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高校日常工作的重点,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在阐述长效机制与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耦合机理基础上,就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原则进行具体分析。围绕师德师风建设要上升到教师队伍管理的高度、明确教师队伍组织结构并切实做到责任到人、深入解读相关政策与规定提升高校教师队伍整体认知水平、培训与激励机制要视为长效机制作用发挥的动力条件、评价体系要作为长效机制不断深层优化的重要保障五个方面,明确具体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原则;构建路径
高等教育的发展其实质就是要服务社会发展,培育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确保人才的社会价值能够达到最大化。随着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就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任务。其间,始终加强的师德师风建设无疑是关键一环,切实打造出长效机制更是迫在眉睫。文章以此为课题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希望能够为广大学者及高等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长效机制与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耦合机理
(一)是全面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保证
教师职业化发展已经成为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主要发展方向,所谓的“职业化”指的就是既要掌握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还要拥有极高的职业道德操守,真正喜爱自己的职业,这显然与“教师专业化”存在本质上的差别[1]。在此期间,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作用条件,而确保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时间保持高效性则是核心要素,这也正是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真正意义所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显然也是如此。因此,确保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首先要保证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长效性,构建专属的长效机制就成为当务之急。
(二)是打造高水平高校教师队伍的根本需要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侧重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教学能力,更要具备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的能力[2]。而在理论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为学生传递以怎样的心态去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在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中,既要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还要以身作则向学生讲授基本的职业操守和创新思维,以求学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长远。然而,为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教师业务能力与业务素质同步发展,师德师风建设恰恰能够帮助广大高校教师将其转化为现实,确保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期有效,更是为达到这一目的发挥强有力的保驾护航作用。
二、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原则
(一)可持续原则
“长效机制”顾名思义,就是确保各项公共事务要素与结构之间保持长期稳定运行的方式,所以运行过程必须具备可持续性特征。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长效机制构建亦是如此。其间,需要针对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部运行要素与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以此为契机将每个要素之间的衔接环节进行科学处理,确保每个要素和结构都能够为下一个要素的顺利运行做好铺垫,实现顺利过渡,最终达到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始终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为提升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大的保障。
(二)指导性原则
高校加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中,“评价”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了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五个方面,其目的就是要针对某一阶段内的师德师风建设情况做出客观的点评,评价结果中能够从多个维度反映出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这显然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期性与高效性提供了保证,更为师德师风建设方案的不断革新提供了客观依据,指导其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指导性必须作为该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之一。
(三)发展性原则
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宗旨是维持教育事业的永续发展,教师被人们亲切地誉为“园丁”,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各方面知识,还要为学生传递做人的道理并助其树立终身事业的奋斗目标,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更是充分诠释出了这一根本宗旨[3]。可是,真正将其转化成为现实则是一项极为系统的工程,无论是在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方面,还是在专业素养方面都要有持续的推动力作为支撑,指导广大高校教师为了高等教育事业奋斗终生,这无疑是长效机制构建的初衷之一,所以也要将其确定为该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三、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路径
(一)师德师风建设要上升到高校教师队伍管理的高度
党的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了当今高校办学的重点要落在“打造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上,以此来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其间,教师队伍的建设关键在于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为此,在探索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路径过程中,要将立足师德师风建设开展教师队伍管理工作放在第一位,实际操作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坚定教师的政治信仰与道德观念。随着“课程思政”成为高等教育始终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理念,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强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更要始终强化教师的政治素养与道德观念。其中,既要做到教师队伍拥有极强的政治认同感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更要做到有明确的道德底线,由此才能确保高校教师始终以潜心教书育人、坚持言行雅正、正确引导学生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为己任,培育出更多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第二,重视教师文化底蕴的培育。“文化育人”作为当今高等教育的基本育人理念,是全面提高人才文化素养的根本支撑条件。因此,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将全面培育教师文化底蕴放在重要位置,不仅要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还要为其构建践行“文化育人”理念的平台,以此力求教师队伍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助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第三,强调教师使命意识的正确形成。“教师”之所以被人们称之为高尚而又神圣的职业,就是肩负着为各个历史时期培育更多合格人才的使命。特别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阶段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将明确新时代赋予高校教师新的历史使命作为重点内容,让广大高校教师能够深刻认识为谁培养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培养怎样的人才,最终为师德师风建设取得最理想的成效打下坚实基础。
(二)明确教师队伍组织结构并切实做到责任到人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极为系统的工程,确保该项工作能够紧张有序地开展,并且能够高质量完成工程中各项任务,就必须要有明确的组织结构,以及实现责任到人,这样才能让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位,长效机制本身的长效性也由此方可体现。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的操作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根据“双师型”教师队伍内部构成情况,明确师德师风建设骨干成员和小组成员。从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方向来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共识,所以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必须按照学科专业将教师划分为理论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两个结构,每个结构都要有一个骨干教师担任负责人,辅助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扎实稳健的推进。第二,骨干成员明确责权范围,小组成员明确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骨干成员自然要作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组织者,所以要肩负组织各项活动的职责,同时还要在教育培训工作中“随堂听课”,负起向培训人员提供信息反馈等责任。小组成员显然要认真执行各项决议,并将自己的经验与教训与他人分享,让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能够真正落实到位。
(三)深入解读相关政策与规定,提升高校教师队伍整体认知水平
政策环境是各项公共事务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也是各项工作全面开展的重要依据所在,因为相关政策与规定充分诠释了时代背景,以及开展该项公共事务的必要性,所以在探索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路径时,要做到对相关的政策与规定进行深入解读,提高教师队伍关于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认知水平,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长时间保持高效率提供理想前提。具体操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切实明确《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基本内涵。该准则中明确指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战略意义在于能够大力推动“立德树人”育人理念的深入落实,并且指导广大教师要坚持“课程思政”教育路线,不仅要强化教师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素养,还要坚定自身的政治素养,更好地履行全面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历史使命。将这一政策的基本内涵传递给广大高校教师,能够帮助教师深刻意识到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有战略意义,同时能够体现出自己在育人道路中的价值。第二,有效传递《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的基本要求。该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满足当今时展需要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根基,教师不仅要外强业务,更要注意内强素质,由此让高校学生无论是在思想道德层面,还是在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方面都能够得到多方引导。将这些政策要求传递给广大高校教师,高校教师队伍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认知水平势必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师德师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培训与激励机制要视为长效机制作用发挥的动力条件
培训工作与全程性激励工作无疑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两个重要环节,其作用在于能够促进广大高校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养,是长时间带动教师营造理想教学风气和学习风气的重要抓手[4]。在此期间,构建相关的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并确保其发挥出强大的动力就成为重中之重。具体操作应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培训形式、内容、制度要做到系统化。高校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要深入贯彻和落实教育实践思想,强调理论培训与实践指导相结合,将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坚持言行雅正、遵守学术规范、秉承公平诚信、坚持廉洁自律、积极奉献社会作为基本培训内容,同时加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操守等相关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强调教师队伍骨干成员定期组织在校教师开展研讨活动,骨干成员还要不定期深入到不同的培训活动之中,为培训工作人员提供及时的信息回馈。最后要求教师之间积极开展自我培训反思和交流,最大程度实现经验的广泛积累。第二,激励制度与措施要高度完备。激励机制是促进各项工作长效开展的基本动力之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运行自然也不例外,其间激励制度中必须要有明确的激励原则和激励的频率,并且还要做到激励措施中不仅要伴随“薪酬激励”,更要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以此充分带动广大高校教师能够长时间保持师德师风建设的热情。
(五)评价体系要作为长效机制不断深层优化的重要保障
在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构建中,应将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放在重要位置,以达到为其不断进行深层优化提供重要保障作用的目的。其间,具体操作应包括三个部分:第一,评价原则与评价标准。要以客观性、指导性、发展性为主要原则,并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作为确立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力求评价结果能够反映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实情况的同时,可以为不断提升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二,评价主体与评价方法。在评价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成果的过程中,既要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主管部门作为评价主体,还要将高校教师、在校大学生、社会舆论平台纳入到评价主体之中,切实做到从各个维度反映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优势与不足。另外,要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作为评价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第三,评价指标。评价指标通常被视为评价内容,每一项评价指标的最终成绩经过综合汇总形成评价结果。针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评价工作而言,评价指标应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理想、道德行为、教育理念、教学知识等多个一级评价指标,并且每项评价指标中还要细化出相关的二级评价指标,如“思想政治素质”中要包括荣誉感与责任意识评价指标等等,以此让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得以充分体现,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得到深层优化提供保障条件。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构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是我国当今时展的具体要求,同时也绝非易事。其间,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深刻意识到长效机制与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耦合机理,还要高度明确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原则,进而才能将其转化为现实。因此,不断深化以上论述的观点自然成为广大学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今后实践与科研工作的侧重方向,进而让我国高等教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始终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徐荟华.“双一流”建设视域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17).
[2]张立军,张辛,殷晓康,等.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从自律开始[J].教育教学论坛,2020(10).
[3]孙金萍,鲍蓉,厉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4).
[4]杨胜才.坚持“四个统一”把握重要抓手切实增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实效性[J].思想教育研究,2020(1).
作者:周辰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质量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