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应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不断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现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面对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高校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突出政治引领,围绕凝心铸魂加强师德建设;二是强化师德教育,唤起教师道德自觉自省;三是完善师德制度,强化师德建设制度保障;四是深化师德实践,在日常工作中锤炼师德;五是优化师德环境,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始终强调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他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并先后用“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等称谓表达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价值
新形势下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首先必须建设好人民满意的高校教师队伍,最根本的是必须要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代高等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重大举措,是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保证。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们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最具决定性的时代背景。高等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职能,做什么样的学问,培育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教师队伍。对于高校教师来说,除了对学识学术和文化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之外,对德行情操和内在品质同样有着极高的要求,甚至更为重要。教师队伍的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形象和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对广大教师提出殷切希望:“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1]师者百行,以德为先,只有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基才能更加坚实有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才能更加清晰可辨。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师德师风建设是践行“九个坚持”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3]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师德教育。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教师应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视“正己、爱生、敬业”为天职,时刻注重自身修养,努力提高师德素质,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只有自己有理想、有信仰、有梦想,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点燃学生的理想,用自己的信仰去引领学生的信仰,才能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4]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前提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立身之本,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使命与担当。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前提。高校教师既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又是道德言行的引导者,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立德树人的能力和水平。当前,高校面临的社会环境和高校内部的治理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80后”“90后”的青年教师和“00后”为主的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理也体现出新的特征,这都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正因如此,《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明确要求,必须“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用‘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统领教师成长发展”,[5]并把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作为当前一段时期内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的目标任务。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代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遵循
高校教师队伍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其建设质量直接决定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而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灵魂和永恒主题,是全面深化新时代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内容。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内化为广大教师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广大教师的行为自觉,成为高校教师的普遍价值准则,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引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成果转化等建设任务,这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更是新时代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
二、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以“塑造师德风范,培养敬业精神,提高育人水平”为宗旨,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与此同时,应该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工作,需要坚持不懈地、持之以恒地抓下去。目前来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强化师德教育不够,难以唤起教师道德自觉自省
高校师德师风培育总体上仍处于一种外在强制的他律状态,没有内化成教师个人意志,一些教师对教师职业规范的内涵,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缺乏内省自律。部分教师认为,大学老师的中心工作无非是上课做实验、申请项目写论文,而思想政治观念是否符合主流、道德品质是否高尚则是次要的、虚的东西;同时,思想道德考核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和量化指标,不会对职称评聘、职务晋升产生什么作用,做多了反而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6]更有甚者,个别教师放松了自己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政治信仰的要求,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类消极现象不能正确认识、自觉抵制,甚至出现了思想道德滑坡、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念扭曲等严重问题。
2.完善师德制度不够,难以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从整体情况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机制还不健全,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突出表现在:一是高校教师管理权责不明确,多数高校机构设置中没有一个专门负责师德建设的部门,人事处、教务处、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都承担着一些管理或监督职能,但恰恰是由于工作部门多且往往各自为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工作职责不明确、决策不统一、政策执行不顺畅等问题,影响师德建设的整体效果。二是在教师考核评价方面,一方面缺乏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有效考核办法,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形式陈旧、手段单一、流于形式等问题,另一方面在管理和考核体制上重科研、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业绩、轻育人的政策导向依然存在。[7]
3.深化师德实践不够,难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锤炼师德
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教书育人、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等传统师德精神受到了挑战,代之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等负面观念的滋长。对待教学工作,一些高校教师仅仅把“当老师”视为一项谋生的手段、一份普通的职业,缺乏教书育人的神圣感和使命感,课前不愿认真备课、课中一味照本宣科、课后无暇沟通反馈,教案一成不变,教法传统,不注重教学效果,不考虑学生的收获和感受;对待学术工作,一些高校教师放弃了科研工作追求真理、解疑释惑的初心和旨趣,急功近利、重量轻质,把写论文、拿课题、报奖项变成了挣工分、过考核、评职称、要待遇的手段,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待日常生活,部分高校教师缺乏“行为世范”的道德自觉,没有树立起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自律要求,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滑坡,甚至出现公开发表不当言论、生活作风不够检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和高校教师的声誉。
4.营造师德环境不够,难以创建涵养高尚师德的氛围
从宏观社会环境来看,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互联网的迅猛普及,在肯定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同时,也使得不问过程只看结果、以成败论英雄的功利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当自利与利他之间产生冲突时,个体便会对行为进行慎重考虑,即陷入了道德行为选择困境”,[8]功利至上甚至成为某种社会常态。从中观高校环境来看,作为事业单位的大学,在绩效要求和师德评价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道德调和主义倾向,面对师德师风问题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宁人的处理方式,导致道德约束弱化,违规成本低廉,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师队伍的道德风险。从微观个体环境来看,高校教师往往长期深耕各自的学科领域,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对于教师职业的理想信念、伦理要求、道德准则等缺乏全面学习和深刻领会,加之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待遇普遍不高,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现实生活与心理预期存在较大落差,面对诱惑的时候往往容易失守道德防线。
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
1.突出政治引领,围绕凝心铸魂加强师德建设
坚持实事求是,把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以德促能,把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和促进教师综合能力提高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把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与教师个人发展结合起来。一是全面加强理论武装。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教育、教师、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高校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二是经常开展主题教育。精心设计学习研讨主题,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参加社会调查、开展咨询服务、参观教育基地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加强教师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情社情民情、师德师风规范等各个方面的准确把握,切实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三是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建立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定期研判分析,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切实提高主动发现、防控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能力。持续扩大“红色地带”,辐射“灰色地带”,挤压“黑色地带”,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2.强化师德教育,唤起教师道德自觉自省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要更加系统、细致地规划和设计教师培训体系,把师德规范纳入教师培训必需计划,作为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师风教育,达到唤起师德自觉自省、实现师德内化的目的。一是加强师德理论教育。在教师培训中更加注重师德理论教育,具体包括思想政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教育领域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等,帮助教师掌握师德理论知识,增强对师德必然性的认识。二是加强师德规范教育。深入宣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规范性、指导性文件,并结合校训校规等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必要的专题培训、讲座报告,使广大教师深刻领会和掌握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和详细要求,以此约束自身言行,树立良好职业形象。三是加强师德典型教育。定期开展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师德标兵等评选活动,深入开展“寻找身边的感动”等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加强对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宣传,同时结合必要的反面典型教育,促进养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
3.完善师德制度,强化师德建设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是最可靠的保障”,要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加强师德建设的主要着力点,从有利于高校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师资队伍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校内各项教师管理制度与政策的正确导向作用,实现师德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一是完善教师准入制度。要不断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教师准入制度,在新教师招录和人才引进中,要更加注重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多途径了解考察其学术和师德品行,在坚决把好学校教师入口关上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高校还应建立新入职教师宣誓制度和师德承诺制度等,增强新入职教师的责任感、荣誉感,引导他们牢记师德红线,自觉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二是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和育人工作表现作为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年度考核、评优奖励等的首要标准,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在岗位评聘、年度考核、评优奖励中,优先考虑潜心学术、严谨治学、研究领域集中、出精品成果、应用转化效果好的教师;严格各类学生导师的选拔,把理想信念和师德师风作为研究生导师、班主任、辅导员遴选任职的首要标准,坚决杜绝教师尤其是研究生指导教师滥用权力异化师生关系的现象。三是完善师德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师生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预防、调控和制约教师违背师德规范要求的行为。对于不良的思想或行动苗头,要及时发现和规劝,督促其认识与纠正;对于有违师德的不端行为,要做到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对于触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4.深化师德实践,在日常工作中锤炼师德
“实践出真知”,实践既是提高师风师德的根本途径,又是其目的所在。教师具有怎样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能否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只有在教育教学和社会生活实践中才能作出回答,也只有在实践中,教师的师德水平才能得到强化和提升。一是教育教学实践。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引导广大教师切实将人才培养作为最核心的本职工作,回归和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正道,强化立德树人责任。在岗位评聘、年度考核、评优奖励中,优先考虑教学业绩突出,学生评价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得到师生公认的教师。不为本科生系统上课的专任教师,不得晋升专业技术岗位,不得申报各类优秀人才培养与支持计划。二是投身社会实践。组织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全面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开拓视野、增长才干。引导教师既要瞄准学科前沿,树立问题意识,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出精品力作,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为人类的知识创造作出贡献,又要运用自身所长,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在“政产学研”结合中作出业绩,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建功立业。
5.优化师德环境,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
“环境造就人”,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环境氛围对教职工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尊重教师、尊重知识、尊重劳动,按照“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积极性、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努力创设有利于形成优良师德师风的环境氛围。一方面,高校的薪酬福利、进修培训、岗位评聘等,都事关教师切身利益,关注度很高,这就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全力为广大教师争取政策、争取资源,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经常深入教师中间,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困难,排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将师德建设工作和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学校的职能部门也要不断加强效能建设,改进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更加热情周到地为每一位教师服务,办好每一件事务,将师德建设工作和提高职能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质量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习和培训,让广大教职工理解领悟师德师风建设深层内涵,积极准确把握倡导性要求,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他们加强思想、道德、作风建设的自觉性,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打好思想基础,使师德规范成为全校教师普遍认同和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总之,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其建设机制是教育、自律、考核、激励、监督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运行,最终目的在于优化教风,净化校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既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又要适应新时代要求努力进行创新,以高度自觉的精神和强有力的措施,扎扎实实把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共同谱写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篇章。
作者:郑晓东 肖军霞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