如果你们跑的话需要多久?

4.你们觉得从家到学校有几个1千米?

上述过程就是典型的“先行组织者”,即借助现实生活的经历,引导学生产生对千米的理解。这种生活化的先行组织者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构建了千米的思维准备和逻辑关系。学生对1千米的感受是已有的知识经验,而把它内化成一种长度的概念,就是数学思维。“先行组织者”的工作目的就是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正如奥苏贝尔所言“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唯一重要的就是探明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因此进行教学”。

二、应用好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学习。如果原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联系,那么学生的学习是机械性的,没有实际意义。先行组织者策略将学生熟悉和不熟悉,了解和不了解的知识联结起来,使之融会贯通,真正的学习了知识,而不是简单的知道了知识。其次,先行组织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自我效能感。在相同努力和付出的情况,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使得教师的教学效率提升,教师感受到的成功喜悦和自我效能感随之提升。最后,先行组织者推进了发展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新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能局限于陈旧的教学模板和条例,只有勇于探索和发现,创新和创造才能给一线教学工作带来活力。先行组织者作为一种有力的教学策略无疑是进一步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发展工作的契机。

三、总结

事实上,在一线教学过程,我们许多教师可能已经有意无意的使用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但缺乏理论支撑的实践难以继续发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虽然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充满了挑战,但是“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今后的工作需要拓展思路,大胆创新,尝试和演变不同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与理论,以针对性的应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作者:郭振国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新开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孙昌识等.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一次尝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8,8(5),37-39.

[2]王海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J].教学实践,2014,12.

[3]陈银荣.“先行组织者”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活教育,2014,4.

第十篇:小学数学教学完成高效课堂创设

摘要:

如何让学生面临陌生的新知识点能够更好地学习领悟,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过分依赖教师教学的态度转变为自主学习,能够做到相关知识触类旁通,如何把握学生的正确位置,给予学生正确的试教方法等。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若能正确思考好这些问题并予以解决,才能真正达到创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

教材 知心人 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就是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状态。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笔者认为,这可能是每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高效课堂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也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笔者通过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了高效课堂构建的几点注意事项。

一、驾驭教材,找准新旧知识的切合点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但是教材的所有内容以及章节的设置不一定适合学生学习。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灵活驾驭教材,做教材的主人。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有着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知识点都有着旧知识点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做适当的“降格处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点慢慢延伸到新知识点,做到不让学生因新知识点的陌生而感觉到学习的困难。同样,每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所以教师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学习,可以对整个教材的知识点进行合理整合。对于一些不适合的内容可以适当删减,去繁取精,对其进行细化分类,将关联性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善于埋下知识点之间的伏笔,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一系列串讲,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本知识中的各个知识点。例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的教学,先出示若干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

二、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多数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都是作为学习的被动者,总是跟着教师后面走,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年龄尚小的小学生,若养成了过分依赖教师学习的学习习惯,他们便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往往会出现教师教的都会,教师没教的需要自己独立思考解答的问题就会出现力不从心甚至是不会的现象。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创设高效课堂,教师就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这些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解答。要引导学生尝试着表达自己的观念,对问题有独到见解。因此,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适时放空,做到点到为止,不要面面俱到,为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遇到不懂或是思考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向教师请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一名合格的引路人,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学会“放手”。让学生自行预习知识点并尝试完成课后习题。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自主学习后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点的重难点和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但是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有限,教师还需及时跟进学生的掌握程度,对于一些学生自学无法掌握的知识点,教师要及时做好讲解工作,对相关知识点再加以点拨或指正,揭示数学规律,对数学知识深入理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数学规律和知识。比如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通分”问题中,很多学生比较困惑的就是分不清分数的大小,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直观的画图法为学生解决这种难题。在黑板上划出两条同样长度的线条,分别等分为9份和7份,然后标出9等份中的4份和7等份中的3份,直观比较出4/9和3/7的大小,便于学生掌握通分知识,强化他们对通分知识的了解。

三、做学生的“知心人”,做到因材施教

小学生的年龄尚小,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往往都是心生畏惧,遇到问题有时候不敢随意向教师发问,他们担心会不会被教师指责上课不认真听讲,会不会被同学嘲笑简单问题不会做等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放下身段,做学生的“知心人”,要拉近自己和学生间的距离,全面了解每位学生,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优点。同样,学生也会更加喜欢教师,更愿意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惑,更加提高学习的效率。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后,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任务,并根据不同的学习水平进行不同的分层练习。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优缺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并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给所有的学生布置同一难度的习题,肯定是那些学习能力强、知识水平高的学生先解答完,而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很有可能无法完成习题的解答,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四、总结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对小学数学教学成绩的提高大有帮助,促进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快速发展。若想要创设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不仅要教会学生教材上的知识点,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点的方法,让学生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够对知识点触类旁通。

作者:张建太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草滩乡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刘运华.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5(12)

[2]季海军.关于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学习(上).2015(01)

[3]白淑玲.合理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10)

[4]张文秀.论如何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