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探讨

摘要:师德师风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是提升大学教育竞争“软实力”的关键。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明确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事关大局、迫在眉睫;必须明确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在落实、贵在实践。文章从优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外部环境入手,阐述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大学教育;师德师风;建设路径

高校教师承担着培育祖国后备力量的重大任务,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成败和民族发展的未来。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对探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新路径意义重大。

一、师德师风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师德师风的基本内涵。师德师风,是一个复合型、叠加型的概念,它包括师德和师风两个方面:师德指的是教师的内在精神品质,涉及教师个体的道德修养等诸多因素;而师风则指教师的外在行为表现,是由教师的言行所形成的一种风气、人文环境和氛围。师德师风在新时代有着深刻的内涵。总书记在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对新时代我国高校教师应遵循的师德师风提出了一系列要求。2014年教师节前夕,他在同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代表座谈时就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提出了四点要求,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1]良好的师德师风可以简要地概括为真、善、新、美四个方面。“真”就是敢于坚持真理、探索真理的品质,有对理想、真理的执着和坚守,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信念和信仰是师德的灵魂和主心骨,是精神支柱,从大方面来说就是要坚信、真信、深信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忠诚于党的高等教育事业。所谓“真”,还包括作为教师在教学、科研和培育人才的过程中,有求真务实的学风教风,坚持科学的态度,严谨的治学品格,不虚伪、不浮夸、不欺骗,用精湛的专业和扎实学识立学、立身、施教。“善”是道德的本质属性,也是师德师风的根本属性。所谓“善”,就是要有良知,要善待学生,善待他人,有仁爱之心,有宽阔的胸怀,不仅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还应引导学生分清善恶是非、抑恶扬善。“新”即具备勇于创新的品质,这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精神品质。缺乏创新品质的老师,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大学教师要有一种敢于想他人所未想、做他人所未做的气魄,要识变、应变、创变。教师具备了创新的品质,大学才能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美”是道德意义上的含义。师德,应该是一种美德。它包括内在的心灵美,外在的形象美。良好的师德师风是由内至外的。教师应具备心灵的高尚之美,还应该有一种打动、感染学生的优雅气质,有良好的形象,有书卷气。

2.师德师风的特征。师德师风具有道德的职业性。道德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而教师的师德属于职业道德范畴。所以,师德是与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相联系的职业道德,教育的使命决定了教师的使命,教师的使命决定了师德的属性。师德师风具有道德的示范性。师德,具有其他职业道德所没有的特殊性。由于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特殊群体。因此,师德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导向性。教师的道德水平如何,不仅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强烈的示范作用,而且对一所大学、对整个教育行业甚至对全社会都会产生影响。师德师风具有道德的内在性。道德与法律不同。法律的特点是具有外在的、强制性的他律规范,而道德则具有自律性、内在性,它是一种“内在立法”。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就是“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要将师德师风内化为教师的一种自我要求和自觉行为规范。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事关大局、迫在眉睫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适应新的历史方位的时代需要。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包括教育在内的民生需求已“升级换代”,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不再只是单纯的“有学上,有书念”,而是追求“上好学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教育意义深远。此外,中国已逐步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并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这种“高关注”势必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强教育就能强人才,强人才就能强科技,强科技就能强经济,强经济就能强国防,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民族的未来之根在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对于培养优秀人才、实现人才强国,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肩负大学神圣使命的客观需要。第一,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办好大学的“软实力”。师德师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它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默默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是学校的一种无形的优质资源,是大学之间竞争中的“软实力”。第二,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2]为什么是“第一标准”?这是由大学的办学方针和目标决定的。大学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必然要把师德师风放在评价教师素质高低的第一位。第三,师德师风是立德树人的风向标。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说,官员的道德像风一样,百姓的道德像草一样,风往哪里吹草就往哪里倒。师德对于学生言行的影响亦是如此,它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改变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现实需要。现阶段,部分大学教师存在一些失范现象,突出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缺乏正确的政治方向感。部分高校教师存在政治盲目性,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感。他们有的受错误思潮的影响,有的缺乏对党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没有自觉的看齐意识、核心意识。第二,缺乏讲诚信的道德自律感。近年来,高校中存在着如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等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第三,缺乏对学生的仁爱之心。严慈相济、诲人不倦,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应该是作为教师最现实、最直接、最鲜活的优良品德。但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仁爱之心,很少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只简单地要求学生完成学业,对他们批评多于鼓励,指责多于理解,质疑多于信任,缺乏沟通和亲和力,难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在落实、贵在实践

1.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外部环境。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地位和权重。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不是抽象的,其中包括对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力领导。要改变某些高校领导注重教师的业务能力,轻视教师的品德素质的偏向,自觉把师德师风工作纳入学校的中心工作,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底层实施。在师资队伍、引进人才等环节中,要确立师德师风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使师德师风建设由边缘进入中心、由虚变为实、由文件变为行动,使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在党委领导下,有人说、有人管、有人做,提升该项工作在学校重大决策、重大战略、重大部署中的权重和分量,使其进入决策者的视野。第二,坚持制度管人,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效能。中国已进入“制度治理”时代,坚持用制度管人、制度管权、制度管钱、制度管事已经成为共识。但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重要素轻体系、重潜规则轻明规则的现象,制度的有效性被抵消了,加大了制度建设的成本。对此,要充分发挥“制度治理”的积极作用,把制度转化为“长效机制”。在考核机制方面,对师德师风采用“一票否决”制;在评价机制方面,真正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在监督机制方面,对师德师风进行全方位监督;在培训教育机制方面,把师德师风培训变为教师的必修课,实现常态化;在激励机制方面,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加大师德师风的权重。第三,坚持人才强校,提高教师的获得感。良好的师德师风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支撑。要加大对教师待遇的改善和提高,使他们安心执教、静心执教、放心执教,减少后顾之忧。要让广大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维护教师的体面,给予教师尊严,教师就会更有底气,更有自信。古人说“教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对教师和人才就是这样的道理,你越尊敬他,他就越有成就感和归属感,就会数倍地报效国家。

2.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内部环境。第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理论素质支撑道德修养。作为高校的教师,虽然拥有高学历、高职务、高学问,但无论是什么学科的教师,都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具有政治眼光,有正确的政治主张、政治方向、政治意识。要自觉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克服重视业务学习,忽视政治学习的倾向。师德师风传递最好的渠道或阵地就是课堂。在课堂上要讲政治、讲正气,要传递正能量,必须具备基本的理论素养,把理论转化为行为,把行为沉淀为习惯,把习惯上升为信念。第二,加强道德修炼,提高人文素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师德师风源于长久的自我修养、自我净化。“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这“三常”不仅针对党政官员,也适用于高校教师,对他们来说就是要“常修为教之德”,用高尚的道德去感动、感染、感化学生。许多从事工科、理科的专家、教师,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因而充满了人格魅力。钱学森是“导弹之父”,却具有极好的哲学涵养,甚至出版了《领导艺术》专著;袁隆平是“水稻之父”,却能拉得一手小提琴,他的“要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的高尚情怀更是感动着无数中国人。第三,加强学术钻研,提高执教本领。“教书”与“育人”是辩证统一的。“做人”与“做学问”也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学生一般更偏爱那些课讲得好,科研做得好,有成果、有建树的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离不开教学科研。“德才兼备”是评价教师的标准,也是教师努力的目标。广大高校教师要用强大的学术研究能力、优秀的教学成果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师德师风是实现教育目标,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因此,离开自身的“扎实学识”,师德师风就会显得空洞抽象、苍白无力。

作者:顾杰 陈东洋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