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数学教学中融入语文元素的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学科融合的提法讲了很多年,广大教师也进行了诸多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于数学学科,它满是数字、公式、图形,似乎很难融入有趣的人文学科元素,其实只要遵循规律,同样可以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
[关键词]学科;数学;融合;壁垒;规律
学科融合就是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将学科与学科之间联系起来。关于数学学科如何突破学科藩篱,成功引进其他学科元素,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取得了理想的成绩。笔者收集整理了一些成功案例,在认真分析后收获了一些心得,现与诸位同行分享。
一、数学课堂上融入语文元素的案例
【案例1】开场,教师板书“缩句”,然后出示题目:英俊的小伙子穿上了一件笔挺的西装。学生看了忍俊不禁:“数学老师在玩‘跨界’吗?”教师神秘一笑:“难道数学里就不能有缩句吗?”学生熟练完成缩句:“小伙子穿西装。”接着,教师再出一题:“12与6的和,除以78与69的差,结果是多少?”学生依葫芦画瓢,完成缩句:“和除以差。”如此,这道文字题的计算目标一目了然。【案例2】开场,教师板书“换位置”。教师说:“汉字很神奇,有时将两个偏旁调换位置,就能得到一个新字。如‘部’字,左右调换后变成‘陪’字,‘吞’字上下调换后变成‘吴’字。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一脸疑惑,以为数学老师被语文老师附体了。【案例3】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教师出示的古体词——《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学生表示不解,词里并没有数学问题呀?教师慢条斯理地说:“这首词中,‘春’字占了总字数的几分之几?”打破学科壁垒的案例屡见不鲜,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语文元素的案例也不在少数。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而语文却可以利用语言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数学课堂中融入语文元素,可以中和其枯燥感,促进教学效果有效提高。
二、打破壁垒要有规可循
打破学科壁垒要遵循一些基本规则,才不会走入歧途。1.融合要巧。各学科之间并不是毫不相干的,教师不能只拘泥于学科本身,将自己封闭起来,而应以开放的姿态,打开学科之间紧锁的闸门,运用“拿来主义”,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滋养本学科。学科融合的目的是拓展认知、开阔眼界、发散思维、丰富学识,因此,融合时要讲求实效,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再进行融入。2.本质要保。每个学科都有其无法比拟的特性,如果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属性,那么数学的本质属性就是逻辑思考,在融合时一定要保证其本质属性。比如,案例1是用语文中的“缩句”分析数学题意,案例2是类比汉字结构的特点来诠释倒数的概念,案例3选用古词作为计数的素材,数学与语文有所交融,但主宾又分明。总之,在数学中引入其他学科元素,一定要保证数学的“原味”不能变。3.提高素养。教师要做到融合时游刃有余,除了要专业知识扎实、专业素养过硬外,还得修炼外家功夫。小学是基础教育,提倡全面发展,教师的引导十分关键,教师只有广泛涉猎,博学好问,才能用丰富的学识带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让综合性课堂绽放生命姿彩
1.“打破壁垒”是生命课堂的需要。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育,许多人把教育狭义地理解为“教学”,甚至是“教书”。事实上,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育人是所有教师的共同使命,数学教师也应承担起人文教育的使命,因此打破学科壁垒十分必要。2.“打破壁垒”要从形式走向本真。打破学科壁垒最重要的是潜移默化,最有效的是不戳破,却让学生感到数学学科已经融入了其他养分,产生发自内心的欣喜,如此才能从形式走向本真,让数学课堂鲜活欢愉起来。3.“打破壁垒”要从预设走向生成。教学中的“生成”,就是借助开放式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知识本原”,我们要让学生始终保持灵动的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还有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对数学规则的尊崇感、对数学计算的严谨性。综上所述,综合化、开放化是数学教学的必然趋势。小学是基础教育,既要顾及学科的独立性,又要融入其他学科元素,通过吸收其他学科知识的精华,为本学科的软肋“补钙”。
作者:李荣峰 吴润洪 单位:山东淄博市高青县青城镇成安小学 山东淄博市高青县青城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