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探析(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数学教学探析(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数学教学探析(7篇)

第一篇: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探析

一、小学数学教学问题

1.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不够深入

新课改强调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就是让学生自主积极学习。然而,由于缺乏新课改的相关知识,很多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对新课改教学理念贯彻得不够深入,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或者有所改进,比如引入分层教学法、生活教学法等,由于对于新型教学模式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依然处于教学中的被动地位。致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连兴趣都没了又何谈学习效果呢?

2.课堂氛围不活跃、死气沉沉

小学数学教学,旨在通过创建高效课堂,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然而,由于教学方式陈旧,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太远,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等原因,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缺乏关注

学生由于智力、年龄、原有知识结构等因素,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并不统一。然而,教师却并没有充分重视到这一点来进行因材施教,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无差别教学,即使是采用分层教学,但生搬硬套模式并没有取得进一步的提高,反而使得教学秩序混乱。于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高有低,优者更优、差者更差,学生在基础没有掌握好的状态下,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只能是一误再误,对于数学学习产生了恐惧和厌烦的心理。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措施

新课改明确规定,为学生创造公平的学习条件,在师生友好互动的课堂氛围之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所以,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上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趣味导入,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相对来说较为被动,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一点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于课堂之上,另一方面也要预防因为其他事物的吸引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之外。所以,在导入环节,教师必须倾注心血,将其设置的有滋有味。教师可以设置故事导入形式。故事对于小学生,往往具有难以描摹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故事,将学生的注意力引进数学课堂。比如,在教习“1-5之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举青蛙和蜗牛的故事为引:蜗牛与青蛙一同生活在井底,蜗牛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青蛙懒洋洋地说:“算了吧,这口井有5米深,就你背着那么重得壳,何年何月才能爬上去,井底的世界也不错,就安稳地在这里呆着吧。”蜗牛没有说话,开始慢慢沿着井壁向上爬。到天黑的时候,它爬了2米,蜗牛很高兴:“如此下去,第三天我就可以出去了!”结果在第二天,它发现自己滑下了1米,就这样,每天爬2米滑下1米,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蜗牛用几天爬出了井呢?

2.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同语文、音乐、美术等科目相比,数学的抽象度是最高的,学生普遍认为不好学。但事实上,数学也是来源于生活,最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生活服务的。所以,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事实密切结合起来。在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实现难度较大,但在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教学以后,便可以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来呈现生活事实,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书本的内容生活化,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比如,在教习“时分秒”时,教师可以搜集很多学生日常生活的图片,上面匹配以合适的时钟,像上学、放学、中午饭、课间操等等,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举例自己做一些事情的时间。又如,教习“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搜集学生日常生活中运用百分数的语言文字、成语等,如:这道题我有九成把握,这些题我百分之百作对了;百发百中,百里挑一。通过耳熟能详的实例,使学生亲身体会到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是极为广泛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百分数的欲望,为自己长大后回归社会积累能量。

3.积极建设反馈机制

小学数学教学,既应该有教学的主体过程,也应该有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和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应该运用谈话、问卷调查、课堂考核等形式,了解自己的教学结果,明白学生的学习程度,以便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以及在下节课的教学中做出改进。比如在教习“角的初步认识”后,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呈现不同角度、不同大小的角,然后抽调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作答。在学生的回答中,针对教学中的缺失进行补充,或者是换角度进行讲解,最终以学生的完全认知为落脚点。如果缺失了这个环节,很多学生对角的认识可能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一塌糊涂,而教师全然不知,继续以下的教学,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对以后学生学习平面几何及立体几何等造成严重的影响。

4.适当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现在的小学生处于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从各种媒体及社会生活中已经获得许多甚至超过他们年龄段的知识,所以,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教材内容,会使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无精打采。为此,教师必须适当丰富教学内容,对书本中的知识点做延伸,满足学生提高性的需求。比如,在教习“鸽巢问题”时,可以先讲“二桃杀三士”的历史故事,既延伸了课堂内容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对鸽巢问题的基本结构几个抽屉几个物体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便于让学生识别数学知识类型奠定基础。再如,六年级下学期总复习阶段是各学习阶段的知识大汇总,顿街塞巷的内容,车载斗量的题海,已经让学生身心疲惫,如果一味地枯燥梳理,漫无目的地大量攻题,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果教师在复习内容时,用多媒体手段,插入一段优雅的数学文化内容,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如复习“线与图形”时,放一段欧拉的“七桥问题”的片子,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时,放一段加减乘除四种符号的来历的片子等等,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氛围,使课堂的呈现更丰富多彩。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创建小学数学高校课堂并非是简单之事,只有师生共同努力,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质量,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门彦青 单位: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蒲上镇小学总校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趋向研究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1.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概念

在国家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够使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教学知识对其学生进行基础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理解知识,消化吸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数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学科,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弱,对于教师而言,就要把握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内容,要切合实际,联系实际生活,让小学生利用身边实际具体的事例来体会数学中抽象的概念,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所学到的知识。

1.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在以往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国的数学教学只注重课堂上对书本知识的讲解,与学生的生活没有交集,缺乏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改革意识,没有将生活化的理念很好的融入到教学中。一些新颖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应该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入手,使得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学科的知识,更懂得应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效率。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上文已经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概念和其重要性做出了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改革十分必要,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整体理解,我们需要改变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接下来,我们就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方法,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2.1改革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方法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情况来看,对于教育的目的不是特别明确。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教师没能够将生活融入到教学中去,更多的则是为了教学目的去教育。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只能在教室中、书本中去学习数学知识,区域的局限性和教学思想形式的单一性,都大大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路改革和方法。学生们对于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也大打折扣,效率低下。首先要明确数学教学的目的,将数学作为工具实际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寻找与小学数学教育相关的联系物,结合实际,改变教育方法,寻找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整合数学生活化的素材,让学生留意身边的生活现象,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2.2创设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情境

在教师教授数学课本时,要注意把握教材的内容。教材的编排也十分有学问,许多生活化的数学现象被引入到教材中,并且加入例题,用实例去讲解抽象的概念,让小学生能够更快的理解知识。为了提高小学生数学的学习素养,教师要适时的加入练习题,练习题可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加入数量关系,加入趣味的主题图,都可以培养学生对于问题探索的兴趣。另外,设置一些可以动手操作、动手实践的趣味练习题,可以引导小学生自我思考、动脑分析,形成对学习数学问题知识的研究和探索。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相互联系,教师在结合实际的情况下,可以找出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背景,选取知识的内容,结合教材,去讲授小学数学知识,将生活化的数学加入到教学方法中,让学生更加灵活的掌握知识,理解知识,提高小学生对小学数学的运用能力。

2.3培养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认识

想要从根本上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就要从生活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从课堂上做起,改变教学的方式。小学生处于认知能力的培养阶段,对于抽象知识的接受能力很有限。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改变数学教学的传统方式,增加必要的实验项目,使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尽可能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并且养成愿意探索数学知识的习惯。例如,在教授圆柱体体积的时候,要教授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在圆柱体中加入水,然后测量水的体积,进一步探索出体积计算的方法。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对于新鲜的事物具有明显的好奇心,教师不应该压抑学生爱玩的天性,要积极开发学生的智商,鼓励学生多进行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游戏。另外,现代社会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多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幻灯片或者电影短片等方式,向学生呈现课本上抽象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变成具体的物象,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最终又需要应用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教师要认真分析每一个数学问题的出题点,将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提出学生熟悉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索脚步。

3.总结

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概念内涵和重要性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出现如今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措施,即应当改革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方法、创设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认识。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逐渐加大对数学教学的研究。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无论是在东西方都受到重视,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效率。

作者:王正国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民联学区太和中心小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激发师生积极互动浅议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

在新课改进程中,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缺乏交流和沟通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和学习能力,用心引导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积极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思考和探究。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深入的探究知识,形成数学知识体验,促进数学思维的活跃发展。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从学生的情感需求出发,激发他们的探究积极性,让学生在和教师的友好交流中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使课堂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不再对学生进行学习的强制要求,而是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出发,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实现真正的创新教学。

二、运用数学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固定的灌输式模式进行教学,忽视了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和促进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积极的探究获得实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使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和体验数学,能够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进行高效的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和直观展现联系起来,提高他们对数学概念和数学理论的理解。在情境中进行学习,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并在情境中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快速的进入到知识探究中,并顺利的解决问题,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能够激发学生更积极的进行数学学习。在问题情境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活跃他们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能力获得有效提高。

2.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知识容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情境创设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内容来选择情境方式,使课堂教学在不同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三、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新课改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通过信息交流达到信息共享,深化思维的目的。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能够流利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并学会尊重他人,养成善于倾听的好习惯。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探究学习中,引导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的发表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使他们结合大家的智慧,有效解决问题。要使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取得实效,教师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1)给学生布置合作学习任务,让他们在具体任务的指导下有目标的进行探究,有效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2)在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之间,先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形成对问题解决方法和思路。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分析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结合,能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使他们顺利解决问题。(3)认真倾听小组中其他成员对问题的看法,并结合自己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4)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后的反思,提高思维发展的深刻性。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路进行调整,使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更深刻,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在引导小学生积极进行数学知识探究时,教师要随时对他们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来调整评价制度,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自主学习意识。我在数学课堂上经常采用“随机抽点”、“举手发言”和“小组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实行给每个人加分,每个组加分的方法,一天一小结,一周一总结。每周评3名学习积极份子,1~3名进步星,一个优秀组。及时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同时也要鼓励大部分学生。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在数学课堂中,巧妙地运用激励性语言,撩拨学生上进心和创新的欲望,尽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书本的质疑,敢于指出教师的错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时,要相信任何一个学生都可变得更好,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激励每一位学生,使其获得较快的发展。

五、总结

总之,要实现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活动中加深了解,在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中使学生积极的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在引导和激励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走入到学生内部,参与他们的学习,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和教师进行讨论,在教师指导下使数学思维发展更加深刻,有效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实现高效的课堂互动教学。

作者:汪彬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实验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途径研究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1.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创造性思维作为思维活动的一种,在人类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类进行科学研究与科学创新的思维源泉,也是人类不断获得进步的不竭动力。在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知也越来越全面。然而,一个国家若想达到科技发达,也离不开各个学科领域的创造性。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内涵,研究者从多角度、不同方向对其进行诠释。尽管目前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定义有许多,然而其所表达的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即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以分析思考、理解并展开联想为依托,通过一系列高级心理活动以及脑力劳动,为社会带来具有创造价值的成果。

2.创造性思维表现出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与普通思维活动不同,普通思维活动是其展开的基础。它以分析并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为社会创造出非同以往的价值和意义。因而,与普通思维活动不同,在实际生活中创造性思维往往会表现出区别于其他思维的独有特征。第一,创造性思维较为开放,相比其他思维更具创新性,其不受原有知识和思维的限制,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并开展独立思考,能够大大促进新生事物的出现,也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二,创造性思维的思考方式覆盖范围广泛,不受角度限制,能够灵活转变。创造性思维包括辐射思维、多向思维、反向思维、原点思维等方式,思考者能够在思考时随意转换思路,实现多角度思考,灵活选择最佳解决方案,进而解决问题。第三,创造性思维制约因素少,极具综合性与求实性。所有事物都是联系的,并且是作为系统内的一部分而存在的,这就要求思考者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时要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思考在内,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思考者应尽量掌握相关事实材料,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小学数学恰恰能为学生提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思考环境。

二、小学数学教学对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数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过程,而教学能够引导小学生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帮助小学生解决数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惠及其个人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品质。小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各方面都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及时引导和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恰恰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给予学生适当的思维拓展以及启发性发散思维,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十分必要。

1.小学数学教学自身就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思考活动,教师要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的情况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启发学生对于同样的问题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同时,小学生正处于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可以不断地启发并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

2.小学数学中丰富的图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众所周知,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材中具有十分丰富的图形,便于学生联想,培养其想象力。想象力和联想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切入口,如当学习到数字时,教师可将数字与学生喜欢的动物形象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思维创新。此外,不同的几何图形拼凑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不同组合能力,进而帮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等方式思考问题,培养其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其进行创造,并找出多种解决方案解决问题。

3.小学数学教学可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动机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或猜想,有利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在小学数学题目中有许多题不能靠以往的方法找到答案,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不断探索,通过逆向思维从果到因等方式来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含有很多数学家在解决难题时发生的趣味故事,教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为学生讲解,能够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动机。因而,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影响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许多因素,不仅有主观因素,如教师因素,包括其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还有小学生个体的心理接受程度等因素,另外还要考虑到一些客观因素,诸如教学硬件设施、教学环境等。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非常丰富的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和资源。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方位思考,将诸多影响因素考虑在内,为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作出努力。

1.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自身的创造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课是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最佳课程。而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在利用数学课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个人创造性思维的高低及其对学生的耐心和热心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小学生的创造力是惊人的,小学生有着比其他高年级学生多的天性和创造性潜质,严格的数学教学秩序和规章制度必然会抑制其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接受认可并引导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保护其创造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在培养和认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教师还应提高自身的热心及耐心程度,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小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尊重小学生个性,进而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2.更新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紧跟时代脚步及时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改革数学教学方法,选用适合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材,打破传统数学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束缚与限制,加强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转变数学教学模式和保证师生关系融洽是相辅相成的,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增加师生的互动性,通过师生互动,以自问自答等多种问答形式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温故而知新,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及参与性,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教师拓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发散思维,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的有效性。

3.改进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和方法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其创造性的发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自然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引导和激发,而不是刻板的指令式或命令式,为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发挥营造一种轻松、民主、愉快而且和谐的学习氛围。另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应着重致力于情境的创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可能。小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对数学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不仅有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还利于其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

作者:杨淑贤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油区供应小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分层教学法运用

1.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分层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储备和心理状况等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1.1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有利于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师因材施教的充分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以学生的差异和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基础,实现全体统一性教学。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发展,针对性地教学,从而使教学效率事半功倍。学校的教学工作要做到全方位的发展,必须科学性地看待并理解学生间的差异。分层教学提倡的区别对待,也是个性化教育的一种,这样,不仅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提升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个性和性格,化解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矛盾。

1.2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一个有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组成的班级中,要想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关键问题是科学地、正确地对待学生的差异,将教学的整体性和学生实际的差异性相统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完善教学方法,不断在教学实践中解决学生的问题,对分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完善,真正实现高素质、高效率的教学。

1.3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小学数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实施分层教学,对教师要求更高的职业素养,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地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感受学习的成就感和兴奋感。

2.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层级、授课内容、练习作业进行分层,最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教学。

2.1根据学生差异,学生进行分层。

整个教学工作的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每个学生,分层教学实施的有效前提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进行科学、合理地分层。学生间的种种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不能置之不理,只有学会正确分析、利用就能很好地做到分层教学。教师不能撒手不管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也不能过分重视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分层教学给予每个学生学习的平等机会,那些学习能力不足、接受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更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进行分层,按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进行分层。例如,教师可以选择语文成绩好、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数学课代表和数学组长,帮助老师做好教学工作,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2.2根据学习能力,授课进行分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知识范围和学习接受能力有层次地进行授课。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周末各个小组总结每个成员本周的学习接受情况,并以书面形式上交,可以总结学习成绩、学习经验和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教师适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加强师生互动和理解,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分层教学可以让学生选择更多的授课内容,尊重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活跃课堂气氛,灵活化教学过程。例如,制作不同教学程度和内容的课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授课内容,掌握自己能接受的教材内容,之后积极反馈,让教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速度,以便学生不断掌握新的知识。

2.3根据接受能力,练习进行分层。

小学生的知识积累少,接受能力还不够强,因此要加强对已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增强记忆力。根据每个学生记忆力的差异和掌握情况的不同,针对教学内容,精心编制不同程度的练习题,练习不同类型的习题,当然,练习量和练习难度也要因人而异。对于学习能力差,接受能力不强的学习,要布置一些简单的习题便可;对于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将练习进行简单变形或者做一些综合能力不太强的复杂习题;对于学习能力好,接受能力也强的学生,可以做综合性的复杂习题,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提高学习,不断培养每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

2.4根据接受差异,进行有效评价。

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中,教师也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评价,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发掘他们在学习上的闪光点。要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习动态,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

3.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法能够满足不同学生间的学习需求,迎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升整体班级乃至全校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小学数学教育中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广分层教学法,更好地保障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

作者:贾秀琴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三堡学区库陀小学

第六篇:小学数学教学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探析

一、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应用价值,形成数学应用意识

1.巧用生活素材,感受数学实用性

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到处充满着数学,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带领学生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更加清晰的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进而促使学生产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体会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数学应用。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应用事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从中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还能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数学应用意识。

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思维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借助情境的真实、形象特点十分有利于解决这一矛盾。《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以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数学现象,促使其在数学的情境中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如低年级“分苹果”教学时,由于此刻的起点是10的加减法,基于此,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现出自己在生活中所发现的有关10的加减法。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到了起来,有的把小木棒分成两份表示、有的画三角形表示……此时笔者让学生分别说出两份的数量,然后让学生总结,发现每组的总数都是10,然后板书加法式子。对于10的减法,笔者是让学生自己边分边写对应的式子,让学生试着自己总结方法,然后教师再讲解。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找出数学信息并进行加工成数学知识,更能感受到数学的美和力量,如此学生的学习逐渐由“有趣”转向“有意义”,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接受数学,进而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2.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生内容本身又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去发现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再创造学习,并能够把这种学习迁移到其它方面,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如,解答习题是数学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角度出发,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问题,明确已知条件和想要达到的目标,并对此做出合理的假设,寻求解决途径,最终找出最佳方案。

三、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强弱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人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发现这些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尤为重要,更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如,“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得出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用过的圆锥物体的体积问题。要想求出圆锥的体积,就必须知道底面半径和高,高很容易就能量出,那么如何测量底面半径呢?学生都积极的去寻求解决的办法,最终通过不同的方式测量出了底面半径。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促使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十分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走进社会,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走进社会可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设计、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走进商场、走进小区管理处等等,了解和发现数学编码的广泛应用性,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又能获得社会知识,促使学生知识和智慧的双提高。

五、结束语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的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毛强华 单位:江西省贵溪市耳口中心学校

第七篇:小学数学教学赏识教育应用

一、赏识教育的概念界定

赏识教育是指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重视和赞扬的教育,对学生的学习语言、学习行为及生活行为习惯从正面进行肯定、重视和赞扬,赏识教育主要是从正面肯定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被激起的积极状态,去主动参与客厅课程教学活动,它是一种激励性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最优化的状态。

二、赏识教育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赏识教育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小学数学是小学教学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其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培养,然而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这并不容易。除此之外,小学数学学习本身就有枯燥性,章节知识点也是一环扣一环的,学生很容易脱节,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看到数学教材就害怕,从内心里就觉得自己学不好数学了,甚至完全丧失了学好数学的信心。赏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表扬会让学生产生一个能学好的心理暗示,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成长至关重要。赏识教育符合小学生的成长心理。低龄儿童的社交中无自主判断意识,完全依赖于成年人的反应态度,类似于一种条件反射。比如当儿童尝试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中受到家长或老师的表扬和肯定时,他就会觉得这件事情有意义,会继续做下去[2]。相反,当儿童受到家长或老师斥责时,他会认为这件事没有意义,几乎不会再做。鉴于低龄小学生的这种心理,赏识教育是通过满足学生渴望被表扬的心理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实际上是一个间接作用的过程。赏识教育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一轮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赏识教育从学生心理作用上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其积极跟着教师的引导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另外赏识教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其敢于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自主地去学习数学,所以说赏识教育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赏识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教师对赏识也要进行“饥饿营销”,保证赏识的高价值性。教师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一个度,不应随便的进行赏识,一味的夸奖,对学生来说赏识就像糖果一样,给的多了,吃的频繁了,那“糖果”对孩子也就没什么吸引力了,更别提作用效果了。比如西师版小学二年级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对生活中有哪些是正方形的物品,学生会回答正方形的桌面,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表扬学生善于观察,教师再问生活中有哪些是长方形的物品,该生又会回答长方形的桌面,这个时候就要保留赏识了,让学生继续思考别的物品。赏识要有针对性,兼顾学生个体差别。赏识教学中也要满足学生个体性要求,学生的能力有差别,对于同一个问题,优生可以很快解答出来,但差生只能解出一半,这个时候就不能“一视同仁”地只直夸赞优生,不表扬差生,对优生来说题目难度在其能力范围内,对差生来说可能其突破自身能力限制才解出这半题,从这方面考虑,赏识就要将学生表现结合学生能力来进行针对性的赏识,只要进步了就值得表扬。个体性差别不仅仅就是学习能力的强弱差别,还包括其他方面,比如语言、健康状态等一些客观因素。举个例子,对于口吃学生学习“读一读”的时候是很费劲的,教师要针对学生读数进步情况给予赏识鼓励,让学生努力练习。赏识教育要和批评有机结合起来。赏识教育不能只有赏识,赏识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也有可能走入另一极端,那就是自负。教学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表现能力突出的学生,鉴于学生的突出表现理应给予赏识表扬,过多的表扬可能使学生高估自己的能力,在解决课程问题时就会显得浮躁,简单的问题一步到位,不讲究解题步骤,对于难解题目又去会过分的追求,甚至会出现只看不练的“眼高手低”现象。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赏识教育必须要依靠批评教育来辅助,在发现学生略显浮躁的时候要及时指出批评。批评的过程也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过分的批评,不然会打消学生学习的劲头,也不能批评太轻,不然达不到效果。同时批评和赏识是教师态度的两对立面,在教学中会产生一个比较,更能体现赏识的“价值”,毕竟对于学生来说宁要表扬不要批评。总得来说批评是作为“限高杆”使用的,确保学生不会因过多的赏识而跳的太高,也不能限制学生的活跃度。赏识教育也要讲究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亮点了,就加以赏识,这是赏识是建立在学生有亮点的基础前提下而给予的,赏识有据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有的小学生性格太过内向,在教学活动中又过于老实,教师想找个机会赏识一下都会变得十分困难,这个时候赏识教育就出现问题了,怎么才能让赏识教育进行下去呢?那就要改变赏识策略。赏识教学也应该讲究主动性,教师不能被动地去等待学生的闪光点出现,要学会在教学中给学生制造闪光点,增加过于“老实”学生被赏识的机会。比如有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活跃程度特别低,教师会对其特别照顾,单独辅导的时候记住给其讲解过的题目,下次课堂讲解同一问题的时候就让之前的学生来讲解,学生也是肯定会解答的,而后在班级上公开表扬该学生,如此该学生就被“赏识”到了,积极性也会慢慢提高。

四、结语

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古今中外都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将赏识教育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来,学会在赏识中教育,在教育中赏识,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匡维莲 单位:泸州市合江县合江镇月亮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