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析
一、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教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这样,遇到疑问、困惑时,学生才会激活创新思维,沿着思维方向,开拓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去解决这个问题。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设置一个“问题情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去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如小学数学中一个常见的应用题型:“有一个工厂要生产出1000个灯泡,第一小组20个小时能够完成,第二个小组25个小时能够完成,问两组同时工作需要多长时间?”我问了这些问题:如果没有“1000个灯泡”这个条件,你可以解答出来吗?你有哪些更好的解题方法么?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哪些规律?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开动脑筋,大胆思考,进行了一次次的创新,得出了很多种解答方法。
二、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创新欲望
学习方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发现的知识,老师不用给予提示,学生能自己通过书本掌握的知识,老师无需帮其讲解。只有这样,才助学生在探索中去思考,在学习中去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如在学习“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长方体、圆柱体,而我们只要测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相乘就能得到长方体的体积,只要测出圆柱体的高和半径,也有公式可以测出它的体积。那么,对于不规则物体,我们能怎样计算出它的体积呢?现在,在实验桌上有带有刻度的方形和圆柱形容器以及刻度尺、水等。大家想一下能否用桌上的这些工具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测量计算出这个不规则物的体积呢?下面大家自己试验一下。”顿时,学生自发地凑成一组组小团队,开阔思维,相互讨论,并动手去实践操作。之后,每组派出了小组代表说出自己小组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大家都积极地参与到此次探索新知识的实践中,每个人都脸上都洋溢着探索新知识的快乐,气氛相当活跃。最后,笔者对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学生能用已掌握的知识加上一些创新的方法去解决以前没有讲过的问题,这不管是对于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还是创新的发散思维来说都是一种提升和发展。
三、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善于创新
自古以来,就有“思考是学习的开始,而疑问是思考的前提”的说法。想要有创新,须得先有发现问题后敢于质疑的胆魄,所以要想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就必须先鼓励学生对于自己发现的现象和问题有疑问时大胆去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思考和联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我们都要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去与老师或同学们交流、讨论,以便使他们养成遇到问题自主思考、想办法解决的习惯。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学生的提问和质疑,更要引导学生去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了除法之后会问老师:“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呢?”学过分式后会问:“为什么分母不能为0呢?”教师对于学生爱提问题的这种行为首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帮助他们去找寻答案,或者给予一些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实践证明,要想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需要他们自己去质疑、深思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而学生敢于提出和积极探索知识的行为是十分难得可贵的,我们要大力鼓励和支持。
四、注意学习方法引导,开发创新思维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就少不了提出问题这一教学环节。它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现代的课堂中几乎没有多少学生会提出质疑,不管是同学与同学之间还是同学和老师之间都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对问题、疑惑的探讨,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提问题,大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也应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尽可能地用创新的思维去看待和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质疑要如何培养呢?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视角,结合数学思维,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迪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思考、分析问题。
五、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证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舒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而在教学中良好的学习气氛可以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以及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教师应支持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沟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享受学习的过程中来,获得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
(一)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自主去提出疑问,思考并与同学或老师讨论问题,积极大胆地去表现自己。
(二)宽容地对待犯错误的学生
学生在探索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成熟甚至有可能是不正确的解题方法,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打击学生,而是要宽容地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完善和改正自己的解法。
(三)改变评估学生能力的方式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估学生的标准。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评估机制,看这个学生的平时表现,尤其是要看他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他们创新素质的发展。
六、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大体的改革方向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孙双堂 单位:辽宁省大石桥市高坎镇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探析
一、创设情境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学数学教学资源,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创设情境。其次,教师要创设引起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实践的情境,要使学生在情境中探求新知,积极思考、认真观察、猜测、操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再次,紧扣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每节数学课都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创设情境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最后,创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创设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掌握新知识,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直观性原则
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创设情境时要注意情境创设的形象性、直观性,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具体而言,我们创设的数学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能够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在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三)启发性原则
问题情境是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创设趣味性、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困惑,积极思考,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问题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使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新知识。此外,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或者合作探究都能解决问题,问题不要太难,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考虑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新旧知识及其关系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二、创设情境的方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联系生活,能够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并不陌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联系实际生活,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身边的亲切感。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我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提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块长方形地里种着白菜,要给白菜地围篱笆,你知道篱笆需多长吗?它的长度和菜地的什么有关?以此引出周长,调动学生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的积极性。
(二)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操作情境,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用学具中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然后思考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可以在操作活动中分析、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会充满乐趣,学生能够更容易、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我经常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灵活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法”时,我用课件创设了一个玩具店买玩具的情境,在玩具店里摆了许多玩具,并标了相应的价钱,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去了这间玩具店,你想买哪两个玩具?一共要付多少钱?这样,学生兴趣盎然,马上选好了玩具并算出了价钱。通过创设这种实践情境,学会了买东西如何算钱,也不知不觉学会了10以内的加法。
(四)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情境,把教学内容寓于其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口算教学中,我用多媒体课件搜集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米老鼠、奥特曼、汉堡包、巧克力等,利用这些素材设计小猴子吃汉堡包、小动物送信等口算练习的游戏,从而使口算练习更有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要先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再在教学中穿插相关游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丽亚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晨阳学校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析
一、创设民主氛围,为学生创设适宜创新的环境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和学生拉近距离,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真心地去关怀和爱护他们,不管是成绩优异还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都要一视同仁,努力去了解他们,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一些启发性较强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一种团结向上、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学生取得一定的成功时,教师要及时提出表扬,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再者,教师要潜心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此来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创设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索和思考数学问题,并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探索的同时,教师要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拥有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和顽强意志。
(二)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条件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参与到讨论当中去,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内的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达成最终一致的共识。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要及时巡视,时时把握每组学生的学习动态,鼓励内向的学生积极发言,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向上和努力探索新知识的高涨情绪当中。同时,教师要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激发创新意识
(一)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学生是否能够获得数学知识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收获的学习方法和提高的学习能力。数学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全新的、极其神秘和有趣的,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兴趣的内在驱动下,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技巧,总结出数学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充分地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耐心,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独立的思考和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提示,启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尽可能地用启发性的教学把整个数学知识发生的具体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始终参与在探索的过程中,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要始终坚定一个信念: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探索,学生就一定能发现新问题并最终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也一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能力
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需要自身兴趣的支撑和促进,所以,要想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首要要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极大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一切新奇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始终能够保持积极的参与热情,使他们课堂上的每分钟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收获。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之前,还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进行独立的思考,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是独特的,教师要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产生独特的个人观点,并肯定学生的想法,以此保证学生形成乐于独立思考、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创新潜能
人类的创新就是靠不同人的不同思维产生的,没有求异思维,就不可能有我们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不同方法,在寻求不同变化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求异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对于学生能力的无限发展来说,课上的教学时间毕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多思考、多探索,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总结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赋予小学数学教师的责任,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创新的教学氛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新时代培养合格的人才!
作者:马龙霞 单位:河北省临西县单屯校区单屯中心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研究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既要求教师传授一定的知识给学生们,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思维也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比如说,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虽然逐渐地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并不代表着他们的形象思维也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阶段,有些数学知识比如说质数、合数等概念,通过实际操作或者教具演示,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此外,学生们的形象思维也能够继续得到锻炼和发展。又如,在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时,尽管不能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来对待,但是,在教学和旧知识密切相连的一些新知识的时候,或者是在解一些具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就需要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这样都能够对锻炼学生的思维创造性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引导学生掌握概念、法则等基础知识
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概念或者是法则等基础知识,此外,还需要教师通过正确地引导方式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例如,在教学“分数这个知识点”的相关概念时,就需要学生对其的基本性质以及大小的比较、约分和通分以及四则运算等方面的知识有一个精准的掌握。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与掌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对分数的基本概念牢记于心。当学生们对这些基本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时,他们才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对于其他的问题也才能真正地迎刃而解。
三、将数学思维的培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法也能够起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教材中,一些范例不能够做到将一些知识生动地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这就需借助多媒体课件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片或者是视频进行表现,组织学生自主去观察,在课程的演示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为了使得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教师也可以采取实践式的教学方式,多设计一些丰富的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将数学教学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也利于对小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让学生结合学过的一些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有数学的。例如,在教学“简单的乘除法运算”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也可以设置情境,联系实际生活,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去思考:“一瓶矿泉水1.5元,妈妈给了小明23元,小明能够买到几瓶矿泉水呢,还剩多少钱呢?”等此类问题,鼓励他们自主进行思考,独立运算,这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巧妙设计练习题,培养学生数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有章可循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所以说,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要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传授外,还要用好课本上的习题。在讲完新知识后,要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必要的复习。在有限的课堂练习中,要选择一些高效、科学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对于一些习题,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加以补充,针对课堂教学时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地进行强化,巧妙地设计一些精彩的学习内容,多增加一些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们去练习。在设计数学题目时,教师要重视生活内容的体现,让学生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去感受数学习题的开放性。教师还要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此外,教师在适当地加以引导,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都能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这样既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又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五、沟通交流
教师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第一来源渠道,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时,制定出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和计划。由于受到年龄段的影响,有些教师在教学知识的过程中,很容易忽略学生们的自身感受,盲目的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培养,这样既浪费了教学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和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要多采取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此外,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也有利于促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让学生更喜欢上数学课,这也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所追求的。
六、总结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知识,同时也需要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使用这些方法探究一些数学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以此来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既体现在学习知识方面,而且对于提高小学生们的良好综合素质也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了。
作者:杜鏸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昆区包钢第二十四小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趣味化探索
一、游戏活动,体验数学趣味性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品尝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乐趣,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活动能够放松学生的身心,发展创新思维,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爱好兴趣,将趣味化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知识,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元、角、分”的教学,教师可以创设“小超市”游戏,将一些面值不同的人民币放在课堂上,把几种玩具标上价格,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通过购买活动,选择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加深对货币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感知数学知识,储存提取信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游戏活动生动活泼、富有个性,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保持持久的好奇心,从而提升数学素养。
二、多媒体展示,增加数学的趣味性
多媒体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发展学生智力。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获得无穷乐趣。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利用多媒体实施趣味化教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数学问题,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例如,“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图形,学生一目了然,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了空间想像能力,通过化静为动的画面展示,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
三、总结
总之,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数形结合思想,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者。
作者:张效华 单位:吉林省镇赉县实验小学
第六篇:小学数学教学课前导读初探
一、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指导
课前导读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学生提前对教学内容有一些了解,不仅可以减少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了解时间,还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对教学有一些期待,上课时更容易集中精力。当然预习并不是让学生随便来,还需要我们教师的指导。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很多学生并不会课前预习,都把课前预习看成是简单的看书或者是对内容的死记硬背。我们教师应根据教学需求以及大纲要求,把握好重难点,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做好指导工作。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已知内容,并能够对教学重难点和自己有疑惑难以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以便于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有侧重点,提高听课效率。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阅读习惯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容易依恋教师。很多教师会发现如果我们给学生布置了课前预习并有一个完成的课前导读案,那么学生就会很好地完成。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是口头的布置,很多学生都不会完成或者完成不好。因此,基于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我们在低年级阶段,一定要坚持不懈地为学生做好课前导读的指导工作,让学生能够坚持完成好这项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阅读习惯。
三、内容精炼,富有内涵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之后,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也随之提高,此时教师导读提纲设计的侧重点也要有所改变。单纯的一问一答式显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通常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字面理解层次的问题;②理解、解释层次的问题;③激趣、创造层次的问题。导读提纲重点培养学生读懂课本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设计要有概括性,富有内涵。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分数混合运算
(二)”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围绕如何“分”或“合”来解决问题。结果证明绝大部分都能顺利掌握,从而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
四、有的放矢,培养能力
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能力提高了,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导读设计要更有针对性。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的换算”时,通过让学生课前实际测量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观察并获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大小的表象,并测量教室的长、宽、高,推算出教室的体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小学生应用数学或数学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不强,较难自觉地联系实际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变化现象。因此,有针对性的导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归纳、类比、抽象、概括、推理、猜想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力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或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例如“正比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采用让学生课前自学,课堂上组织讨论就自行解决了问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优差兼顾,重在启发
在学生能有效地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前导读中的“扶”的作用就要相应减少。但是要兼顾学困生,课前导读提纲中的问题题还是必要的,要“兼顾两头,满足中间”。此时对新授课的重、难点的分解上宜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维空间更广,更富有挑战性,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的分组讨论环节学生必然更能发表出自己的见解。例如,在教学“估计费用”的导读提纲中设计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解法?”的问题,好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会自觉用多种方法解答,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后面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不用教,学生也会解答。
六、适度超前,因材施教
对于优等生“吃不饱”的现象,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多少、难易,适当增设,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题目,实行超前的课前导读。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以设计“乘法分配律中提到的是‘两个数’,如果是三个数、四个数也适用吗?如果是一个书乘两个数的差也能适用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练习,不做统一要求,以体现“指导———自主学习”的“保底但不分顶”的教学思想,让优等生也感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好胜心强的心理。对优等生而言,没有难度的问题往往很难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奋点。
七、总结
总之,课前阅读是我们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基础也是小学生养成良好学生习惯的重要方式。我们每一名数学教师都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课前阅读的引导工作。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后,在课堂上必定会变动活跃起来,必定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做好课前阅读工作,也是为学生长期的、高效地开展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鹏 单位:河北省昌黎县安山镇白庄完全小学
第七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教学法探究
一、活动式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
活动式教学大多是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的,可以让学生更贴近生活地去开展学习。小学数学中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或是事例。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学生不仅更有兴趣去学习而且生活化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仔细研究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学以生活联系起来创设一个更适合学生的活动课堂。这样的教学使我们教师更灵活、直观地把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教师可以在设置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最重要的是这种结合生活实际的活动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等。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并且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克与千克”的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买东西的场景开展教学。教学前,我提前布置好任务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些简单的了解。这样,我们在设置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可以减少活动前介绍的时间。活动内容是把学生分为小组,大家进行在超市买菜的活动(提前为学生准备一些模拟蔬菜和模拟的钱)。这样的活动先让学生在组内进行通过购买蔬菜的活动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克与千克”的运用,同时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然后在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和引导工作,及时纠正学生犯的错误。最后在学生掌握较为熟练后,在全班内开展竞赛活动,教师出题,学生抢答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克与千克的不同,并且掌握了运用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教师的精心设置,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知数学、锻炼思维,用活生生的身边的数学事实,引导学生去发现、掌握生活中的数学,这样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培养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活动式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才能准确地分析信息,如在讲授两个信息的问题时,我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又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分析信息,发现关联,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三、在活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这就是说,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和权利上是平等的;另一方面,教师又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材的重任。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的主宰,学生是知识的需要者和接受者,教师控制和操纵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单向的,无平等互助可言。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告诉学生:“我非常愿意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愿意帮助你们解决学习上的、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和困难。”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四、总结
总之,活动式教学法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也是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活动式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水平,更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应用数学、爱上数学。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入门阶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我们应本着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来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活动式教学法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更是具有前瞻性和促进性的。因此,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努力研究、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目标,让学生的学习能够更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
作者:吕星华 单位:河北省昌黎县昌黎镇第三完全小学
第八篇:小学数学教学管理办法浅谈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某些教师认为课前预习会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势、减弱对新知识的新鲜感,或者认为会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计划。但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设计去解决。相反如果没有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上就很难对教师的一些提问作出快速的反应,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会减少,练习的容量会大大减少。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如果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他就会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是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从而对老师的有关提问迅速做出回答,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预习中遇到的难题,做到有目标的去听课,提高学习效果。预习应该遵循一定的学习规律。开始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多加指导,首先,应确定预习的内容,如看懂例题;思考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提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了解一下习题,初步理解练习题的题意。其次,对预习时间做出科学安排。如放学后、自习课上对新课进行预习等。最后,预习应该建立“数学预习本”,把预习中遇到的一些难点、疑点分条整理在本子上,便于课后复习检查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习惯,听课就有了目标性、目的性,就比较有自信了。自己在预习中学会的问题,可以向全班展示,大家互帮互学,一起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学习就有了劲头和乐趣。另外,学生学习有了明确的目的,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就会特别专心地去听,听懂了,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能收获自信。学生只要坚持做好预习,就奠定了学好数学的基础。
二、让学生参与制定数学学习规则,实现数学学习的自主管理
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是学生管理班级,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前一种能力是工作能力,后一种能力是自我约束能力。在数学教学管理中,民主管理非常重要,通过民主化管理,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我塑造、自我要求、自我调控、自我评价,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主动学习,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的习惯。在民主管理过程中,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制定、落实数学学习管理制度,让学生在参与管理的同时找到自我价值,做到自觉遵守制度,自觉听从数学老师的计划安排和班干部的要求,共同搞好数学学习。例如,班级学生可制定《数学成绩追赶比超激励制度》《数学小组学习PK原则》《玩转数学竞技流程》等实现数学学习的自主管理。
三、建立互助合作型学习小组,坚持自我管理
建立互助合作型学习小组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围绕共同的学习内容进行互帮互助式学习。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小组组长就相当于我的“小助手”,他们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进步,相当于“小老师”,我教导全班学生“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三人行,必有我师”,鼓励他们勇敢地学习对方的长处,多向他人请教,人人都可以做“小老师”。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小组的建立消除了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的忧虑,过去他们不敢主动去找老师问问题,现在有了“小老师”,他们变得活泼了,主动去找“小老师”解决数学问题。互助合作型学习小组的建立,使得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高涨,良好的学习风气在班里很快形成。他们不仅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也学会了管理别人和自觉地管理自己。互助合作型学习小组的建立,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信任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节约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使教师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批改作业,钻研教材教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四、适时、适当、适度激励学生,激发学生不断进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适度激励学生,能够激发他们学习潜能,促使他们在学习上更积极、更主动,进步更快。要想做到适时、适当、适度激励学生,必须先做好两方面的工作:①努力找出学生可激励之处,然后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激励,尤其是当学生取得一定的成绩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必要时可授予一定的荣誉称号。获得荣誉的学生往往有一种被认可的兴奋感和继续进取的心理状态。教师在奖励学生时,不要单纯按成绩进行奖励,应注意奖励那些经过努力而有显著进步的中下等生,更要时刻注意寻找班中中下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②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激励方法。有的学生希望老师当众表扬自己;有的学生希望老师将自己叫到办公室里进行表扬,有的场合,只需三言两语的称赞;有的场合只需要老师伸出大拇指或者一个微笑的眼神就足够了……
四、总结
总之,老师选择哪种激励学生的方法,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需求和具体的场合来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管理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的保证,应做到科学性、常态化、有制度、成系列、讲规范、易操作,应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因此,数学教师可以以此为标准,加强学习、研究、管理和督查,努力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管理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作用。
作者:张金普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威县贺钊学区
第九篇: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一、目标导引,凸现学生主体地位
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将对我们的教学起到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无论是教学任务的完成还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需要我们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在目标设定时我们一方面要考虑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更适合学生的、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和完成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放松心态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在这样的目标引导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凸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
(一)目标定向,有效控制目标达成
布鲁姆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施目标定向,就可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控制,进而控制目标的达成。
(二)目标导引,实现课堂教学优化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等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要求教学过程很好地发挥作用,达到该条件下最好的水平而不是一般水平,这就要求用最少的必需的时间和精力,争取最大可能的效果。运用目标导引,就可实现课堂教学训练的优化,从而取得最好的效果。
二、启发诱思.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所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并在疑问中自主探索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之所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疑问并不是随时有的,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善于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方式。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在疑问中不断思考问题,从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展现。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置好问题情境后,要注重发现学生提出的较为有代表性的问题或者是有建设性的问题,拿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研究讨论。这样,我们就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自由思考,对个人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习效率的提高都是有帮助的。
(二)及时点拨,巧妙化解学习难点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而启发、引导的重要手段就是实施点拨。实施点拨,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思路困境,另行开辟新路,克服心理或习惯上的思维定势,使之始终处于积极的亢奋状态,引起学习动机。
(三)“小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现在我们的教学班普遍存在班额大、难以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小组学习”可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之一。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潜力很大,通过“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小学数学是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初始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学、合作、研讨等途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促使他们在相互合作中开动脑筋,进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激发兴趣,发掘学生创新潜能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人到学习中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条件。
(一)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学中如果抓住学生“好奇”这一天性,就可激发学生追求创新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多利用教材中新奇的因素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己未知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仅会有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还会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将更为深刻。当教材内容不足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时,我们教师要在备课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广泛地选择教学素材做好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满足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让他们获得成功。对学生任何一个独立见解、新颖的解题方法或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教师都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在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教改大潮昭示下,数学教学也理应克服只见概念规律不见人的偏颇。
四、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全面地看待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创造、表现、成长的机会,使学生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自主探索,不断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作者:赵峰 单位:河北省昌黎县新集镇崖上完全小学
第十篇:小学数学教学质疑能力培养浅析
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教学时,教师要设法将质疑引入课堂,科学设计课堂提问,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人公地位,明确提问是学生的权力,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站在学生的立场,提出重点问题的,用动作、语言和表情鼓励学生,使学生树立信心,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谐的教学环境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尊互爱、平等相处,学生提问时,教师亲切的微笑、视鼓励的目光、爱抚的动作,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给学生莫大的鼓舞,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质疑兴趣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通过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利用每一次质疑机会,大量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精心安排教学活动,及时解答学习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学困生帮助,鼓励学生讨论与交流,还要激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例如,“年、月、日”的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今年小明今年十二岁,她只过了三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产生疑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接着说:“学习了年月日,同学们就明白了”,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更主动。课堂提问的设计要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总结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看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学生在质疑中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作者:刘明明 单位:吉林省镇赉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