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观指导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道德观指导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道德观指导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系列重要讲话中阐发的道德思想,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以道德观为指导思想,深入解读、深刻领会道德观的思想内涵,发掘道德观与师德师风建设的共通之处;要在道德观“四个统一”思想的指导下,对师德师风建设进行目标定位;要以道德观为理论依据,探索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路径,为高等教育事业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道德观;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十八大以来,在多次讲话中都谈到道德的重要性。的道德观,既是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方面,又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指示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对自身素养的内在要求。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合理依托道德思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道德观,把师德师风建设与道德观有机结合起来,在道德观的指导下有效进行师德师风建设。

一、道德观指导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遵循

道德观是立足当代中国的社会实际,在对相关理论认知、借鉴、承继的基础上,为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产物。道德观的理论渊源,是道德观形成与发展的现实依据,对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而言,这种现实依据同样适用,且应成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价值遵循。

(一)遵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道德观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思想,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1]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资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师德师风方面的道德观论述,是对当今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观照。孔子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认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礼记•学记》:“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师德之本也。”《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王安石指出:“教人治己,皆宜以正直为先。”韩愈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无论在何种历史条件下,都应秉持“以德为先”的理念,德是根本,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奠基石。因此,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把握道德观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观念,在正确导向标的指导下进行师德师风建设。

(二)遵循中国共产党人道德思想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道德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几代领导人都为道德建设作出了贡献。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强调“为人民服务”,主张独立自主、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邓小平道德观的核心是人民利益至上、民族利益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调培育“四有”公民、“四有”新人,提出“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等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基本原则,指出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要努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这一公民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倡导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以上领导人道德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习式风格”道德观。中国共产党人道德思想是我国宝贵的道德财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认真领悟中国共产党人道德思想,力求在中国共产党人道德思想的指引下,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品德修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以生为本”“为生服务”,与学生一起建立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

(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2]高校是社会思潮的集聚地,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指导高校各项工作,特别是指导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这项基础工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道德观的重要指导。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的信念追求,是动员、激励教育工作者团结奋斗的旗帜;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精神力量,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依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师德典范的支撑,又需要与时俱进的先进教师有质有量地作用于师德师风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落脚点,是教育工作者所要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四)遵循世界优秀伦理道德思想

世界上林立的民族、国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对人类文明、伦理道德作出过一定程度的贡献。这些贡献经过时间的检验升华为优秀伦理道德思想,继续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道德观不单是国内道德精髓思想的集合,也含有世界优秀伦理道德思想的成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2]高校在践行我国师德师风建设要求的同时,也要选择性地吸收借鉴国外师德师风建设的有益思想和正确做法。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对师德规范进行了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三个层面的划分,即把师德规范转变为具体的行为规则,在制约教师个人行为的同时,提高教师整体的道德修养;欧美等西方国家特别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与养成,拒绝理论的灌输和空洞的说教,主张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与学校、社会的日常道德教育有机融合、相互渗透,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教师个人做到内化于心,在循序渐进的养成教育中提升职业道德。

二、道德观指导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指向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3]“四个统一”是新时期道德观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作出的目标指示,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现实要求和殷切期盼。

(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根本的职责使命,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书育人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首先,教师的专业知识素质是从事教学事业的最基本条件,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4]同时,教师还要具备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传授知识的手段,娴熟的教学技能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保障。其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标志,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风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5]教师要自觉端正言行举止,提升人格魅力,做学生的道德标杆,引导学生崇德向善。第三,教师要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使教书与育人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细心教导、悉心指导、用心引导学生做人做事,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

(二)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

言传身教,即用言语来教导,用行动来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才能塑造一个良好的师者形象。首先,教师的思想素质与行为作风要保持同步,给学生树立典范,不能说一套做一套。教师要具备马克思主义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生为本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等思想素质,在这些思想素质的作用下,教师的行为作风要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能超出这个范围而做有损师德、污浊师风的事。其次,教师做到言传身教离不开强大心理素质的支撑,意志、情感、气质等心理素质是言传身教的重要法宝。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学生交往交流,用爱心、耐心、责任心表达对学生的情感,用为人师表的气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最大化和谐师生关系。第三,业务素质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关键,渊博的学识、先进的时代精神是教师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使教师的言传身教带有时代感、鲜活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师不仅要在自我革新的过程中夯实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业务能力,也要带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拓新学生知识面,使自己和学生同成长、共进步。

(三)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

潜心问道、关注社会,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潜心问道是关注社会的前提,关注社会是潜心问道的归宿。“潜心问道”就是专一、持之以恒地从事科学研究。“关注社会”即走进社会,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把科学研究作用于现实社会,在社会中观察、考察、体察民情、党情、国情。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是对高校教师治学的根本要求。首先,从事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且艰苦的过程,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具备科学严谨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决心,只有专心致志、不忘初心地对待科学研究,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同时,高校教师要把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科研融入教学过程,通过教学检验科研成果,求真务实,提升其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其次,高校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社会、走进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理论运用于现实社会,并且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发现新想法、探索新观点,创新发展科学研究,解锁教学困境,以实干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同时要在社会中观察、考察、体察民情、党情、国情,加深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以身作则地去教化、影响学生,使学生领会其精神要旨,起而行之。

(四)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术自由有其内在规定性,即学术主体要求自身的学术行为在合理规范和限制内进行,在合理规范和限制下才能真正获得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学术规范的前提条件;学术自由并非绝对自由不受约束,与此相反,任何学术活动都需要学术规范的规制,学术规范是对学术活动提出一系列原则要求,从而保证学术活动有序展开和正常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术规范是学术自由的保障形式。高校教师开展学术活动必须建立在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的基础之上,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首先,高校要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保障教师学术活动的自由,避免不合理因素对教师的干扰,确保教师思维的散发与创新;教师的学术行为要自觉服从一定规范的制约,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追求真理,不可逾越学术自由的界限。其次,高校教师要自觉强化学术规范意识。近年一些高校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教师形象,滞后了师德师风建设的步伐。因此,高校教师强化学术规范意识严正学术风气刻不容缓。高校教师要在自律中进行学术探索,执着追求学术名利而不择手段便谈不上学术自由,更无从谈及服务社会、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三、道德观指导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选择

高校师德师风如何建设的问题,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课题,既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一定影响。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方向,要以道德观为指导探索具体建设路径,依据高校实际情况,把道德观和师德师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力争达到最佳的师德师风建设效果。

(一)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体制机制

道德观的一大特色是法德并举,把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坚持以德治国、依法治国。道德观“法德并举”的战略思想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需要规章制度保驾护航,规章制度是对教师行为作风的指示,也是对教师的评判标准。因此,高校要以“依法治教”的方式进行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在以德施教的同时,要做到认同并遵行学校依法治教所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高校作为学校各方面建设的主导者,要从依法治教的层面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体制机制。第一,建立健全教师准入制度。教师准入制度是对教师入职的考核,教师入职考核要严格化、规范化,特别是要严格把关入职教师的个人素质和道德品质,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第二,建立健全教师教育培训制度。对教师的教育培训是合理合法的一项举措。学校要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教育培训,增强教师的政治觉悟和责任意识,使其更好地投入教育事业,自觉参与到师德师风建设中来;第三,建立健全集监督、考评、奖惩为一体的工作制度。高校要将监督、考评、奖惩的工作制度落到实处,公正严格地对待每位教师,激发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热情,并且对工作制度加以宣传,促进教师深入领会个人综合素质对自身发展及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深入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师风建设

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6]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是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要求,因此,高校要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师风建设。第一,引导教师树立核心价值观信仰。核心价值观信仰是身为教师的必备素质,是教师高尚的精神追求。高校要引导教师深刻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教师的核心价值观认同,使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第二,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高校要组织开展关于核心价值观宣传与教育的活动,比如教师座谈会、教师活动日、专题演讲会等,让教师参与到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来,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在实践中培养教师的核心价值观情怀,提升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性。第三,号召教师自发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高校在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上,要号召教师自发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6]只有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核心价值观才能切实扎根在教师的思想观念中,真正融入师德师风建设中。

(三)党员干部要先行,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十分注重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行为作风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提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三严三实”“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等战略思想,为党员干部的价值理念、行为操守给予了切实可行的观照方案、实践路径。高校党员干部作为高校的骨干力量,肩负着高校稳定发展的重担,因此,党员干部要找准路、带好头,做教师群体的先行者,以身示范,树立榜样,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第一,党员干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6]高校党员干部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矢志不渝奋斗的决心,做师生的公仆,做师德师风建设的典型,敢于奉献、敢于承担责任,勤勉敬业、精益求精、清正廉洁。第二,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提升文化素养。高校党员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不能徒有干部的“空壳子”,要认真学习各方面知识,以理服人、以真材实料服人。第三,党员干部要在实践中密切联系群众。高校党员干部要深入老师群体、学生群体,与师生交流互动,以自身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感染、影响师生。(四)抓住重点群体,积极有效推进师德师风建设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在整体规划部署的基础上,要善于抓住其中的一部分群体,重点突破,积极有效地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进而为师德师风建设的全面推进推波助澜。这就运用了矛盾分析法中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方法看待事物解决问题,这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所坚守的理论阵地。第一,重点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学生德育导向的引路人,要带头自觉主动养成良好的师德师风,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给学生一个好的榜样示范,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真正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效果。第二,重点抓青年教师。青年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生力军,其师德师风教育培训尤为重要,青年教师要在思想观念、行为举止、道德品质、能力技巧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提升综合素质,并且要树立向师德师风模范教师和资历深的教师看齐的意识,在师德师风建设中不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第三,重点抓学生工作队伍。班主任、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教育管理的中心力量,与学生的接触最为频繁、紧密,其师德师风状况对学生的影响也最为直接,因此,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工作队伍要首先培育其自身良好的师德师风,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与学生交流互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4]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2.

[6]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张? 单位:赣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