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互联网+”引发以社会生活和学习方式为主导的社会变迁。目前,社区教育供给侧不能完全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仍面临以下困境: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失衡,受众单一;社区教育资源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封闭,难以满足居民的学习需求。由此,应通过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加强“互联网+社区教育”设施建设和建立跨界融合的保障机制等策略,提高社区教育有效供给,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

2012年,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这一概念,指出“今天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传统应用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各行各业运用‘互联网+’的本质是用互联网找到行业的低效点,从企业营销渠道、产品运营等各个环节帮助企业实现增效转型升级”。[1]社区教育是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活动,有助于实现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融通,满足全体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保障其学习权利,提高其综合素质,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区教育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与变革。基于互联网迅速普及的国际背景与时代诉求,应积极推进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以应对“互联网+”新型经济社会形态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互联网+”背景下社区教育需求与供给的差距

我国现代社区教育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四个阶段:起步阶段(1985-1994年)、探索阶段(1995-2001年)、发展阶段(2002-2010年)和规划新阶段(2011年至今)。经过30余年的发展,社区教育改革已取得较大进步,但也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2014年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和有一定社区教育工作基础地区的受访学习者对社区教育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均值为79分,社区教育期望值高达83.18%,而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评价三个维度的期望值分别为77.63%、77.9%和77.19%。[2]由此可以看出,受访学习者对社区学习的实现机会、实现过程和教育成效的期望与社区教育期望仍有一定差距。此外,16个调研问题指标中最高分值项是“我同意‘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占受访学习者总数的84.88%;“参加社区教育活动收费合理”占比75.70%;“我经常登录社区学习网站学习”占比74.99%。[2]这说明秉持终身学习理念的受访学习者占比较高,但是社区教育机构服务供给满意度和学习参与度并不理想。显然,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新时代社区教育供给不平衡有着直接关系。

二、“互联网+”背景下社区教育供给侧的问题

(一)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失衡,受众单一

叶忠海教授认为,“社区教育是以建设和发展社区,消除社会问题,全面提高社区民众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的综合体”。显而易见,社区教育面向所有社区居民,每位居民都应平等地使用社区教育资源。社区教育资源是指社区教育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教育资源,包括隐性教育资源和显性教育资源。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教育受众较为单一,主要是“有钱、有闲、有心”的城镇退休人员与个体从业者,其中又以老年人为主。根据调查可知,老年人参加社区教育旨在愉悦身心和安享晚年,他们在社区教育资源应用中以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活动室等实体性的物化资源为主,对虚拟数字化资源需求偏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老年人不能熟练操作电脑,另一方面是由于年龄、生理、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以及学习习惯等原因,老年人不喜欢电子阅读和网络学习,致使社区教育在实体性资源与虚拟数字化资源供给方面出现结构性失衡的现象。

(二)社区教育资源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整合

我国社区教育资源多分布于社区各处或各单位,未能基于统一的整体目标实现功能的有效整合,使得社区教育资源供给问题突出,如社区教育资源整体不足,使用率较低。首先,地方政府对自身在社区教育中的统筹和主导地位认识不清,只有充分发挥应有的统筹主导作用,才能相互配合、群策群力,形成社区教育资源协同发展机制。其次,地方政府部门未能将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纳入社区发展和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再次,作为社区教育资源的受益者,社会组织或社区学习共同体大多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尚未有效融入社区教育资源系统。所以,如何加强统筹规划、创新整合途径,形成有效供给,仍待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三)社区教育资源封闭,难以满足学习需求

作为一个微观的社会领域,社区中除了中小学、普通高等院校及老年大学等教育机构,还包括图书馆、活动中心等学习场所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教育基地。教育资源隶属于不同机构或组织,通常只对特定人群开放,未能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开放大学为例,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为居民提供社区教育,但由于他们在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等方面缺乏主动权和选择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社区教育资源功能的发挥。“互联网+”时代,开放大学在资源开发与提供方式、学习路径建设等供给方面仍难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互联网+”背景下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策略

在新的经济社会形态下,应根据“互联网+”的特点,从供给侧改革着力,实现跨界融合,提供有效供给,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一)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推进社区教育资源供给改革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制定‘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3]随着“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思维、跨界思维和集智思维的渗透,以及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和创客等新的在线教育形式的迅速推广,必须“关注这些最新的发展变化,关注并参与这场最新的工业革命与教育革命”。[4]由此,要深刻认识“互联网+”给社区教育供给带来的颠覆性变革,重新界定“社区教育资源”的内涵和外延,摒弃传统以“设备、资源、人员、场地”为核心的资源观念。同时,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职能,使多元社区教育主体主动参与社区教育资源供给的实践探索,不断创新“互联网+”社区教育供给模式,这样才能自觉推动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更加主动地实施“互联网+”国家战略,推动“跨界融合,连接一切”的信息化生存时展。

(二)加强“互联网+社区教育”设施建设,强化移动互联供给

“互联网+社区教育”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和标准接口的基础设施。基于这些设施搭建的互联网平台可为社区教育服务机构提供良好的应用,能迅速连接上下游合作伙伴,连接一线销售、营销、售后服务,简化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管理流程,大幅度提升组织间协同运作的效率,成为“智慧城市”有机组成要素。[1]移动互联网正全方位影响着公众并逐渐成为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朝向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社区居民享受数字红利,推进包容性增长,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公众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更加便捷、低成本地连接网络,同时手机的易操作性也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目前,我国网民已达1.78亿,50%以上的农民通过手机APP进行交流沟通、获取资讯、学习娱乐。[1]“互联网+”搭建的社区教育学习平台可有效弥补社区实体教育资源的不足,也益于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建立跨界融合保障机制,确保社区教育资源供给

“互联网+”社会新形态背景下,解决我国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跨界融合的保障机制。一方面,建立法规保障机制。目前,我国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以及社区教育方面尚未出台国家层面的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推动国家层面社区教育立法,制定社区教育法律,明确政府和各部门的责任与义务,规范社区教育资源的建设与供给,并对新时代背景下跨界融合保障机制做出相关规定。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和开放性的原则,有序规范地推动资源统筹整合,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另一方面,建立督导和评价机制。科学的督导和评价机制可规范和促进社区教育资源有效统筹和整合,要探索建立具有地域特色及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督导和评价机制,保障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总之,通过建立跨界融合保障机制,明晰社区教育发展的定位,依法协调政府各部门的社区教育工作,确保在“互联网+”这一具有生态性、动态性、系统性的社会发展形态下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和供给。

四、结语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深深嵌入人们生活、学习及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所以,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必须把握“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将法制政策、体制机制、网络平台等作为推进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增加、整合和优化社区教育资源,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发展,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化腾,张晓峰,杜 军.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3,87,91.

[2]张少刚.方兴未艾的全民终身学习:2014年社区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29,32.

[3]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4]李长海,修桂芳.构建基于“互联网+社区教育”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以顺义学习网为例[J].教育家,2017(6):80-81.

作者:陆丹梅 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