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区教育的共同体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抱团发展,构建城区“联校协作”共同体
城区“联校协作”共同体,即在城区某一区域内相对集中的互补类型社区教育学校(或职业学校)组建而成的协作发展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运行机制是在“法人独立、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的基础上,围绕一个或多个合作项目,尊重各自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多种可行的实践方式,引领社区教育向纵深发展,并以此推进城区区域内社区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遍布各地的社区学院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但仅靠社区学院的力量无法充分满足社区大众对社区教育的需求,社区学院通过主动与区域内相关院校等进行合作,通过建立城区“联校协作”共同体,变竞争关系为合作关系,共享各校师资、设备和信息资源,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如嘉兴城市大学从2007年开始至今一直与嘉兴科技工程学校、嘉兴建筑工业学校、嘉兴技工学校等职业学校组建成协作发展共同体,推出3+2中专加大专的培养项目,每年都有数百学生参加学习,这些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五年,由双方共同派员进行教学和学籍管理,取得了良好的合作双赢效果[1]。
(二)以城带乡,构建“城乡联姻”共同体
这种共同体是由一所城市的具有优质社区教育资源的社区学院,带动若干所农村社区学校,开展城乡联姻,实行城乡联合办学而成的共同体,又称“1+N”型共同体模式。共同体的运行机制是以城市社区学院为核心,建立城乡共同体组织架构,即保持共同体内城区、乡镇学校的原有法人地位、领导班子、教师编制等不变,建立城乡学校共同管理机制,将城市优质的社区教育资源、先进的管理理念或办学经验向农村扩散,共同探索农村社区教育开展路径,研究解决实践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切实提高共同体内学校的管理水平。以嘉兴为例,各县(市)社区学院从2005年起就陆续在各自区域的乡镇设立工作站,以“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为抓手,开展城乡联姻,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开设多个涉农专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培养了一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截至2012年,累计培养农民大学生8504名,为加速嘉兴农村城镇化进程做出了贡献(见表1)。
(三)引企入校,构建“校企联盟”共同体
社区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企业(或行业)的参与,“校企联盟”共同体的建立为社区学院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所谓“校企联盟”共同体,就是由相互认同、有意合作的企业、行业和社区教育学校,以双方合作发展为出发点,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构成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责权明晰的合作实体,并在实体内开展丰富的多元化合作,进行“订单式”或“自主式”人才培养。校企联盟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主要依赖于双方的利益驱动。一方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生了强烈的对人才的渴求并愿意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的企业;另一方是需要通过寻找新的突破点和载体,实现内涵发展的基层社区学院。双方建立起一种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优势互补为基础、以推进校企双方可持续发展为动力的校企利益共同体,来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在实践中,各社区学院通过与区域内企业建立“校企联盟”共同体,引企入校,校企互为依托,开展包括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内的全方位合作,形成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学员实施教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5月,嘉兴某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投资并购买相关的财务设备,与嘉兴城市大学社区教育学院合作建立账务实训基地,形成校企共同体,由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中、小、微企业登记、记账、税务申报等业务,由社区学院学员来完成相关账务处理工作,所产生的收益由共同体按一定比例分享。实训基地承担的业务与事务所总部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基地内的员工全部是社区学院会计培训班的学员,通过共同体这一平台,学员可以更快地熟悉本职工作,从而形成“校中所”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实现校企间的深度合作。此外,桐乡社区学院自2010年以来,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工作立足点,采取了送教上门的措施,建立“企中校”,让教师每周周末进驻桐昆集团,帮助企业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学历水平和管理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深度集成,构建区域性“社区教育集团”共同体
区域性“社区教育集团”是一种教育资源深度集成的紧密型共同体,它是由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区域内社区教育院校发起和管理的,由若干社区院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的,为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紧密型教育团体。这类共同体的构成往往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既可以由区域内的企业投资进行组建,也可以由区域内实力较强的社区院校牵头,联合其他地理位置相近的学校组成。这种共同体通常为紧密型的运行机制,集团的组合形式为实质性的合并,人、财、物高度集中,集团内各层次、各形式的办学机构成为集团这个主体中的一部分。通过组建社区教育集团,一是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升区域社区教育整体水平。推进社区教育集团化办学,可以把区域内各分散的社区教育资源纳入集团内部重新组合,并通过集团的放大效应,使原有优势项目得以保持和发扬,开发出一批新的优势项目,有利于优化社区教育资源配置,提高社区教育办学水平。二是可以达到“以强带弱”的效果。以综合实力较强的社区教育机构为龙头,引领其他学校组成教育集团,可以充分凸显资源的“优势扩散”、“以强带弱”、“造峰扬谷”的功能,推动区域社区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从而提高区域整体水平。
(五)接轨沪杭,构建“跨区域协作”共同体“跨区域协作”
共同体是指不同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或社会文化区域之间,两个或多个社区教育机构按照某种合作机制,对社区教育资源进行配置的组织体系。由于跨区域教育合作的形成过程将产生显著的空间效应,能够实现教育资源要素的空间流动,这种合作已经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教育发展模式,引起广泛重视[2]。经济地理学认为,核心企业或其他创新活动的知识溢出比较容易被地理位置邻近的其他企业吸收和利用,而畅通的溢出路径是知识溢出效应有效发挥的前提。同时,优势资源的高度聚集使得资源的扩散更加容易。通过组建“跨区域协作”共同体,为资源的溢出打造一条畅通的路径,从而促进资源低端地区快速汲取邻近区域内高端、优质的社区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本区域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在嘉兴,随着沪杭高铁的开通,嘉兴与沪杭的时空距离已经缩短到半个小时以内,行政边界日益淡化,相互的合作交流得到强化,嘉兴具备了优先承接沪杭各类溢出资源的区位优势[3]。因此,嘉兴要充分依托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区域优势,与沪杭等中心城市构建“跨区域协作”共同体,打造承接资源溢出的路径,主动接受中心城市的功能辐射,从而共享中心城市资源,进一步凸显嘉兴“与沪杭同城”效应。在“跨区域协作”共同体建设方面,近年来,嘉兴各县(市、区)社区学院都在积极尝试和开拓之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地理位置邻近的浙江嘉善和上海金山在经过两年的全面合作后,于2013年3月正式提出共建两地“新农村区域社区教育共同体”,形成比较理想的跨区域社区教育组织结构形态和运作机制,打通两地之间的文化界限,分享两地优质社区教育资源,以项目实验、活动开展、合作交流为平台,创建品牌,共同推动两地社区教育实现大发展。2013年5月17日,金山•嘉善•吴江社区教育开展区域合作签约仪式在吴江区社区培训学院举行,这标志着分属三省的跨区域社区教育战略合作框架正式构建完成,并为下一步进行跨三地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的若干反思
(一)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离不开制度层面的保障
共同体的建设突破了原有封闭型的垂直管理结构,形成了开放式的社会化管理框架,要实现这一点,光靠社区学校自身的努力是做不到的,它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统筹,应以政府推动为主体,以项目、契约为载体,自上而下才能更具生命力。此外,由于共同体的建立和成长要经历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有较为完善的、制度层面上的保障机制,如组织管理、组织领导和职责制度等。因此,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研究和落实各种有利于加强共同体建设的配套政策和相关制度,保障共同体建设的顺利实施和深入推进,引导各种教育共同体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
(二)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离不开沟通机制的建立
根据管理学理论,沟通是现代管理的命脉,一个组织因缺乏沟通或沟通不畅,会使组织内的个体因得不到必要的信息而降低自身的动机水平,从而使组织的管理效率降低甚至断送。这一理论对社区教育共同体这一组织同样成立,只有顺畅、有效的沟通才能提升共同体的运行效率,才能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因此,社区教育共同体必须重视沟通机制的建立,让内部成员深刻认识到各自工作职责、目标使命、现存问题、提升方向等,重视信息对称,让信息流动无障碍,从而使组织体系发挥高效能;否则,合作难以实现,甚至会破坏原本已经建立的心理契约[4]。
(三)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必须重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对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合理地开展绩效评价,是对共同体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共同体办学效果的有效保障,也是保证共同体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必须加强研究,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检验社区教育共同体办学效果好坏、效益高低及其成熟程度等,并根据绩效评价情况及时加以调整,从而以促进共同体为真正的“利益共享、荣辱共担、携手协作、共同发展”的紧密实体。
(四)社区教育共同体的运作必须注重社会需求和品牌建设
社会需求是社区教育的根本所在,离开了社会需求,社区教育将无法生存,因此,社区教育共同体在运作过程中必须增强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主动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不断提高服务经济和社会能力。同时,共同体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依托共同体的资源和基础,推进品牌建设,在自身优势专业或项目的基础上打造高品质的社区教育品牌,从而增强共同体的教育吸引力,提高社会认可度,并在同行业内形成比较优势,更好地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三、结论
对现有社区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是一个长期、动态、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在集思广益中凝聚共识,在群策群力中攻坚克难。建立社区教育共同体,可以有效地改变校际分散进行、单打独斗的教育模式,为各成员单位将所拥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搭建了宽阔的平台,优质资源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将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形成对社区居民的教育合力,推动社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作者:李伟林 单位:嘉兴广播电视大学