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加快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以提升新世纪核心竞争力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创新能力是新时期人才所必备的素质。教师可从小学数学的角度出发,论述小学数学教学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关系,结合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培养创新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形势;创新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形势下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与职责。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与其他学科不同,数学学科是一门灵活、多变的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典型性[1],是最能活跃思维,拓宽思维,塑造思维的重要学科。数学是一道“活”题,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如课后零食买卖活动、时钟问题、相遇问题等,学生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无形地促进了本身智力的发展。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活动,教师应将数学教学延伸到课后学生的生活环境、活动场所,做到活学活用,培养学生观察、验证、推理的能力。纵观历史,许多发明创造中少不了数学的影子,大至天体运动规律,小至分子、质子运动,都离不开精密的计算。由此可见,数学是发明创造的主动脉,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前,如何从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话题。
一、“硬”
“打铁还需自身硬”。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核心的[2]。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驱动创新发展的关键。首先,是教师方面。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良师”的授教。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一个综合素质强实和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师是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多去参加学习培训,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二是要多去了解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做一个善于“借力”的教师;三是要多去探索和研究新教法,以特色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等。其次,是学生方面,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学生只有听好课、学好课本、写好作业,掌握了扎实的基础后才能够进行创新。创新是上层建筑,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方面,自身基础过硬,才能筑牢“上层建筑”,建起“高楼大厦”。
二、“破”
“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在传统小学灌输式的教学中,虽然“说课”形式具有较高适用性和较强操作性,但是学生机械式的接受知识,难免枯燥无味,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授教方式,在传承传统教法精华的情况下,一是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式教学观念[3],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探索,经过他们自身的脑力以及双手才可以转变成为他们的能力;二是教法要突破创新,在课堂教学中由原先的教师“说”“问”单一形式加入游戏互动、动手实践操作、情境教学、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教学,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化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兴趣,发挥创造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可先通过生活中实际应用有关三角形的事物导入,如篮球架、埃及金字塔、三角形吊臂等等,充分的结合生活,最后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框架,然后用相同力度分别挤压,会发现三角形的框架比四边形框架坚固而没发生变形。经过这些实践操作,可让学生深刻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威严的,学生对于不解的问题往往不敢质疑,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4]。如何破除这层心理上的隔阂,是形成创新认知的关键。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地寻找教育方式和方法。一要多一点沟通和交流,少一点严肃。通过和学生多沟通交流,使学生摆脱束缚,大胆表现,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二要多一点理解和关爱,少一点冷漠。从学习和生活上处处为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难。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特别是对那些身处逆境的学生。更要多去关心照顾他们,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一句安慰的话、甚至一件微薄的礼物,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中学习。三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给足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空间,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成长。例如,在一些习题解答过程中,学生提出另外的解法时,教师应鼓励和支持,即使不是最佳解法也要赞扬其探索的精神,而不是一味抹杀他们的其他想法。
三、“难”
自古以来,伟大科学家都是经过攻破一道道难题后取得成功的。当今,在应试教育主导下,教师教学跟着考试走,一些创新的教学活动投入少,教学目标仅限于“1+1=2”,而没有延伸出“1+1>2”的教学新目标,缺乏一定“难”度,难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问题能够让学生感到疑惑,能让他们从一个已知伸向另一个未知,也是创新意识的起点。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总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学中,教师要巧设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开动脑筋去思考。如在教学“统计与概率”时,通过设置问题:“一个盒子里装有红绿蓝黑四种球,请问一次一球摸出的球可能性有几种?”学生很快回答:“四种”。再问:“一次两球呢?一次三球呢?……”,由浅入深,此时让学生带着疑问加入到学习“统计与概率”中去,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在教学中体现,而且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还应有所体现,教师可以在作业中适当布置开放性的“附加题”,为作业增加一定难度,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作业增加“附加题”是创新思维形成十分重要的途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在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附加题”:两扇窗户定做窗帘,窗户高度和宽度均为3米,窗帘布大概需要买多少米?有的学生认为一共需要6米,即3×2=6(米),但是有些学生会根据生活经验觉得布不够宽,会遮不住阳光,而且不美观。还有的学生认为把窗帘对半做成两幅等等。在思考探索中,学生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促进了创新意识的形成。
四、“度”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教学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人才不可操之过急,它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一是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阶段,避免引入艰深的术语,过浅也不利于激发思维活力,应把握好“深度”;二是不能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和过高的期望,教学的目的并不是逼着学生获取更好的分数,更多的是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快乐的环境下学习成长,把握好“高度”;三是教学过程中及布置作业时要以学习主题为中心,在鼓励学生发挥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要精准引导学生思维发散,防止思维混乱,影响学习效率,应把握好“广度”。总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指导和理论基础,避免孤立的、静止的和形而上学的教学方法。
五、结语
小学生创新意识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必要条件和新形势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小学数学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具有独特优势。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技术,丰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挖掘学生创新潜力,使他们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较快较好地掌握科学知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少华.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学周刊,2016(1).
[2]唐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5).
[3]葛淑红.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1).
[4]张礼霞.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J].西藏教育,2013(7).
作者:吴周立 单位: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