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区教育教学创新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社区书院可以推进社区综合治理、活跃社区文化、凝聚共同精神,是社区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模式。厦门市社区书院建设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营模式,然而在具体建设中也存在课程不接地气、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社区书院既要探索书院与电大教学点融合的新思路,又要强化各级职能部门的指导力度,创新运营模式,继续完善特色化建设,从而形成符合社区书院自身建设和发展的课程体系,营造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
关键词
社区教育;教学模式;社区书院;提升策略
“社区书院”是2015年厦门市政府推出的社区教育教学的创新模式,是凝聚共同精神、宣传社区文化、活跃社区生活的重要载体。目前,厦门市共建成1家社区书院总部和69家社区书院,其中25家为试点社区书院。在社区书院的建设中,厦门市突出“统筹规划、分级管理、注重实效”原则,形成“市级总部+区级指导中心+村居社区书院”的运行管理架构[1],走出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政府与社区“共建共管”的创新之路。但目前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仍然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在管理体制的灵活度、课程配送的适宜度、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社区书院既要突出政府的主导性又不能弱化社区的主体作用,既要彰显书院自身的特色又不能脱离社区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厦门市社区书院建设的基本特色
厦门市社区书院均有各自的特色,品牌意识强烈,基本上形成了“一院一特色”的格局,有的社区书院侧重为老年人服务,有的重视外来人员的培训,还有的与港台联系比较紧密。具体来说,厦门市社区书院具有以下基本特色。
(一)政府和社区共同推进、共建共管
从场馆的来源上看,厦门市社区书院大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街道、居委会(村委会)提供场地的书院,如海沧的海兴社区书院、翔安的滨安社区书院等;第二类是乡贤个人出资兴建的书院,如同安的莲花书院;第三类是将村居的古厝宗祠作为社区书院,如厦门市首个社区书院———云头社区书院。其中,第一类社区书院居多。社区书院均由街道或镇政府主管,居委会或者村委会牵头组成理事会,负责社区书院的日常管理和教学活动。从教学资源的配置来说,1个市级的社区书院总部为市级的指导机构,6个区级的社区书院指导中心,最基层为各社区书院。总部负责资源的整合调剂,展示社区书院的建设成果,指导各社区书院的工作。从组织架构和资源配置的角度而言,厦门市社区书院基本上形成了上下通贯、协调一致的市、区、村居三级模式。
(二)社区书院重视人文环境的营造
厦门市社区书院依托各个社区的自身优势,在书院的布置和氛围的营造上,深入挖掘人文内涵,重视传统、重视历史。海沧区的天竺书院突出“乡愁”主题,收集整理了东孚古代的地图、人文历史资料,邀请本地书画名家题诗作画,以东孚钟灵、天竺毓秀、家风家训、古厝风华等项目建设展现了各村居的特色;还实地展示具有闽南特色的旗杆石、练功石、石脚桶等古老的乡土物件,营造浓厚的闽南人文气息。翔安区社区书院指导中心在古色古香的景墙上,有“礼、乐、射、御、书、数”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展示[2],体现了人文社区书院的建设风格。人文环境的营造是厦门市社区书院的突出特色,也是社区书院建设的亮点所在。
(三)实体书院和虚拟书院相互补充
厦门市社区书院注重打造多元化平台,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一是开设网上的虚拟书院,将实体书院的课程内容嵌入社区书院总部的网站,居民注册后就可以按需“点单”,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点餐的方式订阅学习,效果明显。二是利用微信开展活动,将实体教育和虚拟教育相结合,海沧区率先开设了海沧社区书院微信公众号,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几百人可以在微信上同时在线,共同讨论,因为不受时空的限制,在外求学、工作的人员也可以参与互动,这不仅让居民沟通更加频繁,而且邻里关系更为和谐。[3]线下的教学活动更为丰富多彩,真正实现了社区教育线上和线下的相互配合。
(四)常设讲堂和流动讲堂相互结合
厦门市社区书院的创新之处还在于课堂活动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常设的教学活动又有临时的、流动性的教学活动,既弥补了专业的不足又区分了社区教育对年龄、行业分层的特殊性。常设的四个讲堂主要统筹了专家学者、社会贤达、派、国有企业等各种资源,集中在“道德廉洁”“国学经典”“文化艺术”和“健康生活”四个专题。同时,市区级指导中心向各书院投送流动资源,实行巡回开讲,流动讲堂每月请一位名家进机关、企业、社区等开展讲座,拓宽企业职工、居民的知识视野。常设讲堂和流动讲堂的结合搞活了社区教育教学的氛围,可谓资源丰富、活动频繁、互动积极。
二、厦门市社区书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终身学习的需求,而且有利于维护基层稳定、化解社会矛盾和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厦门市的社区书院在社区教育方面有着积极的探索,但就目前的运行来说,仍然存在管理体制、课程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的主动权过大,社区的自主权过小
厦门市社区书院实质上还是政府与社区合作办学,基本特点是政府统筹,社会力量参与,向整个社区辐射,形成开放式纵横交错的管理体制,这种模式下,政府可以加强领导,将社区教育纳入到政府的经济发展和社区规划之中。但是,在社区教育开展过程中,社区的自主权小、创新能力差,而政府的主动权过大,导致社区教育成为政府管理社区居民的一种方式。尽管目前建立起市、区、村居三级书院的“共建共管”模式,但是,其中的顶层设计过于强调规范化,全市标准统一,核心课程配送统一,岛内和岛外统一,城市中心和边远乡村统一。这就导致了美好的顶层设计到各社区书院后“水土不服”,有些课程过于高大上,无法调动普通村民的兴趣。底层向上反映信息的渠道较少,致使中间的沟通环节失效。
(二)社区书院万能化和单一化之间的矛盾
社区书院的定位模糊,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书院万能化。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也投放到书院中,书院承载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是居民活动休闲、培训、科普教育场所,也是解决争端、商讨大事等场所。二是书院单一化倾向。有些社区书院仅仅作为展示活动、开办讲座的所在,环境很优美,人气却旺盛不起来,整个书院陷入沉寂状态。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社区书院在本区域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明确的共识,理清思路,准确定位。最主要的是,社区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4]
(三)开展活动和课程规划的创新动力不足
在建设过程中,部分社区书院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思路上,请一些有名的专家讲一堂大家关心的养生课,或者组织有各种兴趣爱好的学员学习书法、摄影、绘画等,缺少向外开拓的活力和动力,课程同质化现象严重。课程规划的创新动力不足,导致社区书院特色不够鲜明,很难形成长久的活力。厦门市社区书院所形成的自上而下的教育链和广泛覆盖的教育教学形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不接地气,没有形成精品课程和系列课程,不具备吸引学员的潜在力量,因而出现了书院学员很少的状况。
(四)社区书院教学“快餐式”现象较为严重
社区书院的主要功能是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讲座活动。大多数社区书院的课程设计仍然停留在“快餐式”阶段,即用一堂课的时间讲一门学科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形式仅仅停留在表面,居民要想深入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学习完成后,社区书院没有相关的反馈评价机制,无法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社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者的运作能力,在有限的资源下开展“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教育活动,开发系列课程、精品课程是其关键所在,否则就有可能变成某个群体的“自娱自乐”,不能称之为完全的社区教育,因为参与的人过于固定,参与面过于狭窄。
三、厦门市社区书院创新模式的提升策略
厦门的社区书院建设成果丰硕,书院在社区、民间的口碑良好,真正体现了政府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的理念和思路,但具体实践中仍有提升的空间。
(一)探索与国家开放大学各教学点的融合
成熟的社区教育需建立“政府主导、高校参与、企业助力、社区推动”的高效机制,在管理和运营方面,既要发挥好市级社区书院总部的管理、培训、资源整合和成果展示的功能,又要通过完善社区书院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调动多方资源,使社区书院走出精品化的路子,不断挖掘当地社区居民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课程,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在运营方面,社区书院要利用国家开放大学厦门分院(厦门电大)的资源,与开放大学的合作,甚至可以将社区书院和电大教学点合二为一,诸如将厦门电大同安教学点和同安的社区书院合并,推行学分累加,为修完学分的学生颁发正规的电大毕业证书。这种运营模式既可以缓解开放大学生源逐渐减少的窘境,又可以使学员获得比较全面系统的学习,拿到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达到多赢的效果。
(二)加强市、区级指导中心的协调作用
目前,厦门市社区书院虽然成立了总部和区级指导中心,但是其职能发挥还不够好,例如成立不久的翔安区社区书院指导中心,仅仅是作为社区书院成果的展示场所。区级指导中心应该有专职人员入住指导中心,专门统筹规划区内的社区书院建设,积极向上级反映各社区书院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协助区内各书院间成果的交流和经验的分享。如,翔安区滨安社区的“乐活讲堂”深受民众喜爱,指导中心可促成推广,在区内别的社区内展开交流;还可以组建“民众舞台”,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剧情简单、演员业余的节目搬上舞台,激发民众参与的积极性。[5]再如,总部的课程配送要由各社区书院自己选择,不一定采取统一的标准,甚至有些项目,社区书院可以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购买教学服务,倒逼总部拿出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形成上下通畅、协调一致的氛围。
(三)明确社区书院定位,走特色化路子
社区书院不能包罗万象,任何东西都可以塞到里面,应该突出社区书院最基本的职能。社区书院不能办成培训机构,也不能办成老年大学,更不能办成全日制高等学校。社区书院可交由专业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最终为居民群众提供优质化、个性化教育服务。[6]为了实现社区教育的综合化职能,可以政府投一点、企业赞助一点、学员贡献一点,使社区书院办学更加灵活,特色更为鲜明。总体来说,社区书院的特色就是“接地气”“促和谐”“提素质”。翔安区滨安社区书院的做法值得借鉴,该书院构建了“4+2+1+X”(4个常设讲堂、2个流动讲堂、1个特色讲堂或活动、若干群众性文化活动)讲座体系,针对不同年龄层开设不同讲堂,青年有“青创讲堂”(重在创业),老年有“常青讲堂”(重在活出滋味),幼儿有“蓓蕾讲堂”(重在培育)等。这些细分避免了选题松散、听众不集中的问题,做到了有的放矢。社区书院要成为社区人自己的书院,就必须发挥各书院的特色,海沧区的海兴社区书院,基于外来人口众多的情况,以“暖心”为主题和特色,成立了社区发展协会,通过各种协会的力量开展社区居民丰富的文化活动。
(四)推进社区书院自身的课程体系建设
各社区书院应创新课程开设模式,打破“快餐式”教学,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知识做成系列课程,为每次课程记学分,当学员学完全部课程后,社区书院颁发制作的精美毕业证书,使学员有成就感和荣誉感;推送一批从民间走出的“接地气”的讲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可推送优秀的讲师至全市各社区书院,充分发挥社区人的聪明才智;联合企业做一些职业技能的培训,开设易学实用的技能课程,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促进就业。在课程建设方面,社区书院应紧随党中央、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设创业类相关的课程。如,思明区金尚社区书院利用“素珍在线”“社区策划师”“龙妈团”等线上志愿服务平台,使社区有专长的人才形成合力,成功开展了“柒馨缘月子会所”“朴水仙堂”等创业项目[7],从而形成对社区书院的反哺,创新了社区书院的管理体制和课程架构,搞活了社区人的思想。
(五)创新书院运营模式,扩大其影响力
社区书院应在接受总部和区级指导中心指导的前提下,适当向外拓展联系,打破固定的教学运营模式。如,社区书院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共同联办书法、绘画、摄影的高端赛事,促进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可以借鉴港台社区大学的运行模式,积极主动对接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同安莲花书院与台湾民间的交流说明,我们的社区书院需要“走出去”,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实现教育教学的变革。社区书院也需要借助高校的力量,实现自我的发展。高校可以把优秀的文化投入到社区,这样不仅会促进社区文化的繁荣和进步,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而且能够发挥高校文化引领社会的职能。[8]从理论支撑的角度而言,高等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技能娴熟,教学人员素质相对较高,社区书院如果跟高校联合开设适宜社区居民学习的课程,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创新。
作者:吴小健 郭常斐 郑瑾 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卫琳.规范社区书院运行管理[N].厦门日报,2016-05-12.
[2]王元晖,沈彦彦,林瑞声,等.全市首个翔安区社区书院指导中心启用[N].厦门日报,2016-05-05.
[3]杨继祥,林岑.海沧虚拟书院让远方游子找到乡愁[N].厦门日报,2015-12-01.
[4]毛丽萍.城市化视角下社区教育的认识重构和发展再思[J].教育评论,2015(12):39-43.
[5]靳豆豆.创新农村社区教育方法的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5):38-39.
[6]李福江.共同缔造视角下的社区书院实践与思考[N].厦门日报,2016-06-29.
[7]郭筱淳,杨庆山,陈舒雯,等.走进书院,仿佛回到读书时光[N].厦门日报,2016-05-10.
[8]邢泽宇,郎益夫.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模式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