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可操作性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可操作性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可操作性探索

一、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需要层次理论体现了人本主义哲学的意蕴,其重点在于重视人的需要,更加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心。需要层次理论对管理者也有重要启示:由于人的需要分为不同层次,因此不同时期人的需要也不尽相同,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最迫切的需要,了解和掌握了人在某一时期的最迫切需要,才可能有针对性地激发人的最大潜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需要层次理论通过研究人类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以推动人们的行为,以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探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可操作路径,对当今的师德师风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高等院校教师的需要分析

(一)教师有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需要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教育越来越得到国家和人民的重视,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作为人类灵魂的工作师,仅仅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是远远不够的,满足高校教师一定的物质生活需要,是让高校教师有尊严的站在讲台上的首要条件。

(二)教师有较强的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

高校教师面对的是有理想、有志向的大学生,自尊、自爱是教师让学生尊重自己的前提,只有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才能让广大学生真正地尊师重道。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规范,以师风正学风。

(三)教师有强烈的成就需要

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都希望自己桃李满天下,高校教师普遍希望自己的教育理念能受到社会的认可。高校教师对社会的贡献主体体现在其科研成果的价值和育人的成就上,因此高校教师对事业成功和自我价值的追求要高于其它教师。(四)教师有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知识已经进入爆炸性增长时代。高校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才能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当代的大学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高校教师传授的不仅仅是文化,更多的是理念,因此不断的深造与学习,是让高校教师自身资源不断充实的源泉,高校教师有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和教育能力的需要。

三、以需要层次理论为指导的师德师风建设路径选择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不同层次的需要,人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不同层次需要的迫切性是有所差别的。因此,高校管理者可以以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建立能持续激发并满足高校教师合理需要的管理机制,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身心潜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学生,回报社会。

(一)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客观前提

高校教师所从事的是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高校教师也是千万亿普通人的一员,其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仍然是物质基础。因此,国家需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让其免于市场纷争,“不为五斗米折腰”才是让高校教师恪守师德的基础保证。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收入差距颇大,刚刚工作的青年教师和初、中级职称教师收入较低,甚至工资水平不及高级职称教师的一半,更谈不上课题科研收入。来自生活和评职的压力让某些高校教师价值观发生转变,置师德师风于不顾,甚至收取学生的礼金、大搞学术腐败,过于追求物质利益。一些高校教师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常常会从事社会兼职,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学科研敷衍了事。这种对经济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并不是高校教师的本性表现,只是受社会转型时期拜金主义思潮影响而产生的人性异化反映,并由此表现出高校教师的异化发展观。师德师风建设最终目的就是要让高校教师远离这种异化的发展观,真正认识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当前,高校教师的工资多以职称高低为主要依据,对师德师风方面基本无量化考核指标,导致一些高校教师忽视师德师风的建设。高校应结合学生评教制定可操作性的师德师风方面的量化考核指标,让师德师风建设由外部要求转化成内部需要,提高高校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程度。

(二)营造人性化的氛围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情感保障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马斯洛认为,人有与人交往的需要,人需要得到他人的接纳与认同。人的生活和工作都是群体性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强调团队意识、团队精神,高校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团队。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也导致人们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对归属感的渴望越发强烈。高校教师由于不用作班,同事之间的交往频率低于其他行业,因此对于人际交往的渴望更为强烈。管理者可根据高校教师的交往需要,在对教师进行制度管理的同时,结合人文关怀,满足高校教师的交往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朱小蔓在《教育的问题与挑战》一书中指出,只有“情感上的认同、接纳”才会促使道德“真正内化为人的品德”,正所谓“行道而得之于心谓之德”。情感在人的道德认识系统中起着重要支持作用,在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中也会产生推动作用。因此,要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营造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说营造人性化的氛围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情感保障。在操作层面上,可以定期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开展团队合作训练,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高校教师之间提供加深了解的机会,增进彼此的情感。高校教师之间、高校教师和学校之间产生深厚的感情后,会激发高校教师的集体荣誉感,更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与学校同兴衰、共命运,为学校的发展不懈努力奋斗。

(三)构建不同层次的激励机制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举措

马斯洛认为尊重的需要即包括自尊也包括了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是指个体的自尊心,是人们在工作中不甘落后,积极进取并获得成就后的自豪感。受人尊重主要指个体的工作业绩、社会地位获得外界的认可。基于尊重的需要,人们多数愿意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以期获得外界的肯定,甚至产生自我炫耀、自我满足的感觉。高校教师在学历层次与个人修养上,往往高于普通群体,大多高校教师有着强烈的追求卓越的意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更为执着。高校的管理者可充分挖掘教师正直向上、勇往直前的团队精神,如对教师的考评应做到公平、公开、公正,肯定教师的努力奋斗,增强高校群体的公信度与凝聚力。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开展类似“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评比类活动,定期组织高校教师开展教书育人经验交流活动,并构建不同层次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模范教师的榜样作用,带动整个高校教师群体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精神风尚,形成教育的合力。对高校教师的激励要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充分考虑高校教师的个性和特长。如对能力强、成就期待高的教师,要激发其斗志,鼓励并提供相应的科研条件支持其确立较高的目标;而对于有某方面特长但成就期待不高的教师,可注重提供机会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励机制如不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对高校教师来说要么无动于衷,要么产生严重的焦虑感或抵触心理,不利于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

(四)营造自我实现的平台是师德师风建设最高境界

马斯洛的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往往能够忘我的、完全的、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去体验生活。这类人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为了理想会废寝忘食地工作,把实现理想的过程当作是一种创作活动,希望为人们解决重大课题,从而完全实现自己的信念。高校管理者可为高校教师营造自我实现的平台,充分满足其成就感和创造欲,为其提供个人成长机遇。高校可制定相关政策,有计划地选拔优秀教师外出学习深造。在高校应营造相对宽松的学术氛围。高校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创造潜力,创造力的发挥需要一定程度的自主,相对宽松自主的工作环境是发挥创造潜力的前提条件,可以促进高校教师在更高程度上的达到自我实现。高校应多组织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充分发挥脑力激荡的作用,激发更多的高校教师产生自我实现的信念,让良好师德师风内化为教师追求卓越的品质。从而达到师德师风建设的最高境界。

四、结论

在高校管理中,可利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掌握教师的心理需要,因势利导,激发高校教师自我实现的信念。实施人本主义管理,有助于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从根本上保障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性。

作者:姚丹 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