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自觉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师德自觉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师德自觉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

摘要:近年来,师德失范事件频频发生,已然引发社会和公众的普遍忧虑。师德自觉是教师执业的资格前提和师道尊严的事实基础。师德自觉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自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使命大德时有弱化、岗位小德偶有缺失和职业底线常有失守是当下师德自觉的实践短板。“保障政治地位,强化使命大德”、“提升社会地位,夯实岗位小德”和“提高职业地位,筑牢职业底线”是培育师德自觉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师德自觉;生成逻辑;历史逻辑;使命;社会地位

幼儿园虐童事件频频发生。人们在震惊感叹之余不禁慨然发问:师德失范何至于此?师德自觉一去不复返了吗?师德自觉是优质教育的灵魂保障,也是新时代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核心需求。探索其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在当下显得紧迫而重要。

一、师德自觉的生成逻辑

师德养成是师道重塑的基石工程。“任何道德规范都需要通过人的自觉性才能发挥作用”。[1]师德自觉又是师德养成的灵魂生命。梳理师德自觉的生成逻辑有利于廓清师德培养的若干核心问题。

(一)师德自觉的历史逻辑

师和教师是有密切联系而又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诗经•小雅》有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意思是说民众对师尹都较为尊重和敬仰。师尹是西周时期对地方官吏的特殊称谓。该类官吏具有管理民众和教化民众两个职责。前者是主责,后者是副责。孔子是教师的祖师爷。其开辟了世俗化教育的先河,打破了统治集团对教育资源的绝对垄断,但依然没有摆脱精英教育的围囿。当孔子的言论主张与主政者南辕北辙时,只能是被放逐流浪以致周游列国。专门为培养人才、遴选官吏服务的官学创办于汉朝,兴盛于唐朝。民办书院始于唐朝,发展于宋朝。主政者对民办书院的创设、运营管理极严。不管是官学还是书院都必须为主政者的政治统治服务。私塾和义学在清朝都较为普遍,但也不是乱象丛生、杂乱无序。主政者对其教师资格有着严格的准入和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式教育正式落地开花。受教育既是公民权利也是公民义务。教师群体作为公职人员的属性地位得到法律确认。人民教师的使命责任被提升到历史新高度。使命认知、使命践行的师德自觉也被上升到执业资格要求的新高度。

(二)师德自觉的理论逻辑

师者,范者也。师是对所有示范者的统称和尊称。民众历来对示范者较为敬仰和尊重。“所谓道德自觉,就是主体对道德的觉解和觉悟”。[2]师者具有教育、示范之责任。认识并主动践行教育、示范之使命即为师德自觉。对职业使命的理解和参悟是师德自觉的前提。没有对使命的参透,就没有师德的自觉。教师是示范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鲜明的职业特性。示范性成为教师职业的岗位要求。示范性是指相对一般期望而言较高的标准和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师示范性的具体诠释。社会公众普遍要求教师具有相对于普通人而言的高学识和高品格,以至于可以授之以术和范之以德。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典型范式。师德自觉是教师职业的资格要求。没有师德自觉就会丧失教师执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教师的执业区域主要集中于校园内和课堂上。也就是说教师作为一个职业其师德影响更多集中于校园、相对于学生。“不同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关注点不同”[3],但是在任何阶级社会里教育都具有服务阶级统治的功能使命。这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理论的逻辑。教师不仅具有教化民众之责任更具有服务阶级统治之使命。教师必须认识到并坚守住服务政治统治的职业使命。这是师德自觉的核心体现,也是教师执业的底线要求。

(三)师德自觉的实践逻辑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知识和讲授方法是为师者的主要工作,但绝不是全部工作。教师不仅要授业,更要解惑和传道。既要做学生学业的导航者更要做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其前提就是教师本身要做一个明白人。单就我国的教育而言,社会主义是其办学方向,人民满意是其办学标准。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翘首可盼,伟大事业急需汇聚千万英才的磅礴伟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作为教育事业重要主体的人民教师要坚持人民性和公义性,以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为原则,以人民满意的办学标准为目标,努力在悟大任、传正道、授大业上下苦功夫,力争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上出大成果。对于当下的人民教师而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大道、正道。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就是大业、正业。只有如此大彻大悟,才会有师德的真正自觉自信。只有参悟到人民教师的终极使命,才能真正地担大任、传正道、授大业、解困惑。教师只要做到了事业使命高于职业责任,其自律标准自然会严于岗位要求。明了大德,就不会毁于小德。教师在认知上夯实了使命大德,做到了师德自觉,就会在实践上严守岗位小德,做到自省自爱。

二、师德自觉的实践短板

师德自觉是应然问题,师德践履是实然问题。“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4]剖析师德自觉的实践短板有利于理清师德自觉的培育新路。

(一)使命大德时有弱化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教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领域既要坚持更要完善党的领导。党的政治领导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指南针和定盘星。由于实践中的诸多原因,党的领导在教育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弱化现象。虽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下属各类学校都设有党的组织,其领导功能的发挥效果却参差不齐。有些单位陷入了领导主义的泥沼,忘却了打铁还需自身硬。忽视了自身建设,形成了不良的工作作风,直接传染了师风师德。有些部门掉入实用主义的陷阱,空前强化教师的技能大赛和业务培训,却疏忽了教师的政治教育、信念教育。有些管理者走进了人民虚无主义的围囿,走进了理念的误区,忽视了教育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把人民教师当做纯碎的技术人员看待。有些学校钻进了显性主义的俗套,忽视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隐性化,将工作考核显性化、简单化,甚至将本适用于生产企业的量化绩效方案不加修葺地直接拷贝到校园分配领域。以上种种都是党的领导在教育领域弱化的表现。其直接危害就是教师使命大德的时有弱化。即师者迷失了国家意识、人民意识和使命意识。教师使命大德的长期弱化势必潜移默化、悄无声息地恶化其执业心境和执教心态。

(二)岗位小德偶有缺失

政治性和人民性是教师的使命大德。教育性和服务性是教师的岗位小德。其虽是小德却有大用,事关教学效果、教育效果的实现与否和学生的成才、成人问题。随着教育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校园事务愈发增多。教育管理者缘于效率考虑和惰性思维更多地以管理代替教育,以精细化的现代管理模式取代粗放的传统人文教育。行政性和管理性日益加强,人文性和民主性逐渐迷失。教育行政化倾向开始出现。校园内部的各类优质资源开始向行政人员群体集中。管理者和教师开始出现群体分类和层次分化。管理者开始把行政杂务层层分解甚至层层加码至教师群体并且要求工作痕迹化,即要有系统全面的佐证材料。如此一来,教师的工作任务开始繁杂化,工作精力开始分散化。讲授知识和教育学生变得重要而不紧急。师德失范开始出现可能和借口。随着社会和家长对师德操守的愈发重视,管理者开始强力管理师德失范现象,念紧了师德的紧箍咒。不仅在很多评审、评奖、评先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制,而且逐步开始师德纪律化。在此背景下,教师群体开始变得谨小慎微。然纪律条文不可能网罗师德全部,取代师德自觉。使命大德的长期弱化巧遇纪律条文的大洞渔网,教师偶开师德小差也就在所难免了。岗位小德的偶有缺失会直接戕害教师形象、教育声誉和社会风气。

(三)职业底线常有失守

伴随着市场经济建设带来的物质盛宴,经济的观念开始日益深入人心。贫富差距的拉大导致价值观念的急速转变。价值多元化开始出现。“世俗性的价值目标正在取想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目标世俗化、功利化、物质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5]个人价值先于社会价值的思潮沉渣泛起。教师群体首当其冲。奉献型的蜡烛春蚕论成为笑谈,服务型的灯泡电梯论成为时尚。个人发展同等于甚至优先于学生进步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的心理共识。学生至上的使命责任出现迷失。原本在行政化管理下谨慎行事的教师偶遇师生纠纷、职称评审等事件的伪和谐化处理,职业愤懑油然而生。加之伴随着暴利时代物价上涨带来的经济地位的相对下滑,教师职业日渐出现弱势化迹象。饱饮书香的人民教师大都能自我调节、平心静气、安心工作。也有部分教师在重大疾病等突发事件或偶遇富贵之后心理失衡,开始心猿意马、外出兼职甚至主兼不分、赚钱为上。更有甚者为名为利不惜触碰职业底线甚至以身试法。高校名师学术造假、沽名钓誉时有发生。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甚至强制补课屡见不鲜。甚至幼儿教师索贿、虐童也常见报端。以上种种不只是违反教师的职业操守,更是直接挑战公众的善良心智。可谓是直接击穿职业底线。部分教师失守职业底线逻辑上必然导致其彻底丧失学识品德的示范性基础和教师资格的合理性支撑,实践上也必然导致群体形象一损再损、舆论评价一降再降和社会信任一毁再毁。

三、师德自觉的实践路径

“角色道德自觉必须在角色实践中产生和发展”。[6]师德自觉的实践短板就是其提升、改进的工作捷径。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成功召开。会议精神就是工作改进的思路。培育师德自觉要遵循大会精神、对照实践短板进行按方抓药和对症吃药。

(一)保障政治地位,强化使命大德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7]教师是教育的第一主体。“主体道德自觉是确证主体性的表现和过程”。[8]师德自觉就是教师的主体道德自觉。它是教育实效的软件保障。使命大德是教师岗位小德的活水源泉。各级教育组织和部门都要以教师为中心,以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和强化教师的使命大德为首要任务。科学地梳理教师群体的职业属性是保证其政治地位的理论前提。人民性和政治性是人民教师的第一属性。党的各级组织都要持续加强党对教育的政治领导,确保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党政组织要强化自身的政治建设,以优良的党风、政风来带动和促进良好的师德师风。国家层面要坚持和强化教师群体的公职人员身份属性,将教师群体定位为承担教育使命、执行政治任务的特殊技术人员群体,在政治地位和政治待遇上给予法律和政策上的双重认定和保障。教育主管部门要克服人民虚无主义和功利的实用主义的错误认识,把教师群体的政治教育、信念教育摆在工作首位,通过使命教育来激发教师的职业自觉进而促进其业务提升。学校管理层既要发扬民主,尊重、依靠和服务教师,营造人文校园的政治生态环境,又要提升教师群体工作绩效考核的科学化水平,兼顾显性教学成果和隐性教育实效,切实保障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各类教师都要强化政治学习,增强教育使命感,以培育社会主义新人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政治树人、品德育人,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知识传授,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提升社会地位,夯实岗位小德

教育是教师的政治任务,教学是教师的业务行为。前者是后者的灵魂,后者是前者的载体。前者要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国家的意志。后者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党对教育的领导是政治领导而非业务指导。学校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其有自身的特质和规律。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政府的政令化管理不能直接复制到校园管理。教育行政化苗头应该得到及时制止和纠正。教育主管部门甚至个别地方政府不宜将除党建教育、政治教育以外的非涉及教育类的其它政务责任嫁接至学校头上。学校管理层也不宜将行政事务、后勤杂务等分解至教师群体。学校事务要坚持教师为中心、教学为中心,要依法治校、发扬民主,尊重教师和依靠教师,彻底切断一切对教师和教学的外行领导和外来干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坚持教育为主、惩戒为辅、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对纪律文件进行梳理和优化,科学甄别和明确界定师德和纪律的分界线,限制纪律条文对岗位小德的无限吞噬。针对偶发的师道失范现象要坚持教育灵魂和惩罚过错同向齐行,绝不可只处罚不教育。“受长期以来社会对教育和教师的高度期望所致,教师与德性人角色一直被紧紧地捆绑在一起”。[9]针对舆论暴力裹挟的师德绑架和无端苛责,教育管理部门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守事实和正义的底线,对教师群体进行强力保护和温情慰藉。只有教师的社会地位真正提升了,教师才愿意去教学、敢于去育人。

(三)提高职业地位,筑牢职业底线

提升教师职业地位要兼顾主客观双重因素。在经济浪潮的冲刷下,教师群体必须坚守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政治地位决定职业地位。教师职业的人民性属性决定了其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原则,体现在校园里就是学生至上。教师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可以客观上同时实现但绝不能主观上同时追求,必须要有先后主次。这是由教师的使命大德决定的,也是教师职业地位的主观保证。权力和权利是职业地位的客观保证和重要体现。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要完善教师职业的权责统一,将教师的教育权力例如教育惩戒权等细化和落实到实处,在稳步提升教育经费占比的同时着力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等合法权利。要彻底扭转教师职业弱势化倾向,让教师不仅在职业地位上让人尊敬,更在经济待遇上让人羡慕。教师的职业地位需要提高,更需要保护和捍卫。筑牢职业底线本身就是在捍卫教师群体的职业地位。对于教师外出兼职或隐瞒兼职等违纪情况要根据情节区别对待,以感化、教育为主,以纪律处分为辅。对于学术造假、强制补课甚至虐待孩童、索贿家长等行为要严肃纪律处分,必要时付之以党纪国法。“法律规范是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10]对于少数师德败坏、丧心病狂甚至以身试法以致严重违反法律、损害教育声誉的害群之马要坚决清除甚至绳之以法。只有教师的职业地位提高了、职业底线筑牢了,教师才会安于教书、乐于育人。新时代背景下,师德自觉的时代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仅要自觉坚守职业道德,更要认知和践行使命大德。当下,师德自觉虽有实践短板,但依然未来可期。只要我们坚持以全国教育大会的会议精神为指引,不断地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持续地强化使命大德、夯实岗位小德和筑牢职业底线,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愿景就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祁刚利.道德自觉、个体人格与公德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51-54

[2]白臣.论道德自觉的人性基础[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79-83

[3]王清风,杨菊香.论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26-129

[4]王清风.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37-40

[5]夏高发.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15):67-69

[6]白臣.角色道德自觉及其实现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45-149

[7]任金杰.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120-121

[8]方世南.主体道德自觉:价值、功能与实现途径[J].江海学刊,2001(6):84-88

[9]靳玉军.教师职业道德提升的实践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4(9):44-48

[10]靖国平.教育智慧伦理:教师职业道德的新境界[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46-51

作者:朱中原 杨卫宏 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