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探析(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数学教学探析(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数学教学探析(4篇)

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探究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情

境创设的对策建议问题情境创设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

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联系生活实际数学教育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应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兴趣的重要作用,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应从学生角度看待问题,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问题情境创设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保证所学知识能够更好的应用,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贴近真实的生活,将社会实际引入教学中,化抽象的数学理论为具体的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举例来说,在介绍六边形的时候,可以以蜂房为例进行具体的讲解;在讲到圆形和直径的相关知识时,可以以下水道井盖为例。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实例,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是融入在现实生活每一处的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空洞的符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

问题情境创设必须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但是好奇心的产生是以有兴趣为前提的,枯燥乏味的问题很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为了使学生参与到情境教学中来,教师就必须保证问题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兴趣是什么、关注重点在哪里等实际问题,以保证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学生愿意参与其中。对于一些新的概念知识,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是很正常的,毕竟理论是抽象的,教师的表达能力也是有限的,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在引入新概念的时候,适当的借用一些其他知识作为辅助,只需转换一下视角,就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导学生认识负数的时候,通过借助以前学过的加减法的概念,只需要转变视角就可以使学生理解负数的由来和意义,负数概念的引出显得十分自然,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角度,以方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问题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改变了数学课相对枯燥的传统形态,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很多教师由于对情境创设的理解不够全面,导致运用效果很不理想,因此,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时候,教师需要特别关注这些问题:教师要注意不能过于追求情境化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情境的创设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状态相符合;创设情境所选用的问题必须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为指南,以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为目标。

二、结语

问题情境创设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手段,对于学生的数学兴趣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提高初中数学教育的成果。但是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要注意设置的问题要尽量贴近实际生活,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改善初中数学教育的效果。

作者:周仙明 单位:江西省金溪县第一中学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导学互动教学应用

一、引言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快速的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往往会研究各种教学模式才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使之尽可能的吸收知识。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发现师生互动是提高课堂效率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传输到学生大脑里。本文将对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和初中数学教学现状进行简析,重点举例探讨如何使其在初中教学中更好的应用。

二、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目前初中数学的课堂上还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填鸭式教学使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感到疲惫,学生感到枯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造成学生对数学的厌倦。不利于教师以后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本应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学生自主能动性差,不能主动的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问题,课前不能主动充分的准备,课下也不能主动及时回顾复习。促使老师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主导。这样加剧了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从而不利于数学成绩的提高,也容易对数学产生厌恶情绪。

三、导学互动教学的特点

导学互动是对于传统教学的一次改革,它打破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而是变换成老师作为主导,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它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以互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互动来完成学习任务。充分调动课堂活跃气氛,使学生在良好的互动氛围中接受知识。其次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只作为主导,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求知识。而不是单纯的把知识直接教给学生。学生学习与教师的引导充分结合,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形成探求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后是分组讨论与课堂检测相结合。学习的过程需要讨论的参与。分小组讨论问题也属于课堂的一种互动形式,它可以使学生发现问题的思路更加宽阔,认识问题也更加深入。课堂检测则是测试学生是否当堂完成目标的关键。二者的结合,使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更加完善。

四、如何提高导学互动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效率

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好处,如何提高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率,有以下几点。

1.课程问题合理导入。

课程问题能否成功的导入,是教师作为课堂主导需要考虑的问题。问题成功导入,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有兴趣进行接下来的探索。首先可以以回顾旧的知识来引出新的学习内容。例如,当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注意的就是要先引导学生把问题抽象成一元一次方程。使学生先初步形成一个方程概念。

2.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掌握知识的重难点。

在教学任务中,学习目标需要明确才可以开展后续的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当学生自主展开学习时,要注意知识重点的引导。重难点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在此做特殊引导来保证学生可以掌握重难点。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课程的学习中,重难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的变换形式掌握以及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等。这时,就需要习题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例题:甲乙两个班共有95人,语文水平的平均达标率为60%,若甲班达标率50%,乙班达标率70%,求两班各多少人?可以在课堂上用题目的联系掌握重难点。

3.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讨论。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努力思考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而课堂上老师和同学的讨论,小组的讨论能带动课堂活跃轻松的气氛,可以使学生根深入的认识问题,从而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因此,课堂的讨论很有必要,小组讨论展开合作探究,也可以更好的归纳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方便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并及时解决。使互动更为有效。

4.当堂检测检验学习效果。

课堂检测对于检验学生当堂学习的学习效果十分有必要。题目的选择也需要技巧。当堂检测既可以巩固知识点,也掌握知识点变形。当堂检测的题目的设计也需要技巧性。首先包括对于知识的变形测验来考察学生是否能根据所学的知识灵活掌握运用。还是以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为例,它的变形题目就可以设计为使等号左右两边都有未知数,难点就是,当等号两边都有未知数时,方程两边是不能同时乘或除整式的,这样可能会造成方程解出的答案与原来的方程所解不同。其次是对于知识定义的检查,知识的概念是是否能正确掌握该知识的前提。对于知识概念定义的检查往往作为一堂课开始前的复习内容。而往往也会采取关键词填空的形式来考察。这样的考察引导可以使学生自主的复习前面学习的内容。例如,在复习非负数性质的概念时,就可以这样设计题目:三种常见的非负数分别是:1.()2.()和3.();()和()统称为非负数。最后的课堂练习则是与未来中考的考试点结合起来训练。要搞清楚一个知识点在中考考试中的体型是怎样的,鼓励学生提前去掌握,以此来为今后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时,就要归纳总结出它在中考中的常见题型进行联系,这是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常见题型有三类:第一类是简单的直接求方程组的解以及它的应用,第二类是已知方程组的解,求其待定系数,第三类是一元一次方程组与其他知识点结合出题,例如这道和非负数联系起来的题目:已知|m+3|+(n-2)2=0,求(m+n)2的值。在该题中,|m+3|、(n-2)2都为非负数,因此二者都为0,因此把它们转换为单独的一元一次方程式便可以解出。

五、结语

导学互动模式根本上就是要求师生互动产生的良好课堂效果,老师作为主导主要是要指导学生的读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上,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并能因材施教,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给予适当的奖励措施,只有在互动积极的氛围中,才会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王旭花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曙光中学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新模式浅析

一、激发兴趣,寻找数学学习的“增长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基本的道理尽人皆知,但要将其贯彻到具体的生活之中却并非易事,将之体现于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亦然。任何一个事物都不会引起所有人的兴趣,数学对初中学生而言也是如此。这时候,怎样让学生变得对数学有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完成数学教学来说就十分重要。引发兴趣需要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交流法、设疑提问法和夸奖鼓励法是笔者常用的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种技巧。初中学生已然具有了独立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力,渴望得到理解和鼓励。例如,在初一学生第一学期的第一次数学课时,我并不急于进入知识讲解环节,而是拿出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与学生交流,简述教师自己的求学经历,了解学生的生源地、小学期间的数学学习习惯等,以此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从情感上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易和亲和,而不仅是纯粹教授知识的“机器”。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提问时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采用疑问式而不是简单直线式的提问,就一个主题多设几个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考中。学生回答问题时,针对不同难度的问题选择水平相当的学生来回答并及时给予两三句话的点评与鼓励。当然,引发学生兴趣绝不仅仅只限于以上几种技巧。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会逐渐浓厚起来。当学生获得学习兴趣时,班上人人都有了“我要学”的主动性时,数学学习的“增长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情境,发现数学乐趣的“基本面”

学习兴趣的获得只是学好知识的初始步骤。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若是能不断发现乐趣,在一个轻松自在的环境中展开思考和学习,无疑会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言曰“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学中有乐,在乐中学,对学生而言便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情境。常规的数学教学却未必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乐趣情境,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加以创设。生活化情境、互动式情境、体验型情境等都是笔者经常采用的方式。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更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选取与日常生活关联度高的事例来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会获得更多的真实感和乐趣。如在讲授“抽样调查”概念时,布置学生调查单位时间内超市某种商品的销量,根据营业时间预估每天该商品的销量,从而为备货周期提供参照。这样在课堂上教授“抽样调查指的是调查部分数据,根据部分来估计总体的调查方式。”就非常直观而明了。讲授图形时,则将班上同学分成小组,轮流到黑板上手工画出要讲的棱柱、截面等图形,然后小组互评分数。在讲授“有理数加法运算律”(a+b)+c=a+(b+c)时,笔者选择三名学生到讲台前作两人加一人和一人加两人的展示,学生会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两种加法的结果是一致的。这些创设情境的方式看似简单,但给学生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学生也会因此而发现数学的乐趣。通过创设诸多学习情境,在乐中学习数学的“基本面”也就得到了确立。

三、运用方法,寻找提高数学成绩的“突破口”

方法是事半功倍的保障。具备了兴趣,发现了乐趣,还不足以保证教学效果。初中数学教学,有基本规律可以遵循,教师的任务在于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来适应这个规律。笔者一直以来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并不高深,就是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严格保证课堂学习效率,课后反思复习。这几乎是所有教师都会用到的教学方法。但是根据我的经验,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还发现了数学的乐趣时,这个方法的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用。尤其是,这个方法对于起初成绩一般的学生而言更有效。几乎每年笔者任教的班级上都有数学“差生”变数学优秀生的例子。这个方法实际上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是让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过程,也是敦促学生课后自我评价、自主学习的过程。当学习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情而不是教师“逼迫”学生的事情时,成绩的提高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因此,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教师所使用的方法最终演化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在这个“突破口”的基础上提高数学成绩便顺理成章。

四、总结

必须说明,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和运用方法三者之间,就一个完整的初中数学教学阶段而言,是相互联系彼此融合而三位一体的,它既可以在每一堂课上具体运用,也可以体现为一种宏观总体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把握而不必界限森严地严格区分。将三者灵活结合而融通使用,使之成为教师自己独有的教学模式。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也必定是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出合格数学人才的过程。

作者:张李华 单位:云南省宾川县城镇初级中学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为学生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

众所周知,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一个人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有效的学习。为了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首要的便是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仔细倾听学生的见解,对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解题思路等多多提倡,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另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程度,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布置一些难度比较大的练习题,对于学习成绩有待提高的学生布置难度适中的习题,让学生在处理习题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提高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还需要布置一些有多种解法的题目,开发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时,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方案,或是将图形分割成规则图形的面积和,或者是将不规则图形补成规则图形再计算等。针对这种题,可以鼓励学生多思考几种解决方案。

二、利用资源,处理教学关系

传统教学中一直以教师为主,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对教师教授的知识进行机械的记忆,很明显这种教育模式很不适合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应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被动地对理论知识进行分解转变成主动构建知识的人。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设备创设情境。多媒体是一种现代的教学器械,可以通过声音、图像等图文并茂地传递信息,帮助学生理解,降低学生的陌生感,甚至可以根据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例如,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三维的立体图形,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借助多媒体等设施可以让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得到较为直观的体现,会更好理解。

三、设置创新问题

学生的求知欲都是非常强的,然而实际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涉及范围较窄,涉及的内容较少。只有教师在课后的练习题中对课本内容加以拓展才能满足学生膨胀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将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灵活,活跃数学课堂氛围,从而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渔夫带着孩子们去捕鱼,他将孩子分为3组,结果每个孩子都捕到了相同数量的鱼,一共捕到215条鱼,问每个孩子捕到多少条鱼。这道题,乍看上去好像平淡无奇,甚至透露出些许简单。但是,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这道题用寻常的思维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这些创新思维的题和上文中提到的“一题多解”类型的题是不同的。这种创新思维的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动力,从而使他们学会创造性的思考。以这道题为例,利用直接分因数便能解出平均每个孩子捕到了5条鱼。这种创新思维的题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具有一些难度。然而正是这些适当的难度才更能激发学生的斗志,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开发。

四、提高初中教学中创新型教师的素质

在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教师自身的素质,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指导者和参与者。所以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了学生素质的高低,初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就要对创新教学有着清醒的认识,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在将知识点和创新方法结合时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同时,可以多和同类教师交流,不断对名师的创新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获得更大的进步。除此之外,教师与学生间可以就创新这一问题进行平等交流,这种交流不但可以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也可以与教授的主体———学生,进行面对面直接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创新潜力。这样一方面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得到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向学生展示自己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从而引起学生对创新的重视。

五、小结

从上文的叙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教师自己要热爱创新,对创新教学有着正确的认知,增强自身素质。其次,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宽,设置创新型问题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接着,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等设备作为辅助教育的手段,降低学生陌生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将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灵活。最后,多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多创新、多实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刘艳伟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塘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