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幼儿园城镇社区教育服务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实现“人的城镇化”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也使社区教育服务的责任更加突显。幼儿园作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承担更多的社区教育服务的责任。幼儿园参与社区教育服务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包括教育对象覆盖面广、与家庭联系紧密、教育内容要求联系社区、教师学科特点多样等方面。结合幼儿园与社区教育服务特征,厘定幼儿园服务社区教育应追求延伸幼儿园教育、服务家庭教育和丰富社区文化氛围等价值。分析了幼儿园主导、社区主导和双主导三条实现幼儿园参与城镇社区教育服务的路径,并剖析了各路径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幼儿园更好地为社区教育服务。
关键词:
城镇化;幼儿园;社区;教育服务
幼儿园作为社区基本设施的重要组成成分,联接着社区的其他多方面要素,是促成“人的城镇化”的重要媒介。幼儿园作为教育服务机构,在社区教育服务中有哪些优势?作为人的教育的重要机构,幼儿园在实现自身应有价值之外,在社区教育中还应发挥哪些作用,实现哪些价值追求?应通过哪些途径发挥幼儿园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优势,最大化追求价值完善?对于这些方面问题的厘清与剖析,一方面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实现,也有助于提升幼儿园的内涵与认同度。
一、幼儿园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优势分析
1.幼儿园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使社区教育服务更普及。
由于就近入园的政策导向,使一定区域的幼儿最大化地聚集在该区的幼儿园中,也为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之间架起了桥梁[1],扩大了教育范围。目前大多数社区是由传统的村落发展而成,各家庭之间仍保持千丝万缕的亲缘联系。而幼儿园中的每个教育对象就如同一条风筝线,联系着家庭与幼儿园,一个家庭又与另外一个家庭相联系,这就使幼儿园教育对象形成一张无形的网,将社区从裙带关系上连成一片。通过幼儿园教育行为的实施,即可实现对社区内各个家庭的教育服务,达到幼儿园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普及化。
2.幼儿园与家庭联系的紧密性,使社区教育服务更深刻。
随着农村经济向城镇化经济的转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幼儿的教育问题逐渐成为家庭的核心任务之一,使家长倾向于紧密联系幼儿园[2]。幼儿园可以以此为契机,通过讲座、家长开放、参观与交流等方式,鼓励社区内的家长参与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家长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解答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疑问和困惑,改变传统教养方式与习惯。这样也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提升社区科学内涵[3]。以此,在幼儿园与家庭紧密联系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反映和实践着幼儿园对社区教育服务的优势。
3.幼儿园教育内容的社区性,使社区教育服务更直接。
国家下发的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纲领性文件中,多次强调应将幼儿园教育与社区资源相融合,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幼儿教育服务。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园教育内容与社区生活相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使幼儿了解社区中的公共设施,如各种户外体育健身设施的用途、正确使用方法和保养等。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参观社区内的各种公共部门,如养老院、邮局等场所。通过幼儿园教育内容与社区资源的融合,增强了幼儿参与社区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了幼儿热爱社区的情感,体现了幼儿园对社区教育服务的直接性,进一步增强了其作用的有效性。
4.幼儿园教师学科的多样性,使社区教育服务更丰富。
幼儿园教师具备多学科性质,他们不仅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能“能唱会跳,能说会演,多才多艺,文武兼备”。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音乐、舞蹈、美术等学科特长,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如社区范围的广场舞蹈编排、舞蹈基本动作指导[4],也可以开展多样性的文艺汇演,举办各种社区内的书画展览等。可见,幼儿园教师学科丰富的特点,增加了其社区教育服务的丰富性。
二、幼儿园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价值追求
1.拓展幼儿园教育的范围。
幼儿园产生之初是为了解决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让女性进入工厂进行生产劳动,其主要承担保育功能。随着教育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的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价值,除了保证幼儿身体健康之外,还具有启蒙教育功能,如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基本科学素养的建立等等。然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幼儿园的价值追求仅仅是这些吗?当然不是,它应该承载改善和优化城镇居民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责任,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教养观念,提升社区整体环境。通过幼儿园参与城镇社区教育服务,就形成了幼儿园以幼儿保育为核心,以幼儿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改善幼儿生活环境为根本的三维教育模式。使幼儿园影响力范围扩大,也使幼儿园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提高教育质量,更能彰显幼儿园教育的独特价值。
2.帮助家长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城镇化使原来的农村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改变了以往收入来源,生活条件改善,也更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但由于家长长期形成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制约着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如“棍棒之下出孝子”、“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分数才是王道”、“孩子回家就问在幼儿园学什么字了?会背哪些唐诗了?会算十以内的加减法吗?”等等,家长的这种教育思维方式很难形成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合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幼儿园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幼儿园应将引导家庭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作为其价值追求导向之一,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科学教育观念,改善家庭教育行为,使幼儿园教育的阻力成为推力和拉力,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3.优化社区文化环境。
广义的社区文化指的是以人口、地域面积为参数划定的社会自然地域范围内,以居民为参与主体,通过文艺汇演、科学普及、法律法规宣传、文体娱乐等形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文化形态[5]。此处所谓社区文化包括社区成员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和社区教育等等。幼儿园参与城镇社区教育服务,通过幼儿园内组织幼儿家长开展趣味文体活动,带领幼儿参观社区内公共场所和设施,组织相应的与幼儿园相关的科普知识宣传、讲座等,丰富社区文化生活。一方面可以提升社区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可以为幼儿园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条件,提高教育的效率与质量。
三、幼儿园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实现路径
1.幼儿园主导型路径。
幼儿园主导型路径是以幼儿园为主体,由幼儿园发起并组织的社区教育服务形式,幼儿园教师和幼儿是服务的主要参与者。这种路径是社区在幼儿园提供的教育资源作用下获得某方面的提升,社区仅仅需要给予幼儿园相应的配合,处于从属地位。幼儿园教育服务“走出去”指的是开放幼儿园部分环节,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幼儿园教育,将幼儿园的教育服务带入社区。其前提是:幼儿园充分认识到社区环境对幼儿园的影响;幼儿园必须打破原有的“单位”观念,增强社区责任感和归属感;坚信通过教育服务的影响,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改善城镇居民原有的习惯。幼儿园可以利用自身科学性和专业性强的便利条件,定期开展相应的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合作共育活动,幼儿家长和其他相关的社区居民可以近距离与幼儿园接触,了解幼儿园教育过程,增进包括家长在内的社区居民对幼儿园的理解。幼儿园还可以通过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宣讲幼儿教育的知识,使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教育行为。应该注意的是,当前幼儿园开展的面向家长的一些活动,大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6]。另一方面,由于幼儿园对幼儿的要求,也间接地促进家长活动重视程度提高。但如果幼儿园据此抬高姿态,过于强势,视家长为幼儿教育的“外行”,不尊重家长和社区的想法,幼儿园联系家庭和社区的优势也会成为劣势,弱化社区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势必影响幼儿园对社区教育服务“走出去”的路径顺利开展。
2.社区主导型路径。
社区主导型路径是以社区公共组织机构为主体,由社区提出相应的教育服务诉求,并发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服务形式。幼儿园是在社区教育服务诉求的框架内进行教育服务,因此幼儿园仅仅起到配合的作用。社区对幼儿园的教育服务实施“引进来”的路径主要是指将幼儿园的资源引入社区教育服务,促进社区文化氛围提升,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和谐发展。其提是:社区应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在本社区的独特教育价值;放低姿态,请幼儿园开展相应的教育服务;提供时空条件,为将幼儿园“引进来”提供充分保障。社区可以建立相应的幼儿园教育服务引进机制实现对居民素质的提升。通过为幼儿园设立展示区(展示幼儿作品、幼儿园宣传板等)、向幼儿园开放部分公共设施等形式,为幼儿园提供服务社区的物质条件。同时请幼儿园中有舞蹈专长的教师指导居民的舞蹈健身活动;有美工专长的教师可以在居民活动中心进行专业讲解美工技巧,等等。
3.幼儿园、社区双主导型路径。
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社区发展并不完善,社区基本设施、居民素质等有待提升。在此背景下,上述幼儿园主导型与社区主导型社区教育服务的实现路径,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提升社区内涵的目的。但这些都表现出幼儿园的社区教育服务的“自发”特点,具体表现为,幼儿园主动走出幼儿园的社区教育服务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达成幼儿园的培养目标;而社区引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目的是为提升社区的文化元素,出于“点缀”的目的。其思路是幼儿园和社区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应实现幼儿园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计划性与组织性,即幼儿园与社区不仅仅着眼于自身发展,还应该看到自己的发展对于双方的积极作用,应该实现共赢,幼儿园与社区的双内涵发展。幼儿园与社区应成为社区教育服务的共同发起者与参与者,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各尽其职,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实现资源共享和幼儿园与社区的共赢。这样才能达到幼儿园对社区教育服务的最佳状态,实现发展的优势互补。但应该注意到,幼儿园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机构,而社区是行政管理的结构体,二者存在状态不同,追求的价值不同。因此在互动中,应找准双方互动的平衡点和结合点,通过顺畅的沟通渠道,保障社区与幼儿园协调合作,共同发展。
作者:张海波 单位: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青.以社区为依托,建构家、园、社区共育平台[J].学前教育研究,2005(10):63-64.
[2]李俊刚,郭苹.城镇化背景下幼儿园、家庭与社区合作共育的思考[J].早期教育(教科研),2015(7-8):77-80.
[3]黄少霞.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学前教育网络[J].教育导刊,2002(11):50-52.
[4]崔红英.社区广场舞对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改革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5(4):46-51.
[5]连玉明.学习型社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24.
[6]陈红梅.幼儿园与社区互动行为类型及其推进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5):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