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文章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深钻细研,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方法,提高技能,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创新能;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鼓励创新四方面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教师居高临下,权威至上,学生是不会有思考、质疑的欲望的,更不会有阐述自己见解的勇气。没有学习主体的参与,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成功的教师,总是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没有偏见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学生会一定敢想敢说,善想善说,对知识的获取是主动的,创新思维的火花会不断地闪现绽放。兴趣源于好奇,好奇来自未知。在学习“二项式定理的性质”时,教师先要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介绍“杨辉三角”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发明的,早于法国数学家帕斯卡五百年左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教师应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展示出“杨辉三角”。紧接着教师设疑:同学们,你能从表中找出几条规律?学生积极思考,仔细分析观察,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点拨,掀起学习的氛围,人人争当发明家,你一条我一条,很快找出规律,教学内容圆满解决。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深钻细研,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灵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源泉。数学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以及它来源于生活的特殊性,使数学知识在错综复杂表面现象上潜伏着一定的联系和规律。吃透教材,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结合点,挖掘教材的潜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例如,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节,教材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高斯小时候,他的算术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计算“1+2+3+......+100=?”,在其他同学忙于把100个数逐项相加时,10岁的小高斯发挥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超常人的聪明才智,迅速计算出了正确答案。小高斯的算法对我们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指点了迷津,这就要求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寻找规律的良好习惯,从中挖掘出小高斯解法的精髓———倒序相加法,从而顺利地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三、培养方法,提高技能,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多种解题的方法、技巧,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智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变式训练
课堂教学不能拘泥于课本,就事论事,要站得高看得远,对所学公式,进行巧妙变形,加强训练,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例如三角中的公式,不仅要会正用、逆用,更要会变式应用,树立创新意识。在三角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它们分别被称为降幂公式和升幂公式。
(二)一题多解训练
一题多解是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它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三)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知识,它是关于事实本身的知识,主要是教材中所陈述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内容。另一类是隐性知识,它是关于怎样认识活动的知识,主要表现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从中挖掘,在教学中让学生潜移默化的获取。特别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它不仅是一种主要的解题方法,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它可以通过以数转形,或以形转数达到解题的目的。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就是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精辟概括。
四、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鼓励创新
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独到的见解往往会偏离课题,这时,教师不可横加指责,而应点拨启发,保护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感情上的满足,学生才能大胆地各抒己见。当学生对问题有新颖的独特解法时,要多加鼓励,让其保持欢愉的心情,体会成功的喜悦,他们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感想、敢说、敢做,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形成合力,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发礼.浅谈教学中的创新教学[J].新课程改革论坛,2007(12).
[2]李平.浅谈初中数学的创新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2014(9).
作者:王太生 单位:甘肃省秦安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