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民思想意识下社区教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民进入了城镇,他们的思想意识对城镇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接受了多少,接受态度是怎样的?为对这些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社区教育中心通过查找资料,根据本镇实际制定了一份具体的调查问卷(附后),问卷主要内容有参加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目前生活方式和思想状态等几方面内容。大桥社区教育中心人员深入安置区采取定点和入户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9份。通过及时总结,发现情况比设想的还要糟糕。通过调查发现农民经过拆迁,经济条件有了一定好转,住进了镇区,成为一名“街上人”,但是他们的思想意识方面仍然大幅滞后。调查中发现40%的人都认为在楼宇中间种植农作物可行,现场查看的确如此,楼宇中间被分成若干块,分别种上了农作物;32%的人认为物业公司比较烦,甚至有人认为物业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小区里环境较差,车辆停放混乱;调查问卷最后一项,问题是您在心底里是否承认自己已经完全脱离了农民的身份和生活,成为市民了么?收回的问卷近450份都没有做出肯定的回答,超过了90%。通过调查总结,我们认为这些农民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身份转换意愿不积极。目前,农村在拆迁、土地流转中均有一定的利益,另外国家支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在计划生育等方面有一些优势,而且目前农村医疗保险逐渐普及,农民对转换成市民的愿望不如以前强烈,他们认同农民的身份,住进了镇上的安置区,成为一个“非典型”的“新市民”。第二,农民的生活行为方式与城镇不相适应。通过调查发现,许多人不了解城市活动的基本规则,表现出规则观念淡薄,对城镇中一些制度和准则视而不见,在生活中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盲目的自主性和自由度,缺乏对自身行为影响力的认识和自制。第三,农民对城市价值观认同度不高。乡村传统、封闭的文化与城市现代、开放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质。他们主动介入城镇的积极性不大,不愿意与社区打交道,在社会交往上,大多仍然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的交往方式。他们的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契约意识、理性经济等思想观念尚未确立,封闭、自私、传统的思想在他们心中已经扎下了根。
二、确定内容,探索转变农民思想意识的载体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社区教育中心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合适的载体来促进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从而使其真正地接受现代化的思想和观念,成为一名新市民呢?通过分析研究,我们一致认为,只有选定一些农民迫切需要知道、了解的,与他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内容才乐意为他们所接受;只有选定一些积极的、文明的、向上的教育内容才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1.城镇生活知识。
农村生活与城镇生活有较大不同,农村单门独院,空间宽敞,生活自由;城镇安置区密度比农村大,生活方式与以前大不一样……农民搬进了安置小区,住所一夜之间变化了,但城镇生活的知识他们掌握却是有过程的。为了让他们迅速了解并遵守城镇生活的一些规则和制度,使他们能更快地融入城镇生活,社区教育中心通过查找资料,精心编撰了《社区生活常识》小册子,具体内容包括居民楼生活注意点,防止煤气中毒,如何防盗防抢等。另外根据《城市生活常识》等书刊选编了城镇里的衣着打扮、一日三餐、居家生活、交通出行以及就医指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这两本小册子涵盖了城镇生活的若干要点,两本小册子的分发得到了社区干部和居民的一致欢迎。
2.城镇文明知识。
文明礼仪是一个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镇最亮的名片。刚刚搬进城镇、住进高楼大厦的农民对城市管理中的一些制度法规、市民准则等很淡薄,对城市公共事务漠不关心,缺乏公民意识,仍然固守一些不文明、不卫生、不科学的生活习惯。因此,在城镇生活,文明礼仪知识的宣传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助推农民实现生活方式上的“市民化”“文明化”,我们准备了《市民文明守册》《市民文明礼仪手册》《市民文明公约》免费发放到农民,普及礼仪知识;组建文明礼仪宣讲团,深入到三个拆迁安置区,宣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文明礼仪、法律法规知识等。
3.破除陈规陋习
树立体现城镇文明的规则意识、交通意识、卫生意识、生态意识以及城镇人际关系意识、城镇文化意识等等,使思想跟上城镇发展的步伐。进行权力意识、民主意识、契约意识、理性经济等思想观念等内容的培训和指导,进行长远意识、全局思想和法制观念教育。这些都是更高层次的内容,在前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这些内容将循序渐进,逐步开展。
三、加强主动性,拓宽转变农民思想意识的途径
1.抓好舆论宣传,树立导向意识。
社区充分发挥镇内电视台、社区小报、宣传栏等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又根据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的特点,精心建设了社区教育中心网站,精心选择内容,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宣传城镇生活知识,传播文明。另外注重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针对突出的不道德、不文明行为,在社区小报和宣传栏运用照片和文字等形式给予曝光,使市民放弃不文明行为。同时选树一批典型,特别是要注重挖掘、评比、表彰他们身边的好人好事,通过从他们身边的平凡人平常事切入,让他们感受他人的变化,从而自我加压,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宣传的效果。
2.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参与意识。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把城市生活知识、文明知识变成他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社区分发的材料贴近群众生活的热点、贴近群众感情的动情点,吸引群众参与,增强认同感、提高参与度。社区结合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等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着力扩大科教、文体、法律、卫生、道德规范“五进社区”活动的覆盖面,让社区中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3.打造社区志愿服务品牌。
社区教育中心整合资源,建设了一支29人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向社区居民特别是孤老病残等特殊群体提供经常性的、义务性的、人性化的服务,确保志愿活动开展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并逐步形成特色。结合《市民文明公约》和《市民行为准则》宣讲,开办市民道德课堂,开展文明礼仪道德规范普及活动,引导市民懂礼貌、知礼仪、讲文明,打造文明礼仪教育实践品牌。总之,要使农民真正成为市民,本质上需要转变农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培养市民美德和市民风范。大桥社区教育中心在本镇农民市民化进程中为转变农民思想意识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在三个拆迁社区进行调查,各项数据比两年前有了较大进步。今后,社区教育中心将继续探索转变农民思想意识的方法,为城镇化建设做出社区教育人的贡献。
作者:吴晓仕 朱国顺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社区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