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陷阱问题设置,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数学修养,文章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在小学数学中设置陷阱问题的策略,分别是调整课堂教学结构;创建陷阱问题情境;完善评价体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陷阱问题;设置方案
小学阶段的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不能灵活使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对教学模式做出改革调整,设置陷阱问题,帮助学生在加深知识理解的同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框架的构建,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探究水平。陷阱问题的有效设置是优化学生数学学习手段的基础保障,可以帮助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调整课堂教学结构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受到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将大量课堂时间花费在讲述理论知识上,不会给学生提供实践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更不要说设置陷阱问题,这一教学方式的使用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停留在浅层次,限制了他们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1]。因此,教师要及时调整课堂结构,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合理的陷阱问题,鼓励学生争论探讨,让学生在批判性思维的影响下逐步完善数学学习途径,从而坚实数学基础。在数学课堂增加陷阱问题设置这一环节,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某一知识点讲述完成之后,可以故意设置陷阱,让学生出现疑惑,并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养成良好的批判习惯。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能全面发挥陷阱问题的积极作用,打破固化的教学机制,弥补学生在数学核心素养上的缺陷。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教学时,在“勾股定理”基础知识讲述完成后,笔者给出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a=3,b=4,要求学生求未知边。学生受到固化思维影响,直接给出了c=5这一个答案,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再根据“勾股定理”的性质分析答案的准确性,通过提醒,学生明确了自己答案的不严谨性,题中并没有给出a、b是两条直角边这一限定,所以c可以是斜边也可以是直角边。最后,笔者点明在数学学习中这种类型的陷阱问题有很多,让学生调整解题习惯,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二、创建陷阱问题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特征明显,对陌生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教师要抓住“兴趣是学生数学学习动力源泉”这一重点,通过情境创设提升数学课堂趣味性,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陷阱问题情境中完成一系列探究任务[2]。陷阱问题的创建对教师而言不是轻松的任务,这需要教师对教学有深入地理解,能根据教学要求设置陷阱问题,同时也要抓住学生兴趣,保证学生情境探究的有效性。教师在创建陷阱问题情境时要学会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数学学习平台。例如,教师可以依托多媒体设备,将陷阱问题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从而有效提升情境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培养的促进效果;还可以适当开展趣味游戏,将陷阱问题隐藏在游戏中,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批判能力,由此发挥情境的积极影响。例如,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时,笔者会通过情境教学法的使用优化陷阱问题设置。课堂开始,笔者先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物品,如魔方、书本、大楼等,将课堂和生活实际进行串联,初步完成情境的构建。学生的学习态度在生活化情境中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此时给出陷阱问题:“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任意一条边三次方,请你任意选择一个长方体计算体积。”学生在教师的错误引导下忽视了长方体各边长度不同这一性质,仍坚持长方体体积是任意一条边的三次方这一计算方法,导致最终计算结果的错误。接着,笔者鼓励学生分析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对陷阱问题进行批判,从而进一步优化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三、完善数学评价体系
小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在面对陷阱问题时会出现各种问题,而评价作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投入适当的精力去完善教学评价机制,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在解决陷阱问题时的不足之处,防止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同时,教师也能有效改变陷阱问题的设置途径,优化课堂模式。例如,笔者将评价机制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主要是将设计的数学陷阱问题分享给其他教师,让其他教师从专业角度给出修改建议,然后根据具体的评价内容进行调整;学生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分析学生在面对陷阱问题时的缺陷,引导学生作出调整,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效果。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置陷阱问题打破了学生单一的学习手段,能让学生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勇于质疑权威,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有效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对学生未来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不断完善陷阱问题的设置方案,保证学生在未来数学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应存荣.谈谈小学数学“陷阱”教学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17(1):62-63.
[2]虞青荣.“陷阱”,让思维更深刻[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7(6):10.
作者:张志萍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