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7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一般形式

在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上,一般的教师采取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比如用简单的事物来代替一般的数字,这样做的效果就是为了让小学生认识到数字的真实存在,特别是在对于刚刚接接触到数学的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种方式可以让他们理解到现实社会中数字在其中运用的具体情况,以此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另外的一种形式是比较传统的板书教学,现在也在很多学校运用着,这种方式是通过学生直观的感知去认识和了解一些数字的,比如一些数学符号还有运算的公式等等都是教师在黑板上直接写出来的,这是一般的教学形式,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方式还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模式,小学的数学老师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快速地认识一些基本的数字,而且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公式解答一些应用数学题目,这样一来学生的数学成绩就会取得长足的进展,因此延续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可取部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教学方式中有效策略分析

针对小学生这种群体,由于他们都是处于对知识追求的渴望状态中,教师讲授的知识一般在他们心中都是具有极强的权威性的,因此这段时期他们的学习态度其实是比较好引导的,教师只要在课堂上对一些基本的数学公式和课本上列举的内容相结合来进行讲解,那么取得的效果将会是比较显著的,当然其中的主要策略就是需要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心理,根据一般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有是在一节课的前二十分钟是处于比较集中的阶段,因此按照这种科学模式,教师需要在之前的时间段中对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放到此时去讲解,而在后面的时间就可以安排学生去进行自我联系,或者是和同学之间进行探讨,这也是比较实用的策略了。另外的一种方式同这种策略有些相似,但是这种方式是一种角色转换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可以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互换,当然互换的前提是需要学生在对基本的数学知识有一些基本了解的,而角色互换只是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分析一些数学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肯定是需要学生在基本的数学知识了解之后去发现的,也就是说角色的转变其实就是提问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教师此时的角色应该是同之前学生去聆听教师教授知识的模式一样,教师在耐心聆听的过程中,对于问题的属性和类型以及提问者的动机需要做一个基本的预判和总结,最好是能够将其写出来,这样数学教师也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其实这种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也是需要教师提前去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之后才决定是否实行的,因为具体的课堂以及学校当地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使得这种模式是难以进行下去的,之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将这种模式放在合适的时机以及最佳的场合来运用起来。

三、教学中有效策略的实行

前面讲到的两种有效的策略也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基本教学模式,但是具体的教学策略需要科学的进行下去是需要慢慢地考察之后才会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的,因为学生的思维模式是需要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逐渐地去引导和培养的,对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都是需要教师用具体的实例去让学生了解数学教师最终的目的所在,因此当具体的教学策略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去,其实施的方式就是在成熟的群体中慢慢体现的,学生在心理感知上对于数学这门科学学科的认识直接决定了,他们是否会对接下来的教师产生相应的应对措施,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都是在对学生心理状态有了基本的把控之后才会出来相应的策略的,所以说教学中策略的实行需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1.让学生对于教师要讲的数学知识提前有一个了解和基本的认识过程,这是保证学生在具体的策略实行过程中在心中有了一定的缓冲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承受空间,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理解数学知识的,提前告知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有一个基本的应对方式以及对接下来教学方式的期待;2.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认识数学知识,这是在提问式教学中需要具备的素质,带着问题去进行课堂教学就是为了让数学学习充满未知的好奇,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3.对互动教学有基本的认可,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互换其实就是类似与游戏中不同角色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一种信息:“其实我们是一种互相学习的过程”。

四、结语

总的来说,数学教学的引导策略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不管是学生也好教师也罢,都是在这种模式中的两个重要点,只要将两者的关系进行拓展延伸,那么这条线就会逐渐增长,那么教学的有效性也会相应地得到提升。

作者:尚洪强 单位:山东省曲阜市尼山镇西位小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学习习惯培养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前提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师道尊严”的主体地位,主宰一切,所说的观点都是至理名言、不容质疑,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因而传统的师生关系只是敬畏,在这种权威性的压制下,学生只能机械照搬,没有兴趣导向,进而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最为基本的原则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往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中是和谐的。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影响着孩子将来的发展方向和成就。由于小学生在心智、事物辨别能力等方面都比较感性,喜欢任人唯亲,有特别强的兴趣导向,或许就因为老师的一句话打击了孩子学数学的积极性,从此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尊重孩子,处理好师生关系。在小学阶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育在不断发展变化,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适合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自己的感染力,在向学生提出要求时,教师要使学生感到亲切。这样做,教师提出的要求才能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成为推动其学习的动力。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在感兴趣的前提下才能情景投入、自觉学习,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注重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基础

所谓多“动手”,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探究发现,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出真知,基于小学生爱玩的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自己探索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手脑并用,自己探索发现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小学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只停留在具体形象的层面上。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抽象思维能力弱等客观原因,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较浅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物体,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操作,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并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只有让学生养成勤动手、爱动脑的好习惯并使之常态化,才能轻松了家长、教师,成就了学生。

三、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

良好的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早睡早起、勤快、热爱运动、孝敬父母、知书达理、看问题深入全面等,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孩子就会变得有耐心、有决心、有毅力、有担当,会促进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而数学知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的运用,尤其是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加强引导,使之与数学挂钩。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老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数学的热情者和主动者。兴趣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数学知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的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尽量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情境,以这些生活情境引出教学内容,这样能使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例如,在探究圆的认识时,笔者开篇对学生讲,吃饭用的婉、盛菜的盘子、做饭的锅,玩的皮球等物品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学生会回答这些物体上面都有圆形。引入新课,让学生探究圆的性质。学完后,设计问题,将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能不能做成正方形或长方形?举行簧火晚会时,人们为什么会自觉不自觉地围成圆形?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我们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生活化,从生活引入。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优良的长效评价机制是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动力

优良的长效评价机制可以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对此笔者采用课堂教学和评价手册结合、老师和家长配合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小红旗升级评价,实行每周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在班里张榜公布小红旗,在家里物质鼓励紧跟上。通过这样的评价,让家长也进入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圈中,他们就成了学生课后的监督员,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五、教师的爱心、耐心、责任心是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保障

“爱心、耐心、责任心”,是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情操,也是教师工作的主旋律,就是要以爱心感化学生、以耐心激励学生、以责任心引领学生,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管理工作才能在复杂的教学管理工作中逐步的发展和完善起来,才能使更多的老师收益,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作为一名教师,给学生一些爱心,关心他们的冷暖,优等生要爱,后进生更要爱。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而不纵,严而不凶,爱在细微中,严在当严处。作为老师要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理解想问题的方式,把真诚的爱献给他们。耐心是赢得成功的手段,学会宽恕、包容,耐心为他们纠错,使他们能够从思想上真正地认识问题。当学生出现错误和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他们慢慢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切忌“以牙还牙、以毒攻毒”。要从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去理性的看待问题,做到始终相信没有不存在问题的学生,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很正常的,没有问题的学生才是不正常的,有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达到问题处理效果的最大化,这才是作为老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应追求的最大目标。教师要以真诚的爱心和耐心去感染学生,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自觉地改正。

六、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等措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解放了教师、成就了学生,何乐而不为。

作者:王治峰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错误资源利用

一、以“错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错误反映的是学生探究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当学生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回归正确的方向,而不是直接否定学生的所有努力。所以,在发现学生错误时,教师不应直接指出和否定,而应通过一定的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激发其继续探究的兴趣,在交流和互动中完成纠错过程。比如,教师在讲解“画角”这一课堂内容时,首先让学生预习画角的基本步骤,然后要求他们独立画出120度的角。结果,部分同学画成了60度的角。当教师发现这一错误时,并未直接指出错误之处,而是请出其中画错的一位,让他在黑板上重新画了一遍。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画的如何,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于是马上有学生说:“画的不对,肯定是数刻度的时候方向反了。”还有的同学说:“120度的角应该是钝角,他画的是锐角。”教师又提出第二个问题:“那你们从中可以总结出什么经验呢?”有的学生说,在画角之前应该先确定要画的是锐角还是钝角,如果画错了,自己就能发现……这样一来,同学们对于如何画角、如何检验自己画的是否正确就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教师还鼓励了那位画错的同学,告诉他出现错误并不可怕,错误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正是他的错误帮助大家牢固掌握了画角的方法。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课堂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错误,探究错误产生的原因,总结错误带来的启发。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认识,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中的错误——要敢于犯错,认真纠错。同时,兼顾了犯错同学的情绪,避免其因为犯错受到同学的嘲笑,让他们明白,如果犯错能够帮助自己和同学更好的掌握知识,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二、利用“错误”导入新的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错误,这对数学教师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根据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从学生的思路出发,重新理顺教学内容,深入探究知识的内涵。例如,教师准备在课堂上讲解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刚一提出,立刻有同学回答:“将两条相邻的边相乘就行了。”这明显是错误的,但教师并没有马上指出他的错误,而是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案,请这位同学详细说出他的推理过程。这位学生说:“我们之前学过正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将相邻的两条边相乘,既然它们都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我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应该是相邻的两条边相乘。”接下来教师让其他学生展开讨论,结果有的同学表示认同,也有的同学表示反对。然后教师又提示同学可以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通过剪切、拼凑等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正方形或长方形,从而证明相邻的两条边相乘这一公式并不适合用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正确的公式应该是底乘高。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没有拘泥于原定的教学方案,而是抓住课堂中临时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探究。如果按通常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很可能混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位教师对课堂错误资源的机智运用,产生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底乘高”这一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还充分理解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殊之处,避免再将三者的特点张冠李戴。

三、以“错误”为基础拓展学生思维

某位教师在课堂讲解中遇到如下应用题:公园与超市之间的距离是1000米,小军每分钟走100米,请问20分钟后他与超市相距几米?有学生认为20分钟后,小军已经走了2000米,超出了公园与超市之间的距离,所以题目根本就是错误的。如果教师直接指出学生的思维局限,只做简单讲解,那就无法达到拓展学生思维,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教学目标,也就违背了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师不提题目是否错误,先假设在没有到达超市的情况下,如何计算距离。然后再将计算方法代入原问题之中,使学生突破自身的思维习惯,恍然大悟。

四、结语

综上可知,课堂中错误对教学效果有双重影响,如果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仅起不到纠错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如果能够将它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以灵活巧妙的方式加以利用,就能将其转化为强劲学习动力,成为学生迈向成功的阶梯。

作者:孙丽静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第二实验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目标整体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学课程标准》也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培养目标,便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其具体内容如下: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坚持真理、修改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针对课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具体目标,现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情感,是态度的一部分,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学习动机,更是指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感受,如爱、快乐等。数学学习的情感伴随着人的一切活动之中,是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知识的深化不断加强。学生的学习情感是学习过程中的内心反映,他直接影响着学生认知的过程与结果,而且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多方面的魅力,如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简洁美;层层推理的严谨美;数形结合的综合美;富于变化的神奇美,让学生从心底喜欢上数学,喜欢学数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情感密切相关。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设计数学活动、营造的课堂氛围与学生的学习情感相契合时,便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思绪会被打开,求知欲被点燃,便会主动学习,产生愉快、兴奋、喜欢的情感。一系列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被激发。反之,便是痛苦与厌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可见,学习热情来源于学习者对数学本身的情感体验,来源于学习者通过学习的收获与内心感受。良好的学习情感一旦形成,它便有强烈的、稳定的、持久的动力,给学生学习数学有力的鼓舞,让学生坚持不懈并且愉快地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指的是引发与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它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就小学生学习动机处于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的近期目的动机向与社会相关的远大目的动机过渡的阶段。因此,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充满趣味性的学习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引出较难理解的知识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直观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材料,这不但可丰富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同时不断进发民族自豪感与为祖国努力学习的豪情。

(三)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因此师生关系对教育的影响是及其深刻的。平等、民主、合作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上重视师生关系的建立,在行动上努力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并运用这种人类社会特有的人际关系做好教与学的工作。师生关系建立的最重要基础就是“爱”。这个“爱”表现在教师把自己“爱的教育”倾注在教学中,融入到师生关系中。它要求教师在树立起作为师长威信的同时,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们接触与交流。在爱的教育中,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在创造教育上,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能够激发他们主动性的环境和氛围,在这里学生敢于与教师平等交流,谈论自己的想法,师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使得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到实现。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习氛围在无形中建立,教师就会发现自己找到了一条进行创造教育的捷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蕴含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这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多尝试多思考,将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中。当然,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非朝夕之功,这需要教师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放在心中,并且有意识地贯穿在数学教学生涯中,使它称为教学的灵魂。只有这样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才能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走在时代的前沿。

作者:张一晨 单位:台州学院

第五篇:趣味性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

一、将数学学习融入游戏中

由于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学科,所以单纯的依靠传统式教学已经不能在小学低年级中起到应有的效果,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与游戏相结合,让小学生主动参与进活动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也让小学生真正找到学习的乐趣。新课改后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每章学习中都会留出一定的空间让老师带领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学习。如在讲解到“对一元钱的认识与用途”时,教师不能依靠教材死板的进行教学,而要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一元钱的价值与作用。教师可以再课堂上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一些学生可以扮演小商店售货员,一些学生可以办成顾客拿一元钱进行购物,看看自己手中的一元钱能够买到哪些东西,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一下一元钱的作用。这样一来,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一元钱,也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到一元钱的用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知识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除了要根据兴趣来学习以外,还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要时常组织一些数学竞赛类的游戏让学生真正参与进去,这不仅能够起到激发鼓励学生的作用,还能让学生真切的将所学知识发挥到极致。如:数学故事大比拼,数学运算我最强、我是数学小天才等竞赛游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数学潜能,将比赛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好胜的心理,让学生学会怎样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并让学生认识到团队的作用,学会团结其他同学共同完成竞赛,在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完善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团队意识。

三、运用情境结合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处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都很小,所以在学习时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如果数学教学出现乏味的情况,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使数学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将自己与学生让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从小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课堂,通过情景结合的方法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一)情景结合的数学故事。

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材内容采用的都是真正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进行演练。如在进行“加减法运算”时,教师可以利用小朋友吃糖果的故事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可以加将要讲的知识点逐步的加入进去。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问题互动,进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问“同学们,这个小朋友现在手里有几个糖果呀?”学生仔细查看后得知“9个”,教师随后问“早上这个小朋友吃了几个?”学生接着看图然后回答到“2个”,教师再问“中午幼儿园的老师有给小朋友发了几个糖果?”,学生仔细看图后回答“1个”,接着教师马上问“那么这个小朋友还有几个糖果?”。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最后告诉学生平时要少吃糖,吃太多的糖会让小朋友的牙齿长蛀虫,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小学生知道更多的生活常识,从而达到高质量教学。

(二)情境结合的数学口诀。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进行记忆时,通常都习惯用顺口溜的形式进行记忆,这就像以前的童谣一样,方便孩子记忆的同时,还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要认识到这一点,将学习内容做成顺口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记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学习重点,还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知识,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小学生学习过加减法混合运算之后,知道要按顺序进行计算,这已经在他们脑海中形成固定模式,当涉及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时就会出现问题,这种运算相对于简单的加减运算要难,常常出现乱写的情况,这时,教师就要根据情况编制出一定的顺口溜方便学生进行记忆“遇到括号要先算,没有括号要细致,有加有减有乘除,先要乘除后加减”,刻板的让学生进行运算规则记忆,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常常出现记忆不准确的情况,而通过这种符合他们兴趣要求的方式进行记忆就会显得十分准确,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学习中要按兴趣来学习的习惯,作为他们的数学教师也要按照学生的天性进行因材施教,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可见,趣味性教学在小学数学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方式。

作者:杨菊红 单位:宕昌县城关第三小学

第六篇:小学数学教学想象力的培养

1数学之思可以培养学生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力也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培养想象力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学习,并让学生受益终生。相关调查表明,儿童无意识想象力占着最为主要的地位,有意想象力是随时间慢慢的发展。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其本质是让人有理性、有逻辑的把握世界。基于数学的思维特征,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数学启蒙,因为孩子此时容易受外界的新鲜的事物所影响,比如我们拿些颜色较为鲜艳的物品来引导孩子认识数字,以想象为主,拓展学生思维。想象并不只是凭空的臆想,数学教学中总是得首先给孩子头脑中一定的知识积累,很多家长总是会有着这样的那样的焦虑“为什么我孩子的反应能力要差一点”、“为什么我孩子的动手能力不行呢?”这些问题的所在完全是因为孩子还没有进行过多的实物实际引导,而小学数学则更应多地将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来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事情,比如在应用题中如果能以各种孩子们感兴趣的实物代替少量的文字,更是能够直观地将数形结合于孩子的脑海里,从而进一步地加深了孩子对于实物的理解继而提升数学能力。孩子的脑海世界是离奇的,甚至有的是脱离实际的,在应用题里面,老师可以给出类似于这样的题目:请小朋友首先将下面的水果分类,将不同的水果标上相应的颜色。这种趣味与知识混合的题型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发孩子的想象,由于孩子自身对生活的理解,抽离出的想象,通过数学应用将知识与现实凭借着想象串联起来。在数学中,还会经常出现猜想此类字眼,“猜想、推理其实就是想象在数学中的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而超越传统的思维,跳跃带更高层次的思维,其中形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在老师的教学中,为了让小孩子更好的理解,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让孩子开动脑筋,比如在图形内容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将图形和日常生活的物品结合,或通过故事的方式串联,或借助平面几何模型的变形将其联系在一起,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敏捷联想能力。

2数学之美可以丰富学生想象力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诸如“这个比例看上去真的是太美了”、“这样的长度搭配才是更好的选择”、“要是这里再长一点就更加完美了”此类的话,其实总结一句话来说就符合规矩的正常审美,而放置数学术语来诠释就是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美在数的和谐”的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能更早的认识数学的美将极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想象力的丰富也就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比如在孩子低年级的教育当中,基于数字本身就充分地发挥了想象力,有首数字儿歌是这样唱的,“1像铅笔直又长,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两道弯,4像小旗随风飘,5像钩子挂半空,6像哨吹一吹,7像镰刀割青草,8像葫芦扭扭腰。”读起来朗朗上口,正是因为数学本身的纯粹的美,才激发了孩子最基本的想象与学习的本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对趣味性的追逐,因此到了三、四年级,可以在数学中增加一些趣味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小学数学教学名师钱守旺说“: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什么样的数学教育更有价值。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接受,更要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想象力。”为此,他做了很多尝试,有次他在课堂上出了这样一道题:鸡和兔子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面,一共30只头,72只脚,问鸡兔各多少只。他首先让小朋友们闭上了眼睛,想象自己就是一个魔法师,手上有一根魔法棒,魔法棒一点,让所有的鸡全部都飞起来,并且小兔全都双脚站立。同学们哄堂大笑,听的津津有味,老师趁势问,此时站在地上的脚是多少只,大家很快的就算出了兔子共有六只,鸡有二十四只,而算出这题的学生们都非常地兴奋。是的,只要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用故事情节穿插在其中,就能够用数学这种理性的思维丰富想象力。疑问是最好的动力,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出一些有趣味的题目,这些题目可能很抽象,以小学生的心智无法真正理解,但疑问会激发学生永远的想象。

3数学之实可以提高学生想象力

数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抽象枯燥的,只有将其和现实建立了联系,才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中教我们,老师注重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该注重在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体验,从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只有在实体的模型中才能更好地让想象力加以提升,是从良好空间认识到生存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和一定的情境,以及实际联系起来的,因此直观地演示加以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将身体各部位协调开来,小学课堂在讲到诸如长方体这类图形时,一个粉笔盒子就完全符合了所有的客观条件。小学生们只是需要看着拆开的平面,然后想象出之前的位置所在就能够进行强度的空间思维,这样一来二去的的图形再现就能很好地体验图形的物体移动,在不知不觉当中就拓宽了自己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另外,小学生们用七巧板依次拼接成图形,将自己想的都以拼图呈现,实际操作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就得以提升了。正如法国著名数学家、力学家柯西说的那样:“给我五个系数,我将画出一头大象,给我六个系数,大象将会摇动尾巴”。作为一门处处调动学生想象力的学科,应该更加充分挖掘一切的可活跃思维,擦出更耀眼的想象火花。数学对于培养想象力的作用自不待言,它完全拓展了学生思考的范围,加深了学习的程度。在低年级的小学课本中,无非刚一开始是诸如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算法,本来就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按照教学的进程以及考试的考纲要求来教,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会很高,但是如果将想象力与数学之实混合运用,局面就大不一样了。更深一步说,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是受教者,想象力为数学的教学不断的具体化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数学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有着极大的意义,为此我们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教师的引导,用开创性的方法激发学生永恒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想象力和知识的学习融合的更加淋漓尽致,丰富想象空间。

作者:张海燕 单位:张家界天门小学

第七篇: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一、科学设计练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分析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就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地设计数学练习,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寻求解题规律,发展思维能力.如《比例》的课后练习题中,设计了一道如下的题目:工厂制作一种零件,现在每个零件所用的时间由革新前的8分钟减少到3分钟,原来制造60个的时间现在能生产多少个(用比例方法解答)?由于学生对正反比例都已学完,在学生分析题目,搞清此题的比例关系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后,设原来制造60个的时间现在能生产x个,得出了正确的比例关系,3∶8=60∶x,解得结果.这样通过数学练习的解决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加强概念教学,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数学概念教学大都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然后让学生进行总结分析、归纳概括,然后得出结论,形成概念,这种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概念的教学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概念教学是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数学活动.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圆》一单元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投放圆的相关图片,然后让学生利用圆规在纸上进行动手操作画圆,感受圆的形成过程,体会圆的画法,明确为什么这样做才能画出圆形,最后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形象化的感知活动抽象出了圆的概念,加深了对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进行类比教学,提高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类比思想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思想,利用类比法进行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发展了学生比较的思维能力.由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前后联系紧密,只有在学习新知识时,重视知识的连贯性,灵活地利用类比的方法,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圆》时,教师要运用类比的思想,展示以前学过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然后通过画、折、量、比等方式认识圆这种图形与他们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比较,锻炼了自己的比较思维能力.

四、注重成果展示,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成果展示是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展示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进行板演,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口头回答,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直观展示.在学生成果展示后,教师要引导全班学生进行判断推理,判断展示成果的正确性,并给出正确的推理解决过程.通过对成果展示的判断推理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提高训练力度,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的重要活动,训练力度的大小对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的重点,也是重要的考点,在复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综合训练,例如:李老师今年教师节把2000元存入银行,存定期两年,年利率是2.43%,到期时他应得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扣除利息税20%,他实得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这道题可以引导学生算出利息为:2000×2.43%×2元,本金和利息一共为:2000+2000×2.43%×2元.第二问需要学生计算李老师实际得到的利息,也就是税后利息为:97.2×(1-20%)元.通过这样大量的练习,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分析,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重视课堂小结,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课堂小结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在重视具体教学内容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课堂小结这一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百分数》一课的课堂小结中,学生不但概括总结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的学生甚至提出了“打折”这一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可以转化成百分数有关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打几折”就是十分之几,商品现价就是商品原价×折数,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生活,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七、结语

总之,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的重要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重要的目标任务,数学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抽象、比较、推理、判断、概括、综合等各项思维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杨莉杰 单位: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夹浦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